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还原童真,感悟童话

发布时间:2020-03-02 07:50:3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还原童真,感悟童话

——《去年的树》教学例谈

《去年的树》是一个美丽而感人的童话。导入、揭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学在我的充分预设下顺利进行。到了潜心会文,展开对话时,我决定使用角色转换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交流,体会角色的心理,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读中感悟,读中内化情感。因此,我出示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学生开始在我的引导下认真地读,边读边体会:鸟儿为什么“看”了又“看”?学生读完之后有的开始相互交流,见此情景,我趁热打铁:“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下。”

讨论声渐渐平息后有学生勇敢地举起小手,瞧小家伙那自信满满的样子,我示意他站起来回答,他人还没站好就已经急着表达自己的想法:“他可能第一眼看到灯火,可能不太相信灯火就是大树变成的。他第二眼看到灯火,好像就感觉到,这个灯火就是大树。当他认出来的时候,他就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 他的回答果然没有令我失望,我继续引导:“当他认出来的时候,他就唱起了去年唱过的歌。后来他为什么看了一会儿,要飞走了又看了一会?”他回答:“因为一旦火柴点燃的火烧完了,就证明大树的生命结束了。他想对他最好的朋友离别之前,再看一眼。”我带头为他鼓起掌来,并不失时机,赶忙引导:“你说得真好。两个‘看’当中包含了小鸟多少深情和留恋呀!同学们,经过你们刚才尽情的交流和对话,你们真正地体会到了小鸟的这种深情。同学们,如果你是那只鸟儿,你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想说什么呢?你要走了,却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

我正极力渲染着气氛,一只高举过头的小手拼命摇着“老师,我有问题想问。”我一看,原来是向来“语不惊人问不休”闻名的刘同学。他一边挠挠头做出很疑惑不解的动作,一边说:“老师,工厂里有那么多根木头被切成细条,做成火柴。小鸟怎么知道哪一根火柴才是它的好朋友树做的啊?”

语惊四座,教室忽然安静下来,同学们面面相觑,继而七嘴八舌,好像就看我怎么来收拾残局。好一个刘同学,你不进入到故事里边来也就算了,为何还要来搞破坏呢!我再也耐不住性子了,有点严肃地说:“这是童话,不是科普类读物,童话就要用童话的角度去看。我们继续。”学生们的发言很快就掩饰了刚才不快的一幕。 有的学生说:“大树啊,大树,我们是好朋友。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我们永远是好朋友。”„„同学们畅所欲言,可我的心里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课后反思】

现在的孩子怎么了?四年级的孩子为什么就没有童真了?

课后,我的心里依旧不舒坦。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课堂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珍视他们的独特感悟、理解和体验,积极提倡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教师至上,一切跟着老师走”的现象少了所以课堂上才有如此出格大胆的声音。然而,与此同时我又深深感慨,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固然好,但如果不加节制,那课堂成什么了?可是,我的方式是不是专断与霸道了些?我陷入了沉思。 【再度反思】

再次回顾此课,重新梳理我的教学思路,不禁汗颜:如果把课堂败笔都强加于这个“出格”的孩子,不是与新课程基本理念“以生为本”背道而驰吗?那么,这失“真”的究竟是童话还是童心呢?

思考一:教学方式要适应每个孩子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已经提出要“因材施教”。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在课程设置、课程性质、教学建议、教学评价上都做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和完善,如正确把握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等。我们所关注的大都是小学语文学科和孩子的共性问题。而每一节课每个孩子是否适应孩子的共性规律往往忽视了。我上《去年的树》采用“变换角色体会角色心里”教学设想时,也是站在学生、文本的实际立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去深入语言文字,从而感受小鸟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但我忘了问自己:“你的教学设计、教学方式适应每个孩子吗?每一个孩子都喜欢你这样情境转换吗?如果有一两个不喜欢,我应该用什么方式也让他在快乐地学习呢?”

课标提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有时流于形式,有时置之不理。如“你喜欢读哪句就读哪句,你喜欢学哪段就学哪段”类有追求形式主义而无实效的嫌疑,而更多的是在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实行一刀切 ,让每一个都做同样的事。如在《桂林山水》一定会让全班同学都转身变成一个个游客去游览桂林山水,在教《触摸春天》时会让在场的每个孩子都模仿盲童触摸春天,以前我从没觉得不妥,现在不得不让我思考几个问题:“如果也有学生不感兴趣,不当游客,不做盲童你怎么办?”“语文是让每一个孩子都适应你,还是你要适应每一个孩子?”“我们的教学方式如何适应每一个孩子呢?”我为什么不能因材施教呢?这个问题要永远问下去。

思考二:教学流程要巧于调整

“语文课程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教授形象而精辟阐明了语文教学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动态生成的理念烂熟于心。遗憾的却是“知道并不等于能巧妙调控”。当发现大部分学生进入角色研读课文,体会表达小鸟的心情,龚洪德却质疑举手时,我应该大胆停滞原来的方案,调整有效的方法,即让其他孩子继续交流“如果你是那只鸟儿,你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想说什么呢?你要走了,却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中的第一个问题,对刘同学说:“是呀,那么多的树都给切成细条儿,做成火柴了,小鸟怎么就确定这一根火柴就是它的好朋友树做的啊?如果你是那只鸟儿,你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想说什么呢?”然后还可引导孩子们想象展开小鸟和灯火的对话,“灯火是怎么说的,所以接着鸟儿就对他唱起去年唱过的歌?”这样的进展不是很好吗?可惜我什么都没做,也许也曾积极想过该怎么处理这个意外的声音,最终以“这是童话”的“合理”的借口自欺欺人往下教学。认真推敲当时情景就是最好的一个动态教学资源,只要我敢大胆调整原来的方案,或许可以避免那尴尬的一幕,或许还能产生不可预约的精彩。

失“真”的既不是童话也不是童心,而是我的教学!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课堂应当是儿童的舞台,教师要以课本为载体,通过课堂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充满童趣的语文课堂上,让学生潜在的智慧得以释放,让“童真”在灵动的语文课堂上大放光彩,使学习效果最优化。

感悟童话的语言美

读中感悟,还原语文课堂本色

守护童真

童真趣事

童真日记

守护童真

把握童真

读写结合 感悟童话语言表达

读《童真》有感

读童真有感

还原童真,感悟童话
《还原童真,感悟童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