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发布时间:2020-03-02 02:31:5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提高弱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之我见 (浙江萧山市益农镇小学许宝良 金福利) 社会适应能力是个体有效地满足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需要的能力。提高和发展社会适应性,是培智班学生将来直面社会、适应社会、学会生存的需要,也是对培智班学生进行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因此,我们应从各个方面让培智班学生在校接受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提高其社会适应性,促使弱智儿童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在实践中,我们总结了八点做法:

1.以起点为切入点,增强针对性

“只要提供适当的先时与现时的条件,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上所能学的东西。”(布鲁姆语)我们可以发现,提高培智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关键是能否提供“适当的先时与现时条件”。因此,我们从每位培智班学生社会适应性发展的预备状态(起点)出发,来确定提供什么适当的条件。

在实践中,我们从培智班学生的智残程度、年龄特征和发展状态等方面出发,来制定适合每个学生社会适应性发展的个别化培养目标,再根据每个学生的个别化社会适应性培养目标来确定活动的类型和内容,实施同活动、异目标,异标同达的策略。如在设计职业适应活动时,根据学生起点的不同,我们以除草活动为载体,分别培养学生达到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会用工具、掌握除草技术等目标。

2.以爱心为突破点,诱发主动性

培智班学生由于长期遭受冷眼和失败的体验,很容易产生自卑情绪认为自己是无能的,是不能获得老师、同学的喜欢的。但是,他们内心深处对爱的渴求却比其他人更强烈。因此,我们要用心理沟通的方式把自己的爱洒向学生,诱发学生的主动性。

(1)重视心理投入,改善师生关系。我们对学生开诚布公地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以唤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与学生交朋友,以诚相待,唤起心理相容,从而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帮助学生消除自卑的阴影。

(2)加强心理激励,增强内驱力。用张海迪、李义强、李义峰等人的先进事迹和身边的榜样,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充分地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通过有层次、分阶段地满足学生的需求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以参与为生长点,强化主体性

参与是发展的生长点,因此我们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在发展中积极主动地参与。现以美化家园、净化市场为例,予以说明。 (1)参与活动形成。引导学生经常关注附近农贸市场的垃圾等卫生状况,并及时向老师汇报,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组织全班同学到市场去搞卫生。 (2)参与活动准备。在净化市场活动中需要簸箕、扫把等劳动工具,我们组织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于是,有的从班级里拿来,有的同学向兄弟、姐妹班借,有的从家里带来„„

(3)参与活动经过。在活动时教师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努力使每位学生都能较顺利地做好分配给自己的工作。

(4)参与活动评价。活动结束前,老师组织引导学生及时对活动进行多元化评价。 (5)参与活动延伸。在该活动之后,老师还要引导学生把学校、把家当作市场,及时打扫经常美化、净化。

4.以活动为落脚点,强调实践性

技能是在练习中逐渐习得的。由于弱智儿童思维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抽象概括水平低,他们通常是在日常活动中,在直接观察事物的条件下进行简单的思维活动,思维主要依赖于事物具体形象或表象。因此,发展弱智学生社会适应性技能的有效练习形式,则更应指向直观的、物化的、可操作的、生活化的功能性生态活动。为此,我们开设了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提高学生们的社会适应性技能,如通过开展自控式的管理活动和多元化(自评、互评、教师评)的评价活动,提高其自我管理的技能;通过“班内沟通──年级交往──全校交流──社区参与”这一同心圆式的交往活动,提高孩子们交往沟通技能和社会交际技能;通过“四季特色体育锻炼活动”等来提高孩子们跑、跳、投、掷等能力,为社会适应性技能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我能行”系列活动和主题月活动来提高孩子们的实用语算技能;通过参与教室布置、活动室建设和学农基地建设等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等高级的道德情操;开展公益劳动、为民服务、你丢我拣和洁美家园活动,提高其适应社会的技能;通过折、编、剪、塑等手工活动和唱、画、弹、吹等娱乐活动,来提高积极休闲技能;通过掘地、播种、除草、施肥、收割等活动来提高农业劳动技术。总之,以活动为载体,使社会适应性在活动中形成、在活动中开展、在活动中完善。

5.以整合为提升点,着眼全面性

个性社会适应性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它不可能仅凭一次或几次活动就能达到目标,它更需要各类活动间的协作与兼顾,因此在设计活动时,教师要从全员、全面、全程的视角出发,整合各类活动的优势,兼顾个体活动与群体活动、协同活动与竞赛活动、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缺陷矫治活动与一般活动等,使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在整合和兼顾中得到提升。如个体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避免依赖心理的滋长等功能,因而要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个体活动。如剪指甲、洗袜子等。同时,群体活动有利于培养合作与交往能力,能促进这群特殊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为其今后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因而,也要引导学生多多开展角色活动与群体活动。

6.以协调为聚焦点,确保可行性

用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培智班既要受到来自系统内部诸因素的制约,又要受到系统外部各因素的冲击,因而如何协调各因素之间的矛盾,便成为社会适应性发展的聚焦点。 (1)在任课教师方面,班主任经常与他们交流、谈心,把开展社会适应性活动的设想、计划、措施等及时地与他们沟通,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经常召开短会,与他们一起研究培智班学生在社会适应性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和力量,为科学决策服务。

(2)在家长方面,我们又通过举办科学育儿讲座、召开家长会、定期家访、加强书信联系、开展问卷调查等形式,协调好与家长的关系,努力使他们懂得:“怜──疼──溺”是害不是爱,放纵迁就只会养成孩子的不良习惯;期望过高、过分苛刻易使孩子失去信心;冷落、放弃会使幼小的心灵受到严重的伤害。

(3)对于社区层面,我们利用镇特教领导小组和镇少工委的组织优势,通过黑板报、宣传窗、广播站、电视台等途径,组织学习《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提高人们法制意识,为培智班学生走向社会、开展实践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协调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

7.以社区为支撑点,重视地方性

每个学生是在社区中学习、生活、成长的。成功的学校教育一般都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情认识的基础上。因此,“一切从社区实际出发”是我们提高培智班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支撑点。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因而我校培智班的全体学生所面临的社区是农村。他们都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将来发展也在农村的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他们对农村的风土人情是了如指掌的,对农村是具有深厚感情的。因而,我们在活动时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富有农村特色的社会适应性教育活动。通过建立学农基地、责任田,开展学农系列活动,如学种豌豆、蚕豆、小麦、水稻„„为其将来走上社会后能自食其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8.以“附设班”为联结点,贯穿示范性

认知起源于动作,动作又起源于模仿和观察。因此,要为学生提供合适的“适应社会角色期待的榜样”或正常的交往同伴。所以,应该充分发挥我校培智班的“附设”(普通学校中的附设班)优势,融合普教与特教。我们组织积极主动地与正常儿童沟通与交往;经常组织引导培智班与其他班级建立起“姐妹班”“兄弟班”等团体协作关系,定期与他们一起开展联欢活动、帮教帮学活动;经常组织培智班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与正常孩子们一起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引导他们参与校园的环境保洁工作,一起参与你丢我捡活动;除此之外,还经常组织培智班学生到正常班里参加活动,与正常学生建立起“一帮一,一对一”的伙伴关系;等等。总之,要以“附设班”为联结点,开展各类活动,架起正常儿童与培智班儿童交往的桥梁,以正常儿童的示范引路,来促进培智班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培养

社会适应能力调查表

社会适应能力量表

提高当代高中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

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体育如何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提高教师的适应能力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报告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表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