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五年级家长必读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01:28:1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指导学生学会交往》教案

赵楼实验小学 魏敏

教学内容:江苏省家长学校教材五年级第五课《指导学生学会交往》 教学目的:

1、通过家长学校授课,使家长初步意识到,孩子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并在活动中学习和实践交朋友的基本方法。与孩子之间沟通的正确方法,从而配合学校作好对孩子的教育

2、教给家长一些教育孩子的策略,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协调一致。

3、引导家长理解“朋友”的含义,教育孩子在交友中不要以我为中心,树立平等相处观念。

课前准备 故事、投影器材、图表。

教学重点:讲解与人交往的重要性,让家长树立良好的家教意识,使学生家长充分认识到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重要性。懂得家庭教育的是孩子的发展的源头。 教学准备:ppt演示文稿,多媒体教学设备。 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交往,是我们生活的基本需要和生存方式 授课人: 魏敏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沟通的过程、交流的过程,通过人际交往可以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和人格成熟。对于小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其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它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技能的获得、学业成就、认知水平以及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五年级是儿童人际关系发展的转折点。因此,探讨高年级孩子人际交往的发展特点和培养方法对每位家长都是十分重要的。 明理导行

一、交往,是我们生活的基本需要和生存方式

1、指导孩子学会交往时生活的需要。

2、指导孩子学会交往是心理健康的需要

、指导孩子学会交往是成长的需要

二、人的社会生活从交往开始

小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包括三个方向,即与同伴的交往、与父母的交往和教师 的交往。

良好的人际交往应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交流是双向的。开放自己,才能更有效地接近他人。

2、交往是平等的,尊重他人才能尊重自己。

3、交往是有选择的。要选择与自己能产生共鸣的人作为交往对象。

4、对交往的期望值不要过高,不要希望每个人都成为你的知心朋友。 当前,小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自我中心

2、怯懦谨慎

3、缺乏自信

4、骄傲自负

5、不善变通

6、嫉妒他人

7、势利心理

8、逆反心理 如何指导孩子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

1、说话和气

2、面带微笑

3、以诚相待

4、主动热情

5、学人之长

6、不嘲笑人

7、为人着想

8、有求必应

9、一视同仁

10、自知之明

三、人际交往的九条一般原则

1、要以诚待人,不要过于世故。“诚”是人际交往的根本,自古以来一向受到人们的崇尚,交往能做到一个“诚”字,必能老少无欺,从而赢得真诚的回报。反之,世故圆滑,尔虞我诈,永远也不可能得到对方的真诚相待。

2、要言而有信,不要轻易作出许诺。我们如果答应帮朋友做某一件事情,就应认真履行自己的诺言。一个人言而无信,到头来不仅得不到真正的友谊,弄不好还会众叛亲离,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

3、保持适度距离,不要过于亲近。人际关系本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上的关系,也可称作心理上的距离。不分亲疏地靠近对方最终难免引起不快,彼此之间还是应该保持适度距离为好。

4、要自尊自爱,不要热衷于接受他人的馈赠。十分要好的朋友,诚心诚意地相互赠送一些小礼物,以联络感情,增进友谊,这是人之常情。

5、要平等待人,不要盛气凌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切记彼此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交往的受益者是双方的,一定要平等待人,不可盛气凌人,动辄以恩人、救星或老大自居。

6、要虚心听取不同意见,不要好为人师。要虚心听取真正朋友的忠告,切不可讳疾忌医。而你也可以在可充分尊重对方人格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见解供其参考,不要遇事好为人师,弄得他人无所适从。

7、要善始善终,不要见异思迁。朋友之间也有因误会而产生不快的时候,此时,应设身处地地替对方多加考虑,即使错在对方,也应豁达大度,谅解其过失。

8、要不滔不骄,不要见风使舵。真正的友谊往往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对每个人来说,在身份、地位发生变化步步高升时,尤其应记住不要给老朋友造成一阔脸就变的印象。

9、要宽以待人,不要苛求于人。严以对人,宽以对己是一种有悖于公平原则的双重标准,它只会导致对方反感。相反,如果我们能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放纵自己,不苛求他人,必能赢得对方的敬重。 课堂总结

交往是人们实现合作与沟通的前提。不会与人交往的人,在社会上很难受到别人的欢迎的,而一个不受欢迎或不被他人接纳的人,也是根本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因此,父母应当充分认识让孩子学会交往的重要性,从小鼓励孩子与同学朋友积极交往,从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将来走上成功之路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人的社会生活从交往开始 授课人: 魏敏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播放《茶馆》和《傲慢与偏见》中家庭聚会的影片片段,请学生从中列举中西不同的聚会场所、聚会形式,谈谈聚会的功能。出示沙龙和曲水流觞的图片。

聚会是社会交往的形式,以影片中中西方不同的聚会场景导入,使学生通过

仔细观察或根据经验列举中西方不同的聚会场所:西方有家庭客厅、公共俱乐部、小酒馆、咖啡馆等;中国有茶馆、曲水流觞、文人结社、酒宴、游乐等。聚会形式有聊天、讨论、聚餐等。聚会的功能有切磋学问、沟通信息、交流情感。聚会场所的不同,反映了东西方文明的不同。但在现代社会东西方的社会交往越趋相似。

2.讲授称谓。请学生列举已知的古今称谓,分析古今称谓的特点和称谓的原则。根据材料分析中国近代称谓的变化,探讨称谓变化折射出的社会变迁。

称谓是社会交往的前提。称谓的内容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显示出一个人的修养,在某种角度上也反映了社会风尚。

本环节首先引导学生从列举的古今称谓中分析其特点:

1、丰富性--从古至今,称谓丰富繁多;

2、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称谓的原则是\"谦己以敬人\"。

从对\"材料

一、

二、三\"(见资料附录)的分析可以看出:称谓是在历史的演沿革中逐渐形成的,因政治变迁、社会关系的改变而不断变化。近代中国称谓的变化折射出近代中国的社会风气、文化心态和文明程度。在一个半世纪的岁月中,中国经历了封建王朝、半殖民地化、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直至新中国的诞生、发展和改革开放,这种强烈的社会变革对中国民众产生的思想震撼是强烈的,它必然会反映到日常生活、文化风俗上。

3.讲授见面礼。请学生说说生活中常见的见面礼。再次播放影片《茶馆》片段和影片《茜茜公主》片段,请学生仔细观察影片中所出现的见面礼并简单叙述。提问:\"大家还知道哪些中外见面礼?\"、\"从影片中的见面礼到我们今天常用的见面礼,可以看出怎样的发展趋势?\";出示材料,说明社会民俗的多样性,根据材料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本单元中我们学习了节日和人生仪礼,今天又了解了社会交往中的见面礼、称谓和聚会,以近代中国社会为例,思考社会风俗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 见面礼是人际交往时相互致意以示友好的礼节,体现人的修养,体现互相尊重。因为文化和习俗的差异,全世界的见面礼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形式,常见的有跪拜礼、鞠躬礼、亲吻礼、拥抱礼、握手礼、点头礼、举手礼、脱帽礼等,在社会交际中广泛使用的工具还有名片。等级社会的繁文缛节在今天逐渐呈现为平等简便的礼节,这也是适应工业、信息时代的工作、生活快节奏的需求。

以\"材料四\"(见资料附录)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民俗的多样性。

通过对\"材料

五、六\"(见资料附录)的分析可以看出:

一、近代中国西方文化

与传统文化的冲突和交融,从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直到现在,从未停止过。文化在传播中彼此交换,互相借鉴,文明的交融选择丰富了文化的内容,也影响了社会民俗。

二、除了思想观念能折射出社会的变迁和进步对礼俗产生影响外,生产力的进步、物质发展水平也制约和影响了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选择。 4.小结。

通过教师小结,使学生认识社会交往形式的变迁体现了时代的变迁和文明的融合,也是一种社会文明的反应,体现了人的修养。在全球化时代,传统的美德和中华民族优良的社交礼仪是不能放弃的。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孩子学会与人交往 授课人: 魏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五年级是儿童人际关系发展的转折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凸现的问题不再局限于学习方面,他们越来越困惑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从五年级到六年级,小学生与异性同伴、同性同伴、父母和老师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探讨孩子人际交往的发展特点和培养方法对我们每位家长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授课

(一)、交往,是我们生活的基本需要和生存方式。 1.指导孩子学会交往是生活的需要。 2.指导孩子学会交往是心理健康的需要。 3.指导孩子学会交往是成长的需要。

对小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其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它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技能的获得、学业成就、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人的社会生活从交往开始。

小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包括三个方向,即与同伴的交往、与父母的交往和与老师的交往。

当前,小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自我中心。2.怯懦拘谨。3.缺乏自信。4.骄傲自负。5.不善变通。6.嫉妒他人。7.势利心理。8.逆反心理。

以上问题已经妨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他们既从反面说明了指导孩子学会交往的重要作用,也点出了人际交往的基本含意。 (三)、指导孩子学会与人交往。

1.告诉孩子人际交往中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待人诚恳、相互尊重、关注对方、包容理解等原则。 2.为孩子创设人际交往的心理环境。 3.帮助孩子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同伴交往 怎样才能成为受同伴欢迎的人呢?要做到七不要:不要违约、不要在背后议论别人的缺点、开玩笑要有分寸、不要只谈论自己感兴趣的事、不要因为别人给你提意见而生气、不要乱动别人的东西、借同伴东西要及时的归还。

三、全课总结。

四、交流互动。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家长如何指导孩子学会交往 授课人: 魏敏 教学过程

一、父母言传身教,营造良好的交往氛围

家庭是孩子首临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对于处在孩子期的孩子来说,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是儿童学习社会交往的首要途径,因此父母的言谈举止,父母与人交往的方式将会对孩子产生直接的影响。作为父母应树立正确的榜样,营造平等和谐的交往氛围,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激发孩子交往动机的形成。 1.父母树立正确的榜样。

模仿是孩子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交往对象,父母的言行举止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构成他们学习的榜样。有的父母在与人交往中

存在着许多不良的习惯,对人不礼貌、语言粗鲁、态度冷漠等;有的父母笃信“老实人吃亏”的交往信条,教育孩子,“谁碰你一下,你就还他一拳”等等。这些无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孩子形成错误的交往态度和策略,不利于与人交往。因此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使孩子在观看、模仿成人的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为家长,应与邻里和睦相处,调节好家庭的气氛,婆媳互敬互爱,才会形成孩子的“与人为善”的交往思想,从而指导他们的行动。有客人来家里玩,父母要热情接待,有礼貌地打招呼和交谈,给客人倒茶,拿饮料,等客人走时,客气地送别,欢迎下次再来。这样做实际上是给孩子作出行为表率,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的交往能力,也使孩子在交往中学习礼貌待人,学会了社会交往的技能和许多本领。

2.创设平等和谐的交往氛围。

墨森指出:“亲子关系随时间的变化逐渐发展为两个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孩子对这种相互作用起作用,正像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对这种相互作用起作用一样”。因此,在家庭中应创造一种平等和谐、宽松自由的交往环境,要让孩子敢说话,爱说话。父母应尊重孩子,和孩子站在相同的地位,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不过度干涉其选择。父母应给予孩子一定的安全感,帮助孩子了解如何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行动,对孩子行为上的某些不当,父母不要动不动就训斥孩子,要做好说服教育,让孩子心服口服。父母平时应多和孩子交谈,给孩子适当的说话机会,有涉及孩子的问题更应听听孩子的意见。如“宝宝想玩什么呀?”“妈妈觉得你这件事做的不对,你知道为什么吗?”“你觉得这件事应该怎么做呢?”,在家庭中形成一种民主、自由而轻松的交往氛围,使孩子从心里敢跟大人说话。

二、培养孩子自信心,教给孩子交往的技能和方法

有些孩子害羞、胆小,想与朋友交往却不敢交往,有些即使由父母带着交往,可离开了父母的帮助自己也不会交往。造成幼儿不敢交往、不会交往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幼儿缺乏自信,二是缺乏交往经验和技能。因此,家长应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同时教给幼儿交往的技能和方法,让孩子变得敢于交往,学会交往。 1.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孩子敢于交往的前提,拥有自信的孩子才会勇于表达,乐于交往。因此家长应帮助孩子形成自信心,及时肯定孩子的优点、长处,让孩子觉得“我

能行!”“我会很多本领,我很能干!”。父母应以积极正面的态度接纳孩子的各种行为,当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孩子会主动和人打招呼时别忘了予以称赞,及时肯定孩子初步的交往意识和行为,帮助孩子建立自信。除了一般性的培养,让孩子与比他们年幼的同伴交往也是一个较为有效的策略,因为年龄的优势会为他们带来能力的优势。当孩子在与较小幼儿交往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交往经验、建立起自信时,他们就逐渐敢于交往了。其次,教孩子几个“绝活”也是提高幼儿社交地位的策略。幼儿往往崇拜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对于这样的同伴他们会乐于亲近。因此,在业余时间教孩子一些技能,如折纸、变魔术等,孩子自身会产生一种心理优势,因为具有了别人不会的本领孩子会变得更加自信,从而乐于与人交往。

2.教给孩子一定的交往技能。

孩子由于年龄原因,他们掌握的交往策略并不够丰富,有时因为不能及时正确地表达出与人交往的信息而导致了交往的失败。因此父母应教给孩子一定的交往技能和方法,让孩子学会以他人接受的方式获得想要的东西。父母应丰富孩子的交往语言,引导孩子学会日常交往的语言。教孩子学习礼貌待人,要求孩子和别人见面能相互问好,告别时说“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接受别人帮助后说“谢谢”,无意中碰到别人要说“对不起”,接受别人道歉时说“没关系”。其次应教给孩子主动交往的方法,让孩子学会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如鼓励孩子把自己的图书、玩具拿出来一起与朋友分享,跟好朋友说一说自己喜欢看的动画片,和好朋友拉拉手,抱一抱表示友好,和好朋友进行协商。最后,要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处理矛盾的能力。父母在孩子发生矛盾时通过具体事件生动形象地让孩子学会分享、合作、谦让等良好的交往品质。如当孩子在与别人争抢玩具时,父母需要耐心引导,引导孩子一同想出更好的办法,“请把这个玩具借给我玩一下好吗?”、“我和你交换行吗?”、“让我们一起来玩吧!”,学会说服别人与自己分享玩具。通过鼓励孩子之间找朋友,使用礼貌用语,增加交往的机会,使孩子在与人、事、物的相互作用中逐步提高交往能力。

三、小学生交往问题案例分析

案例 1 :

我班的施凯宁同学的母亲逢人便夸他的好,儿子多么的聪明,在班上学习总是前几名,而且,在书画、讲故事等方面也很突出,上幼儿园时还经常主持一些文体节目,可谓多才多艺,幼儿园老师可喜欢他了。然而上了小学后,班级中

的小能人也多了,他唯我独尊的地位有所不保,他与同学相处不好,同学关系紧张,因此他憎恨比他强的同学,还常常骂那些同学。同时他又瞧不起班上其他不如他的同学,在学习上,如果有同学向他请教问题,他会随口说:“这问题太简单了。”当看到别人的穿着一般时,他也会说:“这衣服太不好了,买件贵点儿的穿上吧,我的衣服都是名牌的。”他就是这样,给人的感觉仿佛他就是“小皇帝”。他很傲,有时自己做错事了,也不承认,还多方辩解,甚至有时为了获得荣誉还弄虚作假。可是在班上他却没有了朋友,孤独失落之余,为了找到好朋友,他把家长给的钱买了很多礼物送给同学,希望同学们能接受他,和他交朋友,可 是,同学们既不敢也不愿接受他的礼物,该生的言行也越来越偏激。

[分析] 自我中心是现在小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它阻碍了小学生的正常交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家庭中他们处在中心的地位,就曾有小学生说过,“在家里爸爸听妈妈的,妈妈听爷爷、奶奶的,而爷爷、奶奶听我的;家里我老大!”在家庭中形成的这种自我中心的个性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也是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别人服从自己,而且以自己的眼光去评判周围的事物,不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 [方法] 1.帮助小学生认清自己身上的不足及其危害性,树立改变自我的信心和决心。 2.给予家长必要的指导,寻求家长的合作,使小学生摆脱自我中心形成的环境。 3.在家庭中逐步改变小学生的自我中心,采用行为转变方法,如厌恶法、代币法等。

4.结合实际生活,指导小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提高其交往能力。 5.指导和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自我认识能力,使对自己的认识比较接近现实,能愉快地接受自己,调整自己,形成健全统一的个性。 6.培养小学生的集体意识,认识集体规则,培养集体荣誉感,学会在集体中与同伴和睦相处。 案例 2:

“昨天是我最伤心的一天,因为爸爸妈妈坚持不同意给我过生日,我生了很大的气。可今天却是我最高兴的一天,因为爸爸妈妈不但为了我的生日精心准备了许多水果、蛋糕和丰盛的晚餐,而且还邀请了我的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为我庆祝生日。当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吃、一起玩的时候,爸爸妈妈只是站在一旁看着我

们。哼!昨天不听我的,今天,今天你们就只能看着我们吃、看着我们玩儿„„”上面的一段文字来自我班一名同学写的日记《愉快的一天》。从中不难看出,孩子在处理事情时所表现出的那种霸气、骄横,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在现实中,小学生普遍存在这种心理现象。导致小学生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分析:

1、家庭环境因素

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生活在“四二一”式的家庭环境中,孩子享受长辈的过分保护、娇宠溺爱,甚至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都一一代劳。对于孩子的成长,我们的家长虽然付出了全部,孩子却从小就认为长辈给他们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理所应当的。天长日久,孩子自然就形成了\"唯我独尊、唯我独好\"的心理。

而且,当今高科技信息时代,家长们只顾忙着自己的事业,而当停下来关心一下子女时,虽明知自己孩子身上存在的一些缺点,但总因和孩子接触少,对孩子关心不够,感到有愧于孩子,存在补偿心理,所以只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为孩子形成不良习惯种下了“恶源”。

还有些家长教育方法不当。曾看过这样一篇文章,题目是《委屈的板凳》。孩子摔倒了,碰在板凳上,家长为了哄孩子不哭,就去打板凳,却不去分析是不是孩子的错。如果习以为常,孩子也就学会了推脱责任。

有些家长综合素质不高,处理问题处处以自我为出发点,为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无论孩子之间发生什么样的矛盾,自己的孩子永远是对的。对于大人的这种处事方式,孩子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会模仿大人的做法。在学校里,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大事小事爱跑到老师面前给其他小朋友告状。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老师,我没怎么他,某某同学怎么怎么我了”,从来都是先给自己找“理由”。

2、社会因素

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关于独生子女成长的少儿节目。有一些不良的现象,播出来本来是教育孩子的,可由于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较低,孩子不但不能学着改掉一些坏毛病,相反却把片中的糟粕学得是样样精通。总跟电视上比,别人有什么我也不能缺少。只知道向父母索取,不知道回报。有的还以此来威胁自己的

父母,必须为自己付出什么。

诸多现象都表明:孩子形成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因素是有其客观存在的理由的,但究竟有没有方法来纠正或避免呢?几年的工作经验提醒我们应该这样做:

1、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俗话说:“从小看大,三岁到老”。它说明了幼儿期性格心理的形成对终身的重大影响。抓住幼儿时期这个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其它时期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个重任只能落在每一位家长身上。尤其是女性,作为人之初的第一任老师,无论如何都应该掌握一些育儿的正确方法和措施,把不良现象扼杀在萌芽状态。良好的教育从父母抓起,无论父母学历高低,都应接受育儿育人教育,为孩子不良习惯的养成打上一个死扣。

对于已经入学孩子的家长,学校更应该承担起家长教育的重任。俗话说,孩子是一张白纸,我们怎样引导,孩子就会画出什么样的图画。要想改善孩子的心理结构,首先就应该纠正家长错误的思想观点,教育父母痛定思痛、下定决心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补上教育孩子健康成长的一课。只有父母改变了错误的观念,孩子才会茁壮成长。为了新世纪的明天更辉煌,父母应从点滴学起,和孩子再重新成长一次。

2、学校教育的正确引导

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孩子在家里做事情时,总会加上一句“老师是这样说的、老师是这样做的”。这就充分说明了老师在学生面前的权威性、示范性。学校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这不仅需要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使两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同时还要展开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例如:“我今天为父母做了一件什么事”,“当别人有困难时我们该怎样做”,不能光说,一定要去落实,建立笔录,存到小学生成长档案里,让每位家长都能看到孩子们的成长。经过不断的磨练与拼搏,我们的学生会在自己的行为上有质的变化。

3、媒体传播的正确引导

现在的电视节目,有一些栏目是指导我们怎样教育孩子的,或着是让孩子自己看了节目从中受到教育的。但是这一方面的栏目还太少。新闻媒体应从实际出发,多关注孩子的成长。社会要存在,人们的素质必须全面提高。媒体就是一种导向,为了让人类,尤其是孩子们更积极健康向前发展,媒体应该发挥它不可替

代的作用。例如在固定的播出时段,不断地给孩子一种正确的理念或信息,让他们自己分析是非、评判自我,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

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现象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也不是某个单纯的因素造成的,所以也不会一朝一夕就能改变。为了明天的太阳更辉煌灿烂,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我们这群肩负着祖国神圣使命的人民教师。 小结:

美国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众多人物在事业上的成败因素,证明取得成功的九大要素之一便是“与人真诚的合作”,而导致失败的九大要素之首则是“不善于与他人合作”。由此可见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多重要。二十一世纪最需要的是有交往能力的人。一个人在社会中孤军奋战是根本行不通的,不与人合作更令自己举步维艰小学生正处于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迫切需要更多的交往,渴望与外部世界发生更多联系。作为未来人才的培育者,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让学生学会交往,我们责无旁贷。

《家长必读》教案

家长必读教案

《家长必读》教案

家长必读教案

家长必读教案第九课

家长必读

家长必读

家长必读

家长必读

家长必读第十一课教案

五年级家长必读教案
《五年级家长必读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