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从政治社会学视角分析群体性事件

发布时间:2020-03-02 18:58: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从政治社会学视角分析群体性事件

摘要: 中国社会现阶段正处于矛盾多发期,近年来每年因各种社会矛盾而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多达数万起,甚至十余万起。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是我国社会学的一共重要方向。本文将结合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对群体心态的研究,从政治社会学的视角分析群体性事件,为我国群体性事件的解决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群体心态;群体性事件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我国正在经历着一个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国家主导的市场经济日渐成为新的经济体制潮流,同时贫富的急剧分化也随着这潮流越发凸显。因此,社会上各种矛盾和冲突此起彼伏,在社会上表现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冲击着这个转型的社会。甚至有专家认为,未来10年中,,群体性事件将是中国社会稳定最大的威胁,也是对地方政府执政能力最大的挑战。

一、群体性事件含义及其特征

所谓群体性事件, 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各种集体行为。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征:第一,参与人数众多,表现为是群体性。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特点在于发生的主体是多数人的参与,它将共同目的的个体,通过组织号召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团体或群体。第二,辐射范围广,主观意愿强烈强,矛盾对抗激烈。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多数以群体的感情为基调,煽动大多数人情感共鸣,甚至丧失理性对国家、社会和个人造成巨大的伤害。第三,事件的发生较为复杂,不易处理。多数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具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稍微有所处理不当那么将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有时,通过互联网信息的传递,往往会掩盖事情的真相导致事态扩大。

二、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现状

结合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2012-201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等资料,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社会现阶段正处于矛盾多发期,近年来每年因各种社会矛盾而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多达数万起,甚至十余万起。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从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看,主要集中在就业、劳动关系、收入分配、社会管理等方面。归纳近几年来发生的一些事件,可以看出群体性事件涉及的社会冲突有三个焦点问题:征地拆迁、劳资关系和环境保护。

从群体性事件的表现形式看,除较为温和的集体上访之外,也出现了一些跳楼、自焚、集体下跪等各种极端特别行为。另外,群体性行为开始不止在现实中进行,网上群体性事件也开始大规模发生。

三、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

(一)政治利益分配不均,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的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先富带动后富”思想的推动下,我国的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然而,人们希望的共同富裕并没有达到,甚至,在市场经济的制约下,贫富差距有越来越大的趋势。部分人没有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这种政治经济利益的分配不均,造成造成社会群体价值观的改变。在面对同样的社会问题时,这些人社会的、心理的、经济等个方面的承受力也不尽相同。因此,如果一些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害或者不能满足,那么就会汇集大量的社会矛盾,使得他们缺乏对政府的认同和支持,从而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二)权力腐败现象大量产生,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

公权力运用得不到规范,导致了大量腐败的产生。腐败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直接造成公民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的降低。很大部分干部作风不正,滥用权力以权谋私,造成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信誉下降,导致民众情绪激化而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产生。社会转型时期,一个政府要实现稳定的社会局面,恰当的处理人民利益的矛盾,需要一个廉洁的品质作为支持,这样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三)沟通机制不完善,缺乏合理有效的政治沟通机制

合理有效的政治沟通机制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也是实现社会稳定的主要制度之一。有效的沟通机制,可以让群众多渠道的倾诉自己的利益诉求,对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缓和政府与民众的对立。然而,一旦这种机制遭到破坏,民众无法通过常规政治途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就只有通过争议政治等其他途径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近年来,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的增多,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民众在表达自己意愿时没有一个合理的沟通机制。

(四)群体心态效应,导致民众极端行为的产生

在群体性事件中,群体中的个人会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勒庞称之为“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规律”,这种精神统一性的倾向,造成了一些重要的后果,如教条主义、人多势众不可战胜的感觉,以及责任意识的放弃。如很多事情并不大,也不难处置,但却演变为重大群体性事件,显示出群体心态在一定条件下对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变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约束个人的道德和社会机制在狂热的群体中失去了作用,将会导致集体性*等极端行为的产生。

四、解决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我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环节,它造成的巨大的破坏力也是不可估量的。在群体性事件的解决方面,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 改革分配体制,注意公平和效率的协调

任何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都有深刻的深层原因,究其根本原因并加以改正,才能从根本上治疗社会群体性事件带来的破坏。注意公平和效率的协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关注对弱势群体的利益分配,使所有人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能有效避免社会矛盾的积累和爆发。

(二) 制约转型时期的政治权力,提高政府公信力

转型时期的政治权利,单纯依靠道德约束不能保证权利的合法运行,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制约机制,从权力、法律、道德等多个角度制约权力,保障权力地有效运行。这样既可以提高政府的公共决策水平,提高行政效率,还可以提高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从而有效的化解矛盾。

(三) 建立合理的沟通机制,保障民众沟通的权力

沟通是相互理解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让民众充分表达其内心所想,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建立合理的沟通机制。保障民众沟通的权利,让民众能通过利益集团充分表达其利益诉求,进而适时的改变政府的各项政策,是化解民众矛盾堆积的重要途径。

(四)加强对民众的法制教育,避免极端行为的发生

公民合法的利益表达和合理的情绪宣泄并不会影响整个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引导群众采取平和理性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意愿,有利于政府及时了解和掌握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诉求。但政府要加强对民众的法制教育,避免在利益表达的过程极端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美)奥罗姆 著,张华青 等译《政治社会学导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09

[2] (法国)古斯塔夫·勒庞 著,冯克利 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11

[3]陆学艺,李培林,陈光金 著《201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2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案例分析报告

从某乡镇群体性事件谈起

环境群体性事件

处置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制度

群体性事件工作预案

群体性事件工作总结

从政治社会学视角分析群体性事件
《从政治社会学视角分析群体性事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