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主题 情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06:41:2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情感

话题详解

(一)情感的魅力 1.感动文章

情感质量是人的品质的重要指标。相对于知识的广博与贫乏,情感也有丰富与简单、细腻与粗犷之别。感情丰富的人总是比一般人感情更强烈,他们能体味到更多的喜悦和更大的悲哀。他们会为一片落叶而感伤秋天,从秋天的萧索联想到人生的暮年;也会从果实那缤纷灿烂的色彩感受到丰收的喜悦与生命的精彩,为绚丽的秋色而振奋,为人生的中年而奋发。“粗线条的人”可能会停留于事件表面的大致印象,而忽略很多细微的感觉。细腻的感情则使人对事物的感觉更敏锐多样。故事常常就蕴藏于这些微妙之中。

一篇给人留下难以磨灭印象的小说,除了思想的力量外,情感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情之所至,金石为开。情感的存在,使小说可以超越知识水平、地位教养,被广大的读者理解。一篇渗透着情感的小说,可能比一篇思想深刻、复杂多义的小说,打动更多的人。情感使人类按社会属性、阶级之别划分出的优势不再明显,正如简·爱对罗切斯特说的:“在上帝面前,我们是平等的。”情感使不同人群之间得以沟通、理解和同情。安娜·卡列宁娜放弃一切去追求爱情,在被爱人抛弃后毅然自杀的那种绝望,也会跨越阶级、性别,穿越时间、空间,作用于每一个读者的神经,令人感受到那份心碎的悸动。 2.感情的投入

创作本身也是作家的一种情感需求。写作源于一种想“说”的冲动,这种冲动往往是一种情感的激发。日本文学理论家厨川白村在其《苦闷的象征》中认为,文学艺术就是人生苦闷的象征。由于人的欲望和情感受到现实的压抑,小说家才借助于形象来发泄现实的苦闷。托马斯·沃尔夫谈起他的写作时说:“我所以写作,是因为写作的这条激流般的力量流过了我,将我挟带而去,我没有办法不写„„那书是它自己写出来的。”见托马斯·沃尔夫《一部小说的故事》,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46页。

作家往往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他们内心复杂,感情细腻。巴尔扎克在写作时,常常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他时而大笑,时而悲哭,还时常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有时还和作品中的人物大吵大闹起来。他的朋友在他桌上的稿纸上,看见上面撒满了他的泪痕。普鲁斯特的作品以“细腻”而自成一格,人们用“把一根头发劈成四根”来形容他的风格。在其巨著《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一部《在斯万家的那边》中,他多次谈到儿时的他把临睡前得到母亲的一吻看得多么重要,这一吻在他心上产生多么强烈的感情激荡。其中最动人的一幕是一次斯万先生来访,外祖父和父亲没有让他亲吻母亲就打发他上楼睡觉。这对他来说简直天塌地陷:“我等于没有领到盘缠就得上路„„母亲还没有吻我,还没有以此来给我的心灵发放许可证,让她的吻陪我回房。”他萌生了反抗的念头,给母亲写了一个纸条,说有要紧的事必须当面禀告,求她上楼来。但母亲不来。“我的心突突乱跳,阵阵作痛,本指望逆来顺受求得安宁,结果反而心中烦乱陡增。”然后他下定决心,“不再勉强自己在见到妈妈前入睡,我要等妈妈上楼睡觉时,不顾一切地去同她亲一亲”。等到母亲上楼,他“扑上前去。她先是一愣,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随后她现出怒容”,就在这时,平时一向严厉的父亲上楼来了。孩子以为这下子“完了”,谁知父亲却说:“事情明摆着,这孩子心里不痛快,脸色那么难看,做父母的总不能存心折磨他吧!等他真弄出病来,你更要迁就他了。他的房里不是有两张床吗?„„今晚你就陪他睡吧!„„”一个大人根本注意不到的小细节,在一个渴望温情和爱抚的病弱而敏感的孩子心中,却兴起如此多的曲折和波澜。那种细微的心理感受,孩子气的“鬼心眼”,使琐碎的日常生活充满了跌宕的情节和新奇的趣味。《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充

1 满情感也是关于情感的天才之作。 3.感情的记录

“文学是人学”,既然以人为本,就无法不写人性、写人情。“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人性的复杂无不由情感体现:嫉妒、悲愤、喜悦、狂热、迷恋、恼恨、悔恨、忧伤、凄楚、悲苦„„小说里的爱恨情仇永远都不会过时。我们被那些有血性的人物所打动,被那些刻骨铭心的爱情所打动,也被那些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所打动。情感文章是写不尽、做不完、听不厌的。

情感使物理意义上的时间在我们心中发生了变化。“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这是思念使日子变长了。“时光飞逝,光阴似箭”,这是快乐让时间变短了。我们的记忆对事实是有选择的,那就是以事实对我们的感动程度来选择记忆。这一部分生活激动着我们的感情,使我们平常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在我们的心里激起了涟漪。在写作中,作者不仅仅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更要按照材料的“情感价值”来取舍时间。一秒钟可以被写得很长很长,因为在心理时间里,它可以成为无限。 4.悲悯情怀──最高尚的情感

情感使文学艺术得以升华。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橘子》中,那个贫苦的姑娘向守候在铁道边的弟弟们抛去橘子的一瞬间,点燃了我们的同情,令我们“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塞林格的《献给爱斯美的故事》里,尽管满身疲惫并怀着凄楚,但作家在爱斯美的爱的力量里仍然希冀着:“总有希望再次度过艰难,好好保存下他的全部才能。”这不仅仅是写给爱斯美的故事,这是写给所有经受战争创伤的人的祝福──让爱斯美的乐观和爱带给所有人信心和力量。美国作家卡波特的小说《圣诞节忆旧》里,七岁的“我”和六十岁的“好朋友”将辛苦劳动积攒了一年的零钱都拿出来做蛋糕,寄给那些不相识或者仅有一面之缘的人。爱心的分享带来的快乐远远胜过独自拥有它们,他们虽然拮据却并不悲苦,他们虽然贫穷却因此富有。这种情怀像春日艳阳里一支明快昂扬的乐曲,响彻了我们的人生,感染了我们的心灵。

(二)情感的处理 1.节制胜于放纵

在有些小说里,作者并不掩饰和忌讳感情的充溢和显露。我们能从《安东诺夫卡苹果》《在桥边》那里,读出叙述人明确向我们传达出的感情信息。而在《礼拜二午睡时刻》里,作者的感情是躲在幕后不出场的,我们只能从人物的言行里、从小说内容材料的安排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这两种情感处理方式都让我们感动。我们看到,上述小说所表达的情感都是有一定节制的,没有任由情感在小说中放纵和恣肆。小说在处理情感上,不宜饱满和激烈。并不是作者花在煽情上的力气越大,读者就越能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相反,适当的隐忍和节制,让小说情节和人物自己说话,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古希腊的雕塑作品《拉奥孔》表现的是父子三人与巨蟒在生死搏斗中苦苦挣扎的情形。在表现拉奥孔痛苦的瞬间时,没有表现他的哀号,而是表现他的叹息。德国文艺理论家莱辛在分析这幅雕塑作品时,提出一个著名的理论:艺术最美妙的时刻,是到达顶点前的那一顷刻,即最具包孕性的顷刻。“最能产生效果的只能是可以让想像自由活动的那一顷刻了。”文学在表达感情时,也应尽量避免对情感“顶点”过于饱满的表现,而宁愿“降格”处理,让它停留于一定的分寸之上。在表达情感时,也不宜采取同步同度方式,而应当有所克制,避免浮躁和浅薄,保持一种平和、稳重的叙述风格。 2.蓄势待发

优秀的小说家都能很好地把握和控制情感在小说中的表现,既能打动读者,又不至于令人厌烦。《献给爱斯美的故事》里,写“我”──士兵X得了精神崩溃症,作者没有直接写烦躁、抑郁的情绪 ,而是通过X和朋友克莱的对话与行动表现出来的。在表现战争创伤

2 的后半部分,作者没有继续使用便于抒情的第一人称叙述,而是选用了不利于抒情的第三人称叙述,对情感采取“降格”处理,以免陷入第一人称叙述不由自主的抒情里。尽管“怀着爱和凄楚”,却没有让小说沉浸在期期艾艾的抽泣和声泪俱下的控诉中,仍然保持着坚强的尊严。海明威的《美国太太的金丝雀》中,夫妇俩在火车上偶遇性格开朗的“美国太太”,毫不知情的她与妻子关于婚姻、家庭的闲谈背后是这对夫妇正在前往巴黎办理分居手续的真相,虽是个人婚恋变故,但其中的情感张力却一直处于蓄积状态,这种状态在真相大白之际尤令人震惊。

(三)情感是小说的动力 1.作为小说的线索

在某种程度上,情感不仅是小说中的感性要素,而且可能具备结构的功能。契诃夫的《苦恼》,写一个刚死去儿子的车夫,在雪夜中苦苦寻找一个肯听他倾诉苦恼的人。可偌大的彼得堡竟然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的人,他只好把话都说给拉车的小母马听。小说表现车夫的苦恼,不是直接说出的,而是通过车夫在饱受凌辱时对搭车者的讨好,来显示他急于想找到倾诉对象的迫切心理。生活是那样艰苦和令人绝望,然而比这更令人无法忍受的,是无人倾听。情感在这里,是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推动着情节向前发展。苦恼要倾诉,倾诉受挫,再倾诉,又受挫„„最后对人倾诉不成,不得不转诸马。小母马是人性的参照。开头对小母马和车夫的描写,暗示出人与马共同的悲惨命运:他们都逆来顺受,没有选择生活的权利,不得不为生活无望地奔波。被人的世界拒绝,只好向牲畜来寻求安慰和温暖。

《橘子》中的情感是先抑后扬的。开始弥漫在小说里的,是灰暗的色调,暗喻着冷漠的情绪。“我”对女孩子的观察显露出“我”的不屑与轻蔑。女孩子来自社会底层,外表俗气,举止不雅,引起了“我”的不满和讨厌。“我”对于她是挑剔的,毫无同情的。而当她将橘子抛向铁路边招手的弟弟们的时候,这种情感忽然转变了方向,“我”被这个小小的情景打动了。情感在这里是一条隐藏着的线索。姑娘的困窘与“我”的“反感”,都是为结尾“橘子”的出现做铺垫和衬托的。橘子是亲情和爱意的象征,它烛照着灰暗的生活,使人们在沉重的生活重压下看到希望之光。橘子那令人心悦的明亮暖色,不仅驱散了笼罩于小说之中的阴暗之色,也驱散了笼罩于生活之中的沉重与压抑,显示出对生活的坚定信念。这一点点的情感,沟通了“我”和小姑娘两个人物之间那种因社会阶级差别而造成的隔膜,理解和尊重在“我”心里油然升起。 2.作为小说的基调

情感也能像雾一样笼罩在小说里,营造小说的氛围和基调。在《献给爱斯美的故事──怀着爱和凄楚》里,“爱和凄楚”像一首乐曲的和声,成为笼罩小说的基调。小姑娘的父亲被战争夺去了生命,“我”被战争折磨得精神濒临崩溃。战争给每个人都带来了心灵创伤,毁掉了人们的现实家园和精神家园,这凄楚的情绪使小说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然而小姑娘那调皮和乐观的态度里散发出的“爱”,将“我”从战争的创伤中拯救出来。在这悲凉的底色上,闪烁着一点“爱”的亮光,两种情绪交织着,使小说哀而不伤。

(四)现代小说:激情过后

在漫长的小说发展史中,情感在小说中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哲学思想和小说美学的发展,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再到现代主义,小说中的情感经历了一个逐渐“冷却”的过程。

在早期的小说中,叙述者常常以讲故事的方式在小说中现身,在讲故事的同时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全知的叙述视角是这些小说最常使用的叙述角度。从18世纪的感伤主义文学开始,到19世纪初流行的浪漫主义,小说比较偏爱表现主观理想,着重抒发个人感受和体验。在浪漫主义那里,情感得到了小说史上最自由的抒发。小说里充满了奔放的情感,流动着作者掩饰不住的激情。

3

进入文学上的现代之后,机器工业时代中外部生存环境的变化,使得在小说中直抒胸臆成为一种矫情。现代小说开始刻意回避情感的暴露,不仅作者“离场”,而且情感退席,甚至小说里的人物也缺乏感情色彩。无论是K(《城堡》)、局外人(《局外人》),还是洛根丁(《恶心》),都不再具有卡西莫多的痴情(《巴黎圣母院》)、聂赫留朵夫的负疚之情(《复活》)、于连的野心与狂热(《红与黑》)。我们也难以见到葛利高里“跪了下去,亲着儿子冰凉的粉红色的小手”而轻声呼唤儿子的场面(《静静的顿河》),不能再看到娜塔莎热泪盈眶、用痴迷的目光望着安德来公爵的场面(《战争与和平》)。现代主义小说里的人物,是些远离现实生活的人,是经过作者的情感过滤之后刻意制造出来的不苟言笑、没有情感的冷面“符号”。博尔赫斯的《沙之书》里不急于写“我”被这奇书纠缠的心理,而着重探讨这书的神秘。法国“新小说”派的小说里,甚至取消了“人”,只写物。这些小说不想以情感来打动你,只是想引起你对一些抽象问题的思索。现代主义小说是启智型的小说,它们略去了可能干扰你思考的场景背景、人物性格,透过与日常生活拉开距离,来考验你的智慧和理解力。它们陶醉于哲学的追问中,关注抽象的“人性”,而忽略了“人情”。

4

古诗主题情感

情感教育与主题教学

春节联欢晚会的主题定义与情感定位

情感

谈幼儿园主题活动中的情感教育问题

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爱国情感主题班会教案

如何写好“情感主题”的写人文章

早恋主题班会:莫让情感航船过早靠岸

民族情感

情感语录

主题 情感
《主题 情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情爱主题 情感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