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赤壁赋

发布时间:2020-03-02 01:20:4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3、默读课文,疏通字词并思考问题

问题: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主客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概括) 明确: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乐)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由乐转悲)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悲)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乐)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乐)

讨论问题:

第三、四段,作者借江上清风和山间明月抒发了怎样的情感,阐发了怎样的哲理?

明确:第3段作者由清风和明月想到曹操和周瑜的事迹灰飞烟灭,抒发了人生短暂无常的悲观情绪。第4段以江水明月作比,说明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应保持乐观旷达的情怀,阐发了永恒和变化的辨证哲理。

四.精读第一段: 思考:(l)第一段,可分几层?本段展示了怎样的境界?感情色彩如何? 明确:(l)可分三层:

①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赋的正规笔墨,如一篇长诗前的小序。 ②第

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为月出之前的情况。 ③第

四、

五、

六、七句,亦为先写景后叙事,为月出之后的情况。

(2)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学习第二段

2 思考:(1)本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本段的“悲”从何体现?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3)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1)可分两层:①写作者的歌声②写客人的萧声,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萧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

(2)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萧存。体现 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三.学习第三段

思考:(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客”因何而悲?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明确:(1)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2)一是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还有这一段的对比是为了写“悲”,不是为了写人生短暂.四.学习第四段

思考:(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2)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3)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明确:(l)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2)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笑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3)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作者以水和月为喻的一段议论,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五.学习第五段

3 思考:(l)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3)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明确:(1)本段感情色彩为”吕”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c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2)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3)“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六、艺术鉴赏

(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抒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韵和对锅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科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仍不同,它的书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成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却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将末,虽都押韵,但换的较快,而且换的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立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3)形象优美、善于取智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好声的幽咽哀婉:“其声鸣鸣然,如想如幕,如泣如诉,余音禁袅,不绝如缕。舞的区之游故,泣抓舟之合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七.小结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八.板书设计

景(乐—山水之乐)——情(悲)——理(乐—达观之乐) 情因景生 景以情显 即景而议 由情入理

九、作业

下面是《后赤壁赋》中的一段文字,仔细阅读,体会它与本文所描绘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设题意图:这一题紧扣课文作适当拓展。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视野,初步涉猎和学习比较鉴赏。

参考答案:两《赋》写景的主要句子是:前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后赋:“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前赋所写之景,限于舟中,字字初秋之色;后赋所写之景,多观于岸上,句句初冬之状。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赤壁赋免费 赤壁赋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