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考边塞诗鉴赏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22:45:2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修文中学

诗歌鉴赏

2014届高三语文

边塞诗鉴赏

【考点归纳】:

与其他诗歌一致,即:意象、语言、手法、情感

【学习目标】:

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点】: 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先秦《诗经》已有:《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诗经·小雅·采薇》:“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至宋元明清衰微。

二、边塞诗的主要意象(包括地名、乐器) 意象:

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shā)、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 羌 羯(jié) 夷指少数民族) 碛(qì)西 轮台 龟兹(qiū cí) 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

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三、边塞诗常见思想主题

1.杀敌卫国·建功立业之豪情

1 修文中学

诗歌鉴赏

2014届高三语文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李益的《塞下曲》“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借边塞人欢马叫的壮丽景象,赞美将士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必胜信念。

2.离情别绪·思乡思亲。

如岑参的《碛中作》“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行走,更激起作者的思乡之情。《题苜蓿峰寄家人》“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思想,不见沙场愁杀人。”以家人的思念来反衬征人思乡的愁苦。

3.战斗场面·反对征伐

卢纶的《逢病军人》“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色入金疮。”借—个饥、寒、疲、病、伤的退伍军人形象控诉了扩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体现了诗人对良将的期待,对无能边将的嘲讽。

4.奇异风光、百姓生活

边塞诗人抒发感情和描写人物是常用粗犷的笔触、厚重的色彩描绘出苍茫雄浑的边塞风 光作为背景。高适的《营州歌》“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现边地少数民族的骑射生活。《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描写了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象。 总体归纳如下: 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统治者——穷兵黩武 家乡——思乡念亲

将士——艰苦私生活、报国豪情 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

四、边塞诗的主要风格

豪迈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 修文中学

诗歌鉴赏

2014届高三语文

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五、方法点拔

边塞诗的鉴赏,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时代不同,边塞诗的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时代特征。如:

(1)盛唐:多抒写为国征战者死而无悔的壮志豪情。基调壮丽,明快、昂扬向上,但不回避战争的艰苦。即使战争艰苦无比,也无比壮丽;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不悔。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 (2)中晚唐诗:国势开始衰微,昂扬中多了几分悲壮、悲凉、感伤。

碛(qì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3)宋朝: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诗中多了报国无门的愤懑、悲凉、和惆怅。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羌笛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2.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1)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描写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3 修文中学

诗歌鉴赏

2014届高三语文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 卢 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3)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李 益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王昌龄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

(4)愿意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 军 行》)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 白《塞下曲》)

(5)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曹 松《己亥岁》)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3、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1.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2.对比: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jì)北空回首。(高适)

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 4.用典故:

4 修文中学

诗歌鉴赏

2014届高三语文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六、结语

分析边塞诗,我们要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关注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关注并体会边塞征战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但主旋律是:爱国主义。

学案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唐·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案: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 ——唐·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好处。

5 修文中学

诗歌鉴赏

2014届高三语文

答: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军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2)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上阕侧重描写,下阕侧重抒情。全词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壮志难酬,有家难归。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宋·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1)请概括诗中的人物形象

诗歌描写了一个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的抗金英雄形象,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2)请分析这首词中典型的艺术手法。

对比,以抒发作者心中的满腔的幽愤和无言的抗议。

这里是匹马驰骋疆场,那边是蒙尘貂裘战袍.这里是壮心在前线站场(天山),那边是退居家乡(沧州)

作者用如此强烈的对比,深层次地揭示了词人的崇高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从而激起读者对爱国志士产生很大的同情,对昏庸的南宋朝廷的憎恨.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首诗以《征人怨》为题,而不着一个“怨”字,“却尽得风流”,诗中之“怨”何来?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一是来自“金河”、“玉关”等许多实词的排列与组合,二是来自“复”、“与”等虚词之巧用,三是来自“岁岁”、“朝朝”等重叠词的妙饰,四是来自“归”、“绕”等动词的活用。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边塞诗鉴赏教案

边塞诗鉴赏教案

边塞诗鉴赏教案

边塞诗鉴赏教案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鉴赏教案学生

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边塞诗鉴赏练习

边塞诗鉴赏学案

高考边塞诗鉴赏教案
《高考边塞诗鉴赏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