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启示、认识类问题

发布时间:2020-03-04 01:47: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高考历史认识启示类解题技巧题

命题特征:

要求学生对某一特定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一般放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用来检测学生的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识水平、历史感悟能力。

认识启示题,一般与前面几个设问联系密切,因此,一定要注意这一问答案与前面答案的协调,

(1)对问题作出简要的分析评价,对这类“认识”教材中往往有现成答案可以利用,作答时要先想一下教材中的相关评述,然后再依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进行适当的补充;必要时须通过历史问题对相关的现实问题作出预测;

如5.4文综40(2)根据材料

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唐代和古罗马监察制度的认识。(15分) 是什么?实质?作用、局限性?

(2)对问题的总体掌握,实际就是对教材知识、所给材料的高度概括+理性分析(具有理性的东西才能具有借鉴意义,用于指导现实活动。)

如:三模卷40(1)根据材料

一、二,归纳培根、颜元教育思想的共同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造成两者教育思想地拉不同的原因,据此谈谈你对教育发展的认识。 认识: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教育思想要兼收并蓄,不断创新。

例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589年,利玛窦移居韶州,开始使用知识传教法。在此结识了儒生瞿太素,并翻译欧几里德《几何学》„„他接受瞿太素的建议,儒冠儒服,以学者面目宣传西方科学知识„„1601年时,利玛窦到北京,得到万历皇帝的赏识,赐留北京传教。„„(此后)教士们口说汉语,身着儒服,每个人还有中国名字„„1601年时,中国内地已有250个天主教徒。 ———《中国对外关系史讲义》

材料二 汤若望是明末清初中国耶稣会教区的主持人。其精通天文、历法、兵器制造等,1644年被顺治帝授以钦天监监正的职位。1660年杨光先上告汤若望等传教士阴谋不轨,并攻击《明宪历》(清当时使用《明宪历》等西方历法),汤若望、南怀仁等教士被捕入狱。1668年康熙帝亲自处理此案,他让杨光先与南怀仁同时当众测试天象,南怀仁无误,杨光先则误差不断,于是„„复用《明宪历》。主张“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的杨光先被革职。 ——《中国对外关系史讲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利玛窦传教方式的特点。(4分)

(2)据材料二评述杨光先对外来文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6分)据此分析中西文化冲突的实质。(2分)

(3)从以上材料所述中,你对外来先进科学技术传播的过程,有何认识?(6)

参考答案:

(1)特点:首先在社会上层传播;采用知识传教法适应中国习俗。

(2)基本态度及评价:极力排斥外来先进文化;反对中外文化交流;是盲目排外的思想。实质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碰撞。 (3)认识:西方人当时在中国传播先进科学技术只是作为传播宗教的一种手段;外来先进科学技术的传播遇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守旧意识的抵制,传播非常艰难(充分利用材料,与第②问作答);先进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由具体现象,上升到理性认识)

讲解:认识的前两点实际就是对材料

一、二的概括提炼,只有在对材料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得出。第三点,是认识的难点,但这一点十分必要,因为,我们得认识的目的,就是用以指导现实中的实践活动,只有通过由具体到一般的理性认识,才能起到这一作用。当今,科学技术的传播虽然不会遇到如明清时期一样的情况,但是现实中仍有阻碍科学技术推广与发展因素,也是不可否认的。

启示类

启示类文章

启示类作文

启示类题目总结

生活启示类作文

认识评价类

如何回答文言文中启示(道理)类问题教案

初中历史启示认识篇

文言文启示类答题思路

自然的启示类文章

启示、认识类问题
《启示、认识类问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