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草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

发布时间:2020-03-03 16:21:4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暨南大学本科学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北方草原文明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学院学系 : 文学院历史系

专业 : 历史学(内招)

课程名称 : 中国考古通论

学生姓名 : 谷鹏龙

学号 :

2013051164

北方草原文明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摘要】:回眸中华五千年文化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 博大的中华文化犹如浩淼的海洋, 是汇集万泉、海纳百川而形成的。她既蕴含了勤劳质朴的黄河文化, 也包含着机敏睿智的长江文化, 还容纳了豪放 坦荡的北方草原文化,这些文化之间既有共性, 又有其个性特征, 它们始终是在碰撞、融合再碰撞再融合的互动过程中发展的。每一种文化都 对中华文化的丰富、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自己卓越的贡献。草原文化也不例外,本文就草原文明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展开论述。

【关键词】:草原,文明,文化,贡献

草原文化是中国北方诸民族创造的古老的 采集文化、狩猎文化、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整合形态,是以中国北方草原的地理、气候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畜牧业经济为主要生存机理的文化模式,草原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人类文化中的璀璨瑰宝,我 国的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作为两类典型的不同文化类型之互动,是中国文化得以不断 发展壮大和充满生机的动力和源泉。在漫长的历 史发展过程中,两种文化互相撞击、相互补充、相 互融合、相互促进,最终铸就了中华民族永久不 衰的文明凝聚力。草原文化以北方民族充满活力 的刚劲气质和精神风貌,与中原稳健儒雅的文化 精神相融汇,使中国传统文化一次又一次地实现着变革和更新,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在当代中国,草原文化在与各种人类文化的更广泛、更深刻的交流和整合中,愈加突显出独特的文化价值 趋向,展示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的独特魅力和深远意义。

一,草原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政治 更新中的历史贡献

在中国历史上,不论是奴隶制王朝还是封建 制王朝,都必然经历草创———发展———兴盛——衰落的过程,旧的王朝盛极而衰,又无力扭转乾坤、重振朝纲,就只有靠新的力量实现王朝的新陈代谢。这种新的力量,一种是农民起义,推翻旧的王朝,然后或者是由造反的农民登基称帝(如 明朝的朱元璋皇帝),或者是由地主豪强武装乘势而起,夺取政权(如唐朝的李渊、李世民父子)。 其间也不乏掌握实权的重臣大将发动宫廷政变, 武装夺权等,如王莽篡汉、曹魏代汉、司马代魏、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隋取代北周、宋取代后周等,虽然往往披上“禅让”的面纱,却掩盖不了刀光剑影的血腥。这种新的力量的另外一 种,即是北方游牧民族挟草原大漠之雄风,问鼎中原。当中原王朝盛极而衰时,往往有来自北方 的游牧民族励精图治,发奋图强,发展壮大起来。 一边是盛极而衰的泥足巨人;一边是迅速成长的 金刚力士,力量消长的结果往往是人数上处于绝 对劣势的草原民族却战胜了人数远远超过自己 的中原民族,以王朝更替的形式实行了社会政治 的革命。如商代夏、周代商,秦统一六国,北魏、辽、金统一北方,元代宋、清代明,皆是如此。它说 明了在中原王朝腐朽、衰落之际,新兴的草原民 族将其推翻,代表的是进步的力量,是推动中国 历史前进的。因此,不能以夷、夏之属来作为褒毁的标准,而应以谁代表腐朽、没落的势力,谁代表 新兴、前进的力量作为肯定或否定的依据。当然, 草原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一旦步入腐朽没落之 途,毫无疑问也是要被新的进步力量取代的。 草原民族在历史上虽然曾经建立过一些地 方性的政权,如西夏国、渤海国、“五胡十六国”时 期的一些地域性国家等,但是主流是建立四海归 一的统一国家。出身西戎的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中华民族进入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统一。从大兴安岭走出来的拓跋鲜卑人统一了中国北方,结束了晋朝以后北方地区的分裂局面,为隋、唐二朝实现中华民族的第二次大统一奠定了基础。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创立的蒙古 帝国,至元朝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第三次大统一,将西藏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统治之下,并且奠定了今天中国版图的基础。满族人建立的清朝,在康 熙时期平定三藩之乱,平定噶尔丹之乱,收复台湾,抗击沙俄东侵,维护了祖国的大统一。清朝乾隆年间,原驻牧于伏尔河流域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不堪沙俄的欺凌掠夺,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 毅然踏上了东归的征途,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难 困苦,万里迢迢,回归祖国,受到朝廷的嘉奖。17 世纪30年代以后,沙俄势力越过乌拉尔山向西伯 利亚地区扩张,原来居住在东西伯利亚地区的达 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和蒙古各部落进行了英勇的反抗,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牺牲,相继迁至呼 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和嫩河流域。此后,在抗击 沙俄入侵和维护祖国统一的战争中, “索伦八旗” 官兵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清朝名将海兰察(鄂温 克族人)多次受到朝廷的嘉奖。

二,成吉思汗的军事思想和实践,对中华及 世界军事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成吉思汗之前,草原民族不乏能征善战的 大将和武功显赫的统帅,如:匈奴的冒顿单于、鲜 卑的檀石槐、柯比能、力微、拓跋、拓跋焘等人, 契丹的耶律阿保机、耶律大石等人,女真的完颜 阿骨打等人,均是光辉耀眼的军事巨星。 成吉思汗则是草原民族军事艺术的集大成 者,他的思想与实践,将草原民族的军事思想与 军事艺术提升到空前的境界。有专家评论说,孙 子是中原军事文化最杰出的代表、是全世界最伟大的军事理论家,成吉思汗是草原军事文化最杰 出的代表,是全世界最伟大的军事实践家。他使 贫瘠的蒙古民族在40年时间里迅速发展壮大,建 立了席卷欧亚大陆的骑兵部队,成为当时世界上 最强大的民族,并且推进了中华民族的统一,促 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基本奠定了今天 亚洲、欧洲的政治版图,成为世界级的“千年风云 第一人”,成吉思汗对中华及世界军事文明的贡 献永载史册。

三,草原民族创建的北京城,是对城市文明作出的历史贡献

北京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悠久,形成城邑也 有很久远的历史。但是现代北京作为城市的基础,则是辽、金、元三朝,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奠定基础的。公元935年,辽太宗天显九年,辽国得到燕云十六州后,于公元936年升幽州为幽 州府,建号南京亦称作燕京。在辽代的五京中,以 南京(燕京)人口最为稠密,经济最为发达。城北有市,陆海百货山积,北国商都呈一时之盛。公元 1125年女真族建立的金国代辽而立,北京作为金 国的中都仍称燕京,继续成为北方最重要的政治 中心和经济中心城市。公元1215年,蒙古军攻占 京,复称燕京。公元1260年,忽必烈继位,公元 1264年复称燕京为中都。公元1270年迁都中都, 两年后改称大都。忽必烈诏政改燕京路为中都路,府名大兴。在大兴府东北的旷野上,新建了规 模宏大的都城,即以中南海、北海为中心的今天 北京城的雏形。

(四)草原民族创造了适应北方草原自然地理 条件的畜牧业生产方式 北方草原地区冬季漫长严寒,春季多风沙,夏季短暂炎热,秋季气候无常,总体上气候干旱, 不适于种植业。在漫长的历史年代,草原民族根 据北方草原的地理气候条件选择了畜牧业生产 方式,逐水草而居,四时游牧,在广袤的草原上放 牧马、牛、羊、骆驼等,并将草原牧业延续至今。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分析,以畜牧业、农 业划分先进、落后是不科学的。畜牧业、农业是适 应不同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各自都经历了从传 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的转变。现代的畜牧 业,可以利用生物工程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良畜 种,改良草场,决不能笼统地说它是落后的。在我 国的农业生产中,目前还大量存在着落后的手工 劳动,能笼统地说它是先进的吗?当前,我国的畜 牧业、农业都面临着将落后的生产方式向现代化 推进的历史任务,并不是以农业取代畜牧业,而 是相结合、互补,共同提高的问题。

五,草原民族对生态文明的贡献

北方草原民族信奉的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宗教形式,主张“万物有灵论”,主要崇拜自然、天神和祖先,认为草原上的一草一木、飞禽走兽、流湖泊都有灵性和种性,不能轻易地扰动、射杀和破坏,否则将受到神灵的惩罚。世上万物都是天父、地母所生,不仅相互平等,而且亲上加亲。 作为天父、地母之子的人类,应像孝顺自己父母 那样崇拜天宇、爱护大地、善待自然。原始宗教是 草原民族确立生态思想的信念基础,内在地规范 和约束着他们的后代,自觉地顺应自然规律行事。关注、保护生态是草原文化的灵魂,草原文化最根本的特点是善待自然、尊重规律;草原文化 最鲜明的特色是注重和谐、崇尚自由。正是草原 文化中包含的关注、保护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才使得草原文化虽绵延千年却历久弥新。当代工业文明所引发的生态危机严重威胁人类之际,在人类开始寻找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 相协调的出路中,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生态 文化———草原文化以其内在的生命张力,为拓展人类文明的发展路径提供了深刻的启迪和巨大的贡献。

六,草原文化对于当代中华文化的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

草原文化的积极互动使中华文化始终处于 动态之中,肯定对文明的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 这种进程不仅存在于两种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最 初层面上,事实上,中原与草原的文化互动与融 合远非如此简单,文化融合的过程是极其复杂和 漫长的社会运行过程,两种文化得到补充和延续 是整个大文化交流的关键。在特定的历史阶段, 外向型的草原文化给予中原文化以极大压力,游牧族群的多次内迁,则导致文化兼容形式的不断 变化,游牧族群引发的周边社会动荡,同时也是 重建中国封建王朝的催化剂。 北方草原诸多族群不断地流入中原,从人口 成分及文化因子上丰富了中原文化,在长期的文 化互动中逐渐融入中原文化,进而以中原文化群 体的身份与继之而来的其他民族抗衡,这是中国 古文化发展的一大特色。当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以儒家文化作为普世性价值原则的中原地区时,首 先面临的是体制的选择问题。只要游牧民族认同 中原文化,他们都把统一当成自己的使命,因此 在这里占主导地位的中原文化的精神就是主张 一统的儒家文化。在五胡十六国前后的135年间,匈奴、羯、氐、羌、鲜卑等游牧族群在中原先后建 立了16个政权,不仅为北魏统一中原奠定了社会 基础,也为隋、唐两代王朝强盛局面作出了贡献。 历经千百年的草原与内地的文化交融,造就 了不同文化因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沉淀,为中 华文明供给了多元文化养分。草原文化使中国文 化具备了强劲的文化整合力,为中国文化提供了 源泉。中原文化因农耕社会特有的固定性,其文 化积淀,是一种社会优势,游牧族群源源不断地 进入中原,将其文化因子留存于中原地区,随着 时间的流逝,游牧族群被中原文化所同化,或被 驱逐出中原区域,但他们留下的文化影响成为中 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化为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草原文化正是以主动的文化传播者身份与内 地文化进行互动,积极作用于内地文化,在加快 中华文明的结构历程的同时,完成了其自身的文 化转型,从而也确立了自身在中华文化体系中不 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国草 原文化是在欧亚大陆草原版图中形成的独具特 色的文化形态之一,是以蒙古高原为轴心的中国 北方历代的民族,在社会发展中与其他文化互动 的结晶,是以蒙古族为集大成的草原游牧文化的衍生形式,深入系统地发掘和研究草原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自身发展需求,对世界文化发展也 同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 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通过长期的冲突和互 动,相互融合、渗透,实现了不同时期的共同发展 与进步,在当代又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融入到市场经济、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历史进程中,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这种趋势。草原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铸就了草原文化的生态魂,是人类应对抗击全球生态危机的精神支柱,为人类社会维 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精神食粮和不竭动力。中国北方草原各民族在各个不同时代对中华文明的 非凡贡献已成为不争的史实,是任何势力和人群都否定不了的。 草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如日中天、光芒四射,在“各 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类和谐文明进步的大潮之中,彰显其勃勃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1潘照东,《草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

2方修琦, “从农业气候条件看我国北方原始农业的衰落与 农牧交错带的形成” 中国环境资源网

3 赵芳志,“草原文化” 上海远东出版社 4张之恒,《中国考古通论》 5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草原文化对中华民族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

草原文学对中华民族文学发展的贡献

陈云对《历史决议》的贡献

基督教对中国的历史贡献

邓小平对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历史贡献

走进历史故事 传承中华文明

高一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

草原文化起源

弘扬国学文化 传承中华文明

草原荒漠化的历史反思_发展的文化维度

草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
《草原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