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探析媒介变革与审美文化发展

发布时间:2020-03-03 03:21: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探析媒介变革与审美文化发展

李益,夏光富

(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重庆,邮编400065)

摘要:媒介变革的驱动力源于科技发展进步和人类传播需要,而审美文化创新则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分析媒介变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等发展趋势,探讨数字媒介语境下审美文化所呈现出的虚拟性、交互性、便捷性等新特征,论述数字媒介中现实与虚拟的对话、假象与真实的对话、二元与非二元的对话等审美文化悖论现象。

关键词:媒介变革;审美;新特性;趋势

Abstract: The driving force of media revolution originate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chnology and the demand of human communication.In addition , the innovation of aesthetic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humanity.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media revolution on digital media, networking media, intelligent media and multimedia.Discuion of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like the virtuality, interaction and convenience that presented by the aesthetic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media.Discourse of the paradox between reality and virtuality, illusion and truth, binary and nonduality in aesthetic culture. Key words: media revolution; aesthetic; new characteristics; trend 图书分类号:G20;B83

文献标识码:A

一、媒介变革的具体表现

1.媒介变革的动力

媒介变革重要的驱动力来源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媒介形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地整合、融汇和变革。“媒介变革的历史表明, 技术创新是媒介变革的根本动力。”1 “传播技术的发展会带来各种新的媒介形态和传播方式,而新媒介方式的出现总会派生出种种新的文化形态和类型”

2从印刷媒介发展到电子媒介,从电子媒介发展到数字媒介,都依赖于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推动,以广播、电视、电影为代表的电子媒介被以网络、移动通信为代表的数字媒介所超越,正是科学技术特别是数字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产物。

媒介变革根本的驱动力更来源于人类传播的需要。媒介的变革和发展,既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产物,又进一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发明和发展传播媒介的历史。现代媒介的发展,打破了人类社会亘古以来信息传播中的时空限制,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规划基金项目(10XJAZH003) 作者简介:李益(1954-),男,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传媒美学;夏光富(1962-),男,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影视传播

“任何媒介(亦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都是由新的尺度引起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3以传播学视角考察,人类能够主宰世界并非取决于自然传递信息的感官能力,而主要取决于独具的创造、使用和发展传播媒介的能力。

2.当代媒介变革的主要表现

当代媒介变革的表现十分丰富复杂,最主要的有以下一些形式。

数字化:媒介的数字化是极其深刻的媒介革命,李勇曾论述“电子媒介已经成为社会中许多行业正常运作的基本工具”,4 而数字媒介则更是引领时代朝流,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面貌和心理状态,进而引起审美文化的变化发展。数字媒介已成为媒介变革的核心形态。

网络化:当今的时代已进入数字媒介主导的全球化时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网络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系统支撑和基础平台。网络集成了诸种媒介的功能,成为媒介的集大成者,目前计算机互联网、广播电视网、通信网融合渗透的态势,更加速了媒介网络化的进程。网络突破了现实世界的时空概念,颠覆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空间。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完善,不断带来功能的审美演化,技术与艺术的在网络平台高度融合与渗透,使网络世界与审美结下不解之缘,网络在展示、传输、交流信息中发挥了极其独特的作用。

智能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媒介形态的快速变革发展,技术含量及复杂程度不断提高,智能化离社会各行各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越益贴近。比如电脑的自动安装软件、自动判别显示模式,电视的定时开关机、自动搜索选台、倒放回看,网络的一键清理修复、智能查毒,手机的号码自动存储、短信过滤、智能重拨等,这些实质上都是对媒介功能加以选择、判断、处理,实现自动控制。随着技术的进步,媒介的智能化发展也会越益突显。

多媒体化:以计算机为中心将处理多种媒体信息的技术加以整合和融会,扩展人与计算机的功能使之高度集成,将文、图、声、像、视频、动画等媒体信息加以有机综合运用。多媒体化使信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表现效果直观形象生动,给接受者以多重感观刺激,多媒体化很好地满足了人们日益提高的视听审美需求。

二、数字媒介语境下的审美文化

媒介变革更大限度地满足了人类传播和交流的需要,进而引起人类审美文化的发展、变化与革新。数字媒介语境下的审美文化最主要的形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虚拟性

数字技术催生了网络艺术、动画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的快速成长,给受众营造了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虚拟世界。“虚拟世界是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由人工高科技技术如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虚拟实在技术等所创造的一个人工世界,”5 虽然虚拟性指其存在状态是无形的,但它却以信息、图像、声音、文字等作为自己的形式要素,我们可以把它想象为一

种场的存在,一种趋势、意境或一种连续。从本质上看,虚拟世界只不过是超现实的符号影像,它借助数字化虚拟方法塑造出超现实形象,是虚拟现实的视觉消费品,它将现实世界现实事物拆解为数字化代码,然后将这些代码组合成模拟真实的虚拟形象,并将这些虚拟形象作为现实的替代物用以表现现实的真实,营造出的虚拟世界,可为人们补偿一部分在现实世界中无法满足的需要,人们可以在虚拟世界恣意狂欢、自由创造、感性张扬。虚拟审美物像起到了替代现实艺术审美形象的作用,这样,虚拟性也就成就了一种特殊的审美文化。

2.交互性

在数字化媒介条件下,充分的交互不但成为人类传播和交流的常态,而且也演化成审美文化。传者发出讯息,并通过受者的反馈来确认传播的效果;而受者不但接收讯息,而且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相应的反馈。“新媒体极大的扩展了视听感受之外的另一个新体验,那就是——互动。这一特点使新媒体艺术的创作过程与传播过程与以往有很大的改变,受众

6甚至可以参与艺术创作或者对艺术片进行自我重构。” 交互成为一种全新的传播交流方式,一方面,受众对信息的获取是非线性的,可自由选择,通过对超链接的点击,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浏览;另一方面,受众也参与信息的发布和传播。人们通过交互,更深入地实现传播和交流目的,更有效地获知信息传送效果,更充分地获得审美心理满足与愉悦。交互性有同步交互、异步交互、综合交互等多种方式,传播效果不仅仅由媒介控制,受众的主动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控制了传播效果。充分的交互从不同层面强化了人们传播和交往过程中的审美体验。

3.便捷性

人类追求传播需要的满足,很大的一个因素是追求便捷性。实现便捷性,起到的作用就是提高了办事效率,增强了工作效果,进而达到身心放松和心理满足,获得了审美愉悦。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系统演示授课、利用课程网站和课程QQ群讲授和讨论问题,笔记本电脑、上网本的便携化设计等等,无不适应了人们运用数字媒介的便捷性审美诉求。

手机的功能极度泛化和形态微型化趋势,是数字媒介便携性审美文化的突出表现。从功能上看,手机越来越增加其使用功能,使具不仅是通信工具,而且是多媒体视听终端、照相机、微型录音机、游戏机、炒股机、上网本、闹钟、记事本、电子词典、计算器、计时器……一机多种功能多种用途,等于将众多器具带在身上,其功能泛化到极致也就便携到了极致。从形态方面考察,手机外形向轻、薄发展。在追求视觉效果需要相对大的屏幕与追求便携需要较小的尺寸这一对矛盾中,设计师尽可能寻求两者的平衡,从而适应人们的审美需求。

三、数字媒介审美文化发展中的悖论现象

1.现实与虚拟的对话

现实与虚拟是一对矛盾,但人们往往游走于两者之间,感受其审美意涵。在虚拟社区,人们聊天,建立博客,参与论坛讨论,玩棋牌和游戏,抒发情感与看法,感受愉悦与快乐。“它引导人们进入到虚拟世界内部并产生置身于这个虚拟世界的存在感。它试图创造出一个逼真的体验环境,通过对于人的思维感知行为系统的作用与引导,使人关注感知并对虚拟世界作出反馈,主动参与其中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它所具有的对于现实的高度模拟性或是

与理想的极其相似性,使得处于虚拟世界的人们很容易混淆虚拟与现实而陷入沉浸状态中,相信自己正存在于一个‘真实’的世界中”7 这便是虚拟世界独具魅力之所在。

但是,数字媒介艺术的虚拟性又是相对的,它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一种形态,它与现实世界具有紧密的联系,“在交流的时候,交往者常常把自己最真实、最本真的自我流露出来。”。8 从本质上讲,虚拟世界即是现实的反映,虚拟形态与其现实形态具有相互对应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虚拟环境也可以采用一些制约手段,将虚拟性限定在有限的范围,如作品竞赛采用实名投稿,作者提交作品参赛,要求提供个人的真实信息,如姓名、地址、电话号码、邮编、电子邮箱等,使虚拟世界也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感。“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9 胡锦涛总书记2011年2月19日在省部级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关于加强虚拟社会管理的讲话为我们科学地利用虚拟世界,弱化它的消极影响,充分发挥它积极的社会功能指明了方向。

2.假象与真实的对话

数字技术促进了数字艺术的发展,人们寻求将数字艺术作品制作得生动、逼真,甚至以以假乱真。例如在数码图像处理中,每一帧画面都做得漂亮弦酷,修饰妆容,优化表情,去除瑕疵,美化效果,甚至移花接木,为我所用;数字影视创作中,数字化蒙太奇使用,大量的数字特效应用,利用CG技术实现以假乱真效果;动画创作中,用数字技术制作模型,创造角色,调整动作,设置光源;创造机器人:富有弹性的肌肤,仿真的肌肉,敏感的触觉,精确的动作,都足以以假乱真。虚拟现实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高新技术,也称人工环境,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实时、无限制地观察三度空间内的事物。

“以假乱真”的“假”并不是坏的东西,可以乱真的假,有时恰恰是我们所追求的效果,代表了人们爱美尚美求美的需要,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前提是不能改变真的本质,这里就需要掌握一个恰当的度,如若因“假”而“乱”到改变了真的本质,那就无美可言了。

3.二元与非二元的对话

电话是点对点的传播,属二元形态,广播是点对面的传播,属非二元的形态。而数字通信的电话会议、手机多人通话,手机短信单发与群发,将这两种形态很好地融会综合,二元形态与非二元形态实现了融洽的对话。在网络世界,非二元形态更是成为主角,“传统艺术观中处于两极的身份是对抗性的,但在网络艺术中,两极的对抗得到了消解,两极身份向中间流动,尖锐的对抗变成和谐的身份融合”。10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消费者(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传统大众传播语境中的传播者和受众的区分被打破,参与传播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传播者和受众的双重身份。创作者、修改者与欣赏者、评论者之间呈现融合状态,已无明显界限,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呈非二元对立的状态,这是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滋生的艺术形式所独具魅力的审美特性,同时带给传播参与者更多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11

1 崔保国.技术创新与媒介变革[J].当代传播,1999,(6).

2 (美)罗杰·菲得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明安香译.华夏出版社,2000.66. 3 (美)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74 4 李勇.“第二媒介时代”文化变迁的脉路[J].北方论丛,2010,(1).

5 朱晓菊,丁伟.虚拟与现实的交错—浅析虚拟世界的美学特征[J].电影评介,2010,(2). 6 孙雯,米高峰.新媒体艺术及其审美“新”特征初探[J].新西部,2010,(14).

7 王燕鸣.论新媒体艺术在虚拟世界中的互动体验[J].大众文艺,2010,(2).

8 陶东风.网络交流的真实与虚幻——网络文化与青年亚文化[A].王文宏,高维纺.网络文化研究[C],吉林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6,(1). 9 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N].光明日报,2011-2-20(1). 10 刘晗.论网络艺术的美学精神[J].江西社会科学,2004,(7):167 11 陈力丹,汪露.2006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二个新鲜话题[J].新闻界.2007,(1).

审美文化与泰国学生..

企业变革与文化心得

谈审美文化的产业发展与艺术设计教育

旅游审美文化

中国审美文化

中西方文化比较与服装审美

《企业变革与文化》各讲主要内容

《企业变革与文化》培训提纲

通用公司与戴尔公司文化变革

文化与发展

探析媒介变革与审美文化发展
《探析媒介变革与审美文化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