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生命教育,让教育回家

发布时间:2020-03-03 20:14: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生命教育,让教育回家

袁卫星

近几年,媒体关于中小学生自杀或者杀人的报道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触目惊心。往往只是一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便足以让孩子放弃自己如花的生命或剥夺他人本不应被剥夺的生命。

较为典型的如:2004年4月13日至4月25日,在不到两周的时间内,浙江绍兴市的柯桥中学、轻纺城高级中学、鲁迅中学的三名高一学生,以及绍兴外国语职业学院的一名女生,相继跳楼身亡。四位自杀者中三位为高一学生,一位为2003级的高职女生,年龄皆在十六七岁之间。

这是自杀的例子。另有杀人的例子如:浙江金华中学生徐力杀母;湖南衡阳一名初三学生李毅(化名)毒翻全家;贵州安顺市两名16岁孪生姐妹将6瓶鼠药放进稀饭里,毒死亲生父母……

面对这些现象,教育者和专家往往从教育体制、思想教育、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分析,这当然是对的,但我认为还不够。我们还应该从生命教育缺失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术会议的一份资料显示,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现象一直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青少年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而且低龄化严重。有24.39%的孩子曾有一闪而过的“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15.23%的人曾认真考虑过自杀;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其中实施自杀而未遂者达到1.71%。

“突遇一点挫折、打击,青少年就选择终结生命作为一种解决方式,除了青少年心理的脆弱外,还跟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对青少年缺乏生命教育有关。”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研究中心郑宁老师说。他指出,生命与死亡教育在我国教育中仍然是一片空白,而在国外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就有了关于死亡教育的课程,教育学生用客观的态度看待死亡现象,从而珍惜自己的人生。

我以为的确如此。我们的许多教师和家长认为,跟未成年人谈论生死的话题似乎过于沉重,即使偶尔说到死亡也闪烁其辞,或者用童话寓言来说明,这让孩子们觉得死是一件很轻松的事。

当出现危机的时候再来处理为时显然太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教授,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使他们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

“生命教育”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始于美国。“生命教育”的首发人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在美国加州创建“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时就开始倡导和践行着生命教育的思想。

日本1989年修改的新的《教学大纲》中针对青少年的自杀、欺侮、杀人、破坏自然环境、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也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目标。英国等西方国家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提出了教育要顺乎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

20世纪末,台湾在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并把2001年定为台湾的“生命教育年”。上海则根据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不同年龄对象,即将编制生命教育课程标准,同时将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健康教育教学内容,并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

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究其原因,在于科学理性主义推动下的现代化导致了“人的异化”,人们急于重建精神家园。为此,寻找生命的意义,重塑存

在的价值,成为现代化过程中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生命教育在学校教育领域的兴起和发展,正是对这一社会发展趋势的呼应。生命教育在不同的地区和时代,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其目的是一致的,这就是为人的生存确立价值目标,并为人解决生存过程中的某些问题提供情感和理智上的支持。一言以蔽之,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习者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不断超越,把握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那么,怎样开展生命教育呢?

1、创建教育环境

开辟生命教育陈列室、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开通生命求助热线;组建生命教育领导小组、确定各层面生命教育实施要点、形成生命教育资源库;开发社会资源、加强家校联系、注重言传身教……

2、实施课程教学

学科渗透、主题教学、综合实践。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台湾一所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两个主题单元:

首先是“生命的旋律”。由教师首先讲解有关生命起源的问题,而让学生了解迎接生命的喜悦,成长、成病、衰老、死亡等现象则主要是通过各种课外的活动来完成。这个单元的教学是在参加台大医院的活动中结束的。

参观的第一站是了解“生命的跃动”,让学生看到孕妇肚里的胎儿,并让学生们听最原始生命的节奏——胎心音。

参观的第二站是了解“生命的喜悦”,让学生参观产房、婴儿室,使学生看到刚出生的新生命并非个个健康,有带眼罩的黄疸儿,有放在保温箱里的早产儿,还有先天不良而在加护病房的小婴儿。让学生看到这么多的人类生命现象,是为了让他们体会到健康成长是多么的幸福,也是多么的不容易。

参观的第三站是让学生了解“生命的挑战”,让学生到手术室参观,观看病人膝盖开刀的录像带。

参观的第四站是让学生了解“科技与生命”。让学生参观核磁共振仪,医生用现成脑部断层的照片做比较,让孩子们猜猜哪一张照片的脑部更年轻,并解说高科技是如何被运用于诊断和医疗的。

第五步是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尊严”。带孩子们去参观安宁病房,瞧一瞧病房内温暖的布置,那种家庭的感觉,以及那些患了绝症的病人。从病房里出来,在充满绿意的空中花园,医生为孩子们解说安宁病房的创始以及所施行的缓和医疗,为的是让癌症末期病人减少痛苦,在温暖安详中有尊严地走完人生。

在这趟由生到死的参观之后,组织一次综合讨论会,由列席的医生和护士回答孩子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从学生们踊跃发言的场面来看,这次教学活动可以说是满载而归,相信能够引导儿童从小珍视生命,尊重生命。

其次是“温馨你我他”教学单元。三个实验班分成三路。

一班上网找寻台北县市的安养院、养老院、育幼院等资料,然后分组分别安排时间前往不同的机构参观、访问,并拍照,再返校报告有关情况。

第二班则去结识本校的多样化的特教班的儿童,了解其类型,并学会与他们相处。为了让这些健康的孩子体会到残障的不便,老师让儿童们模拟视障的世界,要他们说出在黑暗中的感觉,并观赏如何与残障朋友相处的录像带。最后,特教班

五、六年级的14位同学与该班学生共同上美劳课——做话筒,普通班的同学帮特教班的同学穿针引线,做好成品后拿来一起玩。让同学们体会到特教班的残障儿童实际的困难,引发正常儿童的爱心。

第三班的同学则和幼儿园的园长、老师讨论后为幼儿园整理环境,由前院、花圃、厕所到后院沙坑,一人个个干得流浃背。在陪伴幼儿园的活动中,他们终于发现校园里还有他们可以提供帮助的小不点。

3、提高教师素养

⑴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

要在教育中张扬自己的个性,实践自己的创意,享受自己的成功,追求自我的实现。要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激活生命,用生命滋润生命。

⑵教师基本素养的形成。

对学生既要尊重、保护、关爱,又要能唤醒,激励,发展。一些关于生命安全,包括生命急救的小常识之类,教师要牢牢掌握。特别是对于青少年的自杀行为,要学会正确的干预。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资料指出,青少年自杀的危险征兆有:

●以前有过自杀未遂

●说过要自杀

●将自己珍贵的东西送人

●收集与自杀方式有关的资料并与人探讨

●流露出绝望、无助、以及对自己或这个世界感到气愤

●将死亡或抑郁作为谈话、写作、阅读内容或艺术作品的主题

●向人说过如果他(她)走了,不要想念他(她)

●抓伤或划伤身体,或者其它自伤行为

●最近有朋友或家人死亡或自杀;或其它损失(如由于父母离婚而失去父亲或母亲)●急性的性格改变、反常的中断、攻击性或闷闷不乐,或者新近从事高危险性的活动

●学习成绩突然显著恶化或好转,慢性逃避或拖拖拉拉,或者出走

●躯体症状,如进食障碍,失眠或睡眠过多,慢性头痛或胃痛,月经不规律,无动于衷

●使用或增量使用成瘾物质

发现了上述征兆怎么办?毫无疑问,教师应当会同家长(必须区别考虑家长参与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自杀干预,主要是心理咨商。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辅导研究所博士、空中大学生活科学系副教授张德聪教授指出,在和学生咨商时可以把握下列原则:

1、我们相信“人”是自己的资源:学生拥有解决自身问题所需的能力。相信每个人都有他的能力极丰富的资源,因此教师的角色是协助学生发现自己拥有的资源,帮助学生更相信自己,运用自己的资源来面对生命中的逆境。

2、从正向的意义出发:协助学生运用正向焦点思考的益处。强调正向力量,强调人们的成功经验,强调人的可能性。

3、协助学生寻找例外的经验:无论多困难的状况但任何人都不会无时无刻处于问题之中,总有事情不发生的时候,协助学生发现例外的经验将为问题带来转机。

4、肯定“小改变”的价值:我们相信小的改变会带来大的改变,协助学生由小处着手事情比较容易改变,会给学生带来信心让他再次燃起希望。

5、协助学生认知没有一件事情会一成不变:因为我们常为习惯限制我们的思考。但世界上任何一个时刻改变都在发生,因此改变一直发生因此转机是可能的。

6、给予正向的回馈如赞美及肯定:赞美会带来心情的喜悦,更减低恐惧,会使学生放下担心,发现个人资源的存在,就更能帮助自己,提升为自己负责的能力与意愿。

⑶教师教育能力的提高。

教师要跳出学科看学科,站在教育的制高点上教学科。本人提出并实践“让学生学会感动、让学生学出意义、让学生学有思想、让学生学得快乐”,自觉教育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一点,会在以后的文章中用实例来进行说明。

4、完善学生人格

生命教育当前的重点是珍惜自己与他人的生命。消极层面上来说,不会自杀,也不会杀人;积极意义上来说,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尊重别人的生命促进学生保持身心健康。在此重点基础上向上延伸,那就是,协助学生设计职业生涯,引导学生追求自我实现。

生命教育的内涵应当是全人教育。也就是以人的个体生命为本位,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的目标并实施教育。在教育中将人提高到“人”的高度,最终把人“还原”为“人”,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因此,它的目标应当是珍爱生命、发展生涯、自我实现。

20多年前有一部名为《晚霞消失的时候》的中篇小说,其中的主人公有这样一段评论:“人在自己一生的各个阶段中,是有各种各样的内容的。它们能形成完全不同的幸福,价值都是同样的珍贵和巨大。幼年时父母的慈爱,童年时好奇心的满足,少年时荣誉心的树立,青年时爱情的热恋,壮年时奋斗的激情,中年时成功的喜悦,老年时受到晚辈敬重的尊严,以及暮年时回顾全部人生毫无悔恨与羞愧的那种安详而满意的心情,这一切,构成了人生全部可能的幸福。它们都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欢乐,都能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珍贵的回忆。”

生命教育,会让学生懂得生命至高无上的美的价值,感受生命发展的流程,从而悦纳自己,善待自己,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同时也尊重他人和其他形态的生命。中共中央、国务院强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生命是道德的载体,没有生命,自然就无道德可言;从而也就可以说,不讲生命教育,道德教育自然也会落空,要改进道德教育,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方面。可见,教育的起点就是“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点。生命教育,让我们在纷纷扰扰的教育改革中听到这样一种声音:迷路的孩子应当回家;教育,要从原点出发……

让教育激昂生命

让教育找到回家的路

让生命教育走进家庭

从教学升级为教育 让教育回家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让教育回家
《生命教育,让教育回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