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文化苦旅

发布时间:2020-03-02 06:13:0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文化苦旅》“苦”之探寻

余秋雨的散文素以文采飞扬、思维敏捷、知识丰厚、见解独到而备受万千读者喜爱。他的历史散文更是别具一格,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引发情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史学意义上的文化价值。比如早已传为名篇的论析文化走向的文章《上海人》《笔墨祭》以及读者熟知的充满文化感慨的回忆散文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余秋雨的历史散文,兼有美文与历史文化意味。《文化苦旅》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本书为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级文化学者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专集,是余秋雨教授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也是他的代表作。它主要通过山水风物探求文化灵魂、人生真谛、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既表现了历史的深邃荒凉,又展现了江南文化的清新婉约;既展示中国文人的艰难心路,又不忘揭露世态人情。从文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不仅有着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同时也具备非凡的艺术表现力。本书获得全国金钥匙图书二等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台湾一九九二年最佳读书人奖、上海市第二届文学艺术成果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奖项。

全书共37篇,分别为《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祠》《白莲洞》《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庐山》《贵池傩》《青云谱随想》《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西湖梦》《狼山脚下》《上海人》《五城记》《牌坊》《庙宇》《夜航船》《吴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废墟》《夜雨诗意》《笔墨祭》《藏书忧》《腊梅》《家住龙华》《三十年的重量》《漂泊者们》《华语情结》《这里真安静》。(其作品《信客》被选入浙江、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课本中。) 之所以余秋雨会写下这部文化散文,原因有三:首先受了一位青春不老、童心难泯的美国老教授的激发。自序中说“纽约大学的著名教授Richard Schechner比我大二十多岁,却冒险般地游历了我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回到上海仍毫无倦色,逛城隍庙时竟像顽童一样在人群中骑车而双手脱把、引吭高歌!那天他送给我一部奇怪的新著,是他与刚满八岁的小儿子合著的,父子俩以北冰洋的企鹅为话题,痴痴地编著一个又一个不着边际的童话。我把这本书插在他那厚厚一叠名扬国际的学术著作中间,端详良久,不能不开始嘲笑自己。”

其次是对中华文化的苦苦的思索与追寻。自序中“原因是,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

第三,应该是作者对自己,对社会的一种慰藉。自序的最后“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为了心中的理想,已功成名就的余秋雨,在不惑之年,毅然辞去官职,走出书斋,开始了他艰辛而漫长的文化苦旅。走出书斋的余秋雨, 行走在长江和黄河的两岸, 行走在文明的废墟上。他在思考, 他在笔记,他在感叹。“山居笔记古今事, 文化苦旅叹兴衰。”他用脚步丈量文明的印记,在跨越中思索, 从而交织形成了一系列以独特人文情怀。他的倾诉打动着每一个有文化良知的灵魂, 给我们读者以无尽的思考。

关于《文化苦旅》,著名作家沙叶新认为:“秋雨是散文大家,《文化苦旅》是神品。历史、文化、山川、人物,在秋雨笔下立意颖脱,情致盎然。如此美文似乎决不是在小小的稿纸上一格一格地爬出来的,而像是秋雨羽扇纶巾,焚香抚琴,在古城头,在云水间,从心底流出来的,所以才那么儒雅, 那么潇洒,那么淋漓,那么高格,而且又那么具有现代感! „„什么叫文化,什么叫修养,什么叫高尚,什么叫文章,《文化苦旅》的每一篇都会给你答案”所以,《文化苦旅》这样看来无疑是成功的。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正是作者本人身体以及心路的有关文化探寻的苦旅。他不是为了旅行而旅行,而是在于和历史、文化进行对话,这是“苦旅”。

(一)关于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之“苦”

1.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象,描述中华文明的盛衰,这是历史苍凉之“苦” 我们的中国文化,在时间的长途跋涉中,已历经了数千年的路,经过了天灾人祸,沧海桑田。所以作者在这辛苦的旅程中,已经没有当做是自己的旅程,而上升到了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艰辛旅程,这是中华文化的“苦”!民族精神的“苦”!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以开阔的文化视野和冷静的历史反省,瞩目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兴衰荣辱和古代知识分子人格命运的变迁, 从尘封的历史遗址和人文山水中抉发能够给人们带来启迪的精神内蕴。他深入到不同的文化类型中, 揭示文化的发展, 展示文明的兴衰。

《莫高窟》以一尊尊古老的雕像,构筑黄河文明的盛衰,漫延着苍凉,吮吸着“千年的生命”作者在咀嚼文化废墟音符的过程中,体味到几千年前,曾经被人验证过的历史壮美情怀和古战场遗迹上的血腥杀戮的苍凉意蕴。古佛神像、壁画、历史、山川、河流无不漫延着苍桑古老与厚重。穿越时空的呐喊无不发出生命原始的声音。他说“我真怕,怕这块土地到处是善的堆积,挤走了美的踪影。”“为此,我更加思念莫高窟。”

《道士塔》中那个活鬼式的王圆篆道士是敦煌石窟的罪人这个相貌雌耀的道士在所谓五鬼闹 中华的那个动荡时代居然把持着敦煌瑰宝的生杀大权他从外国冒险家手中接过极少的钱财,让外国人把难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敦煌,这个被诗人冠以“沙漠上的牡丹”,在这个肮脏的土道士手里,就象两枚针换一只鸡,一颗钮扣换一篮青菜一样随意地与外国人做了个小买卖。“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这句话终究说得不太舒心。被我拦住的车队,究竟应该驶向哪里?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

我好恨!”

《阳关雪 》借阳关的风雪凭吊汉唐雄风和气象。作者冲着王维的《渭城曲》雪天入阳关,“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混合,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士兵们心头的哀音。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所以阳关毕竟坍塌了,坍塌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

这是历史文化之“苦”,珍贵文物之“苦”,还有《沙原隐泉》《白莲洞》《都江堰》《三峡》《贵池傩》,还有《五城记》《废墟》《夜航船》《牌坊》„„

2.以柔丽凄迷的小桥流水为背景,这是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之“苦”

江南历来在中国疆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江南多情自古即有,先秦即有《越人歌》《楚人歌》,越地楚地都是江南一带。自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偏安的君主大臣,文人骚客沉迷于山水又感怀古国,所以这时期的文学作品也偏惆怅和多情。再至于南唐,南宋,江南在山水美色和诗人词人们惆怅的心绪里变得多愁善感,有无数千古流传的作品。从此,江南被冠以哀怨凄婉的形象,这又与其气候特征相吻合。于是流传至今,江南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多情的代表。这不正是在《文化苦旅》中的最好体现么?

《白发苏州》中作品第一部分将苏州摆放到世界背景上突出其过去的辉煌与今日的黯淡: “前些年,美国刚刚庆祝过建国200周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把他们两个世纪的历史表演得辉煌壮丽。前些天,澳大利亚又在庆祝他们的200周年,海湾里千帆竞发,确实也激动人心。与此同时,我们的苏州城,却悄悄地度过了自己2500周年的生日。时间之长, 简直有点让人发晕”; 第二部分,作家笔锋一转,写到古代文人事成事败之后都愿来苏州走走,从而译解了苏州作为中国人心理深层的一个美好情结之谜: 如果说京城是中国文化喧闹的“前台”的话,苏州则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尽管如此,苏州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却不公平,“历来很有一些人,在这里吃饱了,玩足了,风雅够了,回去就写鄙薄苏州的文字”;第三部分,状写苏州老百姓在统治者的荒淫残暴、厮杀混战中的苦难命运;第四部分,作家一反中国集体无意识中视苏州为阴柔之美的俗论,写出“柔婉的苏州人”在那场明末反抗魏忠贤阉党的政治斗争中掀起的风暴,它的五位被杀的普通市民;以及傲视大小官员,与统治者持不合作态度的唐伯虎、金圣叹等,从而袒露了苏州阳刚之美的一面。最后,写作家漫步在苏州的小街小巷,感受着无数的门庭里藏匿着的“无数厚实的灵魂”,获得一种奇特的体验。上述五个方面分别以中外对比、文化界定、阶级压迫、美学梳理和个人观感等五种视角评说苏州,并始终统一于历史追踪这一总的视角之中,将江南的多情,婉约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我突然有些害怕,怕哪个亭门突然打开,涌出来几个人:再是长鬓老者,我会既满意又悲凉;若是时髦青年,我会既高兴又不无遗憾。”这也是作者心中的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苦”。

《江南小镇》中,作者写江南小镇周庄600多年前一位理财大师沈万山 ,主演了一幕“熊的服务”的悲剧。“在沈万山的凄楚教训面前,江南小镇愈加明白了自己应该珍惜和恪守的生态。”“如果说我么今天的江南小镇比过去缺了点什么,在我看来,缺了一点真正的文化智者,缺了一点隐潜在河边小巷间的安适书斋,缺了一点足以使小镇产生超越时空的吸引力的艺术灵魂。”作者对江南的情怀都化作内心的一缕缕思绪,使作者产生了一种略带忧患的“苦”。

还有《西湖梦》的苏东坡,苏小小,白娘娘;还有《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以及扛鼎之作《上海人》《狼山脚下》„„无疑都是从分析文化走向的角度,“苦”其各种文明的失落。而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随之抛出:中国的历史文化的落脚处到底在哪里?我们当代文化人怎样去循迹中国五千年上下之历史与文化?

(二)关于中国历代文人人格与生命之“苦” 余秋雨是一位在传统文化中浸润了多年的学者,他认为历史文化资源对于造就一种恢宏深厚的文化人格至关重要。他所探寻的历史文化资源,都是因为曾经造就了他心目中的文化人格, 才会引起他的注目,引起他对于中国历代文人人格与生命的沉思与遐想。所以作者在这一命题上,回过了身去, 踏访千年„„

《柳侯祠》里,柳宗元跨过千年飘然孑立,青衫灰暗,神色孤伤。《永州八记》又一次凝聚出了华夏文学高峰性的构建。最终只能是客死南荒,重重的石碑发出了重重感叹、重重疑问„„

《青云谱随想》中,八大山人、徐渭、原济的悲剧,无疑不是作者感叹中国历代文人艺术家的悲剧的一个缩影。“因此说到底还是艺术首先疏离了他们。”这可以说就是作者自己的心声,哀其有着同样的心扉。于是发出疑问,“现代艺术家在哪里?”

《西湖梦》的苏东坡、林和靖;《寂寞天柱山》的李白、苏东坡、王安石、黄庭坚等 ;《狼山脚下》的骆宾王;《信客》里的老少信客;《酒公墓》的张先生。等等。都是作者对于中国文人的去向,人格的反思,梳理。作者的这段苦旅是深沉的压抑的,悲凉的。

江南,自古至今都是文人们受贬落难后的栖息地,而作者似乎在苦我们现代当代的文人们的归宿与生命之魂到底该在哪里?

(三)关于告别之“苦”

《笔墨迹》中“然而,有时我们还不得不告别一些美,张罗一个个酸楚的祭奠。世间最让人消受不住的,就是对美的祭奠。”

《老屋窗口》里母亲对“我”说“你对老屋有情分,索性这次就回去住几天吧,给它告个别。”“你这一回去,再也不会来了。没房了,从此余家这一脉的后代真要浪迹天涯了。”

《吴江船》的最后一次乘夜航船,《信客》里的最后一次送信,《腊梅》中的离开,《家住龙华》里的告别,《三十年的重量》承重的三十年,《漂泊者们》《华语情节》《这里真安静》等等。这是作者在告别,在对自己告别,对历史的辉煌告别,对美的告别,对过去的一切的一切告别。什么都在无可挽回的消逝了,余秋雨的心态的复杂的,是矛盾的,这是告别的“苦”,是具有挽歌意味的“苦”。

合上书卷,我们情不自禁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种文化,这里是车水马流,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许咱们应该背起满满对神州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地盘。让我们抽一枝柳条,折一枝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书。走进余秋雨,走进《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文化苦旅新版 文化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