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逃离德黑兰》影评

发布时间:2020-03-02 02:25:5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一部分 对影片《逃离德黑兰》 的总体印象

在上大学之前,因为是在很小很小的国家级贫困县度过我的大部分读书生涯,除了拼命读书,冲刺高考之外,我从不关心政治历史,上了大学之后,上过王文军老师的二战史,张凤翱老师的近代史,还有张新仪老师的马原以后,慢慢也喜欢看些新闻,读一些历史了,总之,觉得南理工大部分的老师我都很敬佩,很喜欢上他们的课。本学期的百年奥斯卡电影赏析课程也是我很喜欢的一门课,本来情商就不高,看电影难免看不出其中暗含的表达技巧,多亏有老师指点,才知道“赏析”电影与“看”电影是有很多差别的。但是由于身在计算机学院,课业繁忙,很多想看的课外读物和纪录片都没有时间看。在课上欣赏《逃离德黑兰》之前,我并不了解人质事件的整个政治背景,刚看完片子的时候,心里面都是对美国特工托尼以及美国政府的钦佩,当然也少不了对伊朗政府的批判。而这正是《逃离德黑兰》这部影片所要达到的目的,向全世界宣扬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并且片面诋毁着现在美国的敌人——伊朗。【1】

了解了影片背后的政治因素以后,我从心底上反感美国政府扶持傀儡政府掠夺资源的行为。让我联想到在若干年前,美国政府支持袁世凯独裁,限制“反袁称帝”活动,驱逐在美居留的孙中山、黄兴等;蒋介石也是在美国的扶持下,实施独裁专制,内战失败后才逃亡台湾。除此之外,韩国的李承晚、朴正熙,越南的吴庭艳以及泰国的銮披汶等都是在美国的扶持下上台的。历史上,美国在不同国家扶持傀儡政权的行为屡见不鲜。而伊朗民众以使馆人员为人质,要求美国遣返犯下累累血债的巴勒维,在当时或许是迫使美方让步的最优策略。

如果抛开美国与伊朗政府之间孰是孰非的问题,暂且不考虑影片《逃离德黑兰》在政治上立场上的片面性,总体上来说,我觉得《逃离德黑兰》是一部很成功很标准的美国爱国主义题材和个人英雄主义题材影片,是极少将好莱坞与政治历史事件相联的电影之一。 第二部分 对片中涉及的政治背景的理解

1 《逃离德黑兰》由本·阿弗莱克导演,并于2013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奖。影片中利用了美伊冲突的背景,其真正讲述的是政治大环境下的一个真实的小事件,而这个事件又具有浓烈的戏剧性。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石油储备十分丰富的伊朗。1950年,改革派默罕默德·摩萨台,在伊朗人民的选举中当选伊朗总理,摩萨台上任后,把英、美两国控制的伊朗石油国有化,将石油归还伊朗人民。这一举动触犯了驻伊美英石油公司的利益,于是两国联手煽动政变,解散了摩萨德政府,扶植以伊朗国王礼萨·巴列维为首的新政权。巴列维上台后,生活极尽奢华,他宣扬将伊朗西化,并用极其残酷的手段维护其政权。【3】1977年,伊朗革命爆发,巴列维王朝被推翻。最终,伊朗人民在霍梅尼领导下于1979年发动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王朝,并迫使巴列维逃往美国。

政权的更迭,并没有让伊朗停止动荡。1979年10月,流亡国外的巴列维前往美国治疗淋巴瘤 ,此事激怒了伊朗的革命者,他们要求美国遣返巴列维。1979年11月4日,伊朗取得伊斯兰革命胜利后,占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混乱中,6名美国外交人员侥幸逃脱,随后躲入加拿大驻伊使馆避难。而余下的66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长达444天。

当时的伊朗完全处于全盘伊斯兰化的浪潮中,伊朗革命卫队对异教徒和违反教规者常常当众处以极刑。伊朗革命卫队,是霍梅尼在1979年6月,下令成立的一支具有宗教属性的军队【3】,它的成员都经过非常严格的审查,只有家庭出身好,对伊斯兰极度虔诚,或是政府相信其忠心耿耿的人才能入选,他们可以凌驾于一切法律之上,只要他们认为你是可疑分子,便可随时抓捕或处死。这样的动荡,难免会让人胆战心惊。

如何将这6为美驻伊使馆的外交官安全撤出形势日渐失控的德黑兰,成了美国政府的燃眉之急。

2 第三部分 导演本·阿弗莱克“导”和“演”的能力令我钦佩

在影片《逃离德黑兰》中,导演阿弗莱克在选取电影题材和掌握电影节奏的能力堪称一流,而同时,他本人饰演的特工角色在演技上也同样令我折服。我称之为导演的“导”和“演”能力,不仅剧情导演得妙,还演得扣人心弦。 1)题材的选取

导演电影大胆地选择了美国与伊朗之间的政治冲突题材。

1979年的人质事件中,美国政府曾计划武装营救,但营救最终功败垂成。国际哗然,超级大国颜面尽失。与此同时,鲜为人知的是,美国中情局却依靠一名特工,成功地将6位美国人带出伊朗。影片《逃离德黑兰》,便改编自这个尘封了17年的真实事件。

每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会有某一段讳莫如深的历史,或许由于政府的管制,有关这些历史的真相总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不为人知。就好比我们国家的文化大革命时期,1989年的事件等,至今依然是一个极敏感的话题。而美国政府对人质事件的态度也是如此。而即使真相大白于天下的时候,敢于碰触这类敏感政治事件的人依然在少数。

导演阿弗莱克大胆地以人质事件为背景,在影片叙述中,他通过对节奏的把握以及场面的调度等,很巧妙地避开了人质事件中对美国不利的政治背景。白宫在关键时刻的决策果断迅速,中情局不像印象中的那样冷冰冰,好莱坞也没有想像中的那么功利,电影的时代背景虽然阴暗压抑,却让人心中充满温暖,六个公民的生命原来如此重要,成功塑造了美国的国家形象。【2】

尽管片子只是还原了一段拯救人质的事件,不过“重现”正是它的可贵之处,这正是观众期待看到的。

2)节奏的把握

阿弗莱克导演掌握电影节奏的能力绝对一流,能把这样你明知道会是美国胜利的电影拍得这么扣人心悬,让人忍不住捏把汗。无论是办理签证时大使的一个眼神,或是车辆前行中碰到了游行的民众而受阻,或是登机时机票的确认,

3 或是“6工作室”在关键时刻接起的伊朗革命卫队的电话等,都能把观众的神经绷紧。

在影片的开始,导演用不到很短的时间把背景过了一下,再现给观众的是美驻伊大使馆被刚刚取得伊斯兰革命胜利的伊朗人民团团包围的混乱场景。到底美国之前做对做错,看电影的人都来不及思考,就被“暴民”的不理智吸引过去。

1980年1月,门德斯,钱伯斯与希德尔仅仅用了三天时间就创办了原本子虚乌有的好莱坞电影公司“6工作室”。新公司不仅包装一新,而且电话线、打印机等设备一应俱全,为了更逼真,他们策划在好莱坞发布“6工作室”的各种信息,不断有好莱坞记者询问电影细节,各种报纸也对新片进行了铺天盖地的报道。看上去,所有的一切都那么真实可信。

而在门德斯等人筹办“6工作室”期间,伊朗政府陆续发表声明: “美国根本没有捍卫人权,反而侵犯了所有民族的尊严,我们要求引渡这个在美国人支持下实施了不止37年的暴政的暴君,他杀死多少个还在襁褓中的婴儿。”

“大使馆的员工不是外交人员,我们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些人是外交人员,所有证据都证明这些人是间谍,以仁慈的真主的名义,我们要向全世界清醒着的人民传达一下讯息,我们要向世界人民揭露美国的暴行,美国政府视伊斯兰革命卫队为恐怖分子,然而美国政府和中情局才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恐怖机构。”

影片在好莱坞和人质关押地之间不停切换,让人们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人质事件的紧迫性。

1980年1月25日,门德斯按中情局局长的指令潜入伊朗,第二天,在加拿大大使的官邸,他见到了6名美国驻伊使馆外交官。与此同时,加拿大政府专门召开了二战以来的首次紧急秘密会议,破例签发了6本假护照,并直接空运至德黑兰。加拿大政府的协助对营救计划的实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4 1980年1月28日凌晨4点,6名使馆外交官按照门德斯的要求精心装扮后,动身前往德黑兰迈赫尔阿巴德机场。机场是6人要闯的最后一道关口。在机场,他们的机票从未确认到刚刚被确认以及“6工作室”在最后时刻接起的电话等,是6个人最为惊心动魄的遭遇了。

层层推进的故事情节,步步惊心的节奏设计,以及不失幽默的语言风格,却让观影者始终都无法想象,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阿弗莱克只不过通过这种几次小波折和并列的剪辑镜头,把一个即将失控的电影故事合理地推向了高潮。他对这个段落节奏和气氛的拿捏,让人惊讶不已。 3)阿弗莱克导演的演技

影片中,阿弗莱克饰演的特工角色——托尼·门德斯,他给我的感觉是,为人正直却不乏幽默,勇敢而且机智,少言寡语但内心充满担当。从成功进入伊朗,到成功救出人质期间所面临的所有问题,都让普通人绝望,但是越是绝望的时候他的沉着冷静反而越能让人感觉到他的强大。

1965年,25岁的门德斯因出色的制图能力,被招募至CIA,专门负责处理伪造证件和伪装身份,这位有着墨西哥血统的图形设计专家,在南亚,中南亚和中东地区,都有着丰富的伪装营救经验,他也因此被业内人士美誉为“伪装大师”。影片中,门德斯建议伪装成电影摄制组来实施营救。这个看似荒诞无奇、风险极大的计划,对门德斯来说,不仅隐蔽性强,而且也具备一定的可操作性。在营救计划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当卡特总统因担心营救计划失败会造成国耻,而取消原定计划时,所有的压力和重担都留给了门德斯自己——“任务如果失败了,代价将是6个人质的性命,以及他的性命。”【2】他离开的时候悄悄地拿走了一瓶酒,然后在那个夜晚里,在烟、酒以及孤独的陪伴下,在无数次的挣扎中他最终做出了决定。这一场戏情感冲突非常有利,阿弗莱克对这个角色的拿捏和演绎精准到位。 第四部分 总结

本片最大的挑战在于将高度严肃的政治事件与高度娱乐化的电影结合起来,而导演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

5 每个观众从一开始就知道这个任务一定会完成,但仍然期盼着看它是怎样完成的,当受困人员因得救在飞机上喜极而泣的时候,其惊心动魄之后的感染力跨越了国别和民族的差异,感动了所有的观众。抛开其政治立场的片面性(毕竟是美国人导演的美国主旋律电影),《逃离德黑兰》在叙事上让人不厌倦,在节奏上扣人心弦,堪称一部成功的政治惊悚片。

参考文献

1、胡克,《逃离德黑兰》影评,日期不详http://wenku.baidu.com/

2、彭建军,《逃离德黑兰》影评,2013年2月17日http://blog.sina.cn/?

3、纪录片《经典人文地理》20140626电影藏秘之《逃离德黑兰——瞒天过海》

6

《逃离德黑兰》 影评

《逃离德黑兰》影评

影评逃离德黑兰

最佳影片《逃离德黑兰》的获奖感言

《逃离德黑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模范

《逃离德黑兰》:低调是一种高端的装X

逃离读后感

逃离议论文

逃离诗歌

逃离读后感

《逃离德黑兰》影评
《《逃离德黑兰》影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