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小学语文的情感教学

发布时间:2020-03-01 17:00:4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小学语文的情感教学

钻二小学

王海菊 所谓“情感体验”,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活动,体验更多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种种体会和感受”。语文教学活动同其他学科教学活动相比,更是一种情感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通过学习语文,教师将引领学生在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熏陶感染,领悟中华儿女不朽的民族精神,使学生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升腾体验、丰富体验,从而引起心灵的震憾,思想的共鸣,激发对祖国语言全部内容、意义和价值的把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实践,触及儿童的情感世界,让儿童的情感伴随他们的认知活动,进而在情感体验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一、情感教学的目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文字及其表现的思想内容组成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并通过同化、调节成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而语言文字及其思想内容通过表象表现出的相应的情感涵义,并通过学生感受、组织而形成的情感体验,这就是寻求建立课堂教学情感目标的思路。

其一,语文课堂教学凭借课文来进行。课文中的语词借助表象意义表现出相应的情感涵义。如:“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通过语词的表象意义,学生能理解变“愁”为“喜”的内容,并能在头脑中形成“欣喜若狂”的具体而真切的“图画”——表象。语词中的情感涵义即是由学生通过头脑里这幅“图画”去感受和体味的。这就是通常说的语义传情。当然,语词中也有“不可言传”的情况,“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描绘的梅花在寒冬吐艳,且飘散暗香,似乎有一种审美情趣,但其更深的情感涵义,必须以诗人坚持变法的事件和当时诗人的处境和心情为中介,通过体味和联想才能体验到词语中的情感涵义。由此可知,语词中的情感涵义总是粘附于表象而存在,一种是直接表现,具体可感的具象,一种是间接暗示,借物达情的喻象。

其二,课文中的语音表现化也是传递情感信息的形式。语词的声音变化本质上是属于心理的,是内心体验的外在表现,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语音传情。首先作为主体对客体评价的语调,它是一种情感体验的态度倾向和价值评判,它形成了课文的情感基调,即情调。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惊喜之情,《中国石》的自豪之情,《峨嵋道上》的赞叹之情,《卖火些的小女孩》中的悲怜之情等等。其次是语言节奏感、动感形成的语势,它能让语音得到强化,而营造出情感氛围,烘托出审美情感和竟境。如《白杨》中开头写道:“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线并不那么清晰,却是浑黄一体。”鲜明的节奏,用以烘托一种荒凉感,衬托“白杨精神”。再如《景阳岗》中,大虫的“一扑、一掀、一剪”武松的三次“一闪”,这些生动的动感描写,无不营造出一种惊、险、恶的强烈气氛,让人从情绪中去感知和体味。

其三,课文中的标点符号在特定场合往往具有语言文字不可替代的情感涵义。比如感叹号具情深切,省略号情意深长,问号情绪激动,冒号情味蕴含等等,就连顿号,逗号也有较强的情感作用。如《白杨》中爸爸对女儿说:“它(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连续的逗号,表现一种凝重、肃敬、坚定之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符号作为情感载体表达出不同的情感涵义。从认知目标入手,对语言文字符号再认和感受,是规划情感目标的基础。

二、情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

课堂上,要注意通过教师语言来调控课堂情感氛围。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洗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寓庄于谐。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美熏陶。而只有语文教师自己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广阔的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活而不乱,严而不死。

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精心设计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步骤,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情绪不是单向地被动接收来自教师发出的知识信息。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把有些知识的学习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自己,而将自己置于旁观者的位置。知识信息的传递可以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发生在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在应用文、诗歌欣赏、基础知识检测等教学内容上,在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以竞赛、抢答、表演、朗诵等等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愉快中既掌握了知识,还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

总之,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必须在教学中以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的思想头脑,以充盈的神情气度铸造自己的教学言行。课堂上举止言行,眉宇间神情变化都要能向学生传达出丰富的教学情感。发乎外以煽情,聚于内以合理。

三、情感评价

课文要准确地传递情感,就要使学生的心态处于言辞所渲染的情感氛围之中,而语词所描绘的具体情景是不可能抽象或概括出具体的情感方式,这就需要将语词的具体意义进入学生认知领域后,或通过感知行为形成表象后,再通过感受、领悟、组织、评判对语词所表达的情感涵义进行再认,这时进入学生情感领域的应当是具体可感的情感内容。情感内容是人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和评价,它从层次和类别上具有高级情感、中级情感和低级情感以及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分。课堂教学所要学生达成的必然是高级的、积极的情感。在确立和规划情感目标时,也应以高级情感为基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高层次的情感可以划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活动感。

小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情感经验,但稳定性差,情绪化倾向较强。要让学生对课题中力的式样作出接受和反应,应给予必要的铺垫,或对学生有的图式作出必要的测量,即常说的课堂教学的引起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要对学生进入新课题的原有基础一是要了解,以免无的放矢,一是要提取做到有的放矢。小学生原有图式中有低极或消极的一面,要利用新课题中的力的式样让学生重新估价和组织,一方面培植学生高级的、积极的情感,一方面鼓励学生创造新意,敢于创新。

课堂教学中对情感目标、控制和评价主要有课前谈话、课堂观察、课堂环境设计和课后形成性评价等主要环节。课前谈话是为了掌握学生原有的认知和情感图式,以便调控课堂新刺激的力的式样可能使学生的接受程度;课前谈话还为了调整学生情感的倾向性,以利学生更好地领悟课题的力的式样,反应、估价和组织新的科式。课堂观察是在课堂上直接进行的,可以通过学生情感变化和学习行为进行现场即时的评定,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环境设计包括教师教学方法设计,课堂教学技术手段设计,目标达成及评价方式的设计等,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创设课堂情感氛围和利于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的良好环境。课后形成性评价,一是通过对知识、能力形成性测验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在形成性测验的试题中应当包括情感内容;二是通过一个阶段(单元)学习后对学生的问卷和教师观察日记进行分析、评价。中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与学生接触、交谈、倾听学生意见来考查课堂教学情感目标的达成情况。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控制教材中的情感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审美创新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小学语文情感教学途径初探

小学语文情感作文教学初探

小学语文情感定位

语文情感教学管窥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情感教学研讨论文(全文)

小学语文情感作文教学的思考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语文情感教学的方式

小学语文的情感教学
《小学语文的情感教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