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近现代文学专升本论述

发布时间:2020-03-02 14:26: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1917-1927)

论述题:

《狂人日记》中狂人的形象?

《狂人日记》成功地塑造了丰富复杂、蕴藉深厚的狂人艺术形象。狂人是一个既有现实性又有象征性的独特的艺术形象。狂人艺术形象所具有的丰富的现实性意义,不在于他确实是一个写得真实传神的“迫害妄想”症患者,而在于作品集中描写了他在迫害妄想之中时时表露出的强迫观念,让人们透过病态,推导出一个具有反传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如何因传统势力的迫害而致狂的,狂人之所以成为狂人本身,就是对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吃人”本质的暴露。狂人在精神刺激造成的强迫观念的支配下,所发出的“从来如此,便对么”的质问.“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警告,以及“救救孩了”的呼喊,虽带有病态思维特征,但人们透过病态能看到狂人确有某种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这能激起进步读者的共鸣和同情。狂人艺术形象所具有的象征性意义在于,狂人的言行中包含着的真理和正义,有激发人们联想的暗示性。狂人对他所处的环境的“反常”的认识,给人们一种神奇的暗示,导引着读者看到整个老中国几千年来宗法制度和礼教吃人的真相。传统势力的伪饰,掩盖了旧制度旧礼教的罪恶,把反常扮成了天经地义的正常,只有狂人f无所顾忌地揭去了这种伪饰,狂人被传统视为“反常”的举动,恰恰尖锐揭示了历史的真实面,虽然狂人本身并不是一个坚强无侵的战上,但通过他的举止,能够暗示人们去看待现实中反传统的革新力量的生长、在被传统势力支配下的反常社会里,那些首先说出了历史真理的先驱者,也常常被视为反常,乃至被诬为狂人和疯子,这就是狂人形象所具有的象征性作用。 sg

《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

(一)鲁迅的小说贡献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典型人物形象,这些人物都能达到共性和个性的统一,能从他们的思想性格中看出某种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1.鲁迅总是把人物置于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生活环境中来表现。

2.鲁迅非常重视向人物心灵世界的深入挖掘,能够用最简练的笔墨,把潜藏在人物心理深层的东西挖掘出来。

(二)鲁迅小说客观地描写生活画面,非常重视细节的真实性,这方面采取的是十分严谨的态度。

(三)鲁迅的小说把清醒、冷静的客观描写与烈火般的激情结合着。在表面的冷峻之下,包藏着也时时流露着作家内心的激情。

一、《呐喊》《彷徨》的现实主义思想内容:

(一)鲁迅从启蒙主义者的立场和角度观察中国的社会现实,他首先注意的是人的精神状态,非常敏锐地观察到了存在于广大民众中的思想弱点,即¡°愚弱的国民性¡±。

(二)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的小说十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现实的某些重要方面。

(三)鲁迅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还特别表现在注重揭示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上。

(四)鲁迅小说在题材上有重大开拓,他把现代中国社会生活中有重要作用的农民和知识分子,引进现代文学创作领域。

1

许地山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一、浓郁的地域色彩和传奇性。他的小说往往取材于东南亚地带的生活。具有东南亚独特的地域文化的味道。传奇性主要指他的小说比较追求故事情节的曲折。

二、许地山小说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特别是佛教意味。许地山对宗教的感情和研究,使他的小说也打上了鲜明的宗教烙印。尤其是佛教烙印。

三、对人生苦难的坚韧对抗。他的小说通常主张人去奋争、抗拒以获得自由。就是自我追求,获得自我自由、圆满。或者把自我追求的过程看作是人生的意义。

四、许地山小说的不足。他的小说重在阐发一种人生理念,却忽略了把这种人生理念与生活的融合。过分的追求哲学思想的表达,往往容易把小说变成哲学的教科书,也是小说的异化。

郁达夫小说的风格特征(以《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为例)

1、自我的写真。郁达夫的小说大多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在相当多的作品中,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个人出身,经历、个性、气质、教养、人际交游、审美趣味乃至相貌的投影。从初期的《沉沦》到《春风沉醉的晚上》,作品中的主人公都带有作者本人的身影或精神气质。

2、感伤的抒情。郁达夫认为“小说的表现,重在感情”,并且把“情调”二字视为衡量小说优劣高下的主要标准,他特别对忧伤的情感感兴趣。如《沉沦》和《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他”的自卑和自伤沉沦的情感。

3、结构的散文化。郁达夫的小说既以抒情为中轴而轻视情节的营构,也就必然造就其小说的散文化倾向。如《沉沦》几乎没有以完整的情节为中心的结构框架,常常截取几个生活片段,随意着笔,行文松散,以感情来连缀故事。

4、流丽、清新的文笔。郁达夫的用笔与其主观色彩、抒情倾向相契合,饱孕感情,富有色彩与节奏,一如春水行云,流动感强,很少使用静观的笔触叙事、抒情、写景。

吴荪甫的形象?

吴荪甫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战败了的英雄形象。

他游历过欧美,学会了一套现代资本主义的管理方法,有着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的性格和气魄,他的理想是发展民族工业,摆脱帝国主义及买办阶级的束缚,最终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因此.在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斗争中,他表现出果敢、冒险,刚强、自信的性格,从他兼并八个小厂,成立益中信托公司.接办一个丝厂和绸厂的过程中,在整顿工厂的措施中,我们看到他的气魄和能力,为了实现他的宏大计划,在与赵伯韬的斗法中,确实显示了他法兰西资产阶级式的性格:他的沉着干练、刚愎自用,似乎为民族资产阶级的振兴带来了希望。吴荪甫虽有魄力,有铁的手腕和管理才能,却无法摆脱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在帝国主义、买办阶级、国民党政府的联合压迫下,他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公债市场上,他与赵伯韬拼死一搏而遭惨败,虚弱。颓废、甚至企图自杀,充分暴露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致命弱点;

吴荪甫既有被压迫的一面,又有压迫者的一面。将经济危机转嫁给工人时,他采取的是残酷的手段:减工资,加工时,裁减工人、分化瓦解,直至镇压工人的反抗运动。他收买工头屠维岳,破坏工人罢工斗争,依靠军警和流氓用武力镇

2 压工人运动。但当工人包围了他的汽车挡住了他的去路时,他在车里吓得脸色铁青,充满了恐惧。在对待双桥镇的农民暴动的态度上也充分暴露了他的另一面,他大骂国民党不开杀戒.红军是土匪。在家庭生活中,他采用的足独断专横的封建家长作风。

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一方面是对帝国主义及买办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不满,另一方面又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恐惧与仇视;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当局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这种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其命运必然的悲剧结局。

《子夜》的艺术特色?

1.《子夜》结构恢宏、严谨。纷繁的社会生活与历史进程的展示以及日常生活的描写,形成了《子夜》内容的诸多头绪,而各条线索合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艺术构架便成为作品首要的艺术特征。

2.茅盾是一个擅长于心理描写的作家,茅盾在《子夜》中运用“心灵辩证法”细腻地刻画人物心理。《子夜》中吴荪甫召见屠维岳的场面,茅盾写吴荪甫的内心就经历了这番复杂的变化。其他如吴少奶林佩瑶的内心失落,四小姐的心灵变化,都是循这一艺术来描写。《子夜》的心理描写占了很大的比重。

3.茅盾在《子夜》中十分注重环境描写,将富有象征意味的色彩和声音的描写,与小说中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和谐地交相辉映。如《子夜》第七章在描写吴荪甫内外交困的心境时,作者始终伴以自然景象的描绘:灰色的云块、闪电、雷鸣、金黄色的太阳、绿色的树林„„不同层次的音响效果和不同基调的色彩构成了吴荪甫内心世界情绪起伏的流程。

4.《子夜》在描写工人与革命者的形象时显得比较单薄与概念化。这是因为整个作品的笔力侧重所致。当然也是由于作者擅长于描写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对工人生活相对不熟悉。

祥子的形象及其悲剧的成因。

祥子是个悲剧的形象,是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祥子变成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祥子的悲剧。祥子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三部曲:在自食其力的劳动中充满自信与好强;在畸形结合的家庭生活中苦苦挣扎而终归失败;在绝望中扭曲了灵魂而堕落成走兽。

首先,祥子的悲剧是社会悲剧,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是那个*的半殖民化的社会环境造成的。

其次,祥子的悲剧又是性格悲剧,祥子的性格中有善良纯朴的一面,又有自私狭隘的一面。通过对祥子形象的塑造,不仅探讨了城市贫民出路问题,也揭露了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化的中国社会是如何毁灭人、毁灭一切美好的事物;同时还表现了古老中国国民性格中的某些弱点,这就是祥子形象的思想价值。

《骆驼祥子》的艺术成就。

1.祥子的悲剧,是强者沉沦的悲剧,是性格和命运的悲剧;它真切地展现了一个不该毁灭者的灭亡的全过程。具有典型的悲剧意义和深沉的悲剧力量。这是《骆驼样子》在艺术上取得的主要成就。

2.与小说展现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这一中心内容相适应,《骆驼样子》的结构是以

3 祥子遭遇的一系列事件为主干,一线串珠地组织构思、安排情节,显得不枝不蔓、紧凑集中、落笔谨严,格局妥贴,使祥子的性格在广阔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中得以充分展开。

3.在人((特别是祥子)性格的塑造上,小说善于用丰富、多变、细腻的手法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

4.鲜明突出的京味儿,是《骆驼祥子》的一大特色。骆驼祥子及其周围各种人物的描写被置于一个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层社会中,小说透出北平特有的地方色彩。京味儿还强烈地体现在小说的语言上。老舍采用经他加工提炼了的北京口语,生动鲜明地描绘北京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风情,准确传神地刻画北平下层社会民众的言谈心理,简洁朴实.自然明快。

觉慧的形象?

觉慧是《家》中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人,他是一个新人的典型;他从朴素的耐劳动者的爱和对封建制度的恨出发,走到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民主主义,最后又走向社会斗争。作者通过这个思想发展过程,展示了近百年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共同经历的思想历程。

觉慧的形象是活生生的,富有真实感的。他身上的那些长处和短处都是那个时代的先进青年所特有的。他爱国,追求科学与民主,因而他不信神,反对专制主义。他平时不乘轿子,并能爱上婢女鸣凤,归根结蒂还是出于民主精神的指导。但是,他并不是已经彻底树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彻底背叛地主阶级的英雄,他的思想里仍然有少数剥削阶级的东西,比如,他对鸣凤的爱情就远不及鸣凤对他的爱那么坚定和忠贞。在这个问题上,他一直是犹豫不决的,最后在关键时刻他恰恰忘掉了自己先前的承诺,反而在痛苦之余决定“把那个少女放弃了。”这样的描写完全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因为觉慧所处的环境仅仅是能够形成具有民主思想的爱情观念的环境,但还不是能够实践这种爱情观念的环境,尽管觉慧的爱情观念已完全摆脱了封建阶级的情趣,开始把鸣凤的价值即人的价值放到了中心位置,但他实际上却不可能逾越那一道阶级的垒堑,他最后离家出走前的心情却是十分真实的,他和高老太爷思想上虽属不同的营垒,但他们毕竟是祖孙关系,他那恋恋不舍的心情正表现了他身上人性一面。

觉慧这个形象表明,只有革命才是唯一的出路。逃离家庭,个性解放,仅仅是第一步而已。其次是,觉慧作为高家的第一个掘墓人,给这个家庭以巨大影响,这就使他成为高公馆内部这股汹涌“激流”的原动力。

觉新的形象?

高觉新是一个在专制主义重压下的病态灵魂,他的典型意义在于,他的软弱动摇的性格完全是封建专制主义及封建家族制度所造成的,他的悲剧集中反映了这种制度对健康人性的戕害。

觉新原来是一个相貌清秀、聪慧好学的青年,思想进步,心地善良、正直、忠厚,应该说是很有前途的。但是实际上他却因为父亲的一句话,因为择偶时一次荒唐透顶的拈阄而把前途断送了,他必须依着长辈的意志躬行他所反对的一切。他会变成这样,完全是由家族制度决定的。觉新是长房长孙,大家庭的未来这主要责任应由他来负,这种家庭结构就决定要觉新来维护这个制度。这样,现实和理想就出现了尖锐的冲突,于是就造成了觉新性格的两重性。

觉新身上也表现出在封建专制主义重压下我们民族的懦弱苟且的国民性。觉

4 新所处的环境,上边有高老太爷、克明等长辈压在他的头上,除此之外,封建观念是觉新无法克服的又一道障碍。正因为担心高家从他手中败落、害怕承担不孝的罪名等,他每次总是自告奋勇地把头往绞索中伸去,觉新的事事退让的心理就在这种环境里形成了。

从表面看来,觉新只是个动摇的人物,实际上他内心里却经历着新旧两种观念的激烈冲突。巴金也十分注意表现觉新的人性美,他与瑞珏在不幸中相濡以沫的爱情描写构成了作品中极为动人的篇章,觉新是新文学史上动摇型的代表,中国“多余人”的代表。

以《边城》为例谈谈沈从文小说的思想追求以及艺术价值?

一、沈从文小说的思想追求

(一)淳朴善良的道德理想。 《边城》以偏远的湘西小城为背景,以爱情为主线,展示了边城人民健康、质朴的风俗人情,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人生的执著追求。

(二)饱满旺盛的生命力量。在沈从文那里,偏远的乡土生活不仅具有巨大的道德力量,而且,还蕴藏着人性的生命力量。沈从文说《边城》追求的是一种“人生形式”:“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二、沈从文小说的艺术价值

首先,沈从文作为一个小说家,在艺术上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对于文体形式的自觉追求。他被公认为小说“文体家”,“小说的魔术家”。

其次,小说诗化。沈从文尽管善于驾御多种文体,但是,他最擅长的却是一种抒情文体,他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小说被认为是“散文化小说”,或者是“诗化小说”。比如《边城》,作品爱情故事似乎只是一个主干,在故事的缓慢进程中,作者大量地叙述了边城的风俗人情。就整个作品来说,展示的是边城特异的生活形态。整个小说就好象是一幅风俗画一样。

戴望舒诗歌的思想和情感基调是什么?

1、忧郁凄凉的情感基调。戴望舒诗歌的思想情感并不开阔,他并不善于抒发那种深厚的社会意识和人生体验,他的诗歌,绝大多数都是表现个人化的情感体验,充满着无法自拔的忧郁凄凉的悲剧感。

2、抒写梦的幻灭。戴望舒诗歌中多抒发理想失去的苦痛和悲哀,表达理想无法获得的悲剧感受。体现出忧郁悲哀的情绪。他更善于体验寻梦过程中的忧郁悲凉的心境。

3、抒发民族苦难的悲愤之情。抗战爆发后,戴望舒因从事抗日宣传而被捕。民族危机的深重苦难,使戴望舒诗歌的思想情感发生变化,开始超越个人忧郁情感的狭小天地,抒发民族的苦难和不幸,表现出一种爱国主义情感。

周朴园的形象

周朴园是整个剧作的中心主人公,他既是《雷雨》悲剧的总根源,也是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资本家的典型,是封建独裁的象征。这个人物的魅力和内涵就在于其性格和命运充满了深刻的矛盾。

周朴园早年留学德国,一定程度上接触到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社会思潮,因此,他能与家中的女仆侍萍相爱。但他终于又向封建传统和封建家庭观念的压力屈服,抛弃了侍萍母子。这不仅使他处于一种矛盾的痛苦的境地,也使他从此

5 变成一个极其自私、冷酷和虚伪的人。

虚伪的慈善家的面貌、冷酷的封建家长的威严、自私阴暗的内心世界,使周朴园的性格异常复杂。尤其在对待侍萍的态度上,充分显露了他人性深处的矛盾和复杂情态。他对侍萍的情感并不是虚伪的,但这种真实的情感是以侍萍的¡°死¡±为前提的,因此,当侍萍竟又活着站到他面前时,他那些自私、冷酷、虚伪的本性又都浮现出来,无情地再次撵走侍萍。

实际上,他在毁灭整个家的过程中也毁灭了自己,在制造他人悲剧的同时也受到了命运的无情惩罚。周朴园也是这场命运悲剧的承担者和受害者。

曹禺戏剧创作的艺术成就(艺术风格)

一、曹禺是一位有着巨大热情的作家,他的热情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特色和诗的意味。

二、曹禺的创作风格,透露在人物塑造上则是着意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赋予人物以浓厚的抒情色彩。

三、曹禺人物塑造的杰出之处,还在于他善于刻画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多面性。

四、曹禺不但善于用浓重的笔触勾勒人物性格的轮廓,而且善于把人物的行为举动的理性根据和分寸,感情的波纹,心理的微妙,内在的韵味都准确而细微地加以刻画。

五、曹禺的创作风格,体现在情节冲突的提炼和组织上,其特点是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和紧张性的高度结合。

六、曹禺语言的特点是简练、含蓄,具有高度的戏剧性和浓郁的诗意的抒情色彩。

第三个十年(1937-1949)

方鸿渐的形象

首先,方鸿渐是位才貌平平,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气的知识分子。但他本质上仍是个善良的人。

其次,方鸿渐的性格特征:既善良又迂执,既正直又懦弱,既不谙世事又玩世不恭。这是他人生悲剧的主观原因。方鸿渐的思想性格,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他的遭遇,也正是当时一部分较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和困厄。 第三,方鸿渐人生悲剧的社会原因。

(1)现实世界的虚伪丑恶,荒唐无聊是导致他悲剧的重要原因。

(2)中国的传统生存结构——家族本位制内部的明争暗斗及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也是导致方鸿渐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3)方鸿渐在中西文化冲突中始终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坐标,以致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处于无所适从的境地,这也是导致他悲剧人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世同堂》里鲜明的文化反思特色? 1.《四世同堂》鲜明的特色是有比较浓厚的文化反思色彩:作为小说中心的祁家,实质上是中国封建礼教堡垒的象征,祁老者引以自豪的四世同堂正是传统家庭伦理的理想结构。老舍抓住了维系这个堡垒的内在文化纽结,把它置于小羊圈胡同的具体环境和民族抗战的历史文化背景上加以表现,对体现了民族文化精髓的北平文化进行了沉痛的反思。

2.小说以明确的批判意识揭露了浮游在北平市民中的民族劣根性,以理性审视的

6 目光,对“民族的遗传病”作了穿透性的剖析。企望在战火中焚毁国民的劣根性,显示了改造与重塑“国民性”的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选择的小羊圈胡同就成了北京近代思想文化变迁的缩影。 3.即使在冠晓荷、大赤包这类人身上,作者也没有放弃从文化的角度对他们加以观照:他称冠晓荷“是北平文化里的一个虫,可是他并没有钻到文化的深处去,他的文化只有一张纸那么薄。”

4.老舍对国民性根源的剖析不能说已经非常深别、准确,但《四世同堂》对于独具韵味的多层次的北平文化的描写与议论,使作品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感。

汪文宣形象?

巴金在《寒夜》里描写了小公务员汪文宣的生活、它的最大成就在于详尽细腻地描写一个人的屈辱心理,深刻地表现了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病态灵魂,并以异常冷峻的笔调剖析这个家庭悲剧的社会原因。

汪文宜过去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大学生,曾有过高尚的理想和宏伟的抱负,他为人正直,绝不愿巴结上司;他善良,即使身陷困境还要关心朋友,同情在寒风中瑟缩的流浪儿;他爱国,直至生命最后一息还念念不忘抗战的胜利„„然而他又是个有着病态心理,内心分裂的人,他自卑自戕自轻自贱,当妻子被别的男人带走时,他都不敢出面阻止;他在家庭闹纠纷时,只敢自己打自己;他自己毫无主见,一切都要看人眼色行事„„。

汪文宣的卑怯懦弱以至变态也正是国统区小公务员卑微社会地位的反映。他的死首先来自物质方而的社会原因: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国民党官员的横征暴敛、大肆搜刮,造成了他生活的极度贫困,以至最终累得吐血;其次才是家庭的精神方面的原因;大后方风气的腐败促使他的妻子曾树生给人家当“花瓶”,从而造成了家庭内部的不和,无休无止的争吵造成他极度的心灵痛苦,这样,巴金就在这个小公务员的悲剧中总体揭露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罪恶,从而使作品具有极大的批判力量。

《寒夜》的思想主题以及巴金后期艺术风格的变化? 1.由“热”到“冷”。在《家》中,构成巴金艺术风格的主旋律是巨大的热情。作品通过鸣凤、梅、瑞珏这三位女性的悲剧向封建专制制度发出愤怒的“我控诉”,并通过觉慧、觉民和琴这几位新人形象表达了对新生活的热烈追求,而在《寒夜》中,作家对旧社会的不共戴天的仇恨和猛烈的抨击,开始变为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更为冷静、客观,同时也更为深刻的剖析。

2.作品的主题、题材也发生了变化。在《家》中,巴金着力于刻画一群青年人的命运,表现他们的追求和抗争,反映封建大家庭内部的“父与子”的冲突。《寒夜》中,巴金所展示的只是一幅灰色的、充满家庭琐事的平常的图画。主人公尽是一些普通的小人物,反映外在的社会压力造成的家庭内部的分裂。它的基调在于对旧社会的批判。

3.刻画的重点由外部事件转入内心世界。在《家》中,虽然也写了很多人物的内心活动,但作家较多注意的还是那些悲剧事件、那些动人的情节,而到了《寒夜》,情节的因素已退居极为次要的位置,作家着力于“发掘人心”的工作,着重刻画汪文宣病态的灵魂。

以《金锁记》为例谈谈张爱玲小说的审美追求?(或者谈谈张爱玲的文学风格特

7 征?)

1.张爱玲的小说真实地表现了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生的风貌。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作家精细地描写了人物的衣饰及环境,通过衣饰与环境的描写,将时代社会的变化在物上、在空间的描写上生动具体地表现出来。《金锁记》中凤萧与小双关于下江衣着的议论,前后两次婚礼的叙述,将地域差异,时代特征以及姜家的衰败都作了含蓄的表现。这些描写透露出浓浓的文化意蕴,

2.张爱玲的小说既有传统小说叙事套路的痕迹,又带有“现代派”味道。诸如注重写人物意识的流动,注意暗示与象征,善用联想,特别是对人物病态心理的描写与揭示等等,都显示出这一特点。

3.张爱玲的小说具有雅俗融合的特征。从所写生活看,她对于人生之世俗层面的饮食男女,衣食住行投以极大的关注,同时对于人物的深层意识,人性予以剖析;从叙事看,张爱玲的小说大抵是讲述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故事结构完整。但又与传统小说大异具趣,它们不仅是传奇,她的故事是以人、以人性的探索为中心的,呈现出现代小说的特征。

4.张爱玲小说中具有繁复、丰富的意象。张爱玲的意象具有鲜明的都市特征,这种独特的意象,带来了张爱玲小说独特的风貌。

谈谈你对九叶诗派的理解?

九叶诗派是在40年代中国人民处于全民抗战和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变革的紧要关头出现的。作为一群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青年,他们共同的思想倾向是不满于国统区的黑暗现实,反对内战,同时对理想光明的新社会怀着热烈的幢憬和追求。

1.九叶诗人感受到新文学诞生以来各种思潮的交汇和西方最新文学思潮的冲击,他们的文学观念、诗歌理想表现得更具综合性和现代性。

2.九叶诗人与西方现代主义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联系,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

3.九叶诗人在艺术上反对浪漫主义诗风,而致力于新诗的“现代化”建设和“感受力的革命”,旨在使诗成为现实、象征和玄学的融汇。

4.在内容上,九叶诗派的诗歌既具有强烈的现实感甚至政治内容,又富于超越性的形而上沉思。

5.在艺术表现上,九叶诗派的诗歌既有丰富的感觉意象,又表现出鲜明的知性特征。

6.语言清晰准确,而诗意朦胧含蓄。

他们也有不足的地方,一些诗句有过分欧化的倾向,有些诗过分照顾了形式的需要,而忽视了思想内涵。

如何理解赵树理的“评书体”小说样式?

1.这种评书体小说结构上吸收评书艺术以人物带出故事,以小故事构成情节的方法。《小二黑结婚》中前五节都是为人物命名,在介绍人物中埋下故事进一步发展的伏线,后六节虽是以故事冲突设题,但是结尾仍是以人物性格的介绍人手。由此人物引出彼人物,人物的行为方式的设定,为以后的冲突埋下伏线。 2.由于人物之间在结构上相冲突上的双重联系,又使得每一个小故事围绕主情节展开并给读者在阅读中留下“联想它间”。 3.叙述上作品多用“白描”,即抓住特征,简约干练,每个故事都是特定人物最

8 明显特征的形象注释,不枝不蔓,辞达而已。

4.作品语言的通俗化是明显的,作者以“听得懂”来作为叙述选择的基本标准。通俗化即平实。赵树埋在作品中对他所熟悉的北方农民的口语进行加工、筛选、改造、提炼,使之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农民普通话”,具有通俗晓畅、简洁生动、质朴明快、幽默风趣的特点。故事相缀,情节连贯,结构单线,语言通俗,正是“评书体小说”的基本要素特征。

中国近现代文学欣赏

中国近现代文学小结

近现代文学读后感

中国近现代文学常识知识整理

复旦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近现代文学

中国近现代

文学常识2中国近现代作家作品

近现代日本文学总结

近现代十大文学流派[材料]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中国近现代文学专升本论述
《中国近现代文学专升本论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