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音乐史论》期末复习提纲(全)

发布时间:2020-03-02 19:40: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三、名词解释

(八音、相和歌、康塔塔、梨园、清唱剧、学堂乐歌)

1、八音

八音本来是古籍中一种称谓,是我们悠久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音律史的重要符号。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西周时已将当时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钟、镈)、石(磬)、丝(琴、瑟)、竹(箫、箎)、匏(笙、竽)、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柷、敔)8类。

2、相和歌

相和歌是中国汉代在“街陌谣讴”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等传统而形成的一种音乐。

徒歌(清唱,无伴奏)→ 但歌(有伴唱而无伴奏)→ 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相和大曲(由“解”、“艳”、“趋”、“乱”四部分构成,歌唱、舞蹈、器乐三种艺术有机结合的综合性歌舞大曲)。

这一名词概括了汉代北方各地流行的各种民间歌曲。 最初是清唱,即“徒歌”。

后发展成为“一人唱,三人和”的唱和形式,称作“但歌。” “但歌”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形式,即“相和歌。” 其特点是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

3、康塔塔

康塔塔(意译为清唱套曲)(Cantata)是一种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的声乐套曲,一般包含一个以上的乐章,大都有管弦乐伴奏,与中国的大合唱体裁特点十分相近,因而一度被误译为大合唱。(是巴洛克时期一种重要的音乐体裁) 17世纪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是由宣叙调、咏叹调、二重唱和合唱等组合而成。偏重抒情。规模化比清唱剧要小,是室内性的,供少数人欣赏的音乐。

4、梨园

梨园,原是古代对戏曲班子的别称。我国人民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等。

是唐代由宫廷管辖的音乐机构,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以教习法曲为主,因设在禁苑宫中的梨园而得名,集中了全国一流的器乐人才。

5、清唱剧

清唱剧形成于16世纪末,到了17世纪,以基督教为主要内容得到迅速发展。清唱剧分为拉丁文的教会音乐与意大利文的通俗音乐两种类型,中国第一部清唱剧是黄自作曲的《长恨歌》。

17世纪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属于只唱不厌的戏曲。音乐形式与歌剧相似:包含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也是主调音乐的范畴,起初是宗教题材,后多有世俗题材。

6、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指清末民初新式学校所开设的音乐课和课中教唱的歌曲。它是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突出成果,主要借鉴日本明治维新,学习西洋,引进外来曲调,填以反映新思想的歌词,构成一种区别于我国传统音乐的新体裁,成为我国近代音乐发展的一个开端。

四、简答题

1、谈一谈李叔同的音乐贡献 李叔同编创的乐歌有三类题材:

反映作者爱国思想的作品有《祖国歌》、《出军歌》、《我的国》、《隋堤柳》、《大中华》;借景抒情、陶冶情操的作品如《春郊赛跑》、《春游》、《忆儿时》、《送别》、《早秋》、《悲秋》、《西湖》;出家后写的《清凉》、《山色》、《花香》、《世梦》、《观心》五首歌词合为《清凉歌集》,写佛门境界之悟性。

他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的主要成员。 他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 中国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人。

中国第一个引进钢琴演奏的人,是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 还是“学堂乐歌”的最早推动者之一。

李叔同“乐歌创作”所体现出来的音乐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和广泛的。李叔同是我国学堂乐歌创作和学校音乐教育的先行者和启蒙者,其所主张的音乐教育思想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其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2、舒伯特的生平、国籍、乐派,对《摇篮曲》感想

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 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1000多件作品,代表作品有:《魔王》《圣母颂》《小夜曲》《摇篮曲》等,被称为“艺术歌曲之王” 《摇篮曲》有这样一段故事:

那时的舒伯特生活很贫苦。有一天晚上,他没有吃饭,饿着肚子在街上徘徊,希望能碰见一个熟人,借点钱好充饥。但好久也没有碰到熟人。这时他走到一家豪华的酒店门前,他走了进去,在一张桌子前坐下,他忽然发现饭桌上有一张旧报纸,舒伯特就拿起翻看着。他见上面有一首小诗:“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双手轻轻摇着你,……”这首朴素、动人的诗,打动了作曲家的心灵,他眼前出现了慈爱的母亲的形象。是呀,在那宁静的夜晚,母亲轻轻地拍着孩子,哼唱着摇篮曲,银色的月光透过窗子照在母子的身上,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呀……,舒伯特再也抑制不住自己,于是,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拿出一支铅笔,一面哼唱着,一面急速地谱写着。

舒伯特写好后,把歌曲交给了饭店的老板,老板虽然不懂音乐,但觉得这首曲子那么好听,那么优美,便给了舒伯特一盆土豆烧牛肉。

舒伯特在贫困中,以美好的心灵为母亲和孩子们写下了这首甜美的歌曲,这首《摇篮曲》很快在世界各地传唱开了,而它的作者舒伯特却在贫困中死去了……

摇篮曲不仅仅是音乐方面的一种重要的音乐形式,而且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手段。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在母亲的怀抱中听母亲哼唱着摇篮曲长大。母亲通过摇篮曲,把人生的哲理,未来的希望以及母亲的爱,深深地埋在孩子们的幼小心灵里。这些哲理和希望如同种子,随着孩子的成长,在他们的心灵中开花、结果,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

母亲们,不要忽视一首短短的摇篮曲,它会影响你的孩子——祖国未来花朵的一生。

3、简述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点

1、对位法上,复调音乐达到全盛,并向主调风格上有了较大转移。

2、和声上数字低音的使用,导致了和声学的诞生,雅格终止取代了调性终止式,伴音和声使用得更为广泛,转调更自由,不协和音的引入,处理也较大胆。

3、调性上,大小调取代了中古调试。

4、音乐术语上,出现了指示乐曲速度或表情的术语。

5、即兴演奏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特点,在装饰曲调、变化主题、终止以及对位的处理更自由深刻。

6、音乐体裁方面,出现了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受难曲、协奏曲、大协奏曲、奏鸣曲、组曲、贝林格等。

7、器乐发展,并出现许多新的器乐曲形式,器乐合奏曲不断扩大。

8、晚期出现洛可可风格,音乐追求华丽,纤美和富于情趣的世俗情感。

4、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

关汉卿——《窦娥冤》

白朴——《墙头马上》 马致远——《汉宫秋》

郑光祖——《倩女离魂》 元曲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5、简述《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是什么内容的乐曲

《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是两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舞曲。曲子取材都是描述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同样是采用章回式结构。 首先、它们的相同处可归纳为两点:

第一、在题材上,这两首乐曲均以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赅下决战的情景。

第二、在构思上,它分为作战前的准备阶段,作战的情景以及战争结局三大部分。

其次,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是:

第一,描写的对象不同;第二,在音乐表现上的不同。

在《十面埋伏》中,描写对象主要是楚汉战争胜利者刘邦,并且把刘邦这一人物得胜威武雄姿刻画得淋漓尽致,所以乐曲高昂、气势磅礴 而《霸王卸甲》则主要描写楚汉战争的失败者——西楚霸王项羽。乐曲对西楚霸王这一历史人物表现了更多的同情和赞颂,所以乐曲沉闷悲壮。

通过以上对比,使我们大家看到了同一题材的乐曲,用不同的艺术手段可以塑造出性格迥异的音乐形象,这也充分展示了我们古代音乐文化的高度发达和灿烂文明。

6、简述西方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特征

1、音乐从教堂步入宫廷,并逐步走向大众。

2、音乐创作采用主调音乐形式,加强了和声与旋律的对应,建立起了“主—下属—属—主”的功能和声进行。

3、确立曲式分段式结构的原则,主题鲜明,乐剧简洁,音乐优美,简单均衡。

4、主题动机式发展,以主题间的对比取代巴洛克时期单一的主题摸进发展。

5、“通奏低音”被明确的乐器记谱所代替,使作曲家对乐器音色的体验更明确。

6、追求可观的美,拓展音乐的表现范围和表现力。

7、音乐重心移到新型的器乐体裁—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上

7、简述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征

1、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烈奔放的音乐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技巧来表达思想感情。

2、打破一切形式的束缚,以充分表达个人感情。

3、具有革新精神,反抗一切束缚个人自由之封建传统及社会制度。

8、谈一下赵元任歌曲创作的特点

A、(1)在歌词上,作他特意选用新诗进行创作,按照中国语言在声韵上的特点来处理歌词与曲调的关系,努力做到歌词与曲调之间的完美结合,使得歌曲音乐变化更加丰富,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和生动; (2)在作曲技法上,他最早借鉴了欧洲近代音乐的创作技法,创造性的融入到本民族的歌曲创作中,成为新音乐创作民旋化方面贡献最大的作曲家之一;

(3)在钢琴伴奏上,他善于运用钢琴伴奏来塑造音乐形象,完美地揭示作品的艺术内涵。

B、(1)采用新诗谱曲。五四运动所提倡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都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2)戏曲音乐的吸收 (3)词曲结合。诗配上曲调、节奏,不如原来的天然语调自然,也使诗的达意表情受到影响,会损失一部分诗的特殊兴味

(4)音乐形象鲜明,风格新颖,曲调优美流畅,富有抒情性,善于借鉴欧洲近代多声音乐创作的技法,又不断探索和保持传统文化和音乐的特色

9、简述一下格鲁克歌剧改革的主旨

主旨是:“质朴和真实是一切艺术作品的美的伟大原则。”

他提出:音乐从属于诗歌与戏剧,要使音乐达到促使剧情发展的作用,追求真实地表达人物的情感,绝不应为了毫无意义的歌唱技巧的炫耀而妨碍剧情的发展,把那些打断情节的、多余的装饰统统去掉。 (1)格鲁克的歌剧虽然没有离开传统的古希腊神话故事的题材,但他在对这些题材的处理中,体现出当代社会对艺术和人的新的理解; (2)格鲁克的歌剧序曲使听众预先知道歌剧的剧情性质,调性的布局也寓示了古典乐派的调性逻辑思维; (3)格鲁克使用“带伴奏的宣叙调”,并加强了宣叙调的歌唱性与戏剧性; (4)格鲁克歌剧的咏叹调简朴动人,追求人物情感的真切表达; (5)格鲁克的歌剧恢复了歌剧中合唱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6)格鲁克歌剧中的芭蕾舞、舞台布景符合剧情、人物情感的戏剧性发展要求。 (7)格鲁克把乐队的每个声部都记写得很清楚,代替了“数字低音”的写法。

10、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者、内容、感受

小提琴协奏曲是音乐体裁的一种。协奏曲在十六世纪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十七世纪后半期起,指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套曲。巴罗克时期形成的由几件独奏乐器组成一组与乐队竞奏者称为大协奏曲。古典乐派时期形成的由小提琴、钢琴、大提琴等一件乐器与乐队竞奏的协奏曲称\"独奏协奏曲\"。如家喻户晓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该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

以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梁祝》为题材,以越剧中的部分曲调为素材写成的一首单乐章标题协奏曲。全曲以\"草桥结拜\"(相爱)、\"英台抗婚\"(抗婚)、\"坟前化蝶\"(化蝶)为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呈示部:乐曲开始,在轻柔的弦乐震音背景上传来秀丽的笛声,接着双簧管奏出优美的旋律,呈现出一幅风和日丽、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图画。

第二部分——展开部:沉重的大锣和大提琴、大管的音响预示出不祥的徵兆,铜管奏出了凶暴的封建势力主题,独奏小提琴先用散板奏出祝英台的不安和痛苦的心情,按着用强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的主题。这个由副题变化而来的抗婚音调和由引子发展而来年封建势力主题交替出现,逐渐形成第一个矛盾冲突的高潮——强烈的抗婚场面。

第三部分——再现部:长笛和竖琴将音乐带入了仙境,加上弱音器的小提琴重新奏出爱情主题,表现了人民的愿意和想象——梁祝化成蝴蝶,翩翩起舞。

感受:

1、融合了中西文化,在艺术上得到另一种诠释。

2、中西文化的融合使得外国更了解中国。

3、中西文化的这次融合,使得国人更了解小提琴音乐,甚至外国音乐文化。

4使得不懂中国民乐的中国人,对中国民乐有了重新的审视。

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依照剧情的发展,精心构思布局,寄托了人们对悲剧中男女主人翁的深切同情和祝愿,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11、谈一下沈心工的生平及其音乐贡献

原名沈庆鸿,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音乐教育家,上海人。在留学日本东京时创办“音乐讲习会”,这是中国人举办近代音乐讲习活动的首创。回国后一直从事音乐教育,为中国早期普通音乐教育的创始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代表作有《体操——兵操》、《革命军》、《铁匠》、《竹马》、《赛船》、《黄河》等

音乐贡献:(1)、是中国近代普通音乐教育初创时期最早的音乐教师 (2)、最早使用白话文写作歌词的作者,歌词浅而不俗,简明易解 (3)、注意到了外来曲调和中国语言在音调、节奏上的结合

12、写出贝多芬合唱曲《欢乐颂》的任意5个小节 3 3 4 5 | 5 4 3

2| 1 1 2 3 | 3 .2 2| 我 们 心 中

充 满 热 情, 来 到 你 的

圣 殿 里!

五、论述题

1、简述肖邦的生平及音乐贡献

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生于华沙,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但最后因病英年早逝。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 音乐贡献: 1.肖邦音乐的高度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运动总潮流的一个侧面,喊出了受压迫受奴役的波兰民族愤怒、反抗的声音。

2.肖邦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波兰民族风格。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态度非常严肃,反对猎奇,同时又不被它所束缚,总是努力体会它的特质加以重新创造。这样,他既提高了民间音乐体裁的艺术水平,又保持了它纯净的风格,从不丧失其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

3.他对当时西欧在音乐创作手段方面获得的经验和成果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并将它作为自己创作的起点,从而使自己的音乐具有同古典传统有深刻联系的严谨完整的艺术形式。但是肖邦又从来不受传统的束缚,敢于大胆突破传统,进行创新。这特别表现在他深入地挖掘和丰富了诸如前奏曲、练习曲、叙事曲、夜曲、即兴曲、谐谑曲等一系列音乐体裁的潜在的艺术表现力,赋予它们以新的社会内容。 4.他的旋律有高度的感情表现力,极富于个性,他的和声语言新颖大胆,钢琴织体细腻而富于色彩。这一切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颖的独特的“肖邦风格”,为欧洲音乐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2、简述舒伯特的生平及音乐贡献

舒伯特:奥地利作曲家,出生在维也纳贫困的小学校长家庭,去世时年仅三十一岁,他被人们崇敬地安葬在贝多芬墓旁。他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为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 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1000多件作品,包括600多首的艺术歌曲,代表作品有:《魔王》《野玫瑰》《圣母颂》《小夜曲》《摇篮曲》等,被称为“艺术歌曲之王” 音乐贡献:

(1)在艺术歌曲方面,他做出了重要贡献,创作了一批具有划时代影响的艺术歌曲。

(2)在交响曲方面,作品完整地表达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由于受到舒伯特打破古典交响曲四乐章结构模式的启迪,人们开始走出前人的制约,步入到浪漫主义交响乐发展的新天地。

(3)在钢琴音乐和室内乐方面,舒伯特的创作散发着其艺术歌曲中体现出来的浪漫主义特征。

(4)他是自由音乐家的楷模,以演奏和出版作品为生,是从社会底层最早走出的音乐家之一。

3、简述学堂乐歌的产生、内容、音乐特点(其文化现象) (1)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国初,学校中所教唱的歌曲,曲调大多来自欧美或欧美化了的日本歌曲,目的是宣传富国强兵,大多为填词歌曲。 (2)学堂乐歌的内容:首先是通过不同角度宣扬“富国强兵”,抵御外强欺凌的爱国精神。其次,呼吁妇女解放,宣扬男女平等,宣扬新文化、弃旧习,树新风、还有教育青少年勤学苦练、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

(3)特点:这些学堂乐歌大都是按照“选曲填词”或“按词填曲”的方式编写的,采用拿来主义,根据现成的曲调填写歌词,这些曲调大都是外来的,最初都是日本的曲调,后来改为欧美曲调比较多。只有少数是根据民间曲调填词的。具有现实主义传统,与政治息息相关。 (4)历史意义:

A、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贡献了一批早期的优秀声乐作品,开“新音乐”创作之先河;

B、使“集体歌唱”这一歌唱形式深入人心,为后来的群众歌咏运动打下了基础;

C、通过乐歌的传唱和学校音乐教育,西方基本音乐理论和技能开始系统地、大范围地在中国传播;

D、培养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传播和创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人才,为后来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4、简述贝多芬一生的坎坷经历及音乐贡献

贝多芬: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还有大量的钢琴奏鸣曲、小提琴奏鸣曲、艺术歌曲与舞曲等作品。他集古典主义音乐之大成,又开辟了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道路,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一生坎坷:

从小家境贫困潦倒使他没有得到童年的幸福和安定,贝多芬自小养成顽强自立的性格,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但是二十六岁时听力渐渐衰退,四十五岁时耳朵完全失聪,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是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而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在其57岁时因病去世。 对音乐史的贡献:

贝多芬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早在贝多芬在世时他就已被公认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音乐家,他既是伟大的古典作曲家,又以浪漫派的先驱而载入史册。

5、试论《黄河大合唱》背景、内容、民族风格、历史意义 作者冼星海,是现代中国音乐史中一部“里程碑”式的合唱作品 (1)背景

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歌颂了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痛诉了日寇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最后又以惊人的笔墨勾画出一幅幅人民群众纷纷起来保卫祖国,反抗日寇侵略的壮丽情景。作品自始至终围绕着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这一主题展开,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 (2)内容

全曲由9个乐章组成,每个乐章的开始均有配乐朗颂

分别是:①《序曲》②《黄河船夫曲》③《黄河颂》④《黄河之水天上来》⑤《黄水谣》⑥《河边对口唱》⑦《黄河怨》⑧《保卫黄河》⑨《怒吼吧,黄河》 (3)民族风格

《黄河大合唱》在引用了民间曲调同时,创造了许多富有民族特点的旋律,整个作品简练明快,通俗易解。全曲气势宏伟,成功地塑造了中华民族能战胜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 (4)历史意义

创造了富于战斗性的、新的音乐形式和具有真正民族气派又富于时代特征的大合唱形式;高度概括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深刻地反映当时的时代生活和我国人民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国现代音乐史上一部最受欢迎的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并为我国现代大型合唱音乐的创作提供了光辉典范。

附:

1、试论聂耳的生平及音乐贡献。

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汉族,云南玉溪人。中国音乐家。他从小家境贫寒,对劳苦大众有深厚的感情,他在有限的生命中创作了数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正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产物。聂耳开辟了中国新音乐的道路,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先驱。聂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

聂耳从事音乐创作的年代,正处于我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错综复杂、日益激烈的20世纪30年代,推动他进行音乐创作的是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艺运动。为配合\"左翼”电影和戏剧的演出,这一特殊的创作背景决定了他音乐创作的主要特点:即为我国受压迫群众的自由、平等进行斗争;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创造一种能\"替大众呐喊”的新兴音乐。

2、简述肖友梅的音乐贡献。

萧友梅先生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开基创业的一代宗师、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者;为中国音乐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在音乐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音乐理论家、作曲家;萧友梅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专业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今上海音乐学院)的创始人之一。

二十世纪中国的音乐教育,萧友梅是最有贡献的人之一。

“五四”以前,中国传统的音乐教育只限在文人的自娱性音乐方面,例如弹古琴他们只是作为修身养性的一种手段。从事表演的活动,是由社会底层的“戏子”们担任的,至于京剧的“票友”是后来的事。这些活动与“国民音乐教育”并不是一回事。萧友梅1901年赴日本留学,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钢琴与声乐,并在帝国大学学习教育。1913年又到德国莱比音乐学院和莱比大学学习,取得博士学位后于1920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科、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和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任教,并担任领导工作。在蔡元培的支持下,1927年在上海创办了国立音乐院,这是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为音乐教育事业与培养专业音乐人才奠定了基础。

萧友梅还致力于编写音乐教材:有1924年的“风琴教科书”、1925年“钢琴教科书”、1927年的“ 小提琴教科书 ”等,著有“ 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乐概说 ” 等学术论著。

初一期末复习提纲全政治.1

期末复习提纲

音乐复习提纲

现代汉语期末复习提纲

三年级期末复习提纲

期末复习提纲现代教育

企业文化 期末复习提纲

9.1期末复习提纲

宪法期末复习提纲

音乐教育学复习提纲

《音乐史论》期末复习提纲(全)
《《音乐史论》期末复习提纲(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