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0-03-02 00:26:4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保护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认识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科学有效的保护

2、大规模的开发建设,过度的开发利用,加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和毁灭

3、挖掘整理和保护行动落后于其消亡速度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整理和保护行动落后于它的消亡速度,呈现出岌岌可危令人心惊的现状。民间戏曲、戏剧在衰落。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在当代中国形成高潮,是与我国积极参与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密切相关的。2003年10月1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使世界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国际公约的保护。中国政府意识到现代化进程中抢救与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国际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关注和加强国际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艺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第一批19 个“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名列榜首。近年来,中国政府、学术团体及社会各方面在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步形成一套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经济发展

1.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参观者观游览过程中因吃、住、行、游、购、娱乐和通讯、保险等所产生的一系列经济效益。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独具魅力

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的统称。因此,旅游资源之所以成为旅游资源,首先是由于它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且旅游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旅游业的成功取决于不同文化与社会区域中的差异的认识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的人群在特定的区域的长期生活所积淀下来的文化,在不同的地域内,由于人们相互之间的传承方式不同,就导致了不同的差异性,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独自的特色和魅力。并且对于旅游者来说,所处的居住地与旅游目的地距离越远,区域特色越明显,文化差异越大,就越会激发人们的好奇心理和主观想象,从而引发旅游者的旅游兴趣和动机。例如,越来越热的出国旅游,长盛不衰的西藏、新疆旅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那里独具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带来的旅游资源的不可替代性。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为旅游的深度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自然风光的美丽,是人的一种内心体念,而这种主观感受,在很大程度上会因为人们所赋予的文化蕴藏而出现较大差异。随着人们经济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需要对旅游业注入新的动力,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强的需求欲望。因此,只有将旅游与文化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旅游业的巨大潜力,使游客进行形象直观的感知的同时,自觉与传统文化接轨。这不仅可以使游客增加知识,满足好奇心理,还可以拓展视野、启迪美感、提高修养。而许多风景区之所以独具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这些自然风景有了许多神话、传说、民俗等文化的浸透,使得山水才有情,草木才传神,旅游才更有意趣。。所以,完全可以预计:随着消费者对旅游文化的需求发展,在未来的旅游竞争中,越是具有中国特色、民族风情的东西,越受群众 欢迎,越受世界欢迎。所以民俗文化旅游活动必将成为中国旅游的主潮。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它不同于一般的自然风光旅游,还在于它属于较高层次的旅游方式,进一步拓展的空间非常广阔。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孕育、产生的肇始阶段,到不断发展的各个时期,其时代不同,时代延续的特点在遗产上会有不同的反映。每个时期,都不同程度地为遗产注入了新的成分,都会有新的创造,会有一些新的面貌以及新的代表人物。这种传承性和新生性,为后人们进行提炼、想象和改造提供了辽阔的空间。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加速了整个城市的价值增值。城市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明的生成地。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特色的基础在于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城市自己的个性与品牌,就是财富,就是创造与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保护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城市的生命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加速推动了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它所催生的良好的地缘环境,又加快了区域内人流、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流动速度,从而大大提升了现代城市的集聚和扩散功能。改善了城市内部结构,提高了城市竞争力,也为我们所居住的城市构造了优越的文化软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赋予城市文化新活力,开启城市文化新内涵,提升城市文化新品位,实现了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和谐共生。

二、惠及民众生活

造福人民是保护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必须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实现文化遗产价值的现实需要,也是保护、发展文化遗产的根本目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的相关文化旅游可以改善和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可以合理地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丰富当地的文化旅游产品,有力地提高当地的地区和民间艺术的知名度,增强了市场竞争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可促进民间艺术的保护力度,为进一步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和创新产品,开发弘扬其内在潜力打下良好基础。

三、树立民族灵魂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形态与当代意义是不可分割的,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没有新的发展,其当代意义必然受到很大局限,也很难守住自己的根脉。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单纯保护,要有生命力就必须不断创新。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相互交叠,缺一不可。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各地传播过程中适应本地的特点,创造了许多时代的新意和鲜明的标识,既保持了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特色,又参与推进了文化创新的发展,是许多华人不断奋斗前行的灯塔和潜藏思想深处的伟力,保持着华人经济社会不竭发展的原动力与核心价值。

随着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研究和宣传,已经开始对全世界产生一定影响,并成为中外思想文化交流的一个平台。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和瑰宝,也是全人类的文化财富。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过多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的生活认知和体验,文化根系深远,古国起步久远,其中在世界各地向多元化迈进时相差很大,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了海外华人的地位,也包括东南亚各个国家人民的生活体验,明清以来在东南亚的华人衣冠未坠、诗文未歇。虽屡遭挫折、裂枝散叶,却百折不挠,传播未断,历经数百年充分展示出其绵绵不绝的魅力。可以说,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其实也是文明古国发展崛起的映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意义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民族之神,文以铸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人们的情感记忆、精神感悟、历史认知、观念认同、民族习惯,它不仅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品格,也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是推动社会和谐平安的一支重要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的影响力转化成现实的文化生产力、竞争力,已是社会综合发展的重要支点、无形资产和稀缺资源,文明进步的社会决不能缺少具有普遍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准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发展的关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