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试论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

发布时间:2020-03-02 16:58:1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试论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

摘要:个人所得税改革是我国目前税制改革的热点问题,本文分析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入手,围绕问题对今后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提出建议。2011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为4837.17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的6.6%。同时由于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制度,随着个人收入的增加,个人所得税所适用的边际税率也不断提高,这样可以缩小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之间的收入差距,所以个人所得税还能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问题措施

个人所得税是调整征税机关与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间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980年9月10日我国人大五届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标志着我国个人所得税开始确立,但因为扣税标准较高及当时人们的工资水平较低等原因,个人所得税并没有很好的发挥调节收入和对财政收入做贡献作用。自1994年我国正式课征个人所得税以来,个人所得税收入逐年增长,在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增加财政收入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居民收入的普遍提高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已显得相对滞后,存在一定的不足,作为我国税收中的重中之重,改革和完善个人所得税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存在问题分析

(一)个人所得税的功能定位不够明确

目前,关于个人所得税的功能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主张个人所得税以聚财为目的,对所有个人所得征税,并降低边际税率,以增加财政收入。另一种观点主张个人所得税以再分配为目的,非“全民征税”,并提高免征额,以利于低收入者,以调节收入分配。其实,这两种说法就是围绕税收原则中的效率与公平的问题开展讨论的。从理论上讲,个人所得税的起源和推广的原始出发点是为了充实国家财政。但从我国目前现状来看,个人所得税应该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笔者更赞同第二种观点。

(二)分类所得税课税模式存在税负不公平现象

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税的课税对象,按照列举法分为11类项目,在具体应用中,个人所得税是对各种所得,按照其不同来源分别进行计征,不同来源的收入适用于个人所得税法中不同的税务处理办法。参照目前国际惯例,发现我国分类税制造成了纳税人的税负不公平。首先,分类课税难以体现公平的原则,相同收入会因为收入来源不同而承担不同的税负,产生横向不公平;不同收入的纳税人,由于取得收入的来源不同适用于不同的扣除额、税率及优惠政策,容易出现高收入者税负轻、低收入者税负重的现象,于是产生纵向不公平;其次,分类课税产生了巨大的避税空间,一些收入来源多的高收入者利用分解收入、多次扣除等方法避税,产生了税收征管的漏洞。因此,分类所得税的课税模式存在一定的税负不公平现象。

(三)个人所得税计税依据不合理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采用定额扣除和定率扣除相结合,外籍人员给予附加减除费用的优待方法。这种费用扣除的方法虽然简单明了,具有透明度高、便于税款计算和征管的特点,但是存在照顾不到纳税人具体情况的弊端,忽略了不同纳税人之间供养家庭人口不同等多种客观情况,造成因家庭供养人口不同而形成税负不公平的问题,不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影响了个人所得税调整收入分配功能的发挥,未能很好的体现社会公平的要求。并且,我国个人所得税在进行计征的时候没有考虑到物价变动情况,而只是通过调整起征点这种方式,例如从1994年的800元调整到目前的2000元,仅仅调整课税起征点不利于维护税法的稳定性。

二、改革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几点建议

根据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方面存在的不足,为更好的发挥个人所得税在调节居民收入方面的作用,结合国际税制,对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提出几点建议:

(一)明确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功能定位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应明确把调节居民收入分配作为个人所得税的优先功能,把增加财政收入作为辅助功能。从统计数据上来看,2004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为1737.05亿元,占国家税收收入总额的6.75%,2007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为3186亿元,占国家税收收入总额的7%,从这个数据上来看,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收入对税收总收入的贡献并不是特别大。然而,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别越来越大,贫富差距问题是我国相对比较突出的问题,早在2000我国的基尼系数就达到了0.458,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根据中国社科院2005年社会蓝皮书报告,2004年中国基尼系数仍然在0.4以上。贫富差距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关注的敏感问题。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不仅影响了社会稳

2定,而且阻碍了经济发展,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对个人所得税在进行定位时要把调节收入分配功能放在优先位置,把组织税收收入作为辅助功能。

(二)实行综合为主,分类为辅的课征制

目前国际通用的个人所得税通行课征制有三种:即综合税则、分类税则和混合税则,其中,综合税则是指对于纳税人的各类所得,不论其来源均视为一个所得整体,经汇总计算后,适用统一的宽免和扣除规定,按照统一的累进税率计算应纳税额的课税模式,与其他课税模式相比,综合税制确定的应税所得具有税基宽、最能体现“负税能力”的原则等优点,其累进税率在纵向公平方面能发挥积极作用。但是,综合税制在征管方面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要求纳税人采用自行申报的方式,这对税收征管和纳税人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征收手续复杂,征收成本较高,且要求纳税人有较高的纳税意识,有健全的核算制度,税务机关有先进的稽查手段,否则难以实施。在考虑目前我国现状的基础上,应将综合税制与分类税制相结合,实行实行综合为主,分类为辅的课征制。

首先,应该将各类应税所得进行分类合并,对部分应税、免税项目予以调整。例如,将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收入等收入合并,减去法定的扣除项目,将余额按照累进税率征收;又如对于投资性的、没有费用扣除的应税项目,如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等,仍按分类计征等。其次,针对多头收入的情况,逐步扩大课税范围。除了将过去处于优惠政策鼓励而尚未开征的项目(如证券所得收入、财产转让收入)纳入征税范围之外,其他很多额外收入或福利项目也应该纳入课税范围。例如:个人所取得的额外福利,投资收益、各种补贴等等。这样做既有利于解决征管中的税源流失问题,又有利于实现税制公平和效率,当然,更长远的考虑是要提高纳税人自我纳税的意识和税务部门的征管效率。

(三)合理确定费用和扣除标准

对个人所得税中的合理费用予以扣除是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采用的,由于各国所得税制不同,其相应的扣除项目和标准也有所不同。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营费用的扣除,二是生计费用的扣除。然而,我国目前实行的费用扣除标准还有很多亟待改善的方面,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例如:不分已婚未婚、家庭人口、家庭总收入、地域差别等,一律对个人的收入实行定额扣除,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未能考虑到纳税人的实际负担能力。因此,在实际征收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首先,应合理估计城镇居民实际生活支出水平,考虑纳税人的婚姻状况、赡养人口多少、

3实际负担能力等因素确定后进行相应的扣除,按照“量能负担”的原则;其次,要体现政策原则,即在进行费用扣除的时候要体现我国的人口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及地区差异等。

总结:

综上所述,对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及税率等级的调整并不会对各级政府财政收入造成显著的影响。从个税起征点上调的效果来看,此前个税起征点从800元提高到1600元以及从1600元提高到2000元时,财政部按照静态数据估算我国年度总税收分别减少约280亿元和300亿元。但实际上,个税起征点的提高并没有阻滞中国个税收入的持续高涨,因为经济仍在高速发展,人民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而税务部门也在不断地完善征管体制和试点新的税种。据国税总局的统计资料显示,自2006年个税起征点从800元提高到1600元后,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个人所得税总共征收2413.8亿元,已接近2006年全年的个税收入2452.3亿元,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安体富也曾表示,目前我国税收收入增长较快,从总体税收的角度上来看,几百亿元的减收对税收收入影响并不大。

自新个税实施以来,全国各地都得到了良好的反映,说明此项惠民政策深入人心。但对于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发展的漫漫道路,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调整以适应我国目前复杂的社会情况,还并未真正实现个税税制的全面变革,而这些是我国个税改革道路上的必经之路和必然结果,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完善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个人所得税制度中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和不足,今后,个人所得税的进一步完善要坚持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广泛征求民意,有步骤、循序渐进的开展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才能更好的发挥个人所得税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洪:《中国税负归宿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

2、张敏:关于我国个人所得税深层次改革的思考,时代经贸,2009年6月中旬刊

3、张浩金:国外收入分配制度变迁对中国的启示,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4、杨秀平:谈个人所得税存在的问题,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11月

5、魏彦芳,中国个人所得税的完善之设想,商业经济。2010年

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之我见

浅谈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及改革方向

关于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思考

浅谈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及改革方向

个人所得税改革

浅谈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意义论文正文

试论个人所得税改革

个人所得税改革研究

浅谈个人所得税改革

个人所得税改革之我见

试论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
《试论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