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荷塘月色》中的比喻妙用

发布时间:2020-03-03 14:25:0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援物依理美妙多情

——《荷塘月色》中的比喻妙用

《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名篇。朱自清先生以婉转多情的笔触,为我们描画了一幅淡雅素洁而又美妙多情的月下荷塘图。作者时而月下独步,望眼前如绘美景,时而浮想联翩,消解胸中无限心事。婉转的语言,清丽的风格,淡雅的意境,如拂面春风,似润物细雨,钩惹不尽阅读者内心的种种牵绊。尤其是《荷》文妙语连珠,比喻句信手拈来,化用巧妙,在无迹中生发起感人肺腑的力量。

一、依形态设喻,如梦似幻。

比喻形成的要义是本体与喻体间要有相似性。《荷》文写月下的荷塘,要着重突出荷塘恬淡安静之美,以显现写作者求静而未得的心理路程。所以,作者笔下的景物(其主体即是以荷花为中心的群体意象)都要有静美的共性特征。基于此,作者巧妙地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月下荷塘之美表现殆尽。“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荷花的形态因位置的高低和成长的不同阶段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明珠”是绽得正艳者,“星星”是含苞待放者,而“刚出浴的美人”,则是取其整体形貌,如美人面容姣好,在月下自有袅娜的身姿。这里,作者的设喻完全是援物之形态而发,把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不同特点的荷花都绘至眼前,可谓取其精要,状其物亦绘其形,做到了形神兼备,融情入景了。

二、用比喻沟通视觉与听觉,体味蒙眬的美。

《荷》文因是写月下之景,难以尽到穷形尽相、意旨酣畅之妙,但作者却于行文中巧妙运用通感修辞,借助听觉来补充视觉感受之不足,在应留白处尽情激发阅读者的想象,使景物之美、情意之深、旨趣之妙都得以呈现。作者在形容荷香之时,说“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与“歌声”原本不搭界,形同异路,但作者却看到了清香的时断时续、似有若无与歌声在夜晚高远处的微茫、缥缈有相通处,从而下笔如有神明,妥贴蕴藉,含意隽永。这种通感的修辞,不仅化出深幽空灵的意境,也准确传达了写作者蒙眬含蓄的心绪。再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光”“影”是暗淡的,是难以用笔触加以形容的。作者把影像幽暗静谧的特点,借助梵婀玲曲的优美进行展示,巧到极处,毫无做作姿态,却有意笔先成的美感。

三、因夜月而设喻,妙语天成。

文中的比喻,最精彩处是出新、出怪,在常人意想不到处突出奇想,从而把月下景物描绘得形显神现,准确地捕捉到了写作者瞬间即逝的心境。“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夜已深,四围一片静寂,月因淡云的笼罩而不能朗照,此种意境,最难描摹。作者信笔从夜深人静、人已酣眠处着笔,把满月喻成酣眠,把蒙眬的月喻成小睡,巧妙、新奇而又合于情境,非朱先生笔力无以成此种妙趣。又如,“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灯光”的昏暗与周围之静是合拍的,而“渴睡人的眼”也与夜之深相吻合,这种比喻,简直是天成的妙语,但朱先生之前,又有谁人知晓而致用呢?由此看来,比喻之巧之妙,也是烂熟于大家之心胸,非表情达意之需,是不能水涌泉出、为人所知的。

《围城》中比喻的妙用)

比喻在作文中的妙用

朱自清《春》和《荷塘月色》的比喻手法

《围城》中的比喻

广告中的成语妙用

比喻

比喻

古典诗歌中的比喻

高中生物教学中“比喻教学法”

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中的比喻妙用
《《荷塘月色》中的比喻妙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