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故乡》教学片断与反思

发布时间:2020-03-02 04:39:4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学片断

(课型:公开课。内容:赏析鲁迅经典小说《故乡》中饱含的作者复杂的人生感受以及作品主题的多元性。听课人员:全校语文教师。)

课堂上,主讲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欣赏并领会作品中饱含的作者复杂的人生感受的:

师:《故乡》被西方学者称为“东方散文诗”,就是因为这个作品极具抒情意味,处处饱含作者诗意一般的情愫,甚至都可以从唐诗宋词中找到印证作者感受的诗句。

例如,开头一句“我冒了严寒,回到了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这短短的一句话,“二千余里”、“二十余年”包含了一个天涯游子怎样的情怀?可以用哪首诗词概括?

生:游子思乡的情怀。马致远的《秋思》可以概括: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西阳夕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非常好。这首词就很恰切地体现了作者作为漂泊在外、辛苦奔波天涯游子的一腔思乡之情,异地奔波之苦便跃然纸上,正是思乡心切,所以不顾“严寒”风霜,扑进故乡的怀抱,想象着唱一曲团圆的歌。

生:此时是,“千万里,千万里,我也要回到我的家!”

生:此时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师:(点头赞许)《秋思》这首词只代表本文丰富的人生感受之一;天涯游子的悲苦,可否从文中还有其它发现?仿照刚才的例子,找一个句子,体会一下作者的感受(用诗词)。

生:“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丝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这一点加上闰土对我的恭敬,杨二嫂的讽刺等,有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的感慨。可以用贺之章的《回乡偶书》来概括。”

生:(背诵)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很好,《回乡偶书》抒发了水流花谢、物是人非之感慨,而在《故乡》中远非此,是否还有伯牙犹在,钟子期已不存的悲哀?作为美好事物的丧失,可以用哪首唐诗来形容?

生: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师:正是“人面桃花”这个意象,象征了作者曾经的知己少年闰土,它如一道优美的风景刻在作者心灵深处,让作者时时带着美好的纯情想起他来。然而现实无情地风化了这个美的续集,让作者与他曾经的知己咫尺鸿沟,这更加重了作者的悲哀心情。

生:(抢答关于知音的诗词)(略)

师:作者怀着一颗饱受创伤的游子之心,回到故乡怀抱,指望寻找到灵魂的家园,尽管现实是残缺的,难寻美好过往,但是,人的心灵还是需要润泽的,大自然在人的感情范围内也不允许存在空白,还记得崔颢的《长干行》吗?

生:齐背《长干行》。君家住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师:这首小诗在经典的瞬间中以对话的形式道出了人类心灵幽处的一缕柔情。因为人的一生中,就如作者,绝大多数时间是要独立面对人世沧桑的,凄苦、寂寞是人难以摆脱的情愫。尤其是知音、真情在现实生活中的失落,使它在理想中活跃起来,于是,作者用心灵揉捏现实的残缺,化为一轮理想的光轮,凝注它,便弥合了现实中的伤痛,获得一种诗意的珍藏——那金黄圆月下的海边沙地上的小英雄形象温暖了他今日的伤痛。

生:请看作者这段话“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它体现了“我”的孤独、悲凉、彷徨、无助等复杂的心情,可以用杜甫的名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来概括。

生:作为结尾部分,一扫悲凉气氛,作品出现了亮光,有一个经典名句:“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可以用诗人流沙河的《理想》来形容:“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光明。” „„

师:刚才众人评说,异彩纷呈。这篇作品包含了以上同学们说出的多种人生感受:有天涯游子的寂苦;有对人事变迁的人生感慨;有对美好事物不再的“人面桃花”情结,及知音难觅的惆怅;有孤寂、失落而产生的心灵深处的一缕优柔情怀;有失去了灵魂的家园的彷徨、悲凉;还有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期盼、追求等等。全文以其优雅的姿态,行云流水般的诗行,拨动了全人类内心的弦索,引起了人们内心深处不自觉的响应。

„„

教学反思

一.师生品经典,语文即生活

鲁迅在中国的地位,目前为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鲁迅的好友郁达夫这样评价他:“当我们看到局部时,他却看到了全部,当我们见到全部时,他却见到了未来。”还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可怜的,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崇扬爱戴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旧上海的民众对鲁迅的盖棺定论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毛泽东曾说过“鲁迅是一棵独立支撑的大树”,并且还说:“中国古代有一个圣人——孔子,现代中国的圣人——鲁迅,我不是圣人。”由此可见,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

在《故乡》中,明确体现出鲁迅曾强调的文学启蒙的作用:第一,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从而改良人生改良生活。第二,要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必须揭示出其精神的弱点,表明国民的不幸,从而引起疗救的注意。第三,要解除国民痛苦的病根,作家必须冲破不敢冲破、不敢正视的人生的“瞒”和“骗”的罗网。他曾这样说道:“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写出它的血和肉来。”我认为鲁迅正是以崇高的情感、健全的理性精神作为其创作精神而创作出《故乡》的。

对于这样一个伟人,我的崇敬之情难以言表;对于《故乡》这样的力作,我的理解与感悟真是一孔之见!我之所以敢弄斧到班门,其一,是为了得到方家指点,有更多的收获;其二,还想满足学生欣赏鲁迅经典作品的愿望,并提供一个欣赏视角。现代社会,学生心情浮躁,不能安下心来认真阅读经典作品,甚至网上还有歪批经典的误导,对学生理解经典作品有较坏影响;其三,为了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其四,是为了给学生倡导一种新理念,读经典作品,实质上是关注作者、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身,体现语文即生活的真理。

二.看山重水复,遇柳暗花明

为什么我要以诗解诗呢?该作品被西方学者称为“东方散文诗”,既是诗化小说,必有诗的情结:作者在本文的构思是“离去——归来——离去”,作者离去是寻求救国救民之道,走上了文学救国之路,然而,二十余年以笔作武器斗争,国家依然危在旦夕,彷徨绝望中,他叹息道,“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因此回乡寻求灵魂的慰籍,归来后才发现故乡更面目全非了,作者失去了灵魂的家园,离去将是必然的选择。尽管人生如此不尽如人意,但还要记起青春的誓言,还要坚持文学开启民智、文学救国的理想。我仔细揣摩,发现它其中包含许多诗的意象,像“天涯游子”、“人面桃花”、“笑问客从何处来”等等,这些意象有助于学生理解文中作者复杂的人生感受。

因此,借助想象,学生也真切体会了文中包含的诗意、诗情。“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我的使命就在于睁开明澈的双眼,引领学生发现它,拓展它,我引导学生领悟作者人生感受时主要理解了意象的魅力——意象的模糊性,它创造了艺术的“空白”,为我们读者留下了丰富的神异天地。“天涯游子”,“枯藤老树”“人面桃花”等意象,我们在文中归纳出它们,它们美在何处?人们使用它,垂青它,就在于它不特指,不确定,没有具体形象,尽管如此,但是《秋思》中的“游子”、《回乡偶书》中的“客”、《题都城南庄》中的“人面桃花”,却足以撩起人们对它的青睐,引起人们漫无边际的情致和想象,为我们开拓了一个宽泛的情感空间。

本文教学中意象的发现和拓展,是挖掘出潜藏于诗化小说《故乡》结构深处的文化内涵和审美韵味,也即找出了《故乡》的意蕴,而意蕴在诗歌中则是诗之心,是以隐秘的方式弥散在诗歌底层的神性。我认为引领学生发掘出《故乡》中的意蕴,即作者复杂的人生感受,便为学生创设了一种超越个性的心理基础,并且把这种感受真切地体验于每个人心中。因而这节赏析课虽有山重水复之迷,却孕育着柳暗花明之喜。

周兆梅,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房县。

教学片断与反思

教学片断反思

教学片断反思

《桂花雨》教学片断与反思

《故乡》教学反思

故乡教学反思

林海教学片断反思

教学片断以及反思

教学片断及反思

“圆的认识”教学片断与反思

《故乡》教学片断与反思
《《故乡》教学片断与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教学片断反思 片断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