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钱学森之问

发布时间:2020-03-02 06:38:1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钱学森之问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目录

基本介绍

专家回答

钱学森之问实质是:

教育乃国家之本 解决方案

(一)社区的精神文化建设

(二)学校的德才兼备教育

(三)创业园的孵化器建设等 相关发展

直面“钱学森之问”

教授心声 信件原文

钱学森与珠峰计划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珠峰计划 相关评论

各方关注

出路在何方 科学史背景

帝国的没落

名与利

科学真理

道德良知

创新与发明

李约瑟难题 展开

基本介绍

专家回答

钱学森之问实质是:

教育乃国家之本 解决方案

(一)社区的精神文化建设

(二)学校的德才兼备教育

(三)创业园的孵化器建设等 相关发展

直面“钱学森之问”

教授心声 信件原文

钱学森与珠峰计划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珠峰计划 相关评论

各方关注

出路在何方 科学史背景

帝国的没落

名与利

科学真理

道德良知

创新与发明

李约瑟难题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介绍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培养创造发明型人才的模式,二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脱颖而出的机制。

举例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20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5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

专家回答

据说温总理2006年拿这个问题请教国内最有名的六所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他们的回答是:要培养杰出人才,关键是教师;要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贯通起来;高校大改革大发展起来之后,应该是大提高;做大高等教育,还要做强高等教育。

这种回答其实是不能让钱老和总理满意的。

钱学森之问实质是:

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另外,为何我国没有诺贝尔那样的发明家型企业家,为何没有企业家设立科学研究基金会与科学奖?重钱不重人是社会风气问题所在,以人为本重的才是人,人是财之本也是财之源,一个人本身的品德修养与才学能力是知识与技能之根本,教育如果不放在品学才能的培养上,只是放在一些背书知识与技术细节上的话,怎么能造就社会尽职尽业的各类专门人才呢,其中,也包括具备道德良知与专业才能的商人或称之为商业人才。

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在中国带动和推进系统科学发展,其实已经带来了许多卓有成就的自主创新成果,比如,邓聚龙的灰色系统理论,曾邦哲90年代国内提出的系统遗传学与系统医学、系统生物工程应用等已经成为国际发展的前沿科学。

教育乃国家之本

钱学森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可见,中国崛起太慢的根本原因主要在教育。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国家崛起就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教育学中有一种说法,天才和教育也不成之才处于教育之外,教育培养可造就的社会主体人才,杰出人才冒不出来,还有人才评估、管理与激励等诸多原因。中国教育界广泛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应试教育、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已有数不清的批评性和建设性的文章,然而,问题始终不见真正得到解决。归根结底就在于教育系统的改革始终如“老牛爬坡”,导致学校行政化趋势加剧,教师功利化趋势加剧。这样的学校和教师有可能培养出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大师吗?

钱学森之问所反映的实质:

钱学森的为什么中国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答案是很简单的。学校里,关心科技发展的人已成少数----没氛围;提得出又打创新性研究成果的人已成少数----没数量;关心的往往是创业问题并非科学研究----没火候;现在社会,人人祈求安贫乐道,不搞也不敢搞科技创新----没手段..............总之,一般的,传统的,不打破常规的思维是绝不可能造就出像达芬奇,牛顿,冯卡门,特斯拉,诺贝尔,爱因斯坦这种伟人的!

编辑本段解决方案

古代儒家时代是知识进入官场,非儒时代的问题是行政进入大学;因此,大学的去行政化教育和教育的孔子学院世界化就是发展的趋势。有社会责任、理想信仰和探索精神的文化氛围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古代中国建立以儒者(有德有学的文官)入仕途体制,欧洲近现代化形成了以技术发明而成为企业家的知识产权体制。关键涉及如何重用自主创新型和德才兼备人才其实也是同一个问题又是如何诞生了培根的科学方法论科学史所称之思辩哲学的传统与实践经验的传统交融时诞生了科学的传统抄股份、炒楼房、炒文字和做秀、选美、喧哗等,就会导致本末倒置,商品经济首要是商品,商品是为人所用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科技巨大地推动了人类的生产力,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生产价值。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本质是创新,缺乏自主创新就缺乏经济核心竞争力,创新必须有发明家,发明缺乏资金和时间投入难以创新,投资家、商业家如继续是以炒作的模式经营,企业家依然不以新产品高质量为发展,就可能导致整体经济与环境的危机。

参考资料

1. 华罗庚百年:答“钱学森之问”最好契机 .

2. 致温家宝总理的一份公开信-----解“钱学森之问” . 开放分类:

教育 , 温家宝 , 钱学森

我来完善 “钱学森之问”相关词条:

天工开物李约瑟难题中国科技史科学史科学哲学地球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医学发展简史新教伦理文艺复兴科学发展观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人才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信息文明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天工开物 李约瑟难题 中国科技史 科学史 科学哲学 地球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科技革命 工业革命 医学发展简史 新教伦理 文艺复兴 科学发展观 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人才 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科技 信息文明 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正文与判断内容均由用户提供,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如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2459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添加到搜藏

分享到: 更多

合作编辑者

探索灬发现 我是一个仁兽 , w_ou , 袭明一 , 774944153 , 科学公园 , 拥有的曾经飞 ,

更多

“钱学森之问”引发的思考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20日17:17

我来说两句 (21)

复制链接 打印

大中小

第1页:“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

教育是钱学森最后的心结。

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在晚年不止一次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谈起他的忧虑——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2009年8月6日,与温总理的最后一次见面中,他依然说:“培养杰出人才,不仅是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

根本。”

言之谆谆,意之殷殷。

“当你走近病榻上的钱学森,你能感受到的是:他虽垂垂老矣,却思维敏捷;他学识渊博,又历尽沧桑;他言简意赅,一张口就讲出人生大道理,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时刻关注着国家和世界大事,却又超凡脱俗,从不谈生活琐事。他想的都是国家长远发展的大事。”钱学森的秘书、学术助手涂元季曾这样写道。

钱先生平和安详地离去了,并没有留下什么遗嘱。但人们更愿意把老人关于教育的话看成他的遗愿,并称之为“钱学森之

问”。

“在世纪之交以来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时,人们更加深切体会到钱老之问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位专家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自主招生纷纷出台,中学推荐、学生自荐纷纷进入人们视野,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也已启动……

《钱学森同志言论选编》引起人们的深思。有认识、有行动,还有人们内心深深的期待——希望中国有更多的钱学森式

的人才出现。

教育频道 > 教育新闻 > 教育动态

“钱学森之问”引发的思考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20日17:17

我来说两句 (21)

复制链接 打印

大中小

第1页:“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

教育是钱学森最后的心结。

这位杰出的科学家在晚年不止一次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谈起他的忧虑——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2009年8月6日,与温总理的最后一次见面中,他依然说:“培养杰出人才,不仅是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国家长远发展的

根本。”

言之谆谆,意之殷殷。

“当你走近病榻上的钱学森,你能感受到的是:他虽垂垂老矣,却思维敏捷;他学识渊博,又历尽沧桑;他言简意赅,一张口就讲出人生大道理,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时刻关注着国家和世界大事,却又超凡脱俗,从不谈生活琐事。他想的都是国家长远发展的大事。”钱学森的秘书、学术助手涂元季曾这样写道。

钱先生平和安详地离去了,并没有留下什么遗嘱。但人们更愿意把老人关于教育的话看成他的遗愿,并称之为“钱学森之

问”。

“在世纪之交以来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时,人们更加深切体会到钱老之问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位专家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自主招生纷纷出台,中学推荐、学生自荐纷纷进入人们视野,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也已启动……

《钱学森同志言论选编》引起人们的深思。有认识、有行动,还有人们内心深深的期待——希望中国有更多的钱学森式

的人才出现。 把“大炮”搬到中科大

今天,钱学森的一尊塑像坐落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前面的小树林里。那样子,就像是在授课。

钱学森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创建者之一。在建校方案的制定中,在近代力学系专业方向和教育内容的确定中,他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也是科大近代力学系(原名力学和力学工程系)的首任系主任。他担任这一职务从科大初创阶段的 1958 年7 月28 日起,直到1970 年科大从北京迁到安徽合肥止,近12年。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科大近代力学系第一届毕业生张瑜说,钱学森重视教育,并不因肩负国家航天工程重任而放松对科大力学系的领导工作。开学之初,他为全系学生宣讲教学计划时,阐明了他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指导方针,特别强调:教学内容做到理与工的结合,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在业务方面的培养目标,应当类似于“研究工程师”,即有科学研究能

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他的学生们至今还存留着科学出版社精装出版的一本书,内容便是钱先生授课的讲稿《星际航行概论》。“进入大学4年级,我们盼望已久的,由钱学森先生亲自讲授的新课《星际航行概论》开课了。”聆听钱学森先生讲课是一种幸福。“他的课讲得实在是太好了,无论是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前瞻性,还是逻辑的严谨,语言的简洁准确,甚至板书的漂亮工整,都可谓

出类拔萃。”

但他带给学生的精彩贯穿始终。张瑜依然清楚地记得,当钱学森先生在全系大会上宣布聘任教师的名单时,他那踌躇满志和兴奋的神情。他高声地说:“我把科学院的„大炮‟给你们调来了!”

严济慈、吴文俊、蒋丽金、钱临照、卞荫贵、林同骥、郭永怀……这是一份学生都不敢奢望的甚至难以置信的教师名单。

钱先生把他们都请来了。

他曾多次说:这些一流学者都有繁重的任务在身,但培养科学技术人才是一项光荣任务,再多白一些头发又算什么?他们知识渊博,对科学都有成熟和特有的看法,他们讲课,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启发。

钱先生在北京师大附中就读时,他的数学老师提倡创新,给学生考试打分的时候非常有意思,出5道题,如果学生都答对了,但是解决的方法比较平淡那也只给80分。如果答对了4道,但是解决的方法非常有创新,那就给100分,还另外有奖

励。

在科大,他的学生同样感受到了某种类似。“有次上课,钱老说如果你5道题做对了4道,按常理,该得80分,但如果你错了一个小数点,我就扣你20分。他常告诉我们,科学上不能有一点失误,小数点错一个,打出去的导弹就可能飞回来

打到自己。”

2008年,中科院副院长白春礼致信钱学森,向钱老汇报中国科大50年办学成就,并请钱老就科大发展给予指示。钱学森回信说,“中国科大考虑的,应„理工结合‟的道路是正确的。今后还要进一步发展,走理工文相结合的道路,在理工科大

学做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要造就将才,更要培养帅才”

“我们不但要造就科技将才,更要注重培养帅才”,这是钱学森经常说的一句话。他认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培养更多年轻人才,要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年轻人。

1956年2月,钱学森向国务院提交《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发展我国航天技术的建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制定了重要的实施方案。10月,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

立,钱学森出任院长。

那时,除了他,谁也没见过导弹究竟是什么样。

戚发轫院士曾回忆说,“我们想,这么大的科学家怎么给我们上启蒙课啊?钱老说,搞航天不是靠一两个人就能搞起来,

而是需要一大批人才。”

钱学森向100多名大学毕业生开讲《导弹概论》,从零开始教授相关知识。

若干年后,“导弹扫盲班”里的大学生们成为中国航天的领军人物。

在钱先生的家里,有一个他非常喜爱的礼物——一个“神舟”号飞船的模型。那是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送给他的生日礼物。“我要让他放心,载人航天工程进展顺利,国防科研后继有人。”

王永志就是被钱学森称为“很会逆向思维”的年轻人。1964年,30岁出头的他第一次进入发射场,参与中国自行设计的

中近程火箭的第二次发射。

“当时碰到一个问题:经过计算,发现火箭射程不够,打不到预定的位置。许多人提议,在火箭燃料箱里再多加一点燃料。我当时不这么认为,建议泄掉一部分燃料。后来我就找到钱老,跟他讲了自己的想法。钱老听完后,把火箭总设计师找

来说,„那个年轻人的意见对,就按他的办。‟”

“第一代战略火箭获得成功后,国家开始搞第二代战略火箭。钱老提议,让第二代航天人来挂帅,并推荐我担任第二代火箭第一个型号的总设计师。当时我只有40多岁,是比较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而总设计师这样重要的职务,之前都是由德高望重的前辈担任的。从那个时候开始,像我这个年龄段的,甚至比我更年轻的人,开始走上总设计师这样被称为„箭头‟人物的岗位。正是钱老的超前眼光和放手使用新人,保证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后继有人和持续发展。”王永志说。

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人们知道,一颗国际编号为3763的小行星——“钱学森星”在苍穹闪耀。

不单是仰望,我们更愿看到一片灿烂的星光。

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之我见

浅析“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演讲稿

试论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观后感

关于钱学森之问的思考

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之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