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四川模式

发布时间:2020-03-03 05:56:5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委、省政府用三个月时间高效地完成抢险救援和安置群众的紧急任务,并审时度势地提出“原地起立、发展起跳”的重建战略,仅用两年多的时间谱写了从恢复到发展的壮丽篇章,首次打破“先恢复、后发展”梯次重建的常规模式,创新形成“恢复与发展相融合”同步重建的新型模式。

省社科院《灾后重建的四川模式研究》课题组

中国式道路:

四川模式的本质属性

我们所说的四川模式不仅是四川的独特创新,更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和举全国之力支持的条件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在四川灾区的集中体现和生动实践,是四川省委、省政府在灾区创造性地贯彻中央灾后科学重建的伟大部署和英明决策所取得的伟大成绩。四川模式在本质上既是灾后重建的中国式道路,也是灾后重建的四川实践、四川创新和四川方法,更是向中央和全国人民交出的一份合格的“四川答卷”。

四川模式依托于中央集权的抗灾救灾体制。以中央政府为核心,进行统一指挥,采取非常规手段,集聚全国之力抗震救灾,这是我们抗灾救灾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充分发挥了这一优良传统,果断决策,在灾后重建中采取了“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以对口援建为核心,引导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迅速向灾区聚集,加上国际各界的大力支持,为四川创造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奇迹提供了重要条件。

四川模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灾区的践行和展现。科学发展、民生优先、统筹城乡、规划引领等中央倡导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同时应用于灾后重建,使灾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跨时代、超水平的发展态势。而正是在科学理论和先进理念的直接引领下,四川灾后重建才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灾区“三基地一窗口”的展示效应凸显,灾区经济、社会、生态和精神家园建设全方位起飞也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实践性和正确性。

发展型重建:

四川模式的根本特征

纵观国内外的地震灾后重建模式,大都采取了先恢复后发展的方式。即优先恢复基本的、紧急的住房、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项目,再进行产业重建,而在产业重建中大多也是以先“复原”为主,再考虑“升级”发展。其灾后重建的速度比较缓慢,重建时间较为漫长,有的长达十年甚至数十年。四川模式的根本特征在于变“先恢复、后发展”的常规性梯次重建为“恢复与发展相融合”的跨越型同步重建,在重建中实现超常发展;其突出的特色在于依托中华民族友爱互助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

特优势,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实现化巨灾为跨越,在废墟残垣上创造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和精神家园建设全方位超常跨越发展的奇迹。

功能恢复与赶超跨越有机结合是四川模式的首要特征。四川灾区民生项目和基础设施重建绝不仅仅是简单“克隆”和原状恢复,而是从工程质量、建设风格、功能配套、运行管理等方面实现赶超跨越的目标。四川模式不仅注重民生和基础设施重建,而且注重产业重建;不仅注重重大产业恢复发展,而且注重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和优化升级;不仅注重硬件建设,而且注重管理维护、技术升级、人才培养等软件配套。

民生工程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是四川模式的显著特征。四川模式以优先解决民生问题为基点,突出城乡住房、公共设施、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重建“四个优先”,使涉及灾区群众基本生活和地方经济命脉的重大领域在第一时间得到恢复和提升。同时,又按照先生活、后生产的客观需要,在帮助灾区群众快速重建家园的基础上,着重解决灾区群众长远生计问题。一批省级工业园区得到批准建设,一些以农民集中居住区为核心实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复合功能配套的新农村综合体得到发展。

重建质量与重建速度有机结合是四川模式的关键特征。重建速度必须服从于重建质量,将高标准、严要求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把每一项工程都建设成为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优质工程、精品工程。与此同时,为了保证重建速度,通过扩大中央重建基金和对口支援等方式,将全国资源和力量汇聚于灾区。通过开辟灾后重建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和 “5+2”(即无工作日与休息日之分)、“白+黑”(即无昼夜之分)、“晴天苦干、雨天巧干”的顽强拼搏,大幅度缩短建设工期,从而实现提高重建质量与加快重建速度的双重目标。

自力更生与对口支援有机结合是四川模式的根本保障。四川模式的成功经验在于搭建了对口援建双方合作和交流的平台,有效地整合了双方之间的优势资源。加快推进对口支援向对口合作转变,努力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援建合作格局。四川灾后重建中的援建不是代建,更不是包建,受援方要做好相关服务工作,积极配合和支持援建方推进项目建设;同时更要充分发挥灾区人民的主观能动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虚心学习发达地区开拓创新、跨越发展的经验,把灾后重建与充分开放合作结合起来。

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有机结合是四川模式的现实选择。政府的主导作用表现在规划制定、政策支持、环境保障、组织协调等方面,不能缺位。而市场运作则体现在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力量,整合资源,破解投融资难题。同时,加强各类资金统筹,对中央财政建设资金、对口支援资金、社会捐助资金以及受灾地区自筹资金进行合理使用、精打细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灾后重建资金、项目严格管理,切实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廉洁重建,取信于民。

物质与精神家园重建有机结合是四川模式的重要创新。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的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明确了两大任务,即 “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重建任务。四川在灾后重建中将精神家园重建摆在与物质家园重建同等重要

的位置,是因为精神家园重建是治愈心灵创伤、重树精神支撑、重聚精神动力、完善精神生活的紧迫任务。

科学重建:

四川模式的核心构架

灾后发展型重建四川模式的核心是科学重建。这是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凝聚力、动员力和组织力,四川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四川灾后重建,结合四川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灾后重建政策,整合各方力量,强化动力支撑,完善体制保障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根本基础:制度优势、坚强领导。

四川模式的根本基础在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作为根本保障和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四川模式在灾后重建中取得伟大奇迹的关键在于有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作支撑,在于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巨大的资源动员能力。可以说,能够将来自不同渠道、不同类型的资源和物资在极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汇聚到地震灾区,并且有条不紊地开展规模极为浩大的重建工程,除了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都难以做到这一点。

指导思想:民生优先、科学发展。

民生优先是指四川灾后重建过程中切实把保障民生重建项目和灾区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摆在首要位置,优先突出抓好城乡住房、涉及民生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重建。四川模式从始至终都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灾后重建最急迫需要恢复和重建的是民生项目,帮助灾区群众恢复和提高生产生活水平。科学发展观作为四川模式的指导思想,其最重要的体现就是科学重建。灾后重建是百年大计,必须从长计议、按规律办事,这样才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基本目标:跨越发展、重建和谐。

通过灾后重建,四川模式最终要改变灾区经济社会相对滞后的发展现状,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促进灾区和谐社会建设。四川模式不仅要求灾区短期内实现原貌恢复,而且要求灾区经济社会在原来基础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可见这是一种高标准、高要求的重建,而通过这一过程又要消除灾区在地震前就已存在以及地震后新出现的一些不和谐因素。

依托力量:自力更生、八方支援。

毫无疑问,自力更生、八方支援是四川模式最为重要的依托力量。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倾力支持下,四川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一

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重要指示精神,举全省之力,借各方支援,迎难而上,扎实苦干,奋力开展灾后重建工作并取得巨大成效。

动力支撑:资源整合、要素保障。

四川模式的良好运行需要强有力的动力支撑,需要高效整合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提供的资源,切实为灾后重建工作提供高标准、高质量的要素保障。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委、政府在灾后重建中强有力的组织、动员、指导、协调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破解难题、推进重建,强化了灾后重建的要素保障。

体制保障:民主监督、全程考核。

民主监督、全程考核机制是四川模式实现发展型重建目标的根本制度保障。灾后重建项目多、投资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建设规模最集中的史诗工程。为了防范任何工程质量问题的出现,四川灾区从一开始就建立起完善的民主监督和全程考核机制,有效地起到强化工程质量、资金和施工安全的作用,确保全部资源要素高效用于灾后重建,保证灾后重建经得起群众、历史和实践的最终检验。

总之,灾后重建四川模式形成的过程,是实现、维护和发展灾区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过程,更是全川、全国人民群众投身重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的过程。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期待灾后重建四川模式蕴涵的智慧力量和精神财富,能为四川和全国人民的精神宝库增添浓重的一笔,成为四川按照“高位求进、加快发展”要求、奋力推进“两个加快”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川法制报

四川歇后语

四川高考作文

四川理工学院

四川新闻

四川申论

四川方言

四川高考作文

四川麻将

四川律师

四川模式
《四川模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