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改革开放带来的水乡巨变

发布时间:2020-03-02 14:39: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改革开放带来的水乡巨变

——南麻改革开放30年回顾

张 菊 生

南麻,这个水乡小镇,2003年后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并入绸都盛泽镇。其总面积31.48平方公里,下辖16个行政村(后并为7个)和2个镇区居委会(后并为1个)。耕地面积27000多亩,水面17000多亩,居民(包括农村)5500多户,22000多人。

南麻形成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当时是吴江“十七都”所在地,因处南麻漾畔而得名。明末冯梦龙所著《警世通言》一书中有“王姣鸾百年长恨”一文,内有诗句云:“思亲千里返姑苏,家住吴江十七都,须问南麻双漾口,延陵桥下督粮吴”。延陵桥至今犹存,位于镇区东首。“双漾”即镇东“南麻漾”和镇西“寺西漾”,镇周有两漾一溪(即麻溪),四面环水,镇区似一片荷叶荡漾在水面上,历来有“镇在碧水间,街于溪水旁”的美称,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笔者在南麻工作、生活30多年,目睹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及带来的巨大变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如春风吹暖神州大地,同样地也吹暖了南麻这个江南小镇。南麻人民身沐春风,如鱼得水,勇于改革闯新路,不断进取求发展,经过30年的努力拼搏,使南麻方方面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农业改革,农村劳力大解放

改革前,人民公社体制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以粮为纲”方针捆住了广大农民的手脚,一年到头,所有农业劳动力天天被捆在田里劳动,有时还要挑灯夜战,人很辛苦,效率极低,一个壮劳力干一天仅几毛钱,年终分配时,大部分农民成了“透支户”。

农业改革的核心是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即“包干到户”,南麻是吴江县中最早推行的公社之一,广大农民用自己的双手改掉了原来铁定的“一大二公”,革除了生产上的“大轰大嗡”,摒弃了分配上的“一拉二平”。1980年中央75号文件精神贯彻到农村,南麻农民犹如久旱逢甘霖,从“偷着干”到“大胆干”,当年就有61个生产队(占总队数的34%)率先搞起了家庭联产责任制。早改早受益,1981年在农业全面大减产的情况下,唯独这61个生产队,队队增产,这显著的优势,震撼和教育了上上下下一大批人。从1982年秋种开始,全公社179个生产队全部实行了家庭联产责任制。改革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83年的粮食总产量比1980年增长了60%。这一年的农业生产有12项指标超历史。从此后,不论遭受多么严重的自然灾害,几乎是年年丰收。即使是遇到特大洪涝灾害的1991年,粮食总产仍比改革前的1980年增长30%,油料总产增长132%。

农业改革还改变了单一的产业结构,扩大了产业门类。改革前“以粮为纲”,副业砍光,家庭副业都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改革后,农村劳动力获得解放,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随着政策的逐渐放宽,农民致富的门路越来越宽广,从而促使多种经营日益发展,项目越来越多:有水产、禽畜、蚕桑、果苗、花木、运输、劳务、办厂、开店等等。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使各行各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仍留在农村的农民也都走上了新的合作道路,现在农村“三大合作”已全面落实(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业专业合作),这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工业改制,民营企业大发展 南麻的工业,80年代之前是集体性质的乡镇企业,所谓的“苏南模式”。这些企业的发展轨迹是:开始赚钱,中间无利,后来亏本,最后不是破产便是“改制”,这几乎成了所有集体企业的发展规律。为什么会这样?究其原因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一是产权不明,所谓“集体”的概念不明晰,企业成了“唐僧身上的肉”,谁都可以咬一口,资产流失严重;二是职责不清,名为“集体”,实为“官办”,厂长经理由政府委派,资金贷款靠政府说情,原料来源要政府组织,甚至连催讨应收款也由政府派员,个别效益较好的企业,则成了政府的“小金库”,无限制地“抽血”,直至把企业“抽”垮;三是负债过重,集体企业几乎都是靠银行贷款起家,资产负债率都相当高,有些企业在100%以上,资不抵债,利不抵息;四是管理不善,分配不公,厂长经理虽然每年都签订了责任制合同,但监督执行不严,审计流于形式,结果都是“负盈不负亏”,奖励拿得进,赔偿拿不出,有的为了获奖,甚至还制造假帐。

以上种种说明: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弊端百出,非实行改制不可。南麻的乡镇企业因为起步早、成熟早、弊端的暴露也较早,所以自发改制也较早。在1994年就有两家企业改制。之后,到1998年底,全镇企业除缫丝厂一家到2000年改制外,其余企业全部实行了改制,这为后来民营企业大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个体”、“私营”,改制前是“禁区”,然而,南麻人敢于闯“禁区”,敢于吃第一只“螃蟹”。90年代初,上面为了维护“苏南模式”,大力提倡“致力于集体”,对个私经济讳莫如深。可是,南麻邻近浙江的几个村,早已出现了“户营”织机(都是有梭织机)。而且,来势甚猛,大有星火燎原之势。在上面还未松口的情况下,是“禁”还是“放”?如何抉择,提到了镇领导班子的议事日程上。大家按小平同志的“不要纠缠于姓资姓社”和“三个有利”的理论反复学习领会,最终统一了认识,决定“放”。并要求加强管理,认真服务,镇相应成立了“户营工业办公室”。从此,户营织机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很快遍及全镇16个村,到1995年底,全镇有户营织机近2000户,拥有织机2019台。由于户营织机的兴起,经营前道的民营企业应运而生,全镇有100多家。户营织机如果运转正常,每台一年可获净利1万元左右。这为后来的民营企业发展完成了“资本”积累。

1999年2月3日,吴江市终于召开了个私经济工作会议,会议要求把开发民资、引进外资和搞好企业改制,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来抓。并提出四个不限:不限制发展比例、不限制发展规模、不限制发展速度、不限制经营方式。从此,民营企业如鱼得水,迅猛发展。到目前止,南麻地区的大小民营企业有400多家,总资产约120多亿元,比改制前乡镇企业总资产5500万元增长了240倍。2007年约计总销售190亿元,比改制前乡镇企业年销售2.18亿元增长86倍。员工2万多人,比乡镇企业3000人增6.7倍。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创业,还涌现出一批规模较大、上档次的现代化企业。如陈建华为总裁的恒力集团,从1993年4月以369万元借债认购原镇办企业吴江化纤织造厂起家,经过14年艰苦创业,奋力拼搏,现在成了拥有百亿资产、15000多员工的现代化大企业,下辖10多个实体企业,集团位居全国百强民营企业第70位。2007年,这个集团总销售达112亿元,上缴各类税金8.6亿元,各种捐资金额达6500多万元。民营企业的崛起,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不可谓不大!这就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

城镇建设,人居环境大变样

由于民营企业的崛起,经济建设的发展,促进了城镇建设,改善了人居环境,南麻的面貌比改革开放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面积由小变大。现有镇区面积3.5平方公里,比原来的0.2平方公里扩大了16.5倍。

人口由少变多。现有常住人口加暂住人口达2万多人,比原来的300多人增加了66倍。

设施从无到有。原来没有自来水,现在人人能吃到纯净、甘甜的太湖水;以前没有国家电,只有个别单位有少量的自发电,广大群众只能用蜡烛或煤油灯照明,现在群众的照明及家用电器都能用到充足的国家电。

交通由差变好。以前是交通闭塞的穷乡僻壤,外出只有靠轮船,到吴江开一天会,得花三天时间。进入80年代开始修筑公路,交通逐渐方便,现在不仅对外四通八达,而且对内村村通公交。

桥梁由小变大。以前镇区只有两座步行石桥,现在已有5座公路桥和1座步行桥,如2007年新建的南麻大桥,投资600万元。

商店由少变多。改革前镇上只有7家合作商店和3家供销社门市部,而且,商品奇缺,生活必需品按人头发券。改革后,随着农民进镇开店,各类商店逐渐增多,到目前止,各类商店有300多家、超市5个,农贸市场2个,而且,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极为丰富。各种购货券和票证都成了历史文物。

镇貌由旧变新。改革前,镇貌破旧不堪,街道狭窄泥泞,房屋矮小破旧,墙角尿坛林立,路上臭水横流;改革后,面貌逐步改变,如今,水泥马路平坦宽畅,高楼大厦林立两旁,人行道边绿化美观,清洁卫生心情舒畅。

增收减负,人民生活大提高

随着经济发展,惠农政策落实,社保事业推进,镇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收入增加。200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0元;比改革前的1978年115元增113倍。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22000元,比改革前400元增55倍。

2、负担减少。“皇粮”(即农业税)是农民几千年来雷打不动的负担,2001年之后,农民不用再缴纳了,为当地农民每年减少103万元负担。此外,还有“二金一费”(即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每年30多万元,这是自建人民公社以来农民铁定的负担,进入21世纪后也逐渐取消。另外,种田农民还有各种补贴。

3、各种保险已推广到农村。改革前,从来没有什么保险。现在已推广到农村的有: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务工农民可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保险;合作医疗保险等。使广大群众生活、医疗有了保障,解除了后顾之忧。

由于收入增加,负担减少,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用、玩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衣:70年代中山装,80年代的确凉,90年代茄克加西装,现在追求名牌与高档。在年轻一代中几千元的名牌服装已很普遍。

食:改革前,由于经济滞后,物资奇缺,收入低微,人们只追求温饱,前吃后空,“寅吃卯粮”的不在少数;改革后,随着收入逐渐增加,物资逐步丰富,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以荤菜为主取代了以素菜为主,而且还讲究营养,一些高档补品营养品也进入平常百姓家。

住:改革前,农民住的都是平房和草棚;改革后至今,90%以上的农民都新建了住房,其中80%以上都建了楼房,有的户几经翻建,由普通楼房变成了别墅式洋房。镇区,一个个园林式居民小区拔地而起,部分居民已住进了舒适的现代化家园。 行:以前,出行不是步行便是靠船;现在几乎无车不行。80年代自行车多,90年代摩托车多,现在是小汽车多,如今南麻地区有私家车2000多辆,此外,还有公交车直通盛泽,10分钟一班,非常方便。

用:现在的家庭,不仅家具现代化,而且家用电器也已普及,数字电视机、电话加手机、风扇、洗衣机都已普及,冰箱、空调的用户也为数不少。

玩:现在生活好了,“玩”的花样也多起来了:一是外出旅游,不仅国内,而且出境、出国的也很多,有的农村老太还游香港呢!二是社区活动,镇区、农村都建有“老年活动”场所,有棋牌室、桌球室、乒乓室、阅览室、图书室、书画室、健身房等,真是丰富多彩;社区还组建了“老年舞蹈队”、“老年歌咏队”,跳舞、唱歌,既娱乐又健身;三是晚上家家户户收看数字电视,99个频道任你挑。以上这些,在改革前都是梦想!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宣告结束,政治生活、民主气氛比改革前大不相同了。改革前,特别是“*”中,天天抓阶级斗争,吓得人们整日提心吊胆、小心翼翼,生怕说错一句话,招来灭顶之灾。改革后,政治生活逐渐宽松,民主气氛逐渐活跃,人们可以大胆说话,不必担忧了,人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已经实现了。1979年3月间,根据中共中央通知精神,对全镇153名“四类分子”全部给予摘帽,给予公民权;还为374名“地富子女”重新定了成份,解除了“精神桎梏”,真正实现了人人平等,为今后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条件。

(作者简介:原吴江市南麻镇党委秘书、纪委副书记。)

改革开放三十年巨变

论文 改革开放之巨变

改革开放40年巨变感想

感受巨变—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汕头的巨变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巨变思想汇报专题

论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2

改革开放带来的文化生活的变迁

改革开放带来的水乡巨变
《改革开放带来的水乡巨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