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创新展示课达标感悟

发布时间:2020-03-03 05:31:5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整合学习创新展示课感悟

初一年级

缪月

为期几周的创新展示课拉下帷幕了。此次的创新展示各位老师发挥自己的优势,发挥团队的优势,完成了一节又一节的优秀课例。本次我上的是《穆桂英挂帅》与《花木兰》的整合课程。下面就上课前的导学案创编,教学设计,以及课程活动进行一一阐述。

一、导学案创编:

《木兰诗》又称《木兰辞》,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此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全诗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富有生活气息;以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木兰诗》被列入七年级人教版课本,被千千万万的青年学生世代诵颂。木兰的事迹和形象被搬上舞台,长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保卫国家,可歌可泣。根据形式和机构,我们依旧选择课外的一篇推荐文本《穆桂英挂帅》作为本次的整合篇目。两篇课文的主人公都是巾帼英雄。在形式上也可以进行对比。两人身上都具有同一种巾帼不让须眉的爱国精神。都是从古代女子脱下女儿装,穿上军装,为国出征的感人事迹。对于这两个人物身上所具有的闪光点,每位同学都有不同的观点和建议。联系这样的教学实际,我把花木兰与穆桂英这两个人物联系起来了。关于此单元是家国情怀的,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它是国家和名族的精神凝聚力。这个单元所选的都是表现国家情怀的作品,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基于这样的一个大环境背景下,按照课标要求:

1、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刚建明郎、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2、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我设置了以下的学习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两遍,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说出花木兰、穆桂英等人身上的优秀品格,用颁奖词或诗歌等方式对“巾帼英雄”表达你的赞颂之情。

根据语文的核心素养要求,我设置了以下的一个的大情景:自古巾帼不让须眉,初一年级准备举行“巾帼英雄”评选活动,参选人物有武则天、花木兰、樊梨花、穆桂英等人,经过初一八班严格海选,参选人物花木兰、穆桂英脱颖而出。针对以上的一个大环境,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分别设置了三个小任务:1.推荐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巾帼英雄”有关的文字,可以是选文中的内容,也可以是其它内容。读完后,与同学分享你的感悟。2.活动要求每位推荐人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巾帼英雄”的人物事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说出花木兰、穆桂英等人身上的优秀品格。3.千百年来。花木兰、穆桂英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同学们,学完这首《木兰诗》、《穆桂英挂帅》,请用手中的画笔,描绘你心目中的“花木兰”与“穆桂英”,并附上150字左右的颁奖词。

二、课堂设计:

对于整节课的把握程度来看,首先最关键的是课前导入部分。关于花木兰和穆桂英来说,这两位人物,对于前者来说,更家喻户晓。而穆桂英知道的孩子可能较少一些。由于这个原因,我选择在上课前,选择一段具有代表性的影视作品作为导入。关于花木兰我选的是带有范读的花木兰动画片。而关于穆桂英,我则是找了影视作品中挂帅的节选。这样既能调动学生们的兴趣,也能带动刺激他们的感官。

课中,关于花木兰部分,在课后,也安排了一场关于《木兰诗》情境再现表演。由他们自导自演。这部分的安排是建立在学生们对课文完全熟知并且能够完全背诵的情况下设置的。这样既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能带动他们的舞台表演欲。纵观语文课本,很多金典篇目都是可以用舞台剧的形式呈现。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高中苏教版必修一中的《鸿门宴》和必修二中《林黛玉进贾府》都可以把故事搬上舞台。让学生们尽情演绎。同时也可以把文章的内容细致地过一遍。从课上学生们的反应上来看,效果的确达到了我当初的预想,很多学生参与度极高。本节课根据导学案设计,最精彩的部分算是绘上你心目中的花木兰和穆桂英,并为他们附上150字左右的颁奖词。这部分设计也完全涵盖学科的核心素养,其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涉及到了。这一题的设置也极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

当然在这节创新展示课上,也有很多不足之处,这也是其中上课的疑惑的地方。如何在一节课里既涉及到文本核心知识,又不脱离实际为学生们量身制作导学案。其中也很迷茫,把课堂交还学生,但是却失去了课堂最本真的环节,怎么样帮助学生们掌握基础知识。如果把基础类文言知识全部放在课前,让学生自己消化巩固的话,虽然能提升小组合作交流能力,但是依旧达不到重点句式,重点词语教师点评突出效果。所以对于《木兰诗》这一首经典文章而言,其中出现很多修辞手法,如互文、对偶、复沓、顶真、排比这样的修辞学生们不一定印象深刻,导致即使下一篇古文出现,学生不一定能发现,这也失去了基础知识学习的意义。

三、优缺点分析:

对于本节课,从导学案设计到课堂设计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下面我就假期整合和一发三纲结合的内容进一步进行阐释。

1.在假期整合中,董小玉教授对语文核心素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中我受益匪浅。对于语文学科素养有了重新的认识。其中导学案设计,我也充分参照董小玉教授的指导。在进行语文教学中,活动的设计要紧紧扣住文本内容,不要让活动空洞而缺乏语文味。对于这次导学案设计,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首先,在课堂导入部分,应该结合两篇课文的共同主题而重新选择一个导入背景。这样课文的主题会更加鲜明地突出,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也不是很大。对于之前的大情景,设置的也有些小瑕疵。比如,对于年级举行的我心目中英雄活动中,其中穿插了武则天、樊梨花、穆桂英和花木兰,这样范围太局限。把孩子的目光局限古代人物的选拔上,这里不应该进行局限,应该让他们眼光放得更远些。比如,可以穿插现当代人物,如网坛新秀李娜、杨澜等一些优秀女性人物…这样可以提升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可以利用古代与现代的女性人物进行强烈对比。让学生们进行总结,分析对比,提炼出古代女性的顽强拼搏精神。

2.对于课中与同学之间的互动环节连接不紧密,如其中一个问题的抛出,我心中所期望的答案,学生们可能只理会一二点,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没有设计好问题。在课前的调研没有做好。

3.课前基础知识的把握上没有抓住重点。这也是需要我不断地发现,不断总结。对于有些知识,学生早已掌握可以一带而过,甚至可以略过。而对于本节课重点知识,我们则需要不断地归类,以最完整的形式展现在学生们面前,不能就此略过,这样起不好重点强调作用。 优点:

1.本节课设计的最后一个问题,要求学生们画出心目中的花木兰,并附上150字左右的颁奖词。这个环节的展示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其中有一小组展示的是一半军装,一半女儿装的花木兰,看起来非常新奇独特,至今让我难以忘怀。他们心目中的花木兰既有穿上军装时的英姿煞爽,也有脱下女儿装的倾世容颜。

2.对于语文课的内容,如果其中活动环节不设置好的话,很容易造成学生们不认真听,甚至容易走神。这节课还有一个亮点之处是让木兰诗搬上舞台,这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同时也对文章内容也有了深刻的印象。

对于本次创新展示课,从导学案设计到教学设计,充分研究了语文核心素养,认真贯彻十二字方针。在以后的课堂上还需要不断改进,认真学习集团的一法三纲,不断进取,砥砺前行。

语文创新展示课总结

创新展示课的总结

展示课感悟王建红

达标课总结

达标课总结

达标课小结

达标课总结

达标课总结

达标课总结

达标课报道

创新展示课达标感悟
《创新展示课达标感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创新课感悟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