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实践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3 15:17:1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青岛农业大学

寒假实践报告

实践题目:关于农民工进城与城市发展的实践调查

姓名:李羿铤

学号:20108540 专业班级:外国语朝鲜语三班 完成时间:2012年2月24日

关于农民工进城与城市发展的实践调查

实践目的: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的焦点问题,而农民工进城务工也是大势所趋。而且,现在又出现了新问题,每到年后都会出现用工荒。那么,究竟农民工进城务工会对城市的发展带来怎样的作用和贡献呢。通过对本问题的实践,可以让人们正视农民工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及贡献。从而引起人们对农民工的尊重及其问题的重视。使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生活,缓解出现的用工荒等问题,并为城市的发展做出更大更好的贡献。实践时间地点人员途径:在寒假期间通过书籍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广泛搜集资料,充分利用现有文献来借鉴他人的学术成果,同时到现实当中获取调查数据等第一手资料,做到资料翔实,引用规范。围绕实践主题和内容进行社会调查,详尽地把握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取证,数据要真实可靠,论点要鲜明正确,论据要充分,言之成理,言之有物,注意论文的逻辑性,语言通顺,选题及论述要具有现实意义,对现实生活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农民工的定义及进城的背景

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而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它兼有农民与工人二者的双重身份,主要指在第

二、第三产业中务工的农民,其特征有三:一是持有农村户口,但在城市、乡镇企事业单位工作;二是拥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而以在城镇务工所得为主要谋生手段及生活来源;三是工作生活居所不稳定具有流动性,其生活工作居住总是随着务工场所的变化而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推动着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城乡结构的变化。农民工成为中国社会分层中正在形成和发展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改革开放20年以来,由乡村流向城市的农民工没有间断过。对于中国进城农民工数量规模,近年来说法比较多的是有8000万,其中跨区流动的有5000万。据2001年,全国对建筑行业用工统计,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已经超过3800万人,其中75%来自农村。进入21世纪以来,进城的打工的农民工增加到9400万人,成为一个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在这里我们把这个特殊的群体称作农民工。农民工是介于农民和工人之间的一个阶层。从职业上看,农民工是不在自己从事农业生产的而是在城市从事第二,三产业;但从身份上看,他们仍然是农民,因为他们的户口仍然在农村,他们的家仍然在农村,他们仍有土地在农村,由此可见农民工是一个置业与身份不一致的群体。他们的流动态势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加速发展而呈现增长的趋势。他们的流向主要是向劳动力需求量大,收益较高,其它外来劳动力限制较少地区聚集,他们流动范围扩大,到96年末跨省就业的已经占66.4%他们的流动频率与社会改革发展的大背景密切相关。

二、农民工进城的原因分析

1.与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有关。中国目前的“二元经济环境”使农业成为过冷行业,宏观调控所采取的适度紧缩到全面紧缩,使得农业方面的投入更少;市场调节滞后性的固有缺陷与宏观调控关注不足的矛盾,使得农村市场发育不完善、不充分。信息的不对称,农民获得信息不灵敏,跟风种植等原因导致“粮贱伤农”、“谷贱伤农”、“菜贱伤农”等现象时有发生,而政府在引导农民生产方面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和不能,综合种种原因,农民不愿种地、不敢种地,不可避免的成为出卖劳动力的城市“打工仔”,走向城市,开始务工。

2.农民不愿从事农业生产,将土地承包出去,来城务工。一方面,这些务工人员中,一部分是有着某种专业技能,能够从事一些技术性的职业,如缝纫、针织等;或者单纯的抱着

在城市务工“多挣些钱,改善生活”的目的。另一方面,一个现实问题是,从事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使得部分农民感到种粮“得不偿失”甚至“入不敷出”。虽然国家对“三农问题”一向关注重视,也切实采取了很多惠农措施,但是,惠农政策还不完善,存在弊端,使得农民不能真正得到惠农政策所带来的优惠。

3.农民土地被征用或征收。在城郊附近的农民,因为城市的扩展,郊区的城市化,从而使原有土地被征用,这部分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土地,那么农民进城务工自然成为维系其基本生活的必然选择。这些农民工就开始了进城务工的打工生涯。

三、农民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1.农民工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从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历史经验看,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依靠农民的分化,也就是大量农民流向城市。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大规模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所致。农民工进入城市后,大多数从事一些最基础的工作,积极地参了与城市经济的建设,促进了我国城市化的速度和城市换水平的提高。再者,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还表现在向小城镇转移方面。东部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在80年代初步发展起来的基础上,开始向规模经营发展,通过建立乡镇工业园区、乡镇工业城、农民商贸城等形式,创建新的小城镇,使农村非农产业向小城镇集聚,推动了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同步发展。

2.农民工是城市市政建设的重要劳动力队伍。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对城市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环境的改变,城市生活的重大变化,城市公共设施的改善,城市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所有这些城里人引以为豪的事情,都离不开农民工的贡献。在青岛,每年都有上百万的外来农民工在为青岛城市建设和经济繁荣而忙碌着。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农民工,和这个城市同在,与这个城市一起成长。他们立足于最基础的工作,如建筑、服务等。城市里的每座居民楼,每个购物广场,每个标志性建筑,无一不渗透着外来农民工的辛勤汗水。据资料显示,在经济发达、进城务工青年最密集的珠江三角洲,进城务工青年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25%以上。正如中山大学周大鸣所言:“广东现代化的脚手架,是由进城务工青年撑起的。”可见,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劳动队伍,对城市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农民工是城市第三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城市居民现在越来越感到日常生活离不开农民工。因为农民工进城把许多劳动强度大的脏、重、累、险、差活都揽了下来。在建筑、运输、农贸、服务以及工业领域,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经济不可缺少的力量。同时,农民工的进入为城市居民生活得方便、舒适做出了很大贡献。再者,通过资料和研究发现,以农民为主体的小商小贩活跃了城市商品市场,城市的餐饮业、建筑业、家庭装修业、家政服务等,用的几乎都是农民工。尽管这些农民工的户口无法落在城里,每年都像候鸟一样来回奔波于城乡之间,但一旦城市缺少了他们,就缺少了生气,就像血管失去了血液,城市里正常的生活简直无法展开。由此可见,农民工对于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农民工是城市第三产业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4.农民工是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蓄水池”。 城市化源于工业革命,与工业化同步。工业化带动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出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和其他产业转移,向城市转移,同时由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带动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化是农村人口转移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城市工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劳动力,形成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强大引力和拉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也需要向城市转移,形成所谓的“推力”。因此,城市化过程与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转移、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批廉价的劳动力促进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5.农民工现象是促进中国城市改革的推动力之一。农民工跨地区流动就业蕴含深刻的体

制变革因素,是推动改革和体制创新的重要力量。农民工浪潮冲破了劳动力市场的城乡界限、地区界限和部门界限,使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的机制变为现实。促进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和劳动用工制度的变革,推动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机制的形成。同时,由于农民工的存在也推动了城市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的改变。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冲破了城乡壁垒,大规模、大范围的跨区域流动,增强了整个社会的生机和活力,对城市管理体制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解决农民工问题中,各级政府的职能地位、管理理念、行为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传统的户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也在发生变革。这就是农民工进城务工对城市改革的推动力量。

四、解决城市农民工问题的措施

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普遍趋势,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众多,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动力将逐渐转移出来。如果现行法律政策没有重大调整,大量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现象在我国将长期存在,农民工在工作和生活上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也将长期存在。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国城市的发展和改善农民工的生活,就必须实行相应的措施,以解决农民工的问题。使农民工能够积极的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充分发挥农民工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更好地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贡献更大力量。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措施如下:

1.加强就业服务。劳务输出地区应根据返乡农民工原从业情况及今后就业意向,大力做好劳务输出工作。充分发挥各级就业服务机构、人力资源市场、劳务经纪人及驻外劳务单位的作用,广泛搜集用工信息,分析预测就业形势,指导和组织务工人员有序外出、合理流动。合理引导和积极调整劳务输出方向,为农民工外出务工拓展空间。积极培育劳务品牌,建设劳务基地,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与劳务输入地区的沟通,共建用工信息发布平台和技能人才互助培训机制,做好劳动力供需衔接。劳务输入地区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免费向农民工开放,及时提供就业岗位信息。

2.加强社会保障。坚持公平待遇原则,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改变农民工的生存状况。进一步清理和废止对农民工的各种歧视和限制政策,让农民工分享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福利。调整财政公共支出结构,保障必要的公共服务供给,使农民工真正在城市有归属感。当前,应千方百计地帮助农民工解决子女入学、医疗卫生、业余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3.加大培训力度。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农民工人力资源,培育新型农民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提高农民工素质,培育新型产业工人。为此,应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企业应摒弃仅仅依靠廉价劳动力来获取竞争力的发展模式,强化社会责任意识,重视依靠不断加强职工的技术培训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农民工自身也要重视专业技能学习,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层次。

4.实施多元城镇化战略。大力发展县城和县域经济,缓解农民工流向和分布失衡问题。针对农民工高度集中于大城市的问题,应通过实施多元城镇化战略,既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又积极鼓励发展中小城市和城镇,发展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通过发展中小城市和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是一种成本较低的分流途径。中小城市和城镇经济的主体是非公有制经济,就业容量大,能够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重要渠道。同时,由于取得中小城市和城镇户口的成本相对较低,可以通过推进户籍管理以及配套制度改革,吸引农民工向中小城市和城镇分流,缓解大城市人口过度密集的矛盾。

5.维护合法权益。引导和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严格防止随意裁员,及时妥善地处理劳务纠纷。加强劳动用工执法监察,督促指导用人单位与农民工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确

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将稳定就业半年以上又失去工作的农民工纳入当地失业登记和就业扶持政策救助范围,对符合条件的实行与下岗失业人员相同的政策,通过失业保险基金及时核发生活补助,并提供政府补贴的免费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等服务。

五、实践总结

总之,城市的发展和农民工有着密切的联系。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农民工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是城市建设重要的劳动队伍,是城市第三产业的重要力量,更是城市产业调整和中国城市改革的推动力。要想搞好城市的发展和改善农民工的生活水平就必须认清农民工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认清农民工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并根据现状,制定相应的措施,以使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使他们在城市中找到一种归属感。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建设城市,发展城市。那么,中国的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都会取得更好更大的成就。

实践报告

实践报告

实践报告

实践报告

实践报告

实践报告

实践报告

实践报告

实践报告

实践报告

实践报告
《实践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企业实践报告 报告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