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读书笔记之—菲律宾蛤仔

发布时间:2020-03-01 16:08:0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养殖篇:

1、繁殖:生物学零度(生育起始温度——多日平均温度大于起始温度的时候开始发育。

有效积温:整个生育期内的有效温度总和。

繁殖周期:7月到9月;高峰期到8月;在福建:繁殖期1个,9~11月

莆田群体性腺覆盖内脏囊表面程度将性腺发育分为4期:———齐秋贞

0期:清楚看见消化腺;

1期:生殖腺呈斑点状或乳白色浑浊地分布;

2期:覆盖大部分,且两侧中部的生殖腺呈树枝状分布;

3期:内脏表面全被生殖腺遮盖,丰满,呈豆状鼓起。精卵已成熟,具受精能力。

根据周年卵巢组织切片观察,滤泡和卵母细胞的发育可分为五期: 增殖期:1~3 月和 8 月份,月平均水温 12.9~10.2~12.7℃;27.2℃。生殖腺的特征是滤泡呈带状至叶毛状。滤泡腔显著,滤泡上皮分化出卵原细胞。最初卵原细胞呈粗点状,附于滤泡壁上,胞径为 4~9μm。随后卵原细胞增多,胞体增大。 生长期:4~6 月,月平均水温 16.0~19.9~23.6℃。卵母细胞体逐渐增大,向滤泡腔内突出,多数为梨形或不规则形。胞径为 44×29.6μm~76.6×79.5μm。滤泡上皮还分化出少量的卵原细胞。 成熟期:7~9 月,月平均水温 26.1℃,27.1℃。滤泡中堆积着大小不等的卵母细胞,且明显增大,胞腔为 58.5×58.5μm~80.5×68.6μm。9 月份几乎见不到卵原细胞。 生殖期:10~11 月,月平均水温 23.2~19.6℃。最初所有滤泡都达到最饱满程度,滤泡之间存留的结缔组织极少。随着卵母细胞分批排出,滤泡腔渐空,松裂。 生殖后期:12 月平均水温 15.8℃。滤泡壁破裂,无卵母细胞,个别尚残存的卵母细胞或滤泡上皮组织又分化出极少量的卵原细胞。

生长发育:生活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胚胎阶段,浮游幼虫阶段和埋栖阶段。 ①胚胎阶段。

精子和卵子:精子全长为 57~62μm。头部呈略弯的尖锥形,长度有 6μm;有纤毛状顶体,长约 6μm;尾段细长,达 45~50 μm。产出的卵,绝大多数呈球形,直径 71~80μm。胚泡已消失,为沉性卵。

受精和胚胎发育:蛤仔受精卵进行不等全裂,从第三次卵割开始,细胞成螺旋状交替排列。 ②幼虫阶段 担轮幼虫前期:受精 4.5 小时后,孵出的幼虫体形似圆球,腹面稍凹陷,体表被有纤毛,约 6μm 长,依靠纤毛不断打动,幼虫作旋转式或翻滚式往前游。 担轮幼虫中期:受精 5 小时后,胚体上端(顶板)中央出现 4 根较粗长的鞭毛束,其边缘有一圈纤毛轮,7 小时后,胚体变成近似陀螺形;顶板膨大,胚体背部细胞加厚成壳腺,腹面胚孔继续内陷形成口沟。12.5 小时,幼虫体长约 89μm。顶板变平,下段呈倒锥形,底端中央有纤毛束。 担轮幼虫后期:体内出现消化道雏形和体腔,壳腺分泌出二片薄膜状初生壳(胚壳)。以后胚壳逐渐增大,从背部往腹部包裹,体形变为左右略扁平,由于消化系统尚未形成,仍靠卵黄物质为营养。运动主要靠纤毛轮划动,一般浮游于表层,少数分布水中。

111μm。19 小时后,胚体两侧透明的瓣壳完全覆盖软体部,背部的直线铰合在闭壳时形似 D 字。消化器官分化尚未完善,口和食道最初呈细线状裂缝,尚未吞食能力,再过 5 小时,口与食道略开启,开始吞食微型单胞藻。消化道呈漏斗式,消化盲囊由淡黄色变为黄褐色,覆盖于胃两侧。幼虫靠面盘纤毛划动,形成“摄食流”把食物送入口,肛门口也有纤毛颤动以排除粪便。

胚体已形成外套膜,外套腔和前后闭壳肌,椭圆形面盘中央有一鞭毛束,其边缘为纤毛轮,面盘是唯一运动器官,幼虫浮游于水面,具趋光性。 壳顶幼虫:受精 2 天后变为壳顶幼虫。 壳顶幼虫初期:两壳瓣背部中央稍微隆起,即出现幼虫壳顶,肠开始形成一个弯曲。 壳顶幼虫中期:壳顶突出部略超过铰合线;胃容量增大,肠细长面弯曲,幼虫一般分布于水体下层。 壳顶幼虫后期:壳顶部更突出,壳形略呈三角卵圆形,壳缘可见几条不太清楚的生长轮。足基部位于胃上方,靠两对足缩肌作伸缩运动。一对黑褐色眼点和平衡囊在足基部。肠细长,弯曲旋转,肠中段外包围心腔。 匍匐幼虫:面盘逐渐萎缩,活动能力减弱,足较粗长,时而靠面盘游动,时而靠伸足匍匐爬行。在内脏囊和外套膜后缘间,最初有一对管状的鳃雏形,进而弯曲,管缘出现纤毛作定向划动,形成鳃丝。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性腺组织逐渐形成,最后达到性成熟。解剖观察,7 月龄蛤苗(即至翌年 5 月)可看到薄薄的乳白色生殖腺覆盖在内脏囊两侧,11.5 个月的蛤生殖腺饱满,12 月龄性成熟,开始第一次繁殖。

食性和饵料:

干藻粉和酵母可以代替部分活饵料,叉鞭金藻、角毛藻和三角褐指藻是菲律宾蛤仔幼虫较理想的饵料,混合投喂较单一投喂效果更好。在水温14~25.7℃条件下小球藻培养菲律宾蛤仔效果较好。

菲律宾蛤仔稚贝生长发育:

温度:最适:25℃ 耐受最高温:40℃。

盐度:下限7.5~14.0—20.5---33.5~40.0上限。

pH:8~9

幼虫变态期:菲律宾蛤仔幼虫生长有两个特点,一是壳长和壳高生长不同步,二是第 1 天和第 4~5天生长非常缓慢。

盐度:下限7.5~14.0—20.5---33.5~40.0~46.5上限

受精卵在 pH6.50~9.35 范围内均可孵化为 D 形幼虫,但以 pH7.24~8.69之间孵化率最高(62.5~70.0%)变态率以 pH7.91 时最高(达 36.7%,见图 2)。以 7.91 为中心,随 pH 向两侧偏离,变态率急剧下降。以孵化阶段对 pH 的适应范围最大,变态期适应范围最窄。这可能与孵化阶段对环境的依赖性较小,而变态期是生物发育的敏感阶段,对环境的要求相对苛刻有关。综合考虑,本实验条件下,当 pH 在 7.2~8.4 范围内时,菲律宾蛤仔能够正常孵化、生长和变态,但以中性偏碱性(pH7.9~8.4)最佳。

pH 较之氨态氮在育苗中生长和成活率方面作用要大。尤其在变态阶段,其适宜 pH 范围较窄。建议 pH 最好在 8 附近(7.9~8.1)

金藻和小球藻是高温季节最易培养的两个品种,前者可以通过酸化、次氯酸钠处理等方法杀灭其中的原生动物(闫喜武等,1998),后者本身有极强的抗污染能力。菲律宾蛤仔育苗主要在高温季节进行。幼虫培育密度直接关系到培育效果,密度过小,浪费水体,过大,影响生长,还会造成水环境恶化,易发生病害。因此,研究金藻、小球藻对菲律宾蛤仔幼虫的投喂效果,探讨菲律宾蛤仔幼虫适宜的培养密度对开展室内全人工大规模育苗具有重要意义。

幼虫为经人工促熟自然产卵而孵化的幼虫,种贝为南方二龄蛤仔,饵料为室内人工培育的鲜活饵料,金藻密度为 100~135 万 cells/ml,小球藻为 700~1400 万 cells/ml。实验容器为 100l白色塑料桶。幼虫培养在遮光、充气条件下进行,每天全量换水一次。培育水温

17.2~22.4℃。金藻投喂量最初为 0.4cells/ml,小球藻为3万cells/ml,金藻+小球藻为0.2万+1.5万cells/ ml,以后逐渐增加,但金藻和小球藻比例不变。饵料对生长、存活、变态影响实验设三组,单喂金藻、金藻和小球藻混合投喂、单喂小球藻;幼虫培育密度对生长、成活影响设四个密度梯度,分别为

5、

10、15 和20个/ml,每组实验设两个平行。实验期间除水温外,还分两次测定了 pH、DO、NH+

4、COD等指标在换水前后的变化。实验用水为经过一级沉淀的砂滤海水。实验期间盐度变化为 27~30‰。水化学测定:水温为表面温度计,pH 为上海产 pH 计,NH+

4、COD 测定按海洋监测规范,盐度测定用比重计,然后根据比重盐度换算表进行换算。每次生长测量随机抽取 20 个个体,在 10x10 显微镜下测量。变态率测定在 500ml 矿泉水瓶中进行,砂层厚度 1cm 左右,幼虫放养密度 88~110 个/瓶,相当于 3.1~3.9 个/cm2。实验期间未使用任何药物。

金藻和小球藻高温期易于培养,采用金藻和小球藻混合投喂(体积比为 1:1)在幼虫成活率、变态率、幼虫生长速度等方面与单独投金藻相似,变态后稚贝生长速度快于单独投喂金藻,单独投喂小球藻效果不好。在菲律宾蛤仔育苗中除使用金藻、小球藻外再配以海洋酵母,效果更佳。

菲律宾蛤仔幼虫培养密度以小于 10 个/ml 为宜,密度大会使浮游期延长,生长速度减慢,成活率降低。水质对幼虫生长及存活至关重要。在 5 月 12 日和 5 月 15 日,出现零增长,主要与这两天换水后 pH 过低(7.6)有关。菲律宾蛤仔为典型的潮间带生物,喜欢较高 pH 而不适于低 pH,育苗期间(尤其是浮游期)pH 应控制在 8.0 以上。

在菲律宾蛤仔室内育苗生产中必须遮光,不遮光幼虫生长率和存活率都很低,而过低的光照也会抑制幼虫生长。根据本实验结果,育苗期间室内光照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换水量对幼虫生长和成活有重要影响。换水量过小,幼虫代谢产物及残饵不能及时清除,影响生长和存活,换水量过大,不仅增加劳动强度和能源消耗,而且水环境变化过于剧烈,对幼虫生长和存活也不利。根据本实验结果,前三天换水量不宜过大,两天换水一次,每次 1/2 即可,以后随幼虫生长应加大换水量,以日换水两次,每次 1/2 为宜。

贝类育苗用水通常要砂滤,砂滤的作用不仅可以消除敌害生物,而且降低泥砂,减少浊度。习惯上人们认为,育苗用水似乎越清越好。但根据本实验结果,菲律宾蛤仔幼虫在未经砂滤的水中生长明显快于砂滤水。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菲律宾蛤仔属于典型滩涂贝类,潮间带水的浊度通常很大,由于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菲律宾蛤仔幼虫已习惯在混水中生长和发育;2)未经砂滤的水中含的饵料种类比砂滤水更为丰富,因而幼虫在这样的水中营养更丰富而全面;3)未经砂滤的水 PH 高于砂滤水。据我们测定,未经砂滤的水换水前 pH平均为 8.46±0.018,换水后为 8.59±0.01(n = 4),而砂滤水换水前后的 PH 分别为 8.35±0.005(n = 4)和 8.31±0.008(n = 4),统计分析表明,二者差异显著(p

实验准备:

实验用菲律宾蛤仔为二龄个体,福建莆田取回的共 1118 个,65 个/500 克,平均壳长×壳高为(3.06±0.19)×(2.19±0.12)cm,取样时自然水温 10℃;2004 年 3 月 6 日~4 月 20 日间,对不同群体的菲律宾蛤仔在同池中进行人工升温促熟,从 2℃开始,每天升 1℃,在 7℃停留 5 天,10℃停留 4 天,15℃停留 5 天,18℃停留 4 天,直到 21℃保持恒定。根据计划升温促熟,日全量换水一次,日测水温三次,日投喂 4~6 次,日投喂新月菱形藻 10~40 万细胞/ml、蛋黄 2~8×10-

6、螺旋藻粉 1~3×10-6。组织切片方法: 在3月6日,11日,16日,19日,23日,29日,4 月 2 日,5 日,8 日,12 日,17 日,20 日分别取样,雌雄各 5 个,解剖取其性腺,Bouin’s 固定。

生物:规格相近,体长 (0.5±0.1) cm,体重 (0.03±0.01)g 的健康个体。暂养 4 天后用于实验。

试验用容器为 1 l 的烧杯。试验用药 Pb(NO3)

2、HgCl

2、3CdSO4.8H2O、K2CrO

4、CuSO4.5H2O、ZnSO4.H2O 皆为分析纯试剂。Pb(NO3)

2、HgCl2母液用纯水分别加入少量HNO

3、HCl 配制。配成浓度为 1.0、1.0、1.0、4.0、10.0 和 10.0 g/l 的标准液。试验时,根据试验离子浓度的要求,用试验用水配成各金属离子所需的培养液。

试验用水取自大连水产学院海养楼,经沉淀、沙滤、曝气后的海水,盐度为 31,PH 8.0,CODMn为 1.3mg/l,总硬度 61.0mmol/l,溶解氧 7.2mg/l。本试验所用海水中重金属 Pb2+、Zn2+、Cd2+本底值分别为 11.0、4.4、0.7μg/l。本底值由(MP-2 型溶出分析仪)测定 单因子急性毒性实验

单因子急性毒性实验采用半静水实验法。为减少玻璃容器对重金属的吸附,实验前用对应的重金属溶液浸泡玻璃容器 24h 以上。实验时每个玻璃烧杯中放入 1.0L 海水,重金属溶液加入水中,混合均匀。为确定浓度的大致范围 ,先作预备实验,估计各金属的大致浓度值,在每个浓度的烧杯内放入 10 个稚贝,观察 96h,找出各金属的 100%致死浓度和 0 致死浓度。根据预备实验结果(见附表 1),正式实验重金属浓度按等对数梯度设 7~10 个浓度及一个对照组。

由于配制重金属溶液时用了少量酸,因此用 0.1mol/l NaOH 调 pH 与海水相近。取10 个大小均匀的蛤仔放入水中。为防止饵料影响 ,实验期间玻璃烧杯中的蛤仔不投饵,24h 更换一次实验液。实验温度 18~20 ℃。稚蛤中毒及死亡标志为,足收缩,紧闭双壳,双壳张开的频率降低,对外界刺激反应不敏感,最后贝壳完全张开,对外界刺激不再做出任何反应,即死亡。将死亡个体及时从水中捞出。每一实验做一组平行。通过回归方程计算出96 hLD50值及安全浓度值(把0.05 ×96 hLlD50定义为安全浓度)。

双因子联合毒性实验

镉、汞、铬的联合毒性实验采用等毒性溶液法(Skerfving,1978),用 96 h LD50(半致死浓度)作为 1 个毒性单位。设置 6 组毒性单位都为 1 的等毒性实验溶液,汞与镉毒性单位之比分别为 1.0:0.0,0.8:0.2,0.6:0.4,0.4:0.6,0.2:0.8,0.0:1.0。汞和铬,铬和镉的毒性单位设置和汞和镉一致。其他方法和条件同上,实验重复 2 次。

菲律宾

读书笔记之

读书笔记之

读书笔记之

菲律宾农业

读书笔记之《毛泽东选集》

读书笔记之2

读书笔记之《红楼梦》

读书笔记之围城

读书笔记之弟子规

读书笔记之—菲律宾蛤仔
《读书笔记之—菲律宾蛤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