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笔记

发布时间:2020-03-01 18:12:1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为什么说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是直观的: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对客观事物“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里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的根本缺陷是脱离实践,看不到主体实践活动中的自觉能动性,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单纯看作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把自然界的事物看作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无关的在人的活动之外自在存在的单纯客体,主体只是像照相照镜子一样被动直观地反映客体。旧唯物主义只看到主客体之间单纯的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看不到主体与客体之间更为根本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这就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基本观点是: 首先,二者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其次,二者具有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再次,二者还具有价值关系, 最后,二者之间还具有审美关系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内涵: 第一,环境创造了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人作为主体,与客体之间体现着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主体在认识客体过程中,把客体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以观念的形式内化为主体的知识体系,并进而提升主体的能力,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环境人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第二,人也创造了环境。人在改造环境过程中,通过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把主体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外化在客体之中,使本来是外在的环境也凝结着主体的目的意志和本质力量,从而形成一个在自在自然中

所没有的人化的自然,创造出一个崭新的属人的人类世界,体现着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目的。第三,人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协调一致的关系。马克思这里使用了“一致”一词,深刻揭示了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人在改变影响环境的同时,环境也改变和塑造了人。马克思这里提出人和环境“一致”的思想,是指导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基础,第四,实践活动是实现人和环境协调一致的基础。正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改造了环境,又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环境塑造了人。实践活动是形成人与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物质基础。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的论断:1.劳动是人的一般本质。(人与动物的区别)。劳动之所以是人的一般本质,因为,劳动是人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基本标志和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当人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时,人就与其他动物具有了本质区别。2。人的具体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人的区别)。第一,人的本质不在于自然属性,而在于社会属性;第二,人的本质不是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而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第四,人的本质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过程。其中,生产关系是人的本质的基础,

生产关系的变化引起其他社会关系的改变,并引起人的本质的发展。3。人的需要是人的内在本质。(人与人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具体本质的形成与每个人的具体需要有关。每个个人都是根本自己的需要从事社会活动,积极地实现自己的存在,每个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去与他人发生社会交往活动。

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马克思关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实践的”论断,包含着极为深刻的理论内涵,其基本的意思是:以劳动为基本内容的实践活动是全部社会生活的深刻基础。这一论断至少包含着以下四层意思:第一,物质生产劳动的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前提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历史起点。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是从制造生产工具的劳动活动开始的;第二,物质生产劳动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物质生产实践的内容和水平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精神创造活动和社会管理活动。第三,物质生产劳动实践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劳动的性质不同,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就不相同。第四,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劳动实践内部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是所有社会动力之源。

如何理解黑格尔2个凡是:集中体现了黑格尔哲学的两重性:即革命性和保守性。

这一哲学命题的保守性在于:黑格尔这里所谓的“理性”,指的是绝对观念,“合乎理性”即合乎绝对观念。绝对观念是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的中心范畴,黑格尔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认为普鲁士国家是绝对观念发展的最高阶段,是绝对观念的完美体现,因此,黑格尔的这一哲学命题显然有替普鲁士专制政府作辩护、相妥协的一面,体现了黑格尔哲学的保守性。 革命性方面,即该命题中包含着“辩证法的合理内核”的因素。在黑格尔那里现实不等于现存,而是指合乎必然性的东西。现实性不是凝固不变的,现实性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发展进程中,以前一切现实的东西都会成为不现实的,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现实的东西就会代替正在衰亡的现实的东西,恩格斯指出,根据黑格尔一切都是变化发展的辩证法思想,“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命题就走向自己的反面,“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这样,该命题中所蕴涵的辩证法思想的革命性就被深刻地揭露出来。

恩格斯这段论述包含了辩证法的三点思想:第一,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都是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第二,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第三,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有两种基本形式——暴力和和平揭示了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两种基本形式——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

学习恩格斯科学的分析方法的意义恩格斯这里的论述,实际上涉及到了如何科学地对待历史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恩格斯明确告诉我们,应坚持用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即用‘扬弃’的观点和方法对待历史文化和外国文化。对于我国五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坚持批判继承态度,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于传统文化中一些封建的糟粕的东西,当然要剔除和批判,但对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和积极有用的思想内容,就要继承下来,加以改造和发展。我们要反对在对待历史文化问题上的历史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同样我们也要用‘扬弃’的观点科学对待外国文化。对于西方文化中体现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内容的东西,我们要坚决批判,而外国文化中体现现代文明共同成果的东西我们又要借鉴过来,加以改造之后,为我所用。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要反对形而上学的全盘照搬和全盘拒绝两种片面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用辩证的否定观对待黑格尔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黑格尔哲学中具

有神秘主义性质的唯心主义,同时又批判地吸取了他的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并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对黑格尔哲学所包含的丰富的辩证思想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的基本思想是:第一,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事物内部的自我否定。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否定体现了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所谓‘扬弃’,就是指新旧事物之间既克服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的关系。它是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集中体现,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者之间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是指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世界以及如何正确认识世界的问题。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黑格尔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表现形式课本111页

黑格尔的这一思想表现为双重含义:第一,“恶”是一种否定力量,表现为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新的制度对旧的制度的反叛,正是这种所谓的“恶”的否定过程,由此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第二,在阶级社会中,贪欲和权势欲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杠杆。需要是人的本性,正是这种人的“贪欲和权势欲”的需要推动人们以各种形式进行社会变革和社会活动,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并进而创造着历史。

1.结合社会实际,谈谈新世纪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师德观。 答:①新世纪我们需要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统合”的师德观。 ②“理想与现实的统合”的师德观就是既满足教师个体的内在需要,也顾及社会规范的要求,是一种可信又可爱的师德观。 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交往于陌生的业缘群体之中,但利益关系却相互依赖,每个人都享受他人服务,同时每个人又主动服务于他人。人们处在一种互惠合作、相互依赖的利益关系之中:社会提倡以义取利的伦理观,精神的满足离不开物质的满足,劝人放弃物质欲望来实现社会大治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④只有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师德统合起来,才能在正视现实和重视现实价值引导的基础上营造出让教师觉得可以接受、可以做到的师德。

3.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 答:(1)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①师德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使教师保持良好的从业心态;②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示范,对于养成良好品德处于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③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是:①对事业无私奉献;②对学生,真诚热爱;③对同志,团结协作;④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4.请联系实际谈谈怎样才能做到模范遵守教师职业纪律? 答:教师职业纪律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应遵守的规章、条例、守则等。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有教师意识并不断强化这种意识。第二,认真学习教师职业纪律的有关规定。第三,在教育劳动中恪守教师职业纪律。第四,从一点一滴做起。第五,虚心接受批评,勇于自我批评,善于改正错误。教师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必须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分配,听从指挥。教师不得借职业之便谋取个人私利,弄虚作假,营私舞弊。教师应当和学生建立正常的师生关系.必须禁止打骂,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至少有八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把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并且以经济体制改革的名义推进。比如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取消了曾经作为中国“三面红旗”之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了乡政权,设立了县人大常委会,并由公民直接选举县和县以下人大代表。二是把发展民主与健全法制结合起来,强调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坚持依法治国。针对“*”中出现的把民主等同于无政府主义的状况,以及中国社会中长期涌动的民粹主义倾向,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一开始就强调民主要制度化、法律化。三是把政治体制改革与尊重和保障人权结合起来,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在拨乱反正中,彻底纠正过去历次政治运动中发生的践踏人权现象,大规模地平反冤假错案。四是把发展民主法制与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享受到直接的实惠。在

中国的政治体制中,乡村、社区和企业广泛地建立村委会、居委会、职代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是一大特色。五是把执政党依法执政与参政党依法参政结合起来,完善了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许多朋友也许不了解中国民主党派的参政是什么意思,在我们的政治构架中,中国的八个民主党派和工商联虽然不是执政党,但是参政党。六是把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结合起来,以党内民主来带动人民民主。十七大报告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完善党代会制度、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改革党内选举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思路和举措。七是把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与公民直接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了公民舆论监督和信访制度。八是把选举票决民主与协商民主结合起来,完善了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形式。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

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如何加强教师职业道德: 依法执教是调整教师劳动与法律制度之间的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是调整教师与教师职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热爱学生是教师处理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对自己的教育对象所持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态度的综合体现,是全部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精髓.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的桥梁和推动力,是教育成功的基础.严谨治学是处理教师和教学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方面应遵循的准则,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备条件。团结协作是调节教师与教师、教师与领导等教育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是优化校内育人的关键因素。廉洁从教是调整教师与物欲诱惑的道德规范,其基本要求是: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求私利.为人师表是教师处理职业劳动与自身人格塑造之间关系准则,是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的特殊要求。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导读》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著作导读考试题目整理

马克思主义著作经典语录

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有感

圣诞礼物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课堂笔记电子稿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笔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导读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导读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笔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