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边塞诗鉴赏专题(上课用)

发布时间:2020-03-02 21:03:0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边塞诗鉴赏

学习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2、积累边塞诗的常见意象。

3、初步了解边塞诗的常用表现手法。

4、掌握边塞诗的一般鉴赏方法。

重点难点

掌握边塞诗的常用表现手法及一般鉴赏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1.你能想到有哪些反映边塞生活的诗句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像这些反映边塞生活的诗我通常称之为边塞诗,那么,边塞诗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二、什么是边塞诗: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 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从唐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 ,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其中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成为唐代这个诗歌王朝的一束奇葩。

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词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边塞诗,走近边塞诗人。首先我们来欣赏几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感受一下它们带给我们的审美愉悦。

三、示例分析,总结规律。

1、展示三首诗。分别先指名朗诵,读后评价,指出不足;再找学生读,再评,然后范读或录音朗诵,再有气势地齐读或男女生分别齐读。

(为什么这样读?读得还缺点什么?如从气势、格调、意境、环境、思想等方面引导)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读完这三首诗之后在格调上有什么感受?(各抒己见,然后归纳) ------风格:雄壮豪迈、悲壮惆怅

(边塞诗的艺术风格

有的豪迈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有的雄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有的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有的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即意境方面有什么特点? ------意境:雄奇、奇丽、奇寒、壮阔、辽阔、壮阔、广阔

4、上面我们分析了这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其实也就把边塞诗的最常表现的内容概括了出来,我们一起看一下。(展示)

(1)思想内容主题-----*边塞风光(奇丽壮阔)

* 将士英勇作战,渴望建功的豪情

* 军旅艰苦生活,思乡念亲之情

* 同情劳动人民疾苦,厌恶战争

* 批判统治者穷兵黩武 „„

同时有时还要注意体会边塞征战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

很多边塞诗的内容往往不是单一的,有些诗歌是兼有以上思想内容,但不管怎样,边塞诗总是回旋着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2)常见词语:

对于边塞诗,我们在鉴赏时一定要把握它们的特点,体会其思想内容。如何识别边塞诗呢?我们除了可以从朗读中体会到它的豪放气势和壮阔的意境之外,还就该从一些

2 有标志性的词语中看出来,我们依然回到前面的三首诗中,找出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返回,从中找出标志词)

除了从上面三首诗中找出的一些词外,还有一些词语在这里略作补充。

*从与战争有关的器物用品看:旌旗、羽书、辕门、战车、戈矛、金鼓、烽火、羽书、剑、戟、斧、钺、刀等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阴山、胡、羌、匈奴、单于、龟兹、夜郎、羯、夷等

*从景物看:长城、秋月、瀚海、大漠、烽火、马走、烽烟、黄沙、长云、雪山、孤城、雁飞等

*从乐器及音乐看:金鼓、号角、羌笛、胡笳、笛管、《落梅花》《行路难》《关山月》 (3)边塞诗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烘托。

(4)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四、例题演绎

【例1】(2009全国卷I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4分)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⑵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4分)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例2】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7分)

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这两首诗都写了夜闻笛声。在两首诗中,笛声各引发了什么情感?请作简要分析。(3分)

答:《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谪迁之人盼归的愁怨(人留雁归,朝廷的恩赦并没有随着太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的思乡的惆怅。(“愁怨”、“思乡的惆怅”各1分,点明“谪迁之人”、“戍边将士”1分。)

(2)第二首诗题为“闻笛”,但诗歌的前两句却写了登城所见之景,你如何理解这种艺术处理?(4分) 3

答:诗歌前两句描写了登城所见之景: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1分)边地之感,加上撩动乡愁饷月色,二者正是触发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1分),渲染了空旷惨淡的气氛。(1分)这为笛声的出现、末句的直接抒情作了烘托和铺垫。(1分)

五、课堂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貂锦指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答: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是借代手法。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震撼人心,你认为呢?为什么?

(3)就这首诗的内容看,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本诗的跌宕处全在

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可怜”、“犹是”两句,以特别伤惨和沉痛的心情,用跌宕有致的语句,表达诗人对阵亡战士的哀伤和悼念,为后方闺中人不知实情依然梦里与爱人相会的令人痛彻肝肠的情感与伤怀。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笛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指灵州。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故称之为受降城。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如何抒发感情的。

(解题思路:纵观全诗,可从诗中尤其是“笛管”和“征人”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然后根据边塞诗的特点回答这首诗抒发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

诗先正面描写,写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再写声——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笛管声。如此烘托、铺垫,最后直抒胸臆表达了将士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河湟旧卒

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注释:湟水源出青海,东流入甘肃与黄河汇合,合流的一带称“河湟”。诗中指吐蕃统治者从唐肃宗以来所进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1.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记述了一个久戍河湟幸存的老兵,他的战友们都战死,自己有幸回到故乡黄昏时分独自吹奏着边庭的乐曲 。流露出的是一种深沉的哀伤

2.全诗表现了什么主题?

诗通过河湟旧卒的遭遇,反映了唐代人民为战争付出的惨重代价,战争给人民造成巨大痛苦,控诉了唐政府的无能。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五)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1)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3)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是一个转折,分析前后内容的不同。 ----前两句写援军疾出,暗示战况紧张。后两句写捷报骤传,充满振奋喜悦。

(4)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 ----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唐军出征时迅猛声威和紧张气氛。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和捷报传来时的振奋喜悦情景。 (5)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漠风尘,红旗半卷,前两句描写了唐军乘夜色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威。 B.前军夜战,生擒敌酋,后两句表现了唐军的勇猛善战。

C.诗中正面描写了后续部队,对战果辉煌的前锋部队只从侧面带出。 D.诗中的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空间。

(A不是夜晚,而是白天。错在对于“日色昏”的理解。“昏”指昏暗的大漠景色,并非指晚上。)

方法归纳

边塞诗的鉴赏,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因而,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

2.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思想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

3.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前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鉴赏

边塞诗鉴赏教学案(学生用)

边塞诗鉴赏教案

边塞诗鉴赏教案

边塞诗鉴赏教案

边塞诗鉴赏学案

边塞诗鉴赏讲解

边塞诗鉴赏教案

边塞诗鉴赏专题(上课用)
《边塞诗鉴赏专题(上课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