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闻写作的复习题

发布时间:2020-03-03 06:17: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简要分析《从邮局看变化》的写作特色及导语的特点及作用。

记者选取邮局这个窗口,从内地往新疆邮寄食品包裹大量减少这个事实,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经济形势发生的突出变化。新疆是全国的一个缩影,新疆的变化具有典型意义和代表性,从新疆的变化可知全国的形势。消息的取材以小见大,生动具体,小窗口反映大主题的特点新鲜地突出出来,视角独特,构思巧妙。

该文运用了对比性式导语,简要的概括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邮电局春节前夕,邮过去忙于分拣葱内地寄来的大批副食品包裹,到今天忙于收订大量的报刊的转变,不但以简省的笔墨概括了这篇消息的要点,而且导语对比鲜明,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2.结合作品,简述《总理帮农民追工钱》的写作特色。

通讯《总理帮农民追工钱》(刊于2003年10月28日《重庆日报》),题材重大,写法鲜活,是一篇有重大新闻价值的作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文章以小见大,突出重大主题。

二、细节生动,具有感人力量。

三、对话鲜活,凸显人物性格。

3.简述《长江上游仍在砍树》的特写笔法。

消息一落笔,作者便像一位摄影师,首先把镜头推向新闻现场:“记者近日随世界银行组织的14名生态、环保和人类学专家考察雅砻江下游的二滩水电站库区生态环境,见到江面漂浮着上游漂运下来的上万根三四米长、脸盆般粗的木头,小舟左冲右突一个多小时后才驶离码头,行出不到1000米,数万根粗木密密麻麻地塞满了几百米宽的江面。”

显然,作者没有简单地用干巴巴的概括性语言来陈述新闻事实,而是寓理于事,运用特写的笔法,让读者如身临其境,在浓郁的现场气氛中,感到砍伐的严重性与禁止砍伐的紧迫性。

4.新闻作品研究者具备理论修养的必要性?

首先,新闻作品研究者要明晰新闻理论的相关概念。明确新闻作品研究的对象,准确确立新闻作品研究的切入点、角度和方法。在进行新闻作品研究时更注重的是新闻的政治性、指导性、时效性等,更符合新闻传播规律和新闻特性的原则。

其次,新闻作品研究者要准确把握新闻事业的性质、特征和发展规律。能正确地指导新闻作品研究实践活动。

再次,新闻作品研究者要正确把握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倾向性原则、审美原则等基本原则。

新闻作品研究者不是单纯的新闻作品创作者,其主要任务是对新闻作品进行评论和分析,其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应高于新闻创作者,应从对新闻作品的分析、品评中发现新闻创作者的优点和不足,从对事实的报道中透视新闻作品的社会意义和实际效果,同时总结出某些具有规律性和普遍性的结论。因此,这就要求新闻作品研究者必须具备专业的新闻理论修养,以专业的眼光作出专业的作品研究。

5.新闻敏感的作用 ?

1)可以见微知著,迅速抓住新闻线索,进而发现有价值的新闻;2)据以挖掘新闻素材,并从中鉴别最有传播价值的事实;3)有利于选取最佳的报道角度;4)能够预见新闻后面的新闻。

6.赏析《七年上诉冤屈未伸张》

新华社2001年11月18日播发的《七年上诉冤屈未伸张》一稿,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被评为消息一等奖,堪称新闻精品。这篇报道之所以获得如此殊荣,从写作上来说,有如下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一、题材重大,导向正确。

二、策划精细,采访深入。

三、巧选角度,以新取胜。

7.怎样理解作品研究的基础是新闻事实这一基本原理呢?

首先,新闻作品是以事实为基础的,事实具有客观、具体、真实的特性。

其二,人们在认识、把握事实时是有主观能动性的。

其三,人们反映和表现事物的方式、方法是不同的。

综上所述,新闻作品是以事实为基础的。记者要想写出好的新闻作品,首先是发现新闻,其次才是表现新闻。所以,记者只有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和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而且在新闻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新闻观察力,有强烈的新闻“嗅觉”,才能找到好新闻。

8.新闻作品研究的审美原则的多样性的原因?

新闻作品研究的审美原则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审美标准的多样化。究其原因,首先因为审美标准是发展变化的,一是由于社会发展变化带来审美差异而产生的多样性;二是新闻本身的发展变化而带来的标准的变化。其次,由于民族、阶级的不同和新闻体制的差异,也会带来审美标准的多样性。其三,表现在作品研究者自身的价值观念的差异性上。新闻作品研究中对作品的审美判断,是带有个性色彩的,作品研究者自身的文化修养、审美经验的积累、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的差异,致使他们的审美判断必然会有差异。其四,作品研究者采用的作品研究方法与角度也是各不相同的,这种不同也会带来审美标准的差异。

9.简要分析《我国选手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一文时效性对增强其新闻价值的重要性以及以“零的突破”贯穿全文的结构特点。

奥运会既是世界体坛高手角逐的赛场,也是国际新闻界激烈竞争的“战场”,历届奥运会决出的第一块金牌更是各国记者所追逐的目标。我国首次组团参加奥运会比赛,夺得了本届奥运会第一枚金牌,这本身就是大新闻。而这条新闻又是新华社最先发布,比东道主早发20分钟。新华社在奥运会报道上也夺得了一枚金牌,令各国同行刮目相看,使得这条消息的“含金量”大大增高。

《我国选手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一文结构安排很有特色,通篇围绕“零的突破”选材、布局,结构紧凑、完整,可谓短小精悍。导语中点明“零的突破”的精确时间、由来,以及它在中国体育史上的意义。紧接着在以后的两段中围绕“零的突破”引述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团长陈先的谈话,介绍了金牌得主许海峰的基本情况及当时的心理感受。“零的突破”是一个事实,又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

10.分析《陕北有煤海》的写作特色。

镜头感极强的视觉新闻

在新闻改革中,不少同志提倡写“视觉新闻”。穆青同志在《学会写视觉新闻》一文中说:“所谓视觉新闻,无非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面貌。这样,我们的新闻就可以克服枯燥和概念化的缺陷,更好地适应今天这个电视发达的时代。”

《陕北有煤海》一文,正像穆青同志所提倡的,有强烈的画面感、镜头感。消息开头写道:“记者新近去陕西北部的神木、府谷等地采访,所到之处几乎都见到了煤,简直像是走进了煤的海洋”。一个“见”,一个“海洋”,马上把读者带来了新闻现场。在这个煤的海洋里漫游观光,一饱眼福。

新闻导语之后的五个自然段,犹如电影中的五组分镜头,一段一段都是一个个镜头,一幅幅画面。让人看到煤之多,煤层之厚,煤质之佳,挖煤之易以及煤给当地和附近群众带来的喜悦和欢乐。连成一气,所产生的“蒙太奇”效果更是让人身-临其境般真切形象地目睹了一派煤的海洋的风采。描绘极富层次感和生动性。

消息中善于把人的活动与煤联系起来,增加了消息的生活气息:人们像切豆腐一样切煤的镜头,逢年过节家家户户垒成塔形的煤堆,彻夜通红地燃烧,人们围着煤火堆谈笑玩耍,好一派殷买、丰足的欢乐景象。

结尾借用外国人的眼睛来深化主题,可谓多侧面、多角度地回应了导语中“煤的海洋”

的结论。

《陕北有煤海》不愧为一篇有声有色、生动形象、视觉感强的创新之作。

11.如何加强和提高研究者的新闻敏感?

首先,要求新闻作品研究者要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对事业要有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新闻作品研究中要想得深、思得透;

其次,要求新闻作品研究者对社会形势、历史背景、法规政策及报道思想有透彻的了解,能够洞析当前国际、国内、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形势特征,以及政府的工作重心;

再次,新闻作品研究者在平常的工作学习中要注意对资料的积累和研究,熟悉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到需要用的时候就能够碉备而来。

总之,新闻敏感来自新闻作品研究者的理论修养、政策学习和业务实践,是新闻作品研究者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集中表现。

12.指出《百姓心中的丰碑》的感情线和记者感动读者的技巧。

感情线:长霞真情对群众——群众真情对长霞——记者真情对长霞、对读者;也显现出一个清晰的“互动”格局:长霞感动群众——群众感动记者——记者感动读者。

记者的激情传导给读者,进而感动读者,至少有两条必须做好:

其一,必须讲究结构和叙述的技巧。因为不讲技巧的作品难有读者,更难成为佳作。在谋篇结构上,我们力求通过“三泪成珠,一线相串”的构思,巧妙地搭建起一个便于叙事抒情的结构平台:我们把最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最易于撞击读者心灵的“百姓泪”、“英雄泪”、“亲友泪”分成三个“板块”,把零乱无序的素材分成三类,分别归入各个“板块”,形成看似独立却又互相关联的三个小标题,然后用群众对长霞的“真实情感”这根“感情线”进行串联“组装”。形成的这个平台,挥洒由己,收放自如,所有搭载的素材“存放”合理,“发射”有序,把读者引入一个完整的、真实的、特定的情感世界,用一个接一个感人的事实撼动读者的心灵,以取得最佳的效果。

运用电影的镜头语言和叙述手段铺排,要紧之处反复强化,突出效果。由于我们是在雨、泪交织的氛围中采访,在泪、雨融汇的情势下写稿,写的又是催人泪下的故事,为了让读者与我们产生共同感受,特意提炼出既有画面、又有诗意的句子在每一小段的开头和文章结尾时重复使用:“嵩岳无言,颍水低徊。雨像泪一样飘洒,泪如雨一般倾诉。面对每一位受访者的泪眼,记者视线模糊,无法拍照,无法笔记”。这样写,意在通过重复的强化,收到由记者的“视线模糊”引发和催化读者“视线模糊”的效果,使人读着回肠荡气,形成持续、递进的感情冲击力。同时,淡出淡入、时空切换、远景近景、特写旁白等一系列电影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使读者很容易随着我们的笔触一步步走进任长霞崇高的内心世界。

其二,必须讲究组织高潮的技巧。有时候,恰到好处的“台前独白”会收到推动情感高潮的强烈效果。所以,记者该站出来说话时一定要站出来说,直抒胸臆,决不避讳!因为记者对素材、对事情的了解和理解毕竟要比读者多,要比读者深,感受到的也要比写出来的多和深。

比如,写到英雄也流泪时,记者在重要的小标题位置直接点题:“她的泪流淌着女人的天性,天性的慈悲,慈悲的纯真,闪耀着彩霞般的丽晖,映照出一位公安局长执法为民、关爱百姓的深切情怀”。

再比如,为了承转有力和强化长霞这个人物的另一面,写到杀人疑犯为感念长霞的人道关怀而流泪时,记者直抒胸臆:“女性的慈悲是博大的。因为博大才显得伟大”。接着叙述长霞收养弱小孤儿小春雨的段落,烘托出长霞慈悲、博大、伟大的人格境界,使其具有更大的震撼力。

还比如在写到英雄的“欠缺”时,借着长霞儿子卯卯给妈妈用百分比打分的“势”,记

者走到前台:“又一个80分!面对同样的问题,长霞的丈夫给了她同样的分数!记者的泪水夺眶而出„„是的,只有完美的神,没有完美的人!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普通的女人,如果说任长霞也有她的不足和缺陷,那无疑是一种英雄的残缺,残缺的美丽,美丽的崇高!”意在冲决读者泪水的堤坝,在泪水中升华英雄的精神,用泪水荡涤读者的灵魂。

其三,用细节再现典型

震撼人心、能够流传的作品必须借助于真实的细节。因为细节决定作品成败,细节决定深度、高度。没有真实、典型的细节描写,就没有优秀、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当然也不可能有优秀的通讯和报告文学。

细节是描绘人物、事件和环境的最小组成单位,如同血肉的细胞。具体在《百姓心中的丰碑》里,是强音符,是“催泪弹”,可以生发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心灵震撼力。

细节可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动作。 “摸暖”的细节

细节可以是一个物件。 “一包药”的细节、无法“捎走”的手机

细节可以是一段小的情节。当杀人疑犯王小伟3岁的儿子哭喊着“爸爸”追赶囚车时,任长霞命令停车,“打开手铐,让他们父子再见上一面。”

细节可以是一幅画面、一个小的场景。让小春雨难忘、叫读者唏嘘的“穿袜子”的细节。 细节还可以是一颗小小的泪珠,一个细微的眼神。“老上访户张生林老汉未语泪流,泣不成声”、“陈秀英将任长霞的遗像双手捧在怀里,泪流满面”、“第一次听到任局长遇难的消息,王小伟抱头痛哭”„„这些细节,为文章增色不少,为重现任长霞这个典型形象起到了以一当十的作用。

13.《“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的写作特色。

出神入化的瞬间描写

这是一篇出神入化的人物特写。它展现的是中国跳水姑娘在第九届亚运会上夺取桂冠的激动瞬间。

落笔集中,突出一点,是这篇特写剪裁上的突出特点。在一秒七的时间跨度里,记者极有层次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飞天”画卷。从“轻轻一蹬”到“凌空翔舞”;由“疾如流星”到“插入碧波之中”,跳水姑娘轻盈似箭潇洒自如的身姿就让人尽收眼底。

报道吕伟夺魁这一新闻事件,倘若按一般通讯写,少不了写整个紧张曲折的过程,写赢得金牌后五星红旗如何在赛场上冉冉升起,写她平时怎样刻苦练功今日终于为国争得荣誉。但这篇特写却舍弃了这些过程,没有什么背景穿插,全靠记者现场观察,用电影分镜头的艺术表现手法,把吕伟的五一三六这个高难动作分解成一连串特写镜头,描摹出吕伟精彩刹那的具体形象,富有视觉感、立体感。读者从精彩的瞬间中,自然会悟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

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穿插自如,文字清新优美是这篇特写的又一大特色。飘浮的白云、飞鸟与吕伟的“沉静自若”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托”字犹如“定格”静静停留在空中,与“疾如流星”形成强烈反差;“哧”地插入碧波中的身体,与悄然不惊的水花以及震耳欲聋的掌声、欢呼声,构成动与静的协奏曲。以静反衬动,更显得文势起伏有致。文中调动比喻、拟人、对照等多种修辞手段,增强了作品的形象性、生动性。

总之,这是一篇成功之作。

14.新闻作品研究的作用?

新闻作品研究可以成为新闻从业者与受众之间的桥梁。1)有利于把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2)有利于把新闻业务改革同探索新的新闻理论联系起来。 3)有利于指导我们科学地把握新闻作品研究的内在规律,规范新闻作品研究的活动方式。4)有利于指导我们的新闻实践,增强新闻敏感。

15.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必须真实的具体要求?

1)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必须准确无误。人要确有其人,事要确有其事,时间、地点也须毫无差错。这是对新闻报道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新闻真实最基本的条件。

2)新闻中引用的材料,包括引语、数据、事例等必须准确、可靠,即使是每个细节也须完全与客观实际相符,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更不应该弄虚作假,生编硬造。

3)新闻中使用的背景材料必须完全真实,而且要做到全面、客观,实事求是。不能用现实主义的态度选取背景材料,不能任意取其所需,弃其不欲,更不能有意掩盖真相,不讲实情。只有严格按照上述几个方面的要求去做,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才能做到真实、可信。

16.简析《北约野蛮轰炸我驻南使馆》这篇报道的寓主观倾向于客观叙述之中的特点?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记者在采写新闻的过程中,总会对所报道的事实做出分析和判断,进而形成自己的主观倾向。但主观倾向不宜在新闻里流露。恰当的办法是向吕岩松那样,把震惊和悲愤等类的感情全部融入对事实的客观叙述之中。他的报道再一次证明,如山的铁证胜于剑拔弩张的声讨。新闻的力量始终来自所报道的事实。

这篇消息的另一优点是把主观倾向寓于客观叙述之中。记者是在事件中和死神擦肩而过的人,面对同志的鲜血和遗体,他的震惊和悲哀是可想而知的。可是他并没有在字面上流露自己的感情,依然坚持用事实说话。“至少造成3人死亡,1人失踪,20多人受伤,馆舍严重毁坏。”“至少3枚导弹从不同方位直接命中我使馆大楼。导弹从主楼五层楼顶一直穿入地下室,使馆内浓烟滚滚,主楼附近的大使官邸的房顶也被掀落。”准确的数字、质朴的语言,都给读者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17.结合作品,评析《在大海中永生》构思精细巧妙,修辞手法多样的艺术特色。 《在大海中永生》构思精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以大海为纽带,将现场描写与邓小平的一生联系起来,再现伟人的风采。其二,运用复沓的手法,反复咏叹伟人的离去,形成散文的格调。此外,作者在行文中还运用了比喻、对仗、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潮涨潮落,大海沉浮,就像他人生的三起三落”,“如同一朵浪花,他从故乡的山溪流入嘉陵江„„经过九曲十八折,最终汇入浩瀚的大海”,“大海的无垠,开阔了他博大的胸襟;浪涛的汹涌,塑造了他顽强的性格”,“勇向时代潮头立,沧海一粟也永恒”,“也许„„也许„„也许„„也许„„”,这些经过积极修辞锤炼的语言,越发使文章感情激越、文采飞扬,具有撼人心魄、感人肺腑的力量。

总体而言,本文是一篇构思精巧、文辞优美、感情浓郁的通讯。它颇具散文韵味,与习见的新闻通讯相比,有了很大的突破。这一突破是可喜的,因为无论写什么样的文章,“形式为内容服务”都是作者必须秉承的理念。

18.赏析《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1997年7月1日,是中国人民的盛大节日。这一天,根据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签署的关于香港总量的联合声明,中国政府将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新华社的记者们接受了挑战,并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一文展现了自己的才能。文章证明,作者们出色地完成了报道任务。第一,作者们用点面结合、以今带古的方法实现了大跨度的综合。第二,用白描的手法勾画细节和场面,造成生动的现场感。

19.人文关怀的内涵:“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它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

新闻研究的人文关怀原则,是指对作品中有无人文关怀色彩的关注和考察。

新闻作品中有无人文关怀越来越成为衡量新闻作品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

新闻作品中的人文关怀,首先表现为将“人”放在新闻报道的核心位置。

新闻作品中的人文关怀,其次表现为作者自愿充当普通民众生活的真正代言人。新闻作品中的人文关怀,还表现为作品要表现真情实感。

20.使用直接引语的好处最突出的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直接引语是三种引语形式中叙述干预最小的一种,能够实现最大程度的保真功能,因为它不容许叙述者对人物的言语作任何改动。

另一方面,叙述者欲借新闻人物之口说出自己希望表达、但却不便公开表达的观点和立场时,运用直接引语也会更加客观,传播者的态度隐蔽于其中,尤其是在解释性报道中,记者往往通过这样的引语方式解释事件,同时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二,在使用直接引语时,记者退居一旁而让报道中的人物自己为自己说话,使读者感到与报上所登的新闻当事人发生最密切的接触。直接引语的使用还可成为新闻报道里人情味的基本构成要素,许多情况下,甚至是首屈一指的要素。

21.从上述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运用综合研究这一范式时应陔注意的是:

第一,综合研究的主题确立和对象选择,在涉及主题倾向和趋势描述的时候,往往具有更为强烈的意识形态性。

第二,综合不是简单地将相关现象拼凑到一起,而是要有一定的合乎逻辑的框架,研究者不仅以这种框架组织材料,而且以这种框架来看待和分析材料。

第三,相对而言,对新闻作品的综合研究范式,关注的是带有趋势性、普泛性的问题。

新闻写作复习题

新闻写作基本知识复习题

新闻写作基本知识复习题

新闻写作期末复习题纲

(下)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题

新闻采访与写作(下)复习题答案

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的复习题
《新闻写作的复习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