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八大方言语系

发布时间:2020-03-02 02:03:1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八大方言语系

中国有八大方言(新近又发现一种叫“平语”的语言,主要分布在广西一带)。也有人把中国方言划为九大方言、十大方言。其实,我们所说的“八大方言”、“九大方言”,甚至“十大方言”,都还只是国内的汉族方言,如果加上少数民族的语言,中国的方言还可以划得更多、更细。

一、北方方言

习惯上称为“官话”。有东北官话、西北官话、晋话、西南官话等。以北京话为代表,包括长江以北,镇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带,四川、云南、贵州和湖北、湖南两省的西北部,广西北部一带,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70 %以上。在这方言区内居住的何氏人,他们的语言自然属于北方方言。而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 ,其“母语”当属北方方言。

二、吴方言

吴方言被誉为“吴侬细语”,以上海话为代表(一说以苏州话为代表)。包括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份(镇江不在内)浙江省 大部份。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8.4%左右。在这方言区内居住的何氏人,他们的语言自然属于吴方言。而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 ,其“母语”当属吴方言。

三、湘方言

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区,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 右。在这个方言区内居住的何氏人,他们的语言属于湘方言。而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 ,其“母语”当为湘方言。

四、赣方言

以南昌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江西省(东部沿江地带和南部除外)和湖北省东南一带,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2.4%左右。此方言区内何氏人的语言属于赣方言。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 ,其“母语”当归类为赣方言。

五、客家方言

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东部、南部和北部,广西东南部,福建省西部,江西省南部,及湖南、四川的少数地区,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4%左 右。此方言区内何氏人的语言属于客家方言。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 ,其“母语”当为客家方言。

六、闽北方言

以福州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北部和台湾省的一部分,南洋华侨也有一部份人说闽北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1.2%左右。此方言区内何氏人的语言属于闽北方言。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 ,其“母语”当为闽北方言。

七、闽南方言

以厦门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南部,广东省东部和海南省的一部分,以及台湾省的大部分地区。南洋华侨也有不少人说闽南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3%左右 .此方言区内何氏人的语言属于闽南方言。从这个方言区移居港澳台的何氏族人和旅居海外的何氏华侨、华人 ,其“母语”当为闽南方言。

八、粤方言

以广州话为代表,分布在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和广西东南部。港、澳同胞和南洋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华侨,大多数都说粤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右。

至于新近发现的“平语方言”,多分布于广西一带,其特点为是北方方言对南方方言地区侵蚀的产物!

在这里特别谈谈海南的方言。

海南古往今来都是个“移民地区”,因而岛上语言也深深地打上“移民”的烙印。可以说,海南岛上的语言是中国八大方言的缩影。现在,海南岛上住了几代人汉族居民,除了通行“普通话”外,还通行十几种方言(包括少数民族语言),如:海南话(闽南方言)、军话(西南官话——北方方言)、“艾话”(客家方言)、白话(粤方言)。此外,海南的汉族居民还有:儋州话(疑为粤方言变异)、迈话(疑为粤方言变异)、临高话(疑为广西壮语变异)、村话(语种不详)等。 【传统文化】中国十大最难懂方言排名

排名第十:东北话

东北话可以说是跟普通话发音最为接近的方言了,而且随着赵本山等小品演员的大力普及,可以说已经是家喻户晓,不管老人孩子都能吆喝出几句,而且东北话从发音上就能体现出东北人憨直豪放的性格,容易得到大家的接受。但是东北话因为有很多分支,比如大连话,沈阳话等等,最标准的东北话还是在铁岭和朝阳,而且东北话有个别字词的发音还是让外地人很难听懂,但是这样的字词在东北话里并不常使用。

所以东北话排名十大难懂方言第十位,难懂指数2,上口指数9。

排名第九:天津话

天津话可以说从骨子里就透着那种天津人的幽默,相声艺术经常使用到天津话,以达到更好的搞笑效果。天津话基本上没有什么让人听不懂的字词,但是由于天津话发音音调和普通话差别很大,要是说话语速过快,还是让人听不懂。

所以天津话排名十大难懂方言第九位难懂指数3,上口指数7 3楼

排名第八:山东话

山东胶东半岛的城市说话发音和东北的大连话相当接近,一般人都能够听得懂,但是要是到了潍坊等内陆城市,其地方方言就有些晦涩难懂了。山东话以其独特的发音总是让人觉得很土,但是听长了就会感觉到齐鲁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就通过这浓厚的山东味体现出来,别忘了当年孔子孟子说得也都是山东话啊!

山东话难懂指数4,上口指数7 排名第七:四川话

四川话在西南地区有很大的影响,属于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语音、词汇、语法等和普通话有很大的一致性,也有自己不同的特点,而以语音方面的差异最大。四川话语音系统共有20个声母、36个韵母、4个声调,还有韵母儿化现象。由于四川人口众多,而且外出打工的人也很多,使得四川方言让很多人熟知。

四川话难懂指数5,上口指数6 排名第六:长沙方言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且人口众多,交通便利,因此长沙方言从古至今,一直受北方方言的影响,与普通话距离较小。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5%,因此,它在汉语方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湖南是个出伟人的地方,而且《红楼梦》里面都透露出分明的湖南方言语境。

所以长沙话作为湖南话的代表排名第七难懂指数6,上口指数6。

排名第五:陕西话

陕西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陕西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从这些方言中我们既可以窥视到古老的华夏文化的发展轨迹,又可领略到今人溢于言表的真情实感。由于陕西地理特点是东西狭义南北长,各地方言土语大不相同,甚至同一句话,因咬音轻重语速缓急不同而内容涵义不同。

陕西话难懂指数6.5,上口指数6。

排名第四:上海话

上海话和浙江的杭州话以及宁波话多少有些相似的地方.

上海话难懂指数7.5,上口指数6 排名第三:苏州话

苏州话体现了浓浓的古意和一种书卷气。苏州人说“不”为“弗”, 句子结尾的语气词不用“了”而用“哉”,人们听见苏州话会有一种亲切感。苏州话历来被称为“吴侬软语”,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软”,尤其女孩子说来更为动听。在同属吴方言语系的其他几种方言中,等都不如苏州话来得温软。有句俗话说宁愿听苏州人吵架,也不听宁波人说话,充分说明了苏州话这个“软”字。

苏州话难懂指数8,上口指数4。

并列排名第三:闽南话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近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估计没有语言天赋的人,就是在福建待上一辈子可能都听不懂闽南话,闽南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

闽南话难懂指数9,上口指数3。

排名第二:广东话

广东话可以说现在是流传广泛, 很多人都会说几句简单的广东话,但是我把广东话排名第二的原因是,广东话不只有自己独特的发音,还有自己的文字,而且在广州的公交车上都是先用广东话再用普通话进行报站的,有些广东人包括香港人甚至听不懂普通话,这足以说明广东话与普通话的差别之大,而且广东人很保护自己的方言,只要有可能他们都会尽量使用自己的方言。

广东话难懂指数9.5,上口指数3。

排名第一:温州话

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温州人说鬼话。这里所说的鬼话并不是侮辱温州人的意思,据说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部队相互之间联系由于保密需要,都是派两个温州人,进行电话或者步话机联系,而日本鬼子的情报部门,总是也翻译不出这发音极其复杂的温州话,可以说当时的温州人就像美国大片中的风语者一样,为抗战胜利起到了相当大作用。所以说鬼话并不是说温州人说的话是鬼话,而是日本鬼子听不懂的话。通过这个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温州话有多么难懂。

所以温州话排名十大难懂方言第一位,难懂指数10,上口指数1!

认识方言与共同语的关系。

第一,从语言的渊源方面来认识,我们认为汉语的各种方言跟共同语有同源异流的关系,渊源上看大家都是汉语历史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历史、人文、地理各方面的条件发展、变化,自古至今我们的语言时而统

一、时而分化,在语言的分化和整化过程当中,就自然会产生形形色色不同的方言,有的方言早一点形成,比方说我们广东的粤语潮汕话这些都比较早期就形成了,相对来说客家话有没有那么早。这要跟社会历史条件跟整个民族的历史背景要联系起来。这样一来,不管先形成还是后形成不管差别的大小,粤语跟普通话的差别很大,客家话和普通话差别相对小一些,不管差别或大或小都是兄弟姐妹的关系,都是同源异流的关系,这样就非常明确了。兄弟姐妹的关系,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到了统一的时候、到了发展的时候没有一个共同的语言是不行的,在世界各个民族和各个国家,往往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有没有一个高度统一的共同语看作是这个发展的很重要的一点,而且这个共同语必须有明确的规范,他规范的程度怎么样?被看作是文明程度的反应。这种程度之下我们知道秦始皇做了两件大事,一个是修长城,一个是“书同文”统一文字,统一文字结果怎么样呢?结果在文字方面统一了,但是方言语言并不因为文字的统一马上就统一起来了。我们大家在座的有的接触过方言的历史,扬雄写《方言》两千多年了,那个时候就已经存在了各种不同地方的方言,他们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方言》这部著作当中反应出来的,尽管历史上我们很早统一文字,但是我们的方言由于语言是发展的、社会是发展的,语言是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的发展必然要带动语言的发展,今天21世纪我们看到有很多的语言现象,半个世纪以前我们当学生的时候我们理解和看到的语言现象和现在大不一样,语言发展、社会发展大不一样了。但是为什么我们今天推广普通话、推广共同语,我们还要继续保留方言?我们实行的政策是推广一种保留多种,推广一种是共同语,其他方言休想再争夺这个共同语的权利,一个民族一般只有一个共同语。但是要保留多种,共同语是一种,现在说的几大方言来说,大的小的方言都要保留,为什么呢?就要我刚才我所说的,因为他们是兄弟姐妹的关系,老大当了家不能够把老

二、老三全部踢走,都是一家人。所以方言跟共同语并不是对头冤家,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的。今天的共同语吸收的很多方言的因素大家都能够看得见,所以这是一方面,我们从渊源上来认识这个问题。

第二,从语言的性质和内涵来认识。大家接触过语言理论的都知道任何一种语言不管他有没有文字,不管他是发达的还是落后的,都必须有三个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没有一个语言没有词汇只有语音的,没有语法只有词汇的。就这一点来说,这个内涵在共同语和方言同样是存在,所以说,在方言和共同语他的内涵来说,方言也是拥有语音、词汇、语法三大类的语言体系,所以方言也能够独立地运用、独立地发挥,作为一个完整的语言所能发挥的作用。正因为这样,我们说语言是人类社会交际的工具,共同语是我们全社会、全民族、全国家的共同交际的工具,接着就是说方言也是交际的工具,只不过方言是地域性的方言的交际工具是在他所通行的地域里头发挥作用。就这个内涵来说,我们不能误解成方言只是共同语上面的一点、一部分的不同的内容,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这样理解的话共同语和方言内涵是一致的,他发挥的作用基本上也是交际、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功能,这个我们要认识清楚,否则我们在看待方言怎么发挥作用的时候就会误入歧途,因为我们认识不到它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体系,语言做得到的方言也做得到,语言是承载文化的,方言也是承载文化的。客家山歌不用客家话承载用什么?粤剧用普通话来唱行吗?不行的,所以发挥的作用是一样的。

第三,从语言的社会功能来认识。因为民族共同语代表一个国家,也代表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语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形成的,形成之后各个方言心甘情愿地尊他为老大、为代表,所以在社会功能上我们一定形成了共同语,这个共同语就一定要让他在整个社会、整个民族里面推广普及,所以刚才我们说了推广一种共同语,我们不推广方言而是要推广一种大家共同的语言,这是必然的。所以我们国家的语言政策长期以来就实行了一个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政策,大力推广普通话就意味着大力推广我们全民族共同使用的这种共同语。在国外、在联合国,我们这个共同语也代表了我们国家的语言,不管你汉语多复杂,我只认你一种代表就是共同语,大家都知道了,联合国有六种工作语言,汉语是其中的一种,我不能够说这个汉语就是粤语、闽语、客语、北方话等等,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汉语就是汉民族的共同语,所以我们对外汉语教学首先让你学共同语,这是最主要的。我们不推广普通话,我们或者推广普通话做得不好,一些外国的友人到了广州一下车、一下飞机听到的都不是我们的共同语,这对我们国家形象影响很坏,你们有共同语,但是你们的共同语推行了几十年到底怎么样?我们到了你们的国土上听到的不是你们的共同语,至于说学会共同语再学一点方言那是另外一回事,我们也应该可以接受,也应该提供条件。所以现在很多对外汉语的任务除了要教共同语也要教一点方言,但是从刚才所说的社会功能上来看,两者不能相提并论。一些人为了某种需要在学习我们的各种方言,包括广州话、上海话都有人在学,但是有一条非常明确,在学习汉语的时候,他认为是在学习中国的共同语,就是汉语。学习方言的时候他很明确是学习汉语里面的一个地域性的交际工具。所以,方言你再怎么样社会功能不能跟共同语相提并论。所以我觉得我们要认识到这个关系。

第四,从社会地位上来认识。地位是从功能而来的,正因为社会功能不一样,社会地位也就不完全一样了,刚才说一个是推广、一个是保留,方言是在保留的基础上结合到方言承载的文化,结合到方言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发挥他的作用。而共同语呢?共同语不是这样的,他本来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他就是我们全国通用的一个语言。因此,我们从过去的《宪法》、《教育法》上面都已经对我们的民族共同语这样的一个地位有所反应,但这还不够,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酝酿要成立一部《语言文字法》,专门用法律的形式把共同语的地位,把社会通用语言文字的地位确定下来,这就是我们在2000年人大常委会通过的2001年1月开始正式在全国实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这部法律明确规定了我们的社会通用语言就是普通话,我们社会通用的文字就是我们的汉字。包括已经简化了的汉字,也包括没有简化了的原来的繁体汉字。所以我们有时候也有一个错觉,我们说推行简化字要语言规范、文字规范,文字规范不单要你写简化字的时候不要写错,而且要规范你写繁体字也不要写错,繁体字没有进行国家统一简化的也是我们的规范汉字。所以正确的提法要叫做“写规范字”,我们从小学、中学、大学,每一个阶段都有这方面的内容,一直到大学讲《现代汉语》有文字编,我跟我的小外孙说,我说简化字你可以写,但是爷爷这个名字三个字没有简化不能写,“詹”字有没有简化?没有,有人乱七八糟地写成“占”,我拒绝承认,我要签了这个字,邮局发来的汇款单我能拿到吗?不行的。所以“詹”字没有简化,“慧”字没有简化,还有“彗”跟这个“慧”差一个“心”,不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国家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用法律的形式明确了我们语言的法律地位。现在同行共同语也好、运用方言也好都是有法可依的,因为我们国家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里头也给方言的应用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正因为这样,我们岭南、广东的广播电视传媒,我们还有一些用我们的广东方言播音的和像全世界宣传的。

大家都知道南方电视台有一个卫星频道,24小时都是用粤语的,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全天24小时播送的卫星频道,因为香港那个不是用粤语,他不是覆盖全世界的。这样的做法有些人有看法、有意见,但是我们也有法可依,大家看看《国家通用文字语言法》里头用好几条条文说到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方言。第一条就是说我们公务员执行公务的时候需要用方言的就用方言,到农村里去,那里推广普通话没有深入到每个老百姓那里去,你执行公务、打官司是不是也要照顾到这些不懂普通话的人呢?也要的。后面还有几个条文,说是艺术上的粤剧这一类的,还有最后一个是为科研教学的需要,我们这里在座研究教学方言都要用的。

所以说地位上是不同,但是各就各位,有主有从。从整个国家、整个汉语来说,主当然是我们的共同语,方言也发挥了他的作用。所以我们要从这个地位把方言和共同语的定位弄清楚。

一、广东方言词语中的历史文化信息

穗 “穗”是广州的别称,传说周夷王时,有五个仙人驾着五只口衔谷穗的山羊来到楚亭(当时的广州),并将谷物赠给州人,祝州人永无饥荒。为了纪念仙人的馈赠,楚亭故名“穗”。从地理位置上看,广州位于广东三江(东江、西江、北江)出海口地带,今广州南郊七星岗的古海蚀崖遗址证明,大约在7千到1万年以前,广州以南的大片土地都是浅海,海岸就在今七星岗一线。这更使我们相信远古时代的广州人应是一个以渔牧为主的民系,后来随着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扩大,为谷耕经济提供了条件。如果仙人馈穗的传说反映了一定历史的事实,那么“穗”城的得名应该是远古的广州人从渔牧生活向农耕生活转变的见证。

拍髀唱歌 粤方言区至今有一首传唱民歌叫做“拍大髀唱山歌„„”,意思是用拍大腿打节奏的方法来唱山歌。这一民俗应相当久远,秦代李斯的《谏逐客书》中记载:“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乎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意思是说,敲击瓦器、弹筝、拍大腿唱歌乃是真正的秦国音乐。历史文献也证实先秦时期确有北人大规模南下的史实,《史记•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至今,“缶”(广东俗写作“煲”,一种陡壁的瓦锅,最早为陶制品)仍为岭南地带的常用炊具。拍髀节歌是否是广东独有的风俗不得而知,但历史上北人南下,将当时北方的风俗带到南粤是完全可能的。

执笠 “执笠”一词粤语今指商铺收摊,引申为倒闭。“笠”在粤语中指疏眼的竹篓,普遍用以盛装物品,此与广东盛产竹器的地域特点不无关系;“执”是收拾的意思。今天对城市中有固定铺面的新型商店来说,“执笠”一词已不好解释,可是追溯历史就不难理解了:广东地区传统的民间贸易多为集散型的散摊集市,本地人谓之“虚”,所谓“趁虚”即是赶集。传统的虚市上,商者多以竹篓盛物展销,日终“虚”散,商者自然要收拾盛货的竹篓准备回家,可见“执笠”一词反映了历史上广东鲜明的地域商贸特征。

咸水话 “咸水话”原指疍家人所说的带有疍家口音的广州话,后来用以泛指夹杂外地口音、不纯正的广州话。很明显,“咸水”指的就是海水,“咸水话”应该就是指海边渔民所操的语言。这里道出了两个信息:1.历史上的疍家人所说的话与广州话确有明显的区别,这可以从近年有关学者对澳门等地疍家话的调查整理资料中得到证实;2.广东历来就是一个双语(双方言)运用较为普遍的地区,该地区的外地人在本地使用自己的母语,进入广州一般都能使用广州话,即使语音不纯正,也要趋近于权威方言。“咸水话”不但道出了疍家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历史,也说明作为广东地区权威方言的广州话,其通行权威已非一日。

酾酒 “酾酒”(又作“筛酒”)一词原为滤酒,《说文》酉部:“酾,下酒也”;《汉语大字典》酉部:“酾,滤酒”。古代的农家酒因酿造技术的限制,成酒往往混杂着很多渣滓,故又称“浮蚁”。斟酒时先要将酒面上的浮渣滤去,然后再斟,这一过程为“酾”。今天因为酿酒技术的提高,即使像客家人自酿的娘酒,斟饮时也不再需要过滤,可“酾酒”一词今天仍在客家话等很多方言中继续沿用,“酾酒”一词无疑沉淀了一层中国地域酒文化的历史内涵。今天我们从广东方言入手发掘广东的地域文化内涵,可以为广东的民俗历史与文化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

地名蕃坊、雅瑶

“蕃坊”是广州越秀区的地名,“蕃”亦作“番”。“番”过去是对外国、外族的通称,广东沿海自唐代就有了外向性的市舶贸易,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广州蕃坊一带过去应该是外国人聚居或做生意的地方。据广东省《地名词典》记载:蕃坊“因唐、宋为外国商人居留地得名,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多聚居于此。”该处今仍存怀圣寺和光塔等伊斯兰教建筑可以证明这一史实。

“雅瑶”今为广州白云区的一个辖镇,地名字面颇不好理解,可本地老人都知道“雅瑶”原名为“瓦窑”,广州话“雅瑶”“瓦窑”同音,“瓦窑”地名较俗,故改做“雅瑶”。相传历史上有苏、谭两姓迁居于此,以土窑烧瓦为业,故名该村为“瓦窑”。

二、广东方言词语中的地域文化信息

“拜山”与“酾地” 广东多山,山地精爽干燥,不易水浸,故于死去的人一般都为之择山而葬,所以粤方言(白话)称扫墓为“拜山”。

广东梅县等客家聚居地主要分布在山区,可客家话却称扫墓为“酾地”,“酾”原义是斟酒,引申义为以酒祭奠。其实客家词语中“泥地”(干地)、“田”(水田)、“岭岗”(山)分得很清楚,不会将这几个概念混淆,过世的客家人一般也是择山而葬,但为什么客家话不称扫墓为“酾岭”,而叫“酾地”呢?这与客家人的历史与传统有关。客家先人最初生活在华北平原一带,华北平川一望无际,并不多见山。中州河南等地至今仍以旱地耕作为主,先人死后,一般都葬于自家的地头,倘若我们今天坐火车经过华北平原,至今还可以看到沿途的地头葬。客家人一向崇奉“慎终追远”,扫墓是客家人一项倍受重视的祭祀礼俗,这一礼俗在客家人的历史上一旦以“酾地”一词约定俗成后,“酾地”从此就成了这一礼俗的代表符号,不管这一习俗活动后来在形式上有什么变化,只要这一活动以传统的方式延续下来,符号“酾地”也会被沿用。联系客家的历史与民俗传统,“酾地”一词也就不难理解了。

做金 客家话的“做金”又称“二次葬”,指的是死者入土三年后,要取出骸骨装入称之为“金罂”陶罐中,再择日安葬。民俗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二次葬的原因有二:“一是游动经济,迁居甚多,每当迁徙之时,进行二次葬或多次葬;另一种是出于某种信仰。”(陶立璠1987)以信仰规范的二次葬习俗一般只见于少数民族,如贵州安顺地区的苗族二次葬。当然,二次葬的风俗不止于客家,原因也不尽相同。就客家民系而言,大家都知道,历史上的客家人曾经历了东晋、唐末、宋元三个时期的大规模迁徙,广东客家直至明清时期迁徙仍然频繁。作为一个历经迁徙的民系,客家人之所以如此团结,与其所处的环境与具有向心力的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在客家聚居的围龙屋中,宗祠的地位与象征力量是不可取代的,这就是所谓“慎终追远”的传统。历史上的客家人迁徙到一处,先人去世自然也要就地安葬;若干年后,客观形势逼迫他们继续迁徙,祖坟也必然随之迁移。一次次的迁徙连带着一次次的迁坟,自然就形成了客家人“二次葬”的丧葬传统。作为一种习俗或传统,一旦形成,在一个民族或民系的内部就会有相当强的规范作用与传承影响力,即使是后代定居的客家人,仍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延续这种习俗。随着近年丧葬习俗的改革,广东的绝大部分地区今已基本实行火葬,但“二次葬”的历史文化信息却可靠地沉淀在客家方言中。

自梳女 广东习俗,女子出嫁前要有一个仪式,那就是请女性亲友帮出嫁者在头上梳起一个髻,插以头簪以示成人,在传统的中国成人礼仪中又叫“笄”礼。《公羊传•僖公九年》:“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南海、番禺、顺德等地旧时有很多年轻女子不愿出嫁,愿终身侍奉父母或独立生活,于是由自己梳髻,表示成人,故粤语谓之“自梳女”,它反映了珠江三角洲一代的地方风俗。这一风俗当今虽几近消亡,但通过相应的方言词语,我们还能窥见这一特殊的地方风俗与历史文化信息。

临嫁扎脚 “临嫁扎脚”是潮州熟语,“扎脚”就是裹脚,意思相当于普通话的“临渴掘井”,熟语说明潮汕地区历史上确有妇女裹脚的传统。今天在广东已很少看到裹脚的女人,清末与民国初年最后一批裹脚的中国妇女今天还健在的,全国恐怕也不多见,但是反映“裹脚”这一落后的封建习俗的词语却仍保存在民间熟语中。

很奇怪,同处广东的客家方言却没有“裹脚”一类的词语,这证明近代历史上的客家妇女并没有裹脚的习俗。徐珂《清稗类钞》记载:客家妇女“向不缠足,身体硕健,而运动自如,且无施粉及插花朵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证明客家是一个富有开拓精神的民系,客家妇女很早就充当了客家地区生产劳动的重要生力军,妇女裹脚与客家人的社会实践方式是不相适应的,也说明了客家人开放的文化观念。

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

一国人民,如果语言彼此不通,那是一盘散沙,不是一个现代国家。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全国通用的语言。大力推广、积极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克服语言隔阂,促进社会交往,对我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市改革开放和对外交往的深入,社会对普通话的需求日益迫切,推广普及普通话,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利于促进人员交流、商品流通和建立统一的市场。学校是全社会普及普通话的基础。因为人们的发音是一个技巧性很强的语言行为,一个人的语言习惯与语言能力的形成主要是从幼儿到少年期,当形成某种语言能力和语言习惯之后,再纠正这种已有的语言,难度会很大。因此,普及普通话必须从幼儿园、小学抓起,坚持不断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进,使每一个走出校门的毕业生都能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那么全社会普及普通话就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推广普通话的关键在于语言观念的更新。一个城市里如果只流通本地方言,这个城市必定是比较封闭的;如果在一个城市里能听到许多种类的语言和方言,并且通行普通话,那这个城市的开放程度必定很高。歧视和排斥普通话的心理,其实是小农经济意识的残余。普通话是文化语言。从古至今,汉民族共同语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人们在学习和使用普通话的过程中,不但认识了普通话的实用价值,而且逐步认识? 普通话作为一种应用于社会公众场合的语言现象,与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在现实生活中为人们广泛使用。它的影响面广,多流行于一个地区或全社会。它服务于全社会,并为社会的全体成员所共识。具有社会性、公众性、开放性、实用性等特点。它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涉及面最广的一种语言活动,它集中体现了社会各行业语言运用的特点,集中体现了民族心理、道德观念、文化修养等社会文化诸因素,社会用语常常对整个社会的语言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说普通话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是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它涉及全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是一个人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和精神面貌的体现,所以,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用语规范工作做得怎样,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文明、进步和现代化程度。因此,我们要大力开展推广普通话工作,让社会用语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使之既能达到交际目的,又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既促进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又加强全社会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方言分布

中国八大体制

韩语系

中国10大难懂方言排名

方言

方言

中国直销八大风云人物

中国八大民主党派简介

中国八大本土广告公司

中国改革八大关键词

中国八大方言语系
《中国八大方言语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