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读唐诗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20-03-02 08:52:1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欣赏课《读唐诗》教后反思

樱桃园小学李文

我是09年分配的新老师,刚工作就回家生孩子了,回到学校感觉跟不上形势也不知道怎么上课了,由于我们学校就我一个专职音乐教师,所以整天自己闭门造车,当在准备课时,我回想了以前听过的课,老师们教授唱歌课比较多,欣赏课少一些,而且从教参来看,这首《读唐诗》一课分为两个内容,一是歌曲欣赏二是组织学生活动,所以我就想选这堂课比较好,可以利用我们学校的资源优势,将这堂课和计算机、语文、美术课进行课程整合,改变音乐课在音乐教室上的传统,将我的学生们带到微机教室去上课,第二个环节,充分让学生通过电脑,自己选择喜欢的擅长的板块去发挥才能,自主选择,让学生自主选择聆听音乐和古诗搭配设计动作和表演形式,再通过小组合作确定目标进行排练。所以备好课后,用了五年级六年级的部分学生试讲了一次,结果太语文化太美术化了,所以又在原教案的基础上进行了第二次整改。

去,集体展示我们的校园文化。大家一起参与尽情舒展,激发学生对我国国学文化的热爱。

下面再来说说这堂课的不足, “因为放不下所以放不开”确实在讲课中我总是在想下个环节是什么,心中放不下教案所以心中没有多装学生,只做到了眼里有学生,心中学生装的不多,当学生出现音准不准的时候,我只说了“恩,也许紧张的缘故你的声音有些不平稳,我们在课下还要多下功夫”只给学生指出不足而没有教授学生如何处理,只想着课堂环节忘记了出现问题要及时解决问题。而且通过讲课我还明白原来讲一堂课不仅仅要备好课备好学生,还要去熟悉、学习。补充更多自己不熟的不了解的知识,当一名老师确实不容易,想上好一堂课也很难。

我最需要攻克的还是和学生之间的亲近关系,在平常的课堂中,我的课堂也许有些“散漫”,我不会拘束学生,有的时候音乐一响起学生马上又跳又扭十分活跃,因为和学生们时间长了,学生的情况都了解了,有的该唱准的我就反复地和学生练习,有的欣赏类的歌曲我不太要求学生非要唱准,总怕破坏了学生们的兴致,这也是一个疏忽,只想保护学生原汁原味的兴趣了,却忽略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也许我性格的缘故,在音乐课堂上,我比较静,学生比较活跃,张老师说得对作为老师要给学生美的引导,老师的歌声,肢体动作要带动学生情绪和参与,我还要多在基本功上下功夫?? 作为一名新老师,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会成长,感谢大家。篇2:《古诗诵读——春天》教学反思

古诗诵读——春天 教学反思

张云英

“课外阅读课内化”是现行语文教学提出的新思路,阅读是语文教育的核心,培养阅读习惯,是语文教育的责任。

古诗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积淀着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生活的起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大而言之,古诗是一个富有民族色彩的古典世界,是文学、艺术的中国特色;小而言之,古诗是一个人精神的底子,是价值观、人生观的中国特色。在本学期我们刚刚学习了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我就想以此为契机,鼓励学生搜集、朗读、背诵古诗,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

古诗借助有限的文字来表达一种和谐的意境:有的抑扬铿锵,有的缠绵悱恻,有的迭沓酣畅,有的悠扬明快,有的清新含蓄。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出其中的味道。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听范读录音,来感受古诗朗读的节奏和韵味,然后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诵读古诗,让学生读出感情,把有形的方块文字,演绎成各种丰富的画面和意境,从中体会到美,感受到美。 课前让学生搜集古诗及其诗意,课堂上让学生小组交流,

搜集古诗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古诗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古诗的海洋里遨游的同时,还让学生学会了选择和鉴赏。小组交流让学生搜集的少量的古诗变得丰富起来,滴水成渊,不仅达到了资源共享。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表格的设计为了整齐、统一,却限制了学生的能力。

“小试牛刀”环节,让学生再体会作者写作手法的基础上,模仿写古诗。实现了读写结合的统一,丰富了学生们的想象,提高了他们的习作水平。不过此环节设计难度过大,对于古诗的押韵、平仄等方面学生并不了解,虽然能写出诗句,但缺少诗的节奏,韵律、更像打油诗,如果能改成让学生写儿童诗歌或春天的景物片段描写,学生会更有收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是永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地学习,钻研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篇3:读唐诗有感

读唐诗有感

南辛镇尼山中学 刘亚男

唐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小的时候,妈妈就告诉我,中国是诗的国度,是诗的故乡。在我还没上学时,妈妈就教我读唐诗。古诗,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却可以表达许多事物、景物,就这么几个屈指可数的字,就可以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每一首诗,就像一杯茶,难受时尝到是苦的,愉快时品到是甜的。如果你想喝上一杯好茶,就得入情入心,细细品尝。每每品唐诗,我的心情总会随着诗人的忧而忧,随着诗人的乐而乐。在忧中学会思考,在乐中学会享受。

在唐诗中,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知道了不少历史,也找到了无数的乐趣,认识了许多扬名中外的诗人。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诗脍炙人口,百读不厌。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十分热爱自己的国家,自秦汉以来,异族一直不停地侵犯内地,战事十分频繁。许多爱国将士来不及与家人告别就奔赴沙场,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报效祖国。想到这儿,王昌龄悲愤地写下一首诗——《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歌颂守边的英勇将士,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读到这儿,我掩卷沉思。戍边战士也是血肉之躯,也是有情之人,他们也有浓浓的情、浓浓的爱,但为了国家的安定,为了人民的安宁,他们宁愿十几年不回家乡,他们的亲人在无穷的思念

中度过,亲人在热切地盼望他们的回归。这其中的酸与苦,忧与愁,我们怎能体会得到?他们是怎么抑制住自己的思乡之情的呢?这其中要经历多少磨难呀?那浓浓的情愁,令人酸楚。我十分清楚,我无法与他们相比。我惭愧,我的懦弱。同时,我也无尽的佩服这些民族的英雄们!

作为一个现代人,虽然现在祖国已经繁荣了,但是,我们要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强大,更加繁华!

读古诗,让我更加接近那些伟大的诗人,感受他们的思想与情感,唤醒我沉睡的心灵,让我的思想更加的澄澈!

一首诗是一句忠言,一首诗是一声钟声,它敲醒了一个糊涂的人,敲开了一个人美好的前程。徜徉在诗的海洋里,我自己仿佛也成为了诗人! 老师点评:学生的思想感情丰富,用言简意赅的语言表述出,自己对古诗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语句通顺连贯,以王昌龄的《出塞》分析,自己对古诗的体会和理解。分析的恰到好处。篇4:《古诗对比朗读指导》教学反思 《古诗对比朗读指导》教学反思 《古诗对比朗读指导》教学反思

古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随着新教材的使用,古典诗文在教材中所占的比值增大了。古典诗文以其超常而不俗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启迪着,开拓着人们的思维,它对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在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去教我们的古诗呢?这是一个困扰我很久的问题。在刚开始教书的时候,我也和大多数的语文老师一样认为只要让学生背住,可以默写出来就可以了。不再去深究在今天我们学习古诗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么。

由于学校人事的调动我有机会上到高中教了两年语文再回到初中。在教高中的两年中我慢慢发现,这种单纯的靠背、默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已经不能达到我们高考古诗鉴赏对于学生诗歌素养的要求。在回到初中之后我决心改变我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古诗的教学课堂真正成为启迪学生心智的阵地。

反思一: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诗歌之美。

苏轼曾经说过:“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我想古诗的鉴赏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一个字“读”上面来。但是读也有很多种方法。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方式读吗?过去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这是行不通的,我想必须要让学生有目的地读。要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形象美、意境美以及在这三美之中体味诗人所饱含的深情。所以我在这次的教学中就尝试着将“读”作为贯穿整节课的主线。在环节的设置上也遵循了由浅入深的规律分三个环节(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意境)来展开。

在第一个环节:读出节奏的环节上,由于学生已经习惯了以前读书时候的那种没有感情,没有节奏的读书方式。所以我没有直接让他们自己读而是先配上音乐自己饱含感情的给学生范读了一遍,让他们感受一下节奏。我读完之后才放上音乐让他们自己边读边揣摩诗歌的节奏。为了让他们更好的把握两首诗歌不同的节奏,第一首《西江月》我用了较为轻快的《春江花月夜》的曲子作为配乐。第二首《天净沙》我用了低沉的琴萧合奏曲作为配乐。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在老师的鼓励下逐渐能够投入其中,找到诗歌的节奏。虽然离我给他们的目标抑扬顿挫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较之以前还是有一定进步。 他们对于节奏的划分也做得不错。在读准节奏之后我要求学生要读出诗歌的感情来。这一步要想完成首先就要分析出两首诗歌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当学生找出了表达的感情之后,我再次要求他们朗读,利用自己的语速和语调来表达这种感情。有了前面两步的铺垫之后,后面再加上对于画面的想象和意境的把握后。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基本上都能够将这两首诗歌读出感情和韵律感来。慢慢接近了我对于抑扬顿挫的要求。同时在这反复的诵读分析过程中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也一步步走向了深入。

反思二:由景入情,体悟诗意,才能读出感情。

在我们过去的诗歌教学中我们最常见的做法是只是背诵和默写。反正在初中阶段对于诗歌的考试主要也是要求默写。但是这种相对功利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情感和能力的培养却是极其有害的。很多学生在朗读诗歌或背诵诗歌的时候是完全不带情感的。更不要说能够在诵读中让听者听出诗歌中的情感了。所以在这次的教学过程中我,我在弄清诗歌的节奏之后就让学生去找诗歌中的景物,以及诗人在这些景物中所包含的情感。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之下很快找出了景物和情感。我再要求他们用自己的声音、语调、节奏去表现这种情感。虽然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还显得有些稚嫩但是情感已经可以在朗读中不同程度的表现出来了。为了加强印象,让学生体味到不同的情感需要不同的语调,语速,节奏去表现。我特意安排了这两首情感和内容上都完全不同的诗歌进行了学习。在老师的引领之下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朗诵的基本技能。

反思三:适当的拓展能开阔学生视野,巩固所学内容。 我始终认为所有学科的学习它的终极目标都不应该是掌握知识点本身。而是要找到让知识融汇贯通的方法。我们的语文学习尤其是这样。所以在学完一篇新的课文之后我们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就尤其要注意。在我刚开始教书的一年里我的作业就仅限于书本。一年之后我发现我的学生在语文素养和语文视野上面越来越落后于人。在经过深入的反思后我抛弃了我以前的做法。不是简单地布置一下《练习册》了事。每一次上完课我都会精心地挑选我的作业,我希望我的作业不但要巩固今天所学的知识,还要拓展学生的视野,为他们明天的学习做好准备。在这一课的学习中《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是课内的文章。在精讲精练了朗诵的方法之后,我还选择了两首课外的古诗。一首是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这两首我就放开手让学生去自己分析、体味、朗诵。没有让我失望的是学生都能够很好的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以用一些朗诵的技巧来表现这种情感。

不足的地方:第

一、由于以前这样的练习比较少,一部分的学生虽然在下面很认真的读,但是不敢主动举手起来朗读。

二、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自己少讲,让学生多一些发言的机会,给他们多一些自由探讨。篇5:关于《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的尴尬与反思

关于《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的尴尬与反思 作者:马海燕 来源:《课堂内外·教师版》2015年第04期

【摘 要】 《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就是通过诗歌鉴赏的途径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但每天相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倦怠、厌烦。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努力与探索:在吟诵中体味音韵之美,在歌吟中唱出意境之味,在探究中感悟审美之娱。让诗词赏析课上得更有诗味,让学生能如沐春风,得到诗词的熏化。

【关 键 词】 唐诗宋词;教学;尴尬;反思

为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从历代诗歌中汲取营养和精华,苏教版编写了《唐诗宋词选读》这一选修文本。《唐诗宋词选读》全书都是诗词鉴赏,书中每一首诗词都十分经典。当我初捧此书时,犹如拿着一本浓缩版本的诗词鉴赏词典,每每品味起来,犹口含甘饴,回味无穷。不知不觉中,半个学期的授课已经完成,在获得情感体验、心灵共鸣与精神陶冶的同时,更给我们带来审美的体验、创新与反思。

一、教学中面临的困境与尴尬

新《课标》关于选修课程教学目标是这样表述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就是通过诗歌鉴赏的途径培养其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对美有一双“自己的”像水银一样发亮的眼睛。 可是,当我心驰神往地指点着每一篇诗词,满怀激情地赏析着每一句、每一词时,却发现学生的脸上写满了疲惫和无精打采。就连我随诗人的喜怒哀乐,在他们眼神中流露出的也是自作多情。

虽然唐诗宋词的美是不言而喻的,李白的飘逸绚丽、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豪放雄壮、李清照的婉约含蓄等等无不给人以享受,但每天重复“同样的故事”,于是学生不再有新奇感,天天呈现“精美的大餐”,学生难免消化不良。学生在诗歌学习中感受到的不是“美”,而是“烦”;对我们的教学不是“渴求”,而是“厌恶”。这个结果与我们新课程设置的初衷相背离。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作了多方面的努力与探索,现把我的心得体会写出来让大家评判指正。

二、教学中的探索与体验

(一)在吟诵中体味音韵之美

对于文采斐然,意象斑斓,情感起伏,韵律和谐的诗歌作品,我们可以作反复吟诵,通过老师指导朗诵技巧、反复诵读,可以达致背诵积累的目的;借助多媒体的手段,增加音画等形

象思维的刺激,可以丰富学生对于诗歌的审美感受。《春江花月夜》中意象纷繁,意境优美,抒情思路流畅,是欣赏的好素材,但它完整的意境之美,若经过语言拆解后会诗味大减。若可以用一曲古乐《春江花月夜》来作为衬底音乐,引导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诵中逐层深入,体味意象之美,意境之美,情致之美,熟读背诵的效果会更好。另外,《唐之韵》等电视诗文朗诵素材也曾被我们作为朗诵欣赏的素材,学生普遍反应不错。

(二)在歌吟中唱出意境之味

兴趣是教学的动力。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古人强调教必有趣,以趣促学。南宋朱熹说过“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如何让《唐诗宋词选读》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产生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小审美的距离?我想到了流行歌曲。

流行歌曲展现千姿百态的生活,表达形形色色的情绪与心态,为绝大部分学生所喜爱。而唐诗宋词也是当时朝代的流行歌曲,尽管处于不同的时代,人们所经历的事物各有不同,由此衍生而出的情绪感受也相去甚远,但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反应与情感,却并不受时代与地域的限制。因此,某些古人所经历的心理变化放在今日也同样适用,那么用以表现古人情感的诗词歌赋,同样也可以是今人的心理映照。很多由唐诗宋词谱成的流行歌曲很受学生欢迎,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柳永的《雨霖铃》,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李清照的《一剪梅》《武陵春》„„在教学过程中,我先介绍自己搜集的几首歌曲,引导学生领略诗词与乐曲珠联璧合的美。接着,发动全班学生去寻找这样的歌曲,在寻找、搜集的过程中,学生快乐地听歌,仔细琢磨诗(转载于:读唐诗教学反思)词的意境,也会产生许多疑问,不知不觉中就有了研究唐诗宋词的强烈欲望。

(三)在探究中感悟审美之娱

唐诗宋词是古人生活体验、生命感悟的结晶,沉淀着古人丰富的情感,文学性极强,又充满了人情味。这些决定了诗歌教学的过程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实验论证、逻辑推理,而在于呈现文本内涵,激活学生的生命激情,引导学生主动进入文本世界进行审美体验。不应盲目追求唯一标准的分析与评价,而要尊重学生的多元表达与个性体验。一首《将进酒》可能激发女孩子们的一腔豪情,一曲《雨霖铃》可能感发男孩子们的缕缕愁思,一首《锦瑟》可能引发大家万种惆怅、万般感慨。当每首诗词作为教学对象出现在课堂中时,它呈现出的是一种开放的状态,召唤着师生将它唤醒、将它丰富。新课程标准中多处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的”,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既是文学鉴赏的必由之路,也是一种非常高的审美境界。

鉴于诗歌鉴赏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就不能盲目追求作品赏析时的群体共鸣(即所谓标准答案),而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个人体验,给学生独立体验的自由与空间。如讲《青玉案》时,因为之前对辛弃疾的生平、性格、作品都有过详细的介绍,所以除了授课时简单提及创作背景外,我并没有做过多的补充。在理解了全词的基本内容后,我请学生讨论:如何理解作品中“那人”及其处境?学生表现得非常活跃,解读方式也很多。有的学生是通过分析表现手 法——反衬加以评价;有的学生是知人论世,通过分析辛弃疾的性情、志向与政治际遇、人生处境来理解;有些则联系南宋同时代词人的作品,如李清照的《永遇乐》,由南宋朝廷粉饰太平的做法来理解“那人”的正义感与时代感(这种对知识进行迁移的做法非常值得赞赏);还有一位同学由处于寥落、清冷之处的“那人”联想到苏轼《卜算子》中的孤鸿,表达自己并未经历过但可以感受到的那种缺少知音、独处高处的人生处境的体味,他的语言还很稚嫩,但在这样小小的年纪就能够自然地去体会人生的况味,不由我不感动。固然,“情人”“志同道合的知音”“孤傲、清醒的自我写照”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状态”。

这些解读都非新声,但学生发言的踊跃对我触动极大。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首词所营造的境界对学生内心的深深震撼。人们常常感叹现代社会是一个人心与人心隔阂不通的世界,既然语文教育格外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那我们就可以积极地以唐诗宋词的人情打通并开阔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也许诗词是太古老的东西,但诗词里那个人情的世界亘古常新,就像唐晓明教授所说:“唐诗是不死的心灵”,“在现代社会中保留一点唐诗精神,不是风花雪月,不是语言艺术,而是回到唐人的梦,回到可以通而不隔的心”。 实际上,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从来都注意对文章的直觉体悟,即意会,在学习过程中凭借直觉感受体味、领悟作品内容、形象和意义。直觉是个体的,它注重学生对作品的心领神会,即学生个人心灵的体验;它追求悉心体味、崇高灵性的把握性,着意发挥主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和能动性。这种直觉体悟的模糊性体察,是学生对文本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的发散性把握。有些诗词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解决字词问题,对于作品的意境、语言的鉴赏,则引导学生去自己展开。 以上内容是我在上诗词鉴赏课中获得的一点肤浅的看法,其实反思是为了更好的进步。希望在不断的探讨中,能让诗词赏析课上得更有诗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如沐春风,得到诗词的熏化。

唐诗教学反思

《读唐诗》教学设计

读唐诗教后反思

读唐诗

读唐诗

唐诗游子吟教学反思

我读唐诗

读唐诗有感

读唐诗有感

读唐诗教案

读唐诗教学反思
《读唐诗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