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健康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3 21:19:1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思考

摘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一项全新的教育实践。面对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所存在的形式化、学科化、德育化等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其原因,并采取相应对策,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形式化;评估体系

在某种意义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现代学校的重要标志之一,其重要载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便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有目的的对学生施加旨在促进其有效地适应学校学习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教育课程。”[1]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设的比较晚,起步较低,虽然各方面的努力使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所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谈谈自己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思考。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重要性

对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已众所周知,下面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简称“心育”)工作中的独特地位——学校“心育”的重要载体,来说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重要性。

1、健康教育活动课满足了相同年龄段青少年共同的心理发展需要从学校“心育”的任务来 说,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是第一位的。而一般说来,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心理发展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上,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许多困惑基本上呈现出一种普遍性和规律性,因此完全可以通过班级群体的心理辅导活动来促进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在个性心理品质的整体发展水平上得到提高。这样一种以有计划、有目的地推动同龄中小

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积极发展,预防因缺少关注、引导而可能发生的心理不适应、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为其使命,以团体辅导特殊规律和特殊技巧为其操作规范的“心育”功能,是其它形式的“心育”载体所难以承担的。

2、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为传输丰富的“心育”内涵开辟了专门的渠道。

从学校“心育”所涵盖的内容来看,涉及了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方方面面的问题,如自我意识发展、学习潜能开发、情感情绪调控、人际交往训练、青春期心理适应等等。这些辅导内容,有的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有的可以在学校日常教育内容中结合,有的可以在班主任的个别思想工作中体现,但相当多的内容是很难在课堂上或班团活动中有机地融为一体的,如果硬要“渗透”、“结合”,就可能弄成“喧兵夺主”,搞得不伦不类、牵强附会。而以班级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则是一种可以兼顾青少年成长发展过程各种心理需要的团体辅导形式,它用一个比较充分、集中的辅导时间,围绕一个比较专一的辅导主题对学生进行辅导,为学校“心育”工作开辟了专门的渠道,也为学校“心育”操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为实现学校“心育”的目标提供了课程构架的保证。

从学校教育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关系来看,课程包括活动课程,是中小学一切教育活动之本,课程的格局极大地制约着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回顾新中国五十年来的教育史,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的培养目标的表述方面,不管作出任何或大或小的调整,无一不是在学科课程中得到反映的。课程是教育系统的软件,教育目标的实现皆维系于课程。因此,从教育目标与课程结构的关系上来探讨学校“心育”的实施途径问题,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该成为学校“心育”的重要载体,它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学生个性、是学校教育人性化方面所起的独特作用是其它“心育”形式所无法完全取代的。(当然,我们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是学校“心育”的重要载体,绝不是说可以忽视或轻视其它“心育”工作形式的综合作用。)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存在的问题

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本世纪教育发展与改革运动的一个成果,它的重要性及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的重要载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在我们大力推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这一教学形式,并看到它热热闹闹地在学校系统开展起来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现今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形式化

(1)课程设置的形式化。有些学校虽然名义上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配备了任课教师,但是由于忽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是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其它学科教师或行政人员或德育工作者,他们的教学方式老套,不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要求,无法突显其特色。有的学校甚至只是为满足一时之需,如应付检查、评比、达标等活动,如无以上特殊情况,心理健康课往往让位于语、数、外等主科课程,或成为学生自习的固定时段。

(2)课程内容的形式化、简单化。有的学校片面追求氛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其别开生面的形式深受学生喜爱,所以现场的效果十分好。精心设计的活动、热热闹闹的游戏、同学们高涨的热情都让人兴致盎然。许多对这一教学形式接触不多的教师都很惊讶于其新颖的课堂气氛,许多任课教师也陶醉于热烈的现场效果中。但是,除了这些具有表面色彩的现场效果外,留给学生的是什么呢?“某中学曾上过一节题为《考试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从学生倾诉自己的焦虑体验引入,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可惜的是,教师没有在次基础上给学生传授缓解过高考试焦虑的方法,而是引导学生抨击现行的考试制度,辅导课在学生对社会、学校和家长的‘愤怒声讨’中结束。这

节课完全转移了辅导课题,回避了学生需要解决的内在问题,助长了学生对考试的非理性态度。无怪乎学生说,这节课‘上得舒服 ,可还是没有解决我的考试紧张问题’。”[2]学生只是记住了课上热烈的气氛甚至只是高涨的情绪,而应有的感悟和认识及行为的改善却所得甚少。

2、学科化

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正规课程中,当作一门学科来对待,在课堂上系统地讲述心理学的概念、理论、方式单调、乏味,学生在课本上勾勾划划,课下认真背书,完成作业,更有甚者,还安排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课的考试。殊不知,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烦恼,以及出现的诸多不适应的发展倾向,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让他们轻轻松松的学习。但是由于考试的压力,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出现了适得其反的结果。一味地追求学科化,无法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3、德育化

有的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教育混为一谈,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课也染上了德育化的色彩。在内容上,强调学生思想行为要符合规范,对照规范硬性比较,如有偏差,就冠之以心理有问题或心理不健康等之名。在方式上,实行封闭的、独裁的、单向的德育程序,采用单一的、说教的教育方式。在人员安排上,心理健康教师大都是德育教师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以至于在心理教育课时,教师以教育者的身份自居,整堂课说教、教育学生,强制性要求学生改掉所谓的不健康的毛病,导致学生心理紧张,不敢与其交谈、接近,更不用说朋友,这样心理健康课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二) 原因分析

1、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科学认识

(1)对开设心理健康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受“应试教育”的束缚,学校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还没真正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不少教师甚至领导对“素质教育”理解不透,错误地认为素

质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仅仅是形式,升学率才是根本,认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占用了所谓主课的时间,影响了主课的教学质量,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与教学质量对立起来,因而只开设了形式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备一时之需。

(2)片面地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融活动与教育于一体,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学校主观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由于没有这方面的指导机构,特别是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一知半解,只看到了其活动性或教育性或放松发泄性的一面,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课出现了学科化、形式化、简单化、德育化等不良倾向。

2、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人才

(1)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扎实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首先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由于起步晚,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极度匮乏。目前虽然经过短期培训,培养了一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但依然数量很少,力量单薄,使得有些学校因缺乏这方面的人才而不得不放弃心理健康教育课,或安排其他教师兼任,但由于兼任教师缺乏专业素养,不能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以致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较为盲目,难免顾此失彼,造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狭隘化。

(2)忽视了心理健康课任课教师自身的个人修养。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及对学生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任课教师的人格魅力,决定于教师对学生、对教学、对自我认识的态度。但是,有的教师在对待学生态度上存在很大问题,如对学生的偏见、猜疑、侮辱等,这严重影响了和谐、融洽、信任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散漫、不专心或呆板,讲的不深不透,表现出厌烦等,这都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畸形发展。

3、缺乏相应的实施体系

(1)没有适用性、发展性强的课程内容体系。教材内容质量是教

育质量的基础和保证,而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却存在着许多偏差:1)价值取向上的偏差。一些心理教育的教材价值取向是学科本位的,可以说什么都考虑到了,考虑好了,惟独忽视了学生为真正意义上人的价值,忽视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心理成长这一基本主题,使心理健康教育课呆板、老套。2)教材功能上的缺乏。一些教材只是停留在实现防治性目标的层次上,满足于少部分学生心理障碍问题行为矫治,缺乏发展性,根本没涉及到或较少涉及到“学生应如何”的问题,使得大部分学生一无所获。

(2)缺乏系统的课程评价体系。有了相应的评价体系,才能看出其课程效果,才能促进课程的完善。但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评价却往往被掩盖在其表面的现场效果下,往往仅满足于一时的表面效果,而对于课程能不能产生长期效果,如何评价长期的效果却没有一个标准,以致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片面追求现场效果,而忽视了“这样的教学是否有利于学生提高”此类问题,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

三、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效果的构想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开展是一个新的教育实践,我们要使其取得设想的效果,达到设想的目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育理念,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指导思想

(二)提高任课教师的业务素质

(三)设置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设计方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活动形式很多,一般有辩论、角色扮演、演讲等方式。大多时候需综合运用。运用是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在设计课程时要注意:

第一,活动方案要密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时,要以学生在一定年龄出现的问题为依据,心中要有学生,而不能闭门造车或想当然,这样设计的活动才是具有针对性的。最好先做一些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其实效

性。另外,活动方案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学生参加到活动中来。

第二,活动内容要与目标一致。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活动达到活动目标。活动要紧紧扣住目标进行。

第三,设置活动情景,促进学生的体验。只有经过体验,参与者的内心才会产生经验,才会有更深的感悟。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这一新兴学科,我们可以通过以上标准对其进行评估,时刻把握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的进度和功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进一步升华。

参考文献

[1]姚本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倾向与发展趋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0(4)

[2]贾晓波,陈世平.学校心理辅导使用教程[M].天津:天津出版社,2001 [3] 刘维良,齐建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1):107 [4]马利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现实意义[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6)

[5]钟志农.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心育”的重要载体[J].大众心理学,2000(7)

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

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浑南新区五三中心小学 刘丹

摘要: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一般来讲,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和特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具有稳定的情感;

2、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3、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多种心理特点;

4、智力正常;

5、意志力发展好,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心理环境 心理疏导 营造 建立 开展

几年前,作为我国羽毛球女子头号种子选手的叶钊颖竟然以0:11的比分惨败给印尼选手王莲香,这一消息传来,令球迷震惊,国人费解,连她的指导教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对0:11我也不能理解。”分析失利原因,众说纷纭,各抒己见,但有一点达成了公识,“她并非技术上的失败,而是心理战术上的失误”;也有的说,“一名优秀的运动员除了要有全面过硬的技艺之外,还必须有临场不乱的良好心理素质”;还有的说,“往后叶钊颖要做的工作就是首先能够超越自我,转变羁绊个人正常发挥的思维方式和比赛风格” „„ 体育比赛要有健康的心理,军人应付突发事件和临危不惧也要有健康心理,商人要有驾驭市场沉浮的心理,那么学生的艰巨学习,更要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搞好。曾看到这样的报道:一次高考,某市一考生在考语文时,小作文仅写了一部分,大作文还一字未写,因手中的圆珠笔突然断水,备用的另一支新圆珠笔也写不出字来,紧张、慌乱之中沮丧弃考„„该考生弃考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发人深省。“弃考”这一不明智的举动显示出该考生的心理素质较差,缺乏起码的应变能力。也许这只是极个别的。但是,在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学生更易受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由于学生正处于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的成长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他们的许多心理冲突,或被自我掩盖,或被成人忽视,以至于不

少学生感到孤立无助,只好隐抑在心灵深处,备受煎熬,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严峻的现实提醒着我们这些教育者:不能只关心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优化心理环境研究证明:某一个体心理健康与否,与该个体所处的心理环境,某一社会团体(或某一群体)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带来的影响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个体心理状态受制于整体,个体水平受制于整体水平。所以,我们在教育中要善于在整体中发现问题,研究整体是否适应个性发展需要,不断更新整体塑型机制,优化个性发展所需要的心理环境。

一、营造宽松的育人氛围宽松是一种总体感觉。置身于宽松氛围的每个成员的心理此时此地应是放松的自在的,在一定程度上情感可以自然流露,思想可以任意驰骋,不必受太多的拘束。

(1)放下教师的“架子”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可谓是“师道尊严”。但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身上具有无限的潜能。教师的作用正在于帮助学生最充分地发挥其内在的潜能,所以必须放下为师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你,你就会赢得更多的信任与尊重。每个人都有权利表明自己的观点,也应接受他人的批评,包括教师在内。教师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应是学生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欣赏者。 (2)减少硬性的“规定” 。曾经有句话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严是爱,宽是害。”今天让我们重新审视这句话,却感到“严”不一定是爱——过度的严厉会摧残学生的心灵,“宽”也不一定是害——宽松的环境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做过多、过细的限制,虽然能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但无疑,学生会因为害怕违反教师的各种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和压抑,丧失了自由表现的机会,抑制了主动创新的动机。因而,减少不必要的规定,还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有益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的发展。

(3)留点“自由”给学生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都市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学生也不例外。每天起床、上学、吃饭、写作业,似乎安排得井井有条:周一至周五,老师在学校管得甚严;双休日,家长又要带着孩子去少年宫学这个学那个。但刻板单调的生活与儿童天真活泼的本性产生了巨大矛盾:

“我们想玩,我们要玩!”这是孩子发自心底的呐喊。孩子需要自由,渴望独立。因而要留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留给属于孩子自己的天地。

二.建立友好的交往关系交往是人的重要社会生活内容之一。不善交往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困扰。学生在广泛的交往中可以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友情的美好,懂得协作的重要。

(1)同伴的“互动” 。同伴的交往对儿童的情绪发展与调节具有重要作用,能给他们以情绪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应付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紧张和压力。要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同伴交往,指导、培养、锻炼他们的交往技能,帮助他们掌握各种交往策略,学会和同伴和睦相处,真诚合作,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往能力。 (2)教师的“期望”。师生的交往也是双方互动的交往。调查表明,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中情感成分比较重。他们对自己喜欢的老师常作出积极的反应,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往往予以消极的反应。由此可见,教师努力保持与学生的良好关系,用期望的目光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和教育的有效实施。

三.开展公平、公开的竞争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向学生传播竞争的思想,使学生具有竞争的观念;另一方面要组织合理的富有竞争性的活动,使学生受到竞争的熏陶和训练。在一定条件控制下的相互竞争,能够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学习热情,推动他们去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夺得最终的胜利。

二、优化心理疏导所谓心理疏导,是有计划地协助学生发展健全的个性,防止产生偏异心理的一种教育过程。心理疏导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形成一种

积极的心理状态,使其健康发展,“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都是心理疏导的方法,但教师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呢?

1、学会倾听一项调查显示,小学生在遇到困难和心理烦闷时先和父母讲的占30%,先和老师讲的仅占3.3%,和谁也不说的达到29.7%。是孩子们不愿意与老师或父母讲心里话吗?他们说:“爱玩是我们的天性,每当我们打完球带着满心欢喜、满脸笑意走进教室时,老师总是说应该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可见,能不能让孩子们说心里话关键在大人。现代教育中的德育功能是通过信息反馈实现的。心里话的倾诉是教育的重要链条,因而成为不可缺少的信息通道。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以此为突破口,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2.挫折教育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今的儿童备受家庭和社会的宠爱。他们从小受赞扬多,受批评少。过分的保护使他们不知受挫的滋味是什么,面对困难无所适从、惊惶失措。在教育中,可巧妙地创设情境,如设置难题、制造挫折等,使学生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既不是望而生畏、束手无策,也不是一帆风顺、轻而易举,而是需付出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后才能取得,以增强自己的心理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善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心理素质已成为构成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和目标。新世纪,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也就是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且极具创造力。而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为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学生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度过快乐、充实、多彩的青春年华。我们这些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适时适地地轻轻扣响心灵的音符,塑造学生健康 承受能力,懂得如何迎接困难的挑战,以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

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以迎接21世纪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晓春.问题学生诊疗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佚名.问题学生的分类及对策.学而思旗下网站.家教班 [3] 佚名.初级中学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和转化.中国教育E网

[4] 徐旭.让学生有一个“瓦伦达心态”.教育随笔.[5] 韩宏莉.家长“软暴力”及其心理危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论文

健康教育论文

健康教育论文

健康教育论文 (7)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

健康教育教学论文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

大学生健康教育论文.doc

大学生健康教育心得体会论文

大学生健康教育期末论文

健康教育论文
《健康教育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