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A市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解读

发布时间:2020-03-01 17:22: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X市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 座谈会上的讲话

这次科技和人才座谈会,围绕科技和人才工作集思广益,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把人才和科技放在一起来研究。人才和科技应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因为我们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是为了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技进步和创新源自于大批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所以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问题,今天我们之所以取得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方面、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方面取得一系列的突出成绩,与我们多年以来坚持推动科技进步和人才强势战略是分不开的。我们集中研究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的政策和措施,标志着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对济宁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规律性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是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一个具体行动。

结合大家谈的这个意见和这段时间的调研和思考,从下面几个方面谈一下看法,以供参考。

第一,要深化认识,切实做好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的计划。 发展是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这

些重要论断大家应该说都不陌生,这三个第一有根据性和战略性,又具有紧迫性和建设性,特别是我市正处在蓄势转型、跨越崛起的关键阶段,处在应对危机保增长的特殊时期,关键时候必须抓关键问题,针对我市的经济发展阶段来说,已经到了全面突破科技和人才工作的时刻,我们提出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的总基调,最根本的支撑和动力的源泉在于科技和人才,大做区域发展新高地,这个高地首先要成为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分析济宁的发展有很多瓶颈,特别是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总量超过2千亿的地级经济大市,面临着周边激励的区域竞争,从产业结构和产业层次的优势和劣势来分析,我们有两大瓶颈:硬件的瓶颈是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的规模和城市的承载能力,城市具体要素(具体发展能力以及我们的基础设施配套和完备程度,从硬

件上来讲是一个制约我们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的一大瓶颈。我们拥有很多的资源优势,包括人力资源和矿产资源等,这些优势要转化为发展的优势、创新的优势,必须要有相对完备的城市和基础设施做硬件的支撑。随着城市规划的修编和完善,随着一系列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配套和完善,相信在两三年的时间内,济宁城市和重点基础设施的配套水平会有一个大的飞跃和提高,这是毫无疑问的。通过大框架工程的实施,高速路网的完善,高铁的建设,机场和相关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以及城市功能和商务服务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城市和基础设施这个瓶颈在两三年之内应该有一个大的突破。

另外的一个瓶颈是人才瓶颈。我市一方面是人口大市,人力资源相对丰富;但同时我们又是一个人才小市,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

不优,特别是工程技术类人才与我们产业发展的需要相比很不适应,人才短腿现象越来越突出。在城市布局和相关设施相继展开的情况下,回头认真研究人才和科技创新瓶颈如何突破的问题,才能保证真正走上转型发展的道路。

实现济宁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要强调突破科技人才工作。突破就不是一般性和常规性的,而是工作力度、工作方法、政策措施、工作成效等方面要实现一个实质性的提升,这是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决定的,刚才张市长也已经把形势分析的很透彻。我对某些方面再强调一下,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可以说是“四个从来没有”:一是科技和人才的作用从来没有显得如此重要。当今时代,传统的生产要素在发展中的作用呈递减趋势,科技和人才日趋成为推动发展的主导力量,谁拥有了高素质人才和强大的创新能力,谁就能赢得发展的话语权。近年来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这样一个总基调,明确了以经济战略转型为主线的发展思路,确立了经济发展新高地、南北竞争合作新支点、淮北经济区排头兵三大目标定位。实现这些目标任务,依靠科技和人才,我们提出跨越发展,最重要的是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层次的跨越,实现经济转型。在我们这样的资源型地区,不转型没有出路,但是转型的路径和支撑条件是什么?转型的引擎和动力就是科技和人才,如果找不到正确的路径和方法,找不到关键矛盾,转型也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多次讲并不是由挖煤、发电转为其他方式的制造业就是实现转型,转型不仅是一个产业的转型,包括产业层次,包括创新能力,

包括持续发展的能力,这都是转型的首要命题。打区域发展新高地,如果不能成为人才发展高地和创新高

地,就只能跟在别人的后边以低端产品搞规划,发展高地也就无从谈起。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一些行业过剩和产能过剩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很严厉的措施,十个部委发的文件,对于煤化工、水泥、钢铁、电解铝、平板玻璃、高晶硅、供电装备等行业从土地政策、信贷政策、审批立项、法律法规和纪检监察等方面出台了一系统严厉措施。现在我们要抢占发展先机,抢抓机遇,这个机遇过去是抢资源、抢市场,现在要抢政策空间。在我们国家,有很多产业是一哄而上,很快就会过剩,很快国家就会限制。两年之前国家还鼓励引导煤化工建设,风电两三年之前还是一个新兴事物,离大型的规模化、产业化离得还很远,现在风电装机已经过剩了,高晶硅现在也过剩了,所以抢抓机遇不仅是一个抢资源、抢市场的问题,还有政策空间问题。有些项目论证三五年下来了,等论证明白了,又过剩了,比如煤化工和突出的几个项目,千方百计去争取,如兖矿的项目,去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拖来拖去,国家政策一调整,就不好办了,很多事情去做了,做了就做了,就要做下去,如果慢半拍,慢慢腾腾,最后只会门槛越来越高,成本越来越高,由国家鼓励支持变为限制。这些问题使我们不敢懈怠,如果我们不去研究这些新问题,不去提升重点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去培植新的增长点,那么只能跟在别人屁股后边跑。对我们来讲,这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只是低端的给别人搞配套,永远是跟在别人屁股后边。

二是科技和人才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显得如此突出。从区域综合竞争力来分析,从制约济宁发展的瓶颈要素来分析,科技和人才问题都显得尤为突出。张市长对兄弟市的人才数量、高新技术企业、高

新技术产业的规模以及平台的建设都做了些量化的分析。不比不知道,自己和自己比,每年都有新进步,每年都有新发展,如果放到一个和我们经济总量差不多的市去比较,就可以看到我们的差距在哪儿。科技和人才滞后及产生的副效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成倍发展,如果不能尽快突破,会严重影响当前的发展,而且会成为以后长远的致命伤。

三是科技和人才突破从来没有像今天显得如此紧迫。历史的经验证明,每一次大的经济危机过后,都催生一次新的技术革命浪潮波澜,经济危机的复苏,根本还是靠科技创新和人才的推动。最近温家宝同志到外地视察,也突出讲这个问题,战胜金融危机,实现金融危机之后的经济更好增长,根本还是靠科技和人才。目前以低碳和新能源为标志的科技新技术浪潮已现端倪,围绕相关战略产业展开的人才和技术争夺也愈演愈烈。温家宝总理考察中关村科技园时指出,知识和科技是国家和经济最具安全性、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最终战胜经济危机还是要靠科技突破,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是这样,对一个企业来说也是如此。这次危机中,我们有好多企业逆市上扬,在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形成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各项经济指标都有很好的增长,根本上还是归结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如意、新风光、鲁抗辰欣、博特丝杠等科技型企业之所以能逆市上扬,最根本的还是有自己创新的东西。突破科技和人才工作,既是我市的发展长远之计,也是当务之急。

四是科技和人才机遇从来没有像今天显得如此难得。当前正是突破人才和科技工作的最佳时间。一方面,推动技术创新和发展新兴

产业处在难得的机遇时期。对新兴产业的培植而言,相对发达一些的地区完全可以发挥优势,实现高点切入,特别在一些新兴业态、新兴市场的技术和政策尚不明朗的前提下,只要是看的准,敢出手,就能以时间换空间,以主动占先机,实现弯道超越。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角度看,产业流动力加快,使基数因数效应更加明显,后发地区完全可以节省和大幅缩短基数升级进程,这两点也已被大量的事实所证明。另一方面,大范围引进高层次人才处在一个难得机遇期。特别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严重冲击带来的滞后反应,又出现了一个海外留学人才归国浪潮。仅去年就有5万多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相当于前五年的总和,这是我们国家国力增强,国内产业机会增多、条件改善和国际经济大的背景使然。所以说中央及时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加大对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力度,这也是前所未有的。从中央到各级党委政府对人才工作的重视,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确实前所未有。也要把抓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作为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党管人才这样一个人才强国战略重大的措施。除了国家相继提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

计划和政策措施之外,全国各地和我们省委省政府也都从政策上,从各个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引进人才回国创业的政策措施,增强了对海外人才的吸引,所以我们说现在面临着吸引人才、引进人才的难得机遇。但机遇终归是一种可能,抓住机遇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必须增强紧迫感,使我们应对危机的过程成为大力推动科技创新的过程,成为聚集创新人才的过程,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过程。

同时,突破科技和人才工作,要在思想和认识上首先有突破。

首先要有观念的突破,破除一切误区,我们对科技和人才工作研究的还不够深,对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把握的还不够透彻,特别是政策、机制、平台建设、引进人才的渠道方法在操作层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们有很多好的办法,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如何把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真正放大政策效应,尽快见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工作的成效,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做。要真正解决问题,首先要解决思想观念问题,有些误区需要去澄清:一是唯条件论,济宁这样一个二线城市,到底能不能引进高端人才,靠什么来引进人才,我们要好好的研究和讨论。引进人才,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当然离不开必要的条件,但绝不是条件决定一切。从现在一些企业开展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包括和国外人才合作交流来看,完全证明了这一点。需要一定条件,但并不是说有好的条件,人才就会自动进来,也不是说我们现在就完全不具备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基本条件,如果受这种观念的束缚,那么发达地区永远是发达地区,我们这些中西部地区永远是欠发达地区。有些问题是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拿手戏,有些事情我们不具备条件,但并不是在所有的行业、所有的领域、所有方面都不具备条件。前段时间台联电董事长带着20多个人来济宁考察了两天,考察后认为济宁经济条件很好,他说他来之前担心行不行,看了看经济条件,包括交通、酒店、园区建设以及配套能力之后,说目前这些条件很好,预期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好的条件。前段时候美国有几个高端人才一再强调要有个好的印象,姚博士说他是国内引进的非常稀有的人才,他如果看这个地方不行的话,我们也没办法,一定要让他认为这个地方行,只要是他认为行,我们就有信心,他如

果不愿在这个地方干,谁也没办法,最后他考察了高新区后,一拍即合,形势非常好。有一些是硬件逐步完善的过程,还有很多是软件方面的。给他一个产业发展的

平台,给他一个机会,给他一定的条件,给他一种氛围也是非常重要的。建国初期,那么多的科学家回国,创造两弹一星,那时候是什么条件。微山的润峰集团与原来的高新产业给他一定的资金以后,到美国引进了一个团队,开拓新能源项目,发展势头很好。所以说所谓条件论是宿命论,我们的条件不是像西部一些非常差的地方,确实难以招揽一些人才,有些地方甚至不具备生产和生活条件。而我们济宁地区尽管在山东省处于中西部地区,但总体方位处于东部地区。我们的交通条件、生态环境、硬件配套水平、产业基础、部分领域和重点产业具备了一些高端人才条件,这一点我们要严格提醒,克服唯条件的宿命论;第二,克服片面的市场人为因素和市场要素要靠市场来调节、来配臵,政府不能过多的去干预的认识。这也是片面的认识,市场的作用固然不能忽视,但政府的主导和推动十分关键,特别是在我们国家,在经济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是完全成熟,政府在配臵资源方面还是有强有力的作用这样一个阶段,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即使欧美和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也无一不是把先导产业和人才竞争作为国家战略来实施。二战以后,美国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从世界各地搜集成千上万的科学家到美国去,雷曼兄弟破产之后,不到十天,日本野村政权就吸纳了全球七千多名人才为野村政权服务,这都是了不起的大事。最近有本书叫《人才战争》,总结列举了发达国家实施人才竞争的战略,有这样一段话:人才战争,早已不是小规模的常态事件,鼓励官方和民间,政府和企业, 决不能臵身其外,任何国家和地区即使不去人才市场争夺自己需要的人才,仅仅是留住自己的优秀人才,也要面临一场人才国际战争。我们处在这样的发展阶段,我们政府的强力推动更为重要,这在理论界和学术界也早已成为共识,过去常讲产学研结合,现在应是官产学研结合更为准确,要突出政府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人才引进方面的主导作用。三是要破除机械的见地论。认为技术研发有个过程,人才工作有个周期,不能操之过急,这句话既有道理,也没有道理。我们在很多领域和产业是有优势的,如意科技能在纺织行业填补国内空白,取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励,鲁抗晨欣研发出国家一类新药,都是很了不起。正是因为科技和人才处于引领和先导地位,我们更应该以超前眼光来勾画,所以说这既是长远之计,也是现实的紧迫任务。我们既要看到眼前,更要谋划五年、十年之后济宁要干什么、要突出什么产业?五年、十年之后的优势在哪儿?如新药的创制需要八到十年,下一个新药要到2017年才能投入产业

化,如意纺技术也是搞了

7、8年的时间。所以说正是因为人才的竞争,人才和科技处于引领的地位,因为重大的创新和科技突破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们才要即看到长远,又要抓紧当前,如果按部就班就会丧失机遇。创新既然是科研,就有成功,也有失败,引进人才也和引进项目一样,也是有成功有失败。投入的风险、政策风险等是肯定的,但不能因为有风险,就缩手缩脚。无论是党委政府相关部门,还是企业都应该在人才和科技创新上树立正确的风险观。技术创新本身就是高分析高投入高回报的行业,风险投资主要是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资,怕风险就打不开思路,就放不开手脚,就会错失大量的机会。人才引进也是如此,引进一个

成功一个也是不可能的,只要我们锲而不舍的做,交点学费也很正常。无锡尚德施正中带一个美国团队从美国回来,在无锡创办太阳能公司,曾经陷入极大的困境,跟他回来的团队纷纷离他而去,很困惑,很艰难,后来无锡市政府给他必要的扶持,使他很快成为目前世界领先的太阳能光伏电制造企业,走在全球的前列,这已经成为经典的案例。还有一个是江西的新余市,塞维太阳能,做多晶硅,往下来做,形成一个产业链,达到几百亿的规模。鹏晓峰也是当年从海外回来的一个高科技人才,找到当时新余市市委书记王德合,说我有现在被美国封锁的制造多晶硅的技术,我有2个亿的资金,还缺3个亿的缺口,如果能支持我的话,我将在新余市发展。江西是一个偏僻的中西部省份,塞维太阳能成为国内最大的多晶硅研发制造基地,现在向下游发展的趋势非常好。当然这些投入也很可能失败,但是成功了,就能带动一个地方产业层次的整体提升,培养起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新产业。包括河北廊坊的新药科技公司,现在做的是全国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第一条大型生产线,70兆瓦,也是引进的一个团队,河北的太阳能生产基地,以及建的光谷基地,这些条件用的很好。当然我们要科学论证,最大限度的去规避风险,但是规避风险要靠科学有效的机制和办法,而不是靠不干来回避,不干没有风险,当然也没有机会。还要树立人才发展的理念,人才引进发展的理念,靠人才和科技创新推动跨越发展的理念,以正确的理念来打开思想通道和工作通道,这是第一点。

第二,要突出工作重点,抓住关键环节,全面提高我市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的水平。

科技创新和人才流动建设有一个共同点,一个合理的体系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结构,针对这样的结构特点,只有强化基础,扩大总量,才能做好做强,只要高点定位,才能引领和带动整体提升。所以说既要瞄准高端、高点定位、高端切入,下决心在一些优势行业和领域有所突破,同时要强化基础、统筹把握、系统推进,要抓住要害,在关键问题上突破。有六个要素在上次调研的时候一起提出来讨论,今天再突出强调一下,以这六个方面来研究制定政策和措施:一是规划问题。在规划上要寻求突破,规划是发展导向,一个好的规划就是一个发展路线。我们现在正在研究制定科技和人才规划,以及相关的具体实施计划,既要突出前瞻性和规划性,又要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尤其要做到四个衔接:科技和人才规划要与我市整体发展战略相衔接。科技规划人才规划要为总战略和总目标服务,要体现科学发展和跨越发展总基调,更好的为发展大局服务;科技和人才规划要围绕产业发展规划,与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要围绕我们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来制定实施产业规划。引进人才要围绕我们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来引进,这样我们才有基础和依托。科技规划和人才规划要相互衔接,做到一体规划、一体布局、一体推进;科技和人才的内部转向规划也要相互衔接。包括平台建设和人才队伍、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等都要统筹安排、有机处理、科学合理,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要分析哪些是我们的优势,哪些是我们的重点,在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当中哪些门类、哪些产品是我们的主攻方向,要细化要明确,决不可大而化之。人才越高端专业性越强,很可能是一个分工很细致的一个领域,这个领域就是我们的主攻方向, 不仅是大的产业规划,在产业内部、在行业领域、在一些具体的行业方向上也要进一步细化研究。二是政策上的突破。区域科技和人才竞争很大程度表现为政策竞争,如何看待政策竞争?政策的优厚固然很重要,政策的优厚要建立在政策对路的基础上,政策的着力点应该是制约人才的关键点,才能发挥政策的最大效应。所以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实效性、可操作性,制定一定的政策来引进、吸收优秀的人才。我们要把现有的政策一一修改,同时结合最近的调研,包括这几次座谈会谈的些意见,学习借鉴外地一些好的做法,尽快拿出我们市引进人才和推动科技创新的配套政策体系。政策要突出前瞻性、开放性和针对性,要使政策真正能和人才形成共鸣,研究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到达最需要什么样的政策扶持,要研究透一些高端的领军研发型

人才重视什么、关心什么、最需要什么,那些技能型人才、创业型人才需要什么东西。要分层次来研究,我们强调人才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越是高端人才流动性越强,给他提供能发挥聪明才智、发挥所学专才的研发创新条件和生活配套条件,在哪些方面怎么做,要有具体的办法,不能停留在泛泛而谈的一个层面。有些要一人一策,一事一策,各个部门都要强化思想,怎么能有利于人才引进,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科技创新。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办法真正把服务二字体现在工作的方方面面。有些方面需要管理,管理要寓于服务当中,争取程序上更简明,更透明,操作上更简便,要围绕这些去研究。第三,在投入上要有突破。人才和科技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但也是长期、慢性的投入,他不像建栋楼,修个桥来的快,要三打仗,三长远。刚才张市长已讲到,明年要增加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的财政投

入,同时制定有效政策来引导企业和社会的多元投入格局。特别是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用好财政、税收、信贷、土地等政策杠杆,激发企业内在创新和引进人才的动力。四是在机制上求突破。无论是人才的引进机制,评价机制、用人机制等都需要深入研究,人才以用材为本,引进人才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用才。引进的确实是人才,确实是人才就要真正的用好人才,让人才发挥他的最大效应。相关的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这个问题,要打破惯性思维,不是政府管理对人才的调度,而是怎么更好的发挥人才的作用,更好的引进人才,用好人才。要研究人才的评价和退出机制。五是在平台建设上求突破。平台是技术创新的载体,也是聚集人才的载体,离开平台,引进人才就缺乏依托,科技创新就缺乏基本的载体,所以要把抓好平台建设作为当前的一件大事和要事来抓,集中力量在平台建设上寻求突破,争取快见效,早见效。要着力推动四类平台建设,一是针对重点产品、重点产业的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大型公共实验、检测设备和服务平台;二是综合型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中心;三是为引进高端人才提供创业条件和服务保障的研究中心;四是以企业为主体,搞好各类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作站等各类平台建设。特别是鲁南煤化工研究院,正在加快建设,牌子也已经挂起来了,关键是研究怎样真正发挥他的作用,怎样能为煤化工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要研究新技术问题。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也同样如此,要学习借鉴台湾工业园和嘉兴、成都中科院成果转化中心的经验,嘉庆的成果转化中心在全国都

很出名,可以去考察一下,把运行的机制和模式很好的学习调研一下。现在财力非常紧张,各项民生工程压力也很大,在金融危机对财政增长造成困

难的情况下,我们大幅度增加科技和人才的经费是非常不容易的,现在我们就要研究怎么去用好,真正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四两拨千斤。一方面要加大投入,更重要的是如何用好资金,这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我们以各类平台为依托,一是引进海内外的高端人才,为海内外的高端人才来济宁从事研发产业提供条件和支撑,二是引进大院大所来济宁设立窗口,来转换项目,合作建立各种成果转化的新基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的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就应该发挥这样的一个作用,能不能用5年的时间来引进100家大院大所来济宁设立窗口?十年之前,深圳也在做这个事情,当时去参观时,没有搞明白,因为好多年之前,他就专门建了这些东西,给国内外的大学在深圳设立研究院、公司或办公室,即提供一个窗口来深入了解产业和人才需求,然后推到高校和当地企业的合作。我们科技局抓的中科院沈阳分院,特别是从这个计算技术研究所来入手,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把这些科研人才,高端人才引过来,让他们安家落户,让他们长期来这儿工作生活,我看确实难度大,因为越高端人才越难用这种方式引进,但如果我们给这些大院大所设立窗口,寻求合作,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而且是双向共同需要,共赢的结果。这次中科院和沈阳分院来了16个研究所,确实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也需要找到一些地方来进行合作,他们的成果也需要转化,需要这么个平台。我们就要为济宁的一些主导产业和优势的领域搭建一个平台和窗口,后边可能就是一所大学、一所大型科研院所,就是一个团队。在调研时,我们看到博特丝杠和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一拍即合,双方优势互补。一条丝杠看起来不起眼,可价值10多万,相当于一辆轿车, 我们缺的是数控机床的软件系统,而计算机研究所的优势就在这儿。现在合作的开端很好,我们要把引进大院、大所、大学来济宁设立窗口作为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也作为鲁南工程研究院与大院大所合作的模式进行认真的探讨和推动。同时,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每个窗口都要有各自的政策,发改委管重点实验室,经贸委管企业技术中心,科技系统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要把这些东西研究透,今后在考核部门工作的时候,要把这个作为量化的考核,这些部门要把帮助企

业争取了多少省以上的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作为一个部门任务。企业也要有主动性,积极申报,积极争取,部门要当成自己的任务,每年都有机会争取省以上相关的部门的政策支持,给企业搭建服务平台,使我们的各类平台都能成为展示技术创新、新兴产业培育和吸纳人才的重要推手和综合孵化器。六是在渠道上取得突破。对引进技术、引进人才都有个渠道问题,通过什么渠道来引进人才,推动对外的开放和合作,要打破惯性思维,真正走出去,进一步增强我们对人才的吸引力。渠道很多,但根本的是以项目引人才,以人才引人才,以平台引人才。以项目引人才,引进一个项目,就可能带来一个团队,落户一个高新技术项目,肯定会有一支创新和技术队伍引进来;那么引进一个人才就可能跟进一批人才;搭建一个平台,也会聚集一批人才,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不同的国别地区的特点,分类研究,分类施策,也包括济宁籍在外的高层次人才。每年考上那么多大学生,越是一些名牌院校、重点院校回来的越少,现在他们都分布在哪些行业,特别是济宁籍出国的也不在少数,把这些基础资料要很好的摸清底子,这也是很重要的渠道, 要引进一些海外人才回家创业。 与济宁有关系, 或是济宁籍的更有可 能性。怎么提好我们人才的计划,还要根据大家的意见进一步研究。 这段时间,经过大量调研和分析论证,大家都动了脑筋,有些很好的 设想, 关键是怎么提出来好。 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决 议当中,提出用五年到十年之间,引进一万名海外创新创业人才,我 们怎么提好,怎么即能与我们济宁的发展状况相适应,又切合实际, 切实可行,还是要很好的论证。全省提出一万名,我们怎么来呼应, 同时我赞成 的意见,双引双与,这是对的,即要引进海外的人才, 也要注重引进国内的人才; 既要注重培养海内外的人才和项目, 也要 注意培养和扶持本土人才, 这都需要认真研究。 既要注重引进海外的, 更要重视国内的,大量的还是国内的人才,包括本土人才。在工作重 点上,也要与省和中央相呼应的问题。就海外来讲,大体上是这么三 个类型: 一是领军型的研发人才, 这个不会太多, 真正引进也不容易; 二是能领办项目的人才,包括与企业的合作,共同课题的研究,去领 办一些市、省、国家的一些科技项目,领办项目型人才;三是能领头 产业的一些创业型人才。领军、领办、领头这样分几个不同层次的类 型, 领办的是项目, 领头产业的是科技型的企业家或企业型的科学家。 要尽快拿出可行的方

案, 形成一个完备的计划来推动实施, 各县市区 包括园区以及民间行业也都要认真研究本县市区人才引进的计划和 具体办法。 最后,要加强领导,统一协作,形成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的合 力。 一是要依靠党委政府的强力推动。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进一步重 16 视科技工作, 重视人才工作, 要认真研究科技与人才工作的内在的规 律, 当好科技与人才工作的推动者和实施者; 二是各职能部门要整合 力量,组织、人事、发改、经贸、教育、金融、财政等各部门,都有 推动人才和科技工作的责任和义务, 都要把推动科技进步, 支撑科技 和人才工作作为分内职责。 按照党管人才的方针, 组织部门要牵头来 整体推动整个人才计划的实施,相关的部门要各司其职,通力协作, 纳入本部门的工作计划和工作任务, 纳入考核体系, 既要有定性要求, 也要有量化要求,要软任务定出硬措施、硬办法、硬考核,硬指标; 三是学校院所的作用。特别是驻济宁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无论是 省属的还是市属的都是济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多年以来为了 济宁的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今天这种形势下, 希望驻济宁 的省属院校、科研院所、市属的科研机构要进一步强化对地方经济对 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强化提高合作共赢的意识,拆掉院墙,走 出院门, 寻求地方企业的合作, 寻求发展的活力。 曲师大、济宁医院、济宁学院和其他一些职业院校, 激光所、寄生虫研究所都有很多的优 势项目,都有很好的人才储备,都有很好的可以合作的项目和载体。 下一步我们要和人才政策纳入一个体系来通盘考虑,不论是哪儿来 的, 都有一个与区域经济发展互荣共生的任务, 只有深深的根植于区 域社会发展的实际,我们这些大学、院所才有活力和生命力。要处理 好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的关系, 既要重引进也要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 和政策的支持,也要注重各种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人才的 关系,包括领军型的人才、创新创业型的人才、技能型人才和管理型 人才等都要统筹兼顾。四是企业的主体力量。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 17 是具体创新创业人才的载体, 是推动企业创新的主力军, 要充分发挥 企业的主体作用。 今天一些企业家来参加这个座谈会, 都谈了很好的 意见。 一个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 离不开技术创新和人才支 撑,能不能造就高素质的创新

团队企业家是关键,企业家的眼光、胆 识和理念至关重要。 如果企业家是短视的, 既使现在这个企业情况比 较好,也很难持续的发展。有些企业当年也是风光一时,在行业内在 国内也是遥遥领先,有很好的地位,但现在已经风光不在,甚至破产 倒闭,陷入困境,原因很多,根本的是缺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缺乏 企业的持续力,研发创新能力。企业要有打造百年企业的雄心壮志, 当年好多企业在省内国内都是很知名的,现在也都不行了。 “沉舟侧 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市场竞争就是这样,优胜汰劣,企业 要有眼光有抱负, 要利用好的政策, 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包括税收等各 个方面都有优惠政策,要用足用好。新风光电子是个不大的企业,七 八十名本科生, 还有一些博士生, 对高等人才付出的工资和成本肯定 比找一些低端的工人付出的多。 而人才观念怎么来看, 我们讲过好多 次,不能说一个本科毕业生,一个硕士,一个博士,就一定比一个工 人强,但一百个博士一定比一百个工人强。要增强科技强企的意识, 树立一个高远的目标追求,审时度势,抢抓机遇,盯紧前沿,增强续 发展能力, 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 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更是如此。 泰丰电子市场说的很形象, 高技术企业就是一条不归之路, 我要在这个领域持续的投入、持续的研发,只有不断的创造新东西, 才能保证在这个领域有竞争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稍一懈怠,稍慢 几拍, 多年的积累和竞争优势就可能丧失殆尽。 五是要对人才引进和 18 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氛围。 无论是整体环境还是全社会重视人才、尊 重知识、鼓励知识创新的舆论氛围、政策氛围、社会环境等方方面面 都要形成合力, 形成一个举全社会之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的一 个良好局面。 我们今天研究的事情, 既是关系当前的发展更是关系济宁长远发 展的大计。 五年十年之后回头来看, 我们对科技和人才工作的政策措 施应该是很有意义的。我们相信,真正实现济宁的跨越发展、真正建 成一个经济强市, 形成一个区域发展高地, 根本的还是在于大量高素 质人才的聚集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 我相信只要齐心协力、锲 而不舍、一以贯之的推进,就一定会走向光明的境界。我们也欢迎各 位企业家和科研技术人员能与政府一起研究相关政策, 对推动科技创 新和人才工作继续提出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 今天所讨论的问题请有 关部门认真进行研究梳理, 有些因为时间关系来不及讲还没有讲出来 的, 特别是操作层面上的一些共性问

题, 欢迎大家会后以不同的方式 多提意见,使我们的政策措施更有针对性、更管用、更容易操作。 19

A市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全县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全县人才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全省人才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全县人才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全省人才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科技创新工作讲话

组织部长在全区人才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海归人才座谈会上的讲话

科技创新人才强国

A市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解读
《A市科技创新与人才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解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