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仪式法庭和法官寄语新法庭规则

发布时间:2020-03-03 05:41:2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仪式、法庭和法官——寄语新法庭规则

人应该是一种生来便具有仪式感本能的动物。由于仪式会给人以强烈的自我暗示,能够把人的专注力、反应力、运动力甚至信仰进行迅速提升,在这样的一种潜移默化下做出最符合自己本真的选择。它是连接人的精神与其所处的事件、所处的场合,甚至所在的社会、时代的神秘桥梁。原创 ? 专业 ? 实践 ? 分享语音阅读请按↓↓↓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17:23 仪式、法庭和法官 来自法徒

大觉寺的仪式前几天,我陪朋友们去宜兴的大觉寺参观。其实我对宗教并没有什么特别概念,虽然既不下跪,也不膜拜,可是到了大觉寺大雄宝殿,来到了庄严肃穆的佛像面前,当时那种身处的环境氛围就让我保持着敬畏的状态。然而,让我觉得宗教信仰真正存在着的,是几个在场的中年的、老年的甚至年轻的女居士,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纠正信众们进行膜拜的姿势,譬如这个手应该怎么放,掌心是不是要朝上,跪拜应该是怎样的角度、额头是不是要触碰到垫子,膜拜的时候心里或者嘴里要念念有词,具体念什么,跪拜完了到旁边抽签的地方抽取今天的运签……这些琐碎的事情或者动作规范结合在一起就给人以特别的程序感、神秘感,特别的规矩、规定的动作、固定的方式,甚至有特定的思想。这么一套的流程或者程序走下来,就让人心触动,觉得这个佛教的印象或者说佛祖的气场可以直接映射到人的内心深处,通过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嗅觉(恬静的沉香或檀香问味道),通过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让人感觉到佛祖的的确确就在这里,就在每一个人的身边。这是一种很神奇的体验,宗教的仪式感把宗教的精神从抽象状态变为具体了、生动了,完成了向物化的转变,让智慧生命能够通过这种仪式感知的到宗教这种精神力量的客观存在。或许,这就是仪式真正的作用、能量与魅力所在。法庭的仪式法庭是日常生活中最具有仪式感的场合。首先,作为平常大众,进入法庭,映入眼帘的是高高在上的国徽,国徽的正下方是方正而端庄、高大而沉重的审判席,审判席正下方是书记员席,在书记员席的两侧不远处分立的是当事人席,包括原告席和被告席,较远处正对着审判席和书记员席的则是证人席,审判区之外则是一排排整齐的旁听席。法庭家具的主色调是深色或黑色,线条是横平竖直。给人一种强烈的公平与秩序的视觉冲击。人们进到法庭之后就会不由自主地降低自己的声音,放缓自己的脚步,端庄自己的行为,整理自己的衣冠。其次,等到当事人、代理人以及旁听人员全部入座,书记员就要核对到庭当事人及代理人的身份和代理权限,之后需要大声宣读法庭纪律。当法官到庭的时候,全体在庭人员都需要起立,法官在全体人员行注目礼之中缓缓步入法庭并端坐到法官席上宣布坐下之后,在庭人员方能入座。整个过程非常庄严肃穆,充满了仪式感。原告坐原告席,被告坐被告席,来旁听的坐旁听席。各自入座后接受书记员的询问,核对身份及代理人权限,如果到庭人员中还有证人的,则将被拒绝入庭而被引导入法庭之外的等候区等候传唤。无形中,把进入法庭的人作了角色的区分,谁是演员,谁是观众。再次,等到导演入场,全体演职人员、观众起立,对法庭的掌控者表示最大的尊敬,法官宣布坐下之后,才能重新入座。这仅仅是在开庭之前的仪式,就让所有在庭人员深刻体会到法官在法庭之上的掌控权力,不仅当事人和律师,即便是同样代表国家行使公诉权的检察官都要服从法官的庭审指挥。这,就是法庭,在没有开庭的时候就已经营造出一种非常庄严的仪式感,在这种仪式感的感染下,大家都会约束自己的言行、端正自己的应诉或者旁听态度、倾听书记员宣读的法庭纪律、提醒自己不得有任何的僭越。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或者他的律师,在进行指控或面对指控的时候,就会紧紧围绕法官对案件审理的需要来开展诉讼活动,摒弃了不严肃不严谨的可能性。这就是法庭仪式带来的客观的微观执法环境的改善。仪式主义与司法权威仪式主义不是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是为了形式而形式,它没有更深层次的内容,而仪式主义则是为了内容而仪式,用仪式加强活动内容的权威性、可信性和神圣性。两者不可同日而语。当然,除了庭审之前的仪式,法庭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也有很多的仪式或者仪式因素,比如:法官身着威严、宽大的法袍,原被告当事人衣冠楚楚,双方律师或者公诉人也身穿律师袍或检察官制服,当事人称呼法官为“法官大人”或“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而法官则称呼当事人为“原告”、“被告”,称呼代理人为“某律师”、“某法律工作者”,法官对当事人权利的释明、对整个审理程序安排的告知,坚定、清脆而响亮的法槌声……所有的这些因素无时不刻都在向法庭的受众们无声地宣告着法庭的庄严与正式,国家的强制和保障,法律的严肃和神圣;宣告着诉讼不是力量与肌肉的决斗,而是证据与道理的比拼,辩论与智慧的较量,秩序与文明的展示;宣告着法官审理案件同时也是寻求真相、辨法析理,代表国家进行裁判的履职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庭审的参与者或者旁观者都能深刻地体会到法律的公平正义,即便暂时可能还是停留在一个非常感性的认知层面,但客观上也召唤人们对法律保持敬畏甚至信仰,召唤当事人对法律解决他们之间的争端树立起强大的信心。讲到这里,推荐大家可以阅读一篇很好的文章,陈其谋撰写的大作《庭审过程中的戏剧要素》,刊载于《法律方法》2004年第4期。投稿邮箱:huaming_pan@126.com 法庭规则修改事件昨天,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的决定》。修改后的《法庭规则》将于5月1日起正式施行。最高法院司改办主任胡仕浩法官指出,修改后的《法庭规则》共计27条,除对原有条文进行直接修改外,新增加的内容有15条。此次的修改体现了“六大变化”:一是更加注重权利保障,二是更加注重庭审规则公平,三是更加注重保障法庭安全,四是更加注重规范法庭秩序,五是更加注重庭审活动公开,六是更加注重司法礼仪。法官的不以为然法庭规则不仅仅是一种规则,它的背后体现出来的是强烈的法庭仪式,体现了一种秩序之美、仪式之美、理性之美,体现了民众的诉求与法律信仰。虽然本次法庭规则的重新制订大大突出了法庭的仪式感,但是,据我所知,相当一大部分法庭掌控者也就是我们的法官们对法庭仪式却抱着不以为然的态度,甚至嗤之以鼻。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按理说法官发处于仪式的受益人地位,怎么会对此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呢?怎么可能?对于这个问题,我作了初步归纳,大约有以下四个原因:第一,营造仪式感比较繁琐,仪式的开展对处于仪式核心的法官要求很高。如:衣着整洁讲究、仪态严肃端庄、庭审过程中始终精神抖擞、庭审指挥有条不紊、对当事人诉讼指导有理有节有据、对整个庭审的把控恰当好处……这就对主持人——法官的要求特别高。很多的法官觉得营造所谓的法庭仪式感,自己反而hold不住,或者说觉得好像在演戏,过于夸张。认为自己只要把案件审结即可,不需要表演式的、形而上的东西。第二,认为营造仪式时间较长,导致庭审效率降低。书记员核对当事人身份,法官要掐着点进法庭,然后当事人、代理人及旁听人员全体起立,等待法官宣布“赐座”。等候书记员宣布法庭纪律、汇报当事人、代理人身份、代理权限核实情况等,整个仪式进行下来或许已经过去十五分钟了,而法官一般开一个庭或许也不过是一个小时,如果严格加上这个法庭仪式,如此,一天下来可能就会占据一个案件甚至两个案件的开庭时间。于是,有法官会认为这样的仪式过于浪费时间,不经济,不划算。第三,与法院内部纪检部门的要求大相径庭。我记得我们法院就有过这样的所谓开庭纪律,就是检查法官有没有提前到庭,所谓提前到庭就是法官和书记员要在传票通知的开庭时间之前到达法庭。说白了就是不能让当事人等法官,而是要求法官等当事人。这个比较有意思,因为很难想像《法庭规则》第十五条中关于“审判人员进入法庭……时,全体人员应当起立”究竟该如何操作?法官都已经比当事人先到庭了,当事人又如何在法官进入法庭的时候起立,行注目礼呢?要不是这样:法官等候当事人到庭之后,施施然地退出法庭,然后再行进入法庭,而当事人、代理人及旁听群众再行起立、行注目礼?画面太美,想想就觉得特别有意思。在法院内部的一些管理机构的心中,或者法官是不需要享受如此的礼遇,居然还有围绕法官订做的法庭仪式?当然,这样的话,一线的法官肯定也不愿意自找麻烦。第四,大环境的问题,与以往我们宣传的法官的司法民工的形象格格不入。我们官方塑造的法官更多的是田间地头、走街串巷、慈爱有加、知心关怀、善于调解、甘于劳作、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当然,家庭或者健康上还出现了这样那样的悲剧……这个,隔壁公司的某检察官同志已经作了十分深刻的描述,在这里就不展开了。平民甚至贫民式的法官当然不需要高大上的仪式,因为这种仪式往往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称之为“脱离群众”,或者贴上“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思想”的标签。人民法官么,当然应当为人民服务,也就是为当事人服务,为当事人量身定作审理方式,做管家式、保姆式法官,这当然与高高在上的法庭掌控者形象风马牛不相及。一点奢望法庭仪式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不需多说。希望从2016年5月1日开始,从最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正式实施开始,我们把法庭的仪式感,把法律的权威感,把法官及其他法律人的尊荣感,把法官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进行纠纷的居中裁判,真正营造出来,落实到每一个庭审、每一个谈话、每一个案件的审理环节之中。(全文完)

法庭规则

法庭旁听规则

模拟法庭法官总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

栖霞区人民法院法庭规则

刑事诉讼法 人民法院法庭规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

法庭

法庭

公诉人法庭发问的规则和方法

仪式法庭和法官寄语新法庭规则
《仪式法庭和法官寄语新法庭规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