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朗读系列微课教学设计 徐小青

发布时间:2020-03-03 00:31: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朗读系列微课教学设计

徐小青

初读《灰雀》

教学目标

1、会认“桦、胸、脯”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教学重点:

感受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直接导入新课。

2、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3、学生齐读课题,质疑。

二、初读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出示郊外、散步、胸脯、面包渣、或者、严寒、自言自语”等词语。指名读。

教师点评提示要注意的地方,学生齐读。

2、出示初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交流:以填空的形式出示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回答

课文讲述的是(

)、(

)和(

)之间的故事 。

三、品读

(一)学习灰雀的“惹人喜爱”

1、出示灰雀的图片 同学们猜出来这是什么鸟吗?学生回答你们喜欢它们吗?咱们课文中的灰雀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第一段用“—”画出 描写灰雀的句子。

从三个方面全班交流、体会灰雀“惹人喜爱” A、抓住“粉红”“深红”体会灰雀羽毛色彩艳丽 B、抓住“来回跳动”体会灰雀的活泼可爱 C、从“婉转”中知道灰雀叫声清脆悦耳

2、指名读出灰雀可爱的样子

(二)学习列宁喜爱灰雀

灰雀真是“招人喜爱”啊!谁见了都喜欢,列宁喜欢吗?你从哪知道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划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词语或句子。 指名说说什么是默读。

1、学生读课文

2、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⑴体会列宁爱灰雀:

①你从哪儿感受到列宁喜爱灰雀的?先读句子,再说自己的体会。 ②重点体会以下语句:

A、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抓重点词语“每次”“都要”“仰望”“经常”体会。 B、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抓住“找遍”体会列宁对灰雀的着急和担心。

四、巩固

列宁在找遍之后又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找出列宁问男孩的话。 出示列宁的四次话。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自言自语、多好的、可惜体会列宁当时的心情。 指导朗读:

指名读、范读,体会列宁对丢失的灰雀的担心和惋惜。读出语气。

精读《灰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不同的心情。

3、感受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同时产生保护鸟类等动物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感受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同时产生保护鸟类等动物的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列宁在找遍之后又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找出列宁问男孩的话。 出示列宁的四次话。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列宁问:“会飞回来?”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自言自语、多好的、可惜体会列宁当时的心情。 指导朗读。指名读、范读,体会列宁对丢失的灰雀的担心和惋惜。读出语气。

二、精读

通过阅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不同的心情: 【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省略号表示男孩说话吞吞吐吐,可以猜测到灰雀的消失与男孩有关。表现男孩担心列宁知道是他捉走灰雀,想说又不敢说。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是列宁对灰雀失踪原因的推测。这句话表现了列宁对灰雀的担心。 【2】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列宁表面上是自己在对自己说话,实际上是想通过表达对灰雀的喜爱、惋惜,使孩子内心受到震动、感染,从而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体现了列宁耐心、巧妙的教育方法和对男孩的尊重爱护。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会”“一定会”表明男孩的内心已经受到震动和感染,他要改正自己的错误,把灰雀放回来。

【3】列宁问:“会飞回来?”

“?”表现了列宁听到灰雀会飞回来喜出望外的心情。此时的列宁还不能完全确定男孩一定会放回灰雀,所以又一次问男孩。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一定会”“肯定”表明男孩下定决心把灰雀放回来,可见他是一个明辨是非、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4】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列宁看到灰雀回来了,他明知道是男孩捉走了灰雀,却不问男孩,而问灰雀。表现了列宁尊重男孩,理解男孩,不愿意伤害男孩的自尊心,又一次表现出对男孩的爱护。

三、拓展

这个小故事写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了小男孩,使小男孩主动地送还灰雀,告诉我们有了错误承认了、改正了,你仍然是个好孩子。说说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如果你在生活中也遇到和男孩同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呢?

四、总结

总结全文,引出列宁的简介,布置作业。

1、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奇怪的大石头》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奇怪的大石头》,齐读课题。

2、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二、初读感知

(一)

1、自读课文,PPT呈现要求: (1)请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做上标记。 (3)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学生汇报学习成果。

3、PPT呈现填空

这篇课文主要讲得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

)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

)终于弄明白(

)的故事。

(二)师:这篇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和一块奇怪的大石头的故事,那么这块大石头到底“怪”在哪里呢?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块大石头“怪”的地方有哪些呢? (1)学生回答(板书:独立的、体积庞大) (2)分析李四光

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3)学生回答:勤于思考

2、李四光提出问题以后,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默读第3—8自然段 (1)思考:这块石头还“怪”在哪里呢?找出相关语句。 (2)指名学生回答。(板书:时间之久、大人都弄不清楚) (3)分析李四光与老师的对话。 ①了解陨石(PPT呈现陨石图片) ②老师最后给出答案了吗? ③PPT呈现填空题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

)。

它应该(

)。可它(

)? ④指名学生完成填空。

⑤引导学生分析李四光。(板书:善于思考) ⑥分角色朗读李四光和老师的对话部分。

3、老师和爸爸都没给出一个合理的答案,那么李四光放弃去探索这个问题了吗?请学生快速读一下第9自然段。 (1)PPT呈现第九自然段 (2)教师范读

(3)引导学生注意红体字部分(想了许多年,直到„„才„„),分析李四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板书:执着追求)

4、最后,李四光找到答案了吗?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思考:李四光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 (2)指名学生回答。 (3)PPT出示结论:

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5、小结:只要执著追求,就能探究出秘密。

三、总结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小组内交流一下,并将你的感受写下来。

2、积累名人小故事,并讲给其他人听。

《小摄影师》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好对话,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与热 爱。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好对话,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与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小摄影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小摄影师》的作者是谁?(高尔基)

二、新授

(一)初读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二)品读 (1)读文想问题。

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 突然发生的?

(2)读句知内容

小男孩为什么来?。

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

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

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

(3)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 读一读。

三、巩固

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 处重点语句。 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 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 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四、拓展

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五、小结

这次课,我们学习了《小摄影师》。这篇课文讲述了高尔基和一位小男孩的故事。 请同学复述一下高尔基和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秋天的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一、导入

1、引发生活情感:同学们,你们喜欢下雨吗?为什么?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秋天的雨》。板书课题:

11、秋天的雨

二、初步感知

1、朗读激情:打开课本,倾听配乐朗读,初步感受文字的美和文中的情感。

2、设问感知:同学们,现在你有点喜欢秋天的雨了吗?你喜欢它的什么?

三、逐节朗读,想象画面

1、你最喜欢哪段课文?赶快去读读,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朗读展示:营造乐读的氛围,激励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可欣赏性地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

3、想象画面,感悟语言文字。

秋天的雨给植物带来了什么?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在老师或同学有感情的朗读下闭上眼睛想象)

以评促想:你的眼前出现了一片金黄,真美!„„你的眼前出现了金黄、火红,更美!你的眼前出现了紫红的、雪白的、淡黄的„„美极了!

直观感受,语言训练:这么多的颜色出现在我们眼前,你会用四个字的词来说它吗?(五彩缤纷、五颜六色、色彩缤纷„„) 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读出秋天的热闹、绚丽多姿。

秋天的雨给果实带来了什么?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喜爱、向往)有滋有味地读。

如果你是秋雨,你准备给小动物带去什么?小动物们听到你们的话了吗?它们在干什么?指名学生多人次地朗读第4自然段。

四、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教师引述:秋天的雨就象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有着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她把秋天的田野染得格外美丽,下面请再读读课文第

2、3两个自然段,看看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好吗?

1、品悟、想象第3自然段内容。

教师引导:谁能说说你从第3自然段里,看到了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 学生交流后,再围绕“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让学生想象:秋天的雨里还藏着哪些香味。出示“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这句话,读后让学生说说小朋友的脚怎会被香味勾住?

转换角色,让学生进一步想象,交流感受:假如你当时在果树下、花丛中,最想做的事是什么?让学生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再读第3自然段,可让学生评赏谁读得好,以评促读。

2、品悟、想象第4自然段。

秋天的雨不光带来了色彩和香味,还挺会关心人的呢!谁来读读第4自然段? 多人次指名学生读后,可让学生说说,秋天的雨举起金色的小喇叭,他会对一些朋友关心地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具体、丰富地想象后,可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其他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

五、总结感受,拓展活动

1、出示课文第1—4自然段的开头每句,学生愿意背哪部分就背哪部分。 秋天的雨,是一把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有一盒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藏着_____________。 秋天的雨,吹起_____________。

2、语言训练:出示说话卡片:“它告诉大家,_________。小喜鹊______,小松鼠_______,小青蛙_______,松柏_______,杨柳树叶_______,大家都在准备过冬了。” 先让学生说说其它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然后讨论交流这些话如果放在文中放在哪里最合适。

3、美丽而又丰收的秋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学了这篇课文后,此时同学们最想做的又是什么事?

《背影》系列微课教学设计二

修改病句系列微课教学设计

小魔术师微课教学设计

《桥》朗读课教学设计

朗读课《倔强的小红军》教学设计

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教学设计

微课 教学设计

朗读系列微课教学设计  徐小青
《朗读系列微课教学设计 徐小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