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霍劲松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3 07:29:2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霍劲松

2013-2-20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日新月异的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工作与学习方式。教育作为全社会的一个重要领域,当然也不例外,最令人瞩目的是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通过参加本次培训,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深入学习,我受益匪浅,感触颇多。

一、创设探究情景,提供数学实验的可能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的动力之一。但是传统数学教学内容抽象,概念严谨却又枯燥,教学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工具有限,仅凭“粉笔加黑板”表述来进行组织教学,难以展现真实的生活情景,将充满逻辑且抽象复杂的情景展示出来,学生常常有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动态化的教学情境,让课本知识活动起来,既能创设情境,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所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从害怕、厌恶数学并乐意学数学。

例如:可以借助几何画板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在对\"轴对称\"的概念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一只会飞的蝴蝶,引导学生观察蝴蝶两只翅膀在不断展开--重合的过程,理解\"轴对称\"的定义。接下来,还能在屏幕上显示出成轴对称的两个三角形,并利用几何画板“隐藏”和“显示”功能,控制两个三角形呈现不同形式的对称。在这种形象立体化的情境教学中,学生们会始终兴趣盎然地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并逐一找出对称点与对称轴之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在一片自然、轻松的气氛中发现和理解轴对称的三个基本性质。

二、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初中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在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信息技术中,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丰富资源,能够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条件下发现新问题,引导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考。多媒体利用其具有的独到的优势,开阔了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置身于成为现实。

比如教师在讲授“探究性活动:镶嵌”时,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创设情景。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第二阶段实践体验。学在教师的启引下,观察搜集的一些平面镶嵌图案,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表达交流,教师可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

一、二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出结论,既在活动中提高了动手能力,也激活了学生思维,增强了想象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也让更多的学生愿意在数学活动和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精力。

三、信息技术融入数学教学,为学生进一步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展现思维过程。

数学教学是思维过程的教学,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并不能把握每个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不能给予及时反馈。信息技术交互功能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有利于创设新颖的教学环境,使得从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步转变为以“学生动脑动手自主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

例如,学习《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时, 学生在练习纸上整理数据,教师很难了解到学生整理数据的全过程,教学的实效性很难把握等结果。现在,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大信息量传载功能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分组学习,小组合作的形式,使师生及时掌握各小组整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自己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

四、把多媒体技术和初中数学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呈现过程,并突出重点、难点。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易产生疲劳甚至厌烦情绪。而数学建模来源于问题,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为教学提供强大的情境资源,能展示知识发生的过程,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多媒体课件具有动态演示功能,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有助于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调作用,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从而达到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在讲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可以使直线转动,产生与已知圆的相离、相切、相交的各种动态的位置关系,并在旁边显示圆的半径(R),并动态的显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学生们可以一目了然的动态的了解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与圆的半径(R)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推出圆的位置关系,与圆的半径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之间的关系,

五、创设悬念,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初中生因受知识面、身体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象思维丰富,抽象思维却明显不足。而多媒体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巧设悬念,增设疑问,揭示规律、拓展内容、发展思维,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问题,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例如:在解决“用一个平面去截正方体,得到的截面是几边形”这个问题时,可以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随着平面的位置变化,截面的形状也不断发生变化,并在变化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截面的形状根据什么性质确定,这样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能够解决新问题,并能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的问题。

例如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存在空气阻力,抛出的物体的轨迹并不是数学中所说的抛物线,在展示抛物线(二次函数图像)的形成的过程,用传统方法难以胜任。而通过Flash、几何画板等制作软件,则可利用其函数功能,轻松实现各种函数的图像演示。再如,在学习用频率估概率时,研究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出现的机率随抛掷次数之间的关系,如果用人工来投的话,由于时间的限制,投掷的次数往往不够大,其结果的可信度相对差一些。而利用抛掷硬币的课件,可实现较多次数的投掷,从而更能揭示其正反面的出现机率所固有的规律。在演示的过程中,可利用课件的可控性和交互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试验,由学生来设定其抛掷速度和次数,由此得出相对合理、可信度高的试验结果。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使之上升为理性认识。

总而言之,多媒体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是大势所趋,是应该值得推广的一种优秀教学手段,也是数学教育教学领域是必需面对的一个现实。但是,初中数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并非强调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不是信息技术用的越多越好,计算机作为有效的辅助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要把它用的恰到好处。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教师的示范作用等等。就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我们不提倡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来代替学生能够从事的实践活动;我们不提倡利用计算机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象,来代替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探索。凭风巧借力,送我上青云,初中数学的课程改革只有巧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机整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达到优化数学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目的。

戴劲松承诺书

劲松残联志

张劲松事迹材料

劲松六中专题报道

劲松文学社工作计划1

学习潘劲松心得

证明.霍

蒋劲松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劲松西社区红十字会工作总结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周劲松)

霍劲松论文
《霍劲松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30页论文 论文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