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宗教与艺术

发布时间:2020-03-02 16:49:1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宗教与艺术

姓名: 专业: 学号:指导教师:

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题目:基督教教义对西方绘画的影响,道教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如何评价顾恺之的维摩诘像,评价贯休罗汉图,四选二作答 答:

1、道家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道家的基本精神是自然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所谓“无为”,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不勉强妄为。老子思想认为“自然”是事物的理想状态,而“无为”则是保持这一状态的基本方法。道家面对残酷的现实,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老子本人就是一个\"隐君子\",相传他在周朝做过藏书管理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来他退隐了,写下《老子》一书。庄子曾做过宋国漆园的管理员,辞职后表示\"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宁肯隐居陋巷,借米充饥,自编草鞋,过着清苦的生活,也不愿应楚威王高薪聘请而赴楚相之位。从老子的自然无为、少私寡欲、贵柔守雌的思想,到庄子的无己无功无名、逍遥放达的精神境界,无不说明道家与儒家的不同之处。道家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固执地守护着人的精神的尊严,辛勤地开垦着人的精神的荒漠,把人生从一切无法消除的痛苦和灾难中拯救出来,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欲,使人获得一种宁静的自由和圣洁的心境。“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都表明美在于超功利的自然无为。道法自然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高法则,老子的“无名”、“致虚极,守静笃”、“静观玄览”的审美认识观和他所创造的关于艺术创造和鉴赏的“虚”、“静”、“妙”、“味”等一系列审美范畴,为中国传统美学重视整体意象、重视直觉感悟的诗学理论和无言独化、求解言外的审美趣味开启了先河,从老子的这些思想出发,庄子提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刘勰提出“标自然为宗”,司空图提倡“妙造自然”,苏轼认为“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等等,中国古典美学由此一脉相承,引申出了崇尚自然、含蓄、冲淡、质朴的审美价值。

中国绘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传统,是中国古典美学审美价值观的突出体现,深受儒、道、佛审美思想的影响,成为举世睹目的珍贵文化遗产。中国画从题材上分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从表现形式上分主要有工笔画、写意画两种,但不管是题材还是表现形式,中国绘画艺术受道家思想影响最大,其描绘物象多取材于自然,在物象的描绘手法上,多运用线条、墨色来表现形体、质感,有高度的表现力,讲究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并讲究整体的统一,这些都和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统一,特别是中国美学中的“意境”说,其根基的就是老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体现。中国绘画讲究“以形写神”,追求的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绝似又绝非像物者的真通”(徐悲鸿语)。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确切的说的话应该是道家思想和中国古代文化的相互影响,从最早的神话志怪小说,到后来的纯文学,都是和道家的思想互通的,伏羲八卦,黄帝内经等等的内容,都是互通的

中国画一般有一下特点

一,首重立意胸有成竹- -中国画的构思:中国绘画艺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具有象征、写意、表现的基本特征。中国绘画艺术描摹自然景象,视自然为友,

自然界的云淡风清之景,高山流水之意,郁木繁花,明晦的变化,空间的开合,无不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的描摹对象。“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国传统艺术法则,也是中国绘画艺术对自然的态度的高度概括。

二从绘画技巧上看,中国画强调情感的表达,是表现的艺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的知识分子总是把山水看作抒发情感的媒介。在中国知识分子、绘画艺术者的眼里,流水含情,落花有义,一草一木,一山一石,寄托着绘画者的主观情绪与感受,这种把审美主体的主观情绪外化于审美客体,并产生情感共鸣的审美心理模式,一直是中国传统艺术(如书法、绘画)的重要特点。

三.从整体上看,中国绘画艺术讲究天人合

一、和谐统一。《庄子\"齐物》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人皆为自然之展开,无所谓“分”,也便无所谓“合”。中国绘画艺术中遵循这一观点,讲究\"天人合一\"。

中华民族性格内敛,趋向和顺安详,讲究整体,倡导和谐。在绘画艺术中也多表现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模式。中国画追求天人合一,不求精确形的反映,象外求意,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是追求有具象依据的抽象,是内容与完美的形式有机统一的艺术。正是在这样的哲学美学思想的作用下,中国绘画在题材和形式上重山水而轻界画,反映出其独特审美取向。

总结:综上所述,在中国的传统艺术上,处处体现了中国的道家思想。这更加说明了,宗教与艺术的紧密结合程度,在国画中我们看到了道家,而道家的思想也深深的影响这中国的传统艺术,所以说宗教离不开艺术。

2、评价贯休罗汉图

一般画家画罗汉,通常表现罗汉超越常人的神通本领,而贯休画罗汉,则打破了传统思维模式,反传统表现人的心性,注重的是表现罗汉的内在精神世界。为了突现 罗汉的精神面貌,贯休常常有意将罗汉的外貌画得丑陋,使外貌与精神境界形成强烈的反差,用外貌的丑来衬托内在美。贯休笔下的这些罗汉,大都粗眉大眼、丰颊 高鼻,形象夸张,即所谓“胡貌梵相”。《十六罗汉图》是 贯休的代表作。画中罗汉是印度佛教中记载的十六位罗汉,每位罗汉都有各自的个性特点,互不重复。人们普遍认为,第十四罗汉纳阿噶塞纳尊者是最为精彩的一副 罗汉像。这位端坐在岩石上读经的罗汉,大头细颈,长相奇特,表明他的生活是很贫苦的。但他却精神专注地虔诚诵经,感人至深。丑的外在形态,更有效地突出了 人物的内在精神美。

贯休的《十六罗汉图》中,有一位罗汉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位罗汉体态略胖,相貌不像其他罗汉那样怪异,只是表情显得愤怒。他嘴唇紧闭,双眼圆睁,右手伸 出,中指指向前方,似乎在怒斥什么。不少人认为这是贯休的自画像。据《宋高僧传》记载,贯休长相“肥而矬”,与这尊罗汉巧合。宋代龚明之在《中吴纪闻》中 也说:贯休“性好图画古佛,尝自梦得十五罗汉梵相,既而尚缺其一,未能就,梦中复有告知曰:‘师之相乃是。’遂如所告,因照水以足之。”至于这位罗汉是不 是贯休的自画像倒无关宏旨,重要的是看它在整幅作品中是否和谐。从《十六罗汉图》整体看,这位相貌平常的“肥而矮”的罗汉形象,起到与众清瘦怪异的罗汉形 象对比映衬的作用。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和构图。《张相公格寄禅月大师》中盛赞贯休“画成罗汉惊三界,书似张颠值万金”。但也有人对贯休的罗汉图持批

评态 度,认为贯休吧罗汉画得“奇形怪状,人不像人”。其实,这正是贯休作为禅宗画家在艺术上的一种追求。贯休罗汉图的艺术价值,正在于他对传统绘画艺术的超越 上。

怪修罗汉图的传世真迹绝少,现存多为宋代摹本。如重庆市博物馆一幅阿氏多尊者的罗汉图,即为南宋时临摹贯休之作;据说有人再美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国的博物馆看到过贯休罗汉图的所谓“真迹”,估计也为宋代摹本。

十六帧罗汉像是贯休绘画作品中辉映古今的名作。不管作品的创作风貌,还是笔墨技巧,历来都受到很高的评价。赫赫有名的《宣和书谱》就说:“以至丹青之习,皆怪古不媚,作十六大阿罗汉,笔法略无蹈袭世俗笔墨畦畛,中写己状眉目,亦非人间所有近似者。”

宗教与艺术

试论宗教与艺术的关系

泉州宗教寺庙艺术考察报告

《宗教与中国社会》

宗教与政治

文学与宗教

社会主义与宗教

科学与宗教

宗教与科学论文

宗教与广告

宗教与艺术
《宗教与艺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艺术与宗教 艺术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