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马克思主义原理大纲第一章

发布时间:2020-03-03 10:43:3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使学生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奠定理论基础。 ○ 教学重点: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自然与社会的统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 教学难点:物质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矛盾分析方法。 ○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提问、小讨论为辅。 ○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 联系实际: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对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的理论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 学 时:10学时(课堂讲授10学时)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观和方法论

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2、哲学基本问题

①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②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以及各派哲学的观点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思维能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的问题。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③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3、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

①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②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1、旧唯物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把某一种或某几种特殊的物质形态当作物质本身。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把特定的物质结构当作物质本身。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①恩格斯对哲学物质范畴的阐述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②列宁对哲学物质范畴的科学规定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①意识的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②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什么是世界的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①什么是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②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

3、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①静止是特殊的运动状态。

②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

4、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①时间: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 ②空间: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

5、社会的物质性

①旧唯物主义哲学的不彻底性。 ②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科学规定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物质性。 ②自觉能动性。

③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③科学实验。

4、实践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①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③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2、实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相统一的现实基础。

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表现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什么是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事物联系的特点 ①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②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③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事物的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

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 ①发展与运动之间的区别

发展就是标志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哲学范畴,是物质运动中前进的变化和进化的趋势。

②新事物与旧事物的界定。 ③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④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什么是哲学范畴的矛盾?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2、矛盾的同一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一种趋势和联系。

3、矛盾的斗争性

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4、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①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②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

5、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②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③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④内因分析法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的含义

①从空间上看,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无处不在。

②从时间上看,矛盾的普遍性是指,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运动。矛盾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①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指不同事物所包含的矛盾是具体的,特殊的。

②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③“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①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系。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①是矛盾问题的精髓,唯物辩证法核心的核心。

②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基本原则的思想基础。。 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1、事物的质、量、度的含义

①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②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③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2、量变与质变

①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②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4、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①反对两种形而上学观点:突变论和庸俗进化论。

②把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和信心结合起来。 ③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1、肯定与否定的含义

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②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2、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观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3、辩证否定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周期性的过程

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4、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①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②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

5、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①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 ②对待一切事物坚持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略)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略)

(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1、唯物辩证法的基础观点和基本规律的理论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与方法。

2、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①矛盾分析法的具体内容。

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等。

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的方法论意义(略)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略)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

1、规律的含义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①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②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③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①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的联系

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3、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之间的区别

自然规律是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作用

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于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2、意识作用的主要表现

①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 ④意识指导和调控人的行为与生理活动。

(二)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关系 ①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与条件

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②发挥人的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实践。

③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3、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①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

②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之间的辩证关系

课堂讨论: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引导学生谈谈对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哲学的物质范畴?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有什么重要意义?

2、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并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建设社会主义的实际来理解这一原理的现实意义。

3、如何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课外阅读书目:

1.《矛盾论》

2.《实践论》

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4.《反杜林论》第一编哲学

5.《自然辩证法》(部分节选)6.《谈谈辩证法问题》

习题:

一、辨析题。

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错误的意识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二、简答题。

1、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2、矛盾的统一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3、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

4、实践及其基本特征。

三、论述题。

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哲学意义。

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说明当前我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3、简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材料题。

材料1:贝克莱认为“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康德提出“人为自然界立法”,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尼采主张“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 材料2: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影子”,黑格尔认为“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程颐认为“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朱熹认为“理在事先”。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分别表达了什么哲学观点?

(2)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哲学派别的特征作简要概括和分析。

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案

马克思主义原理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原理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大一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

广西科技大学2学期马克思主义原理学习大纲

马克思主义原理大纲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原理大纲第一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