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文化苦旅读书感悟

发布时间:2020-03-03 03:22: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余秋雨写作这本书首先是因为受了一位青春不老、童心难泯的美国老教授的激发。这位教授虽然年老但却冒险般地游历了我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使作者萌发重新认识祖国大地的愿景,并产生对中华文化的思索与追寻。其次,应该是作者对自己,对社会的一种慰藉。作者渴望在旅途中解放自己的心灵并对中国文化做出贡献。所以,余秋雨在不惑之年,毅然辞去官职走出书斋,开始了文化苦旅。

单是就写作出发点来说,就足以让人景仰。不惑之年,辞去官职,开始文化苦旅。这般对自然和美的向往,足以激起每个人内心行万里路的情怀。

这本书,在我的理解看来,是游记,而又绝非单纯的游记。其中对中华文化的思索与追寻,是我等小辈望尘莫及的。由于没有足够的资历和学识去整体的感悟这本文化巨著,我能做的就是和大家分享其中一二片段,浅谈自己的感想。

在《三峡》一篇中,作者写道,在李白的时代,中华民族还不太沉闷,这么些诗人在这块土地上来来去去,并不像今天那样觉得是件怪事。他们的身上并不带有政务和商情,只带一双锐眼、一腔诗情,在山水间周旋,与大地结亲。写出了一排排毫无实用价值的诗句,在朋友间传观吟唱,已是心满意足。他们很把这种行端当作一件正事,为之而不怕风餐露宿,长途苦旅。结果,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的,不是帝王,不是贵妃,不是将军,而是这些诗人。余光中《寻李白》诗云: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品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这几句,我一直看成是当代中国诗坛的罕见绝唱。《文化苦旅?三峡》

这样的李白,这样的盛唐,是何等清高淡雅的一幅图画。不怀任何功利目的,只是带一双锐眼、一腔诗情,在山水间周旋,与大地结亲。这样今天唯目的论,唯功利论的我们是何等之惭愧。汲汲于生,汲汲于功名利禄的现代人在百年,甚至千年之后,留给后世的会是多么惨淡枯燥的一笔。借由此,不禁暗暗提醒自己,有生之年,做些无用之事,陶冶一下麻木已久的心灵。

《文化苦旅?风雨天一阁》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人种之一,让人惊叹地创造了独特而美丽的象形文字,创造了简帛,然后又顺理成章地创造了纸和印刷术。这一切,本该迅速地催发出一个书籍的海洋,把壮阔的华夏文明播扬翻腾。但是,野蛮的战火几乎不间断地在焚烧着脆薄的纸页,无边的愚昧更是在时时吞食着易碎的智慧。一个为写书、印书创造好了一切条件的民族竟不能堂而皇之地拥有和保存很多书,书籍在这块土地上始终是一种珍罕而又陌生的怪物,于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天地长期处于散乱状态和自发状态,它常常不知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自己究竟是谁,要干什么。《文化苦旅?风雨天一阁》(2010年4月16日)

这一段与上一段的盛唐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现代人的精神状态展露无遗。一个不爱看书的民族是可怕的,一个没有精神信仰的民族是不能持久的。说到此,我非常庆幸自己能有这个机会参加这个读书会,与大家分享感悟。在喧哗的世界中,寻找些许宁静。

最后与大家分享一段作者对江南小镇的描述。

江南小镇太多了,真正值得写的是哪几个呢?一一拆散了看,哪一个都构不成一种独立的历史名胜,能说的话并不太多;然而如果把它们全都躲开了,那就是躲开了一种再亲昵不过的人文文化,躲开了一种把自然与人情搭建得无比巧妙的生态环境,躲开了无数中国文人心底的思念与企盼,躲开了人生苦旅的终点和起点,实在是不应该的。

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想来想去,没有比江南小镇更足以成为一种淡泊而安定的生活表征的了。中国文人中很有一批人在人世受挫之后逃于佛、道,但真正投身寺庙道观的并不太多,而结庐荒山、独钓寒江毕竟会带来基本生活上的一系列麻烦。“大隐隐于市”,最佳的隐潜方式莫过于躲在江南小镇之中了。与显赫对峙的是常态,与官场对峙的是平民,比山林间的蓑草茂树更有隐蔽力的是消失在某个小镇的平民百姓的常态生活中。山林间的隐蔽还保留和标榜着一种孤傲,而孤傲的隐蔽终究是不诚恳的;小镇街市间的隐蔽不仅不必故意地折磨和摧残生命,反而可以把日子过得十分舒适,让生命熨帖在既清静又方便的角落,几乎能够把自身由外到里溶化掉,因此也就成了隐蔽的最高形态。说隐蔽也许过于狭隘了,反正在我心目中,小桥流水人家,莼鲈之思,都是一种宗教性的人生哲学的生态意象。《文化苦旅?江南小镇》(2010年4月18日)

借由此,提醒自己,也提醒大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无用之事,遣有涯之生。

文化苦旅感悟人生

读书报告——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 读书报告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文化苦旅读书报告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文化苦旅读书报告

《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读书报告——《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读书感悟
《文化苦旅读书感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