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河南省许昌市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

发布时间:2020-03-03 06:33:1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河南省许昌市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

园区名称: 河南省许昌市农业科技园区 申报单位: 许昌市人民政府 二○○一年七月二十七日

一、总体规划提要 1.1背景意义

农业进入新阶段以后,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改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新阶段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促进农业由以资源为依托的数量型农业向以技术为依托的效益型农业转化,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其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的科技进步,其有效途径是政策引导和建园设区进行示范。1995年以来,许昌进行了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成功探索,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了种、养、加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加工、储运等整个技术体系的水平,并且形成了一种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园区运行机制和科技推广机制。 许昌的农业类型和基础条件,都在河南及黄淮海地区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2000年2月,温家宝副总理指示在许昌建立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区。因此,建立许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对于引导与其农业特点和类型相似地区农业的发展,促进河南乃至黄淮海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2总体目标

采取综合规划、统一指导、区域布局、分步实施的方式,到2003年示范园完成预期建设目标,2005年示范区初见成效,到2010年基本建成符合21世纪农业发展方向的农业科技园区。具体指标为每亩土地产值4000元以上,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10000元/人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 1.3布局与重点

园区总体规划设计为“一园九区”:花卉产业化示范园(核心区,1.5万亩)、花卉产业化示范区(45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20万亩)、中药材生产示范区(25万亩)、优质小麦产业化示范区(50万亩)、优质烟叶生产示范区(10万亩)、农作物种子产业化示范区(1万亩)、畜牧业生产示范区(养殖奶牛、肉牛、肉羊、生猪为重点)、农产品加工示范区(6个重点龙

头企业示范带动)、农村城镇化科技示范区(10个)。“一园”是许昌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和建设重点,通过“一园”的建设,为其他9个示范区提供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包括土地、资金、人才等规章管理制度)、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示范,从而带动全市及周边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 1.4投资概算

园区概算总投资101760.4万元。其中示范园投资13180.4 万元,示范区投资88580万元。拟申请国家投资3707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24330万元,自筹40360.4万元。 1.5效益情况

示范园项目完成后,将达到年产1000万株(穗)名优花木接穗、1600万株优质花木种苗、60万盆盆景花卉、126万只鲜切花、7.7万盆蜡梅造型盆景、2100万株优质花卉种苗等产品的生产能力。项目年新增总产值6541万元,新增利税2132.7万元,其中新增税收555.8万元/年。项目区农民年新增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 示范区项目完成后,测算年增效益73400万元。

二、园区概况 2.1地理位置

许昌市位于中原腹地,地理座标为东经113°03'-114°19'、北纬33°41'-34°24'之间,辖一区二市三县,面积4996平方公里,耕地458万亩,人口4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7万人。境内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及省道纵横交错,市区距郑州国际机场5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2.2自然条件

许昌自然条件优越,属暖温带季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4.3-14.6℃之间,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150-2391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121千卡/cm2,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以上的农耕期314天左右,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持续日数为218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为671.1-736.0mm之间,无霜期为217.5天。 2.3农业经济条件

长期以来许昌一直是河南省重要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畜牧业主产区,名优特农产品独具特色。许昌素有“烟叶王国”之称,所辖鄢陵县已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花卉生产销售基地,许昌县为全国著名的腐竹生产加工基地,禹州市为全国四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全市现有4个国家粮食基地县,2个秸秆养牛示范县,3个瘦肉型猪出口基地。 2.4科技支撑条件

许昌具有较强的技术组装集成能力,有比较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全市先后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林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28所科研院校建立联系,进行技术合作,已有580名市外专家应聘到许昌进行农业技术指导。积极改革农技推广体制,实行农业科技承包,2100多名本市科技人员和300多名外地技术人员进入园区直接进行技术承包和指导。市政府连续5年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承包集团和个人给予重奖。几年来,全市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已引进农作物新品种60多个,推广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21项,农业适用技术100多项,农业科技贡献率已由1995年的35%提高到目前的45%。1999年10月29日,温家宝副总理对《国内动态清样》第3362期刊登的“科技创新给许昌农业插上现代化的翅膀”一文作了批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与市场紧密相联,与千家万户紧密相联,与科技人员报酬紧密相联,这是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许昌在这方面的探索值得重视。” 2.5园区建设现状

全市己建成高效农业示范园区146个,总面积110万亩,形成了花卉、蔬菜、烟叶、腐竹、水果、中药材、食用菌、畜产品八大系列产品,园区内亩均产值2600元。目前销售收入50万元以上、带动农户100户以上的产业化经营组织91个,龙头企业76家,带动农户44.9万户。200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06亿元,人均2330元,在全省居第5位,与1995年相比,年均增长11.6%;农民人均纯收入2520元,在全省居第3位,年均增长13.5%(按当年价格计算);粮食总产量248万吨,人均569公斤,在全省居第2位。 2.6示范园(核心区)概况

地点在鄢陵县311国道两侧,涉及柏梁镇、陈化店镇的6个行政村,面积1.5万亩,2000年该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2811元。现有各种类型的花卉生产销售企业96家,固定资产3.6亿元,年产值4.2亿元。北方花卉集团公司已建成长江以北最大的集科研、生产、经营为一体的花卉组培基地。该区是国家腊梅及名优花木优质高效技术示范项目区、国家林木优良无性系快繁基地、河南省30万亩花卉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区、河南省节水灌溉示范区。

三、背景与意义

3.1建园设区、引导示范是国际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经济全球化和技术革命正在推动产业革命的迅猛发展,使产业升级速度明显加快,世界性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已经形成。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使农业整体效益大幅度增加,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不断涌现使农业产业结构日趋优化,现代农业正在成为新世纪各国政府构架新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以农业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的园区建设成为国际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基本趋势以及国际农业竞争的焦点。各国政府都将发展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实现农业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基础产业,并精心组织、统筹规划,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农业高新园区及相应技术,力求在国际竞争中占居优势地位。 美国为促进设施农业等高技术的发展制定了“面向21世纪的生物技术发展计划”,主要运用生物工程技术来发展种子种苗和畜禽疫苗产业,以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欧共体为提高农业效益,主要致力于大幅度降低农产品成本和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开发。荷兰通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立设施农业园,将生物技术、设施栽培、计算机管理等技术融为一体,重点发展蔬菜和花卉产业,用6%的土地创造出30%的农业总产值,成为世界高效农业发展的典范。新加坡计划在6000公顷的土地上,将70%的国土改造成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以色列通过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设施栽培技术的突破,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农场,在荒漠上创造了人间奇迹。

3.2农业新阶段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必须加强引导与示范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产品供求的基本平衡,国民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发展的形势与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结构不合理、整体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农业的发展受到国际国内市场和资源环境的多重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数量不足转变为质量与效益低的问题。促进我国农业由以资源为依托的数量型农业向以技术为依托的效益型农业转化,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其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的科技进步,其有效途径是政策引导与建点示范。 实现农业“新四化”需要引导与示范。面对新阶段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的现状,面向新世纪实现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导农业实现产品标准化、经营企业化、布局区域化、管理信息化,带动不同区域、不同领域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进行方向引导和发展示范。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引导与示范。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之后,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显露出来。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二是一般性

品种多,专用品种少;三是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很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农作物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抓住农产品总量平衡的有利时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就成为农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当然,新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与前几轮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过去农业结构调整主要是解决了农业向广度进军的问题,新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决不能再走简单的数量、比例变动的老路子,必须注重调整质量。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园区引导示范。

增加农业整体效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需要引导示范 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还很低,1997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0.79:1,其中东部地区为1.05:1,中部地区为0.58:1,西部地区只有0.44:1。在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一般相当于农业产值额的3-4倍。这说明,中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有助于克服农产品“卖难”问题,而且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还可以有力地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并不是农业生产的简单延伸,更不是农副产品剩余后的一般性加工处理。随着社会需求多样化,农产品加工业将向农业提出生产加工型专用原料的要求,引导农业结构趋向合理,更加适合社会的需求。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是“农民生产什么,企业加工什么,消费者就消费什么”,而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则是“消费者需要什么,企业就加工什么,农民就生产什么”。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深度,还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有效途径。现代农业早已摆脱了仅仅提供原料和初级加工品的地位,已成为一种“从田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包括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运和销售等全部内容。现在仍把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割裂来看的观点,是一种应当摒弃的过时看法。现代农业的竞争,不仅体现为农业生产环节产品和技术的竞争,更体现为包括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在内的整个农业产业体系的竞争。抓住当前主要农产品供给比较充裕的有利时机,大力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更大规模地实行农产品加工转化,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来源,将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开拓新的领域,将进一步加快中国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 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促进产业化需要引导示范。动植物新品种的选育、病虫害与疫病综合防治、农产品加工及综合利用等对农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后,需要加强农业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加快应有研究成果的中试、熟化和转化,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产业,建园设区进行引导示范是必要的。

增强国际竞争能力需要引导与示范。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将对中国农业进出口贸易产生巨大影响,其利弊如何最终取决于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小麦、玉米、大豆及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高于国际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以往的竞争优势。我国

的油料、糖、奶业由于自然条件好,原料充足,曾具有一定的价格竞争优势,虽然国内资源成本低,但由于加工技术落后,目前国内植物油、食糖和奶制品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以往的竞争优势。中国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如蔬菜、水果、花卉和水产品、畜产品,由于国内资源成本低,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从价格上看,目前我国主要水果价格大都低于国际市场价格,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上述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和竞争力的农产品,出口水平却比较低。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农产品品质差、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等环节还非常落后。此外,对这些产品的国内支持还不够。对中国农业而言,加入WTO对农业的冲击是确定的,是马上就会到来的,而农业所得到的好处是不确定的,是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才有可能得到的。现在政府对农业的支持能力还有限。WTO的规则限制约束了国家对农业支持和保护的空间,入世后中国的小规模经营农户与发达国家的大农场将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展开直接竞争。后者不仅在技术、市场营销管理和资金上优势明显,并且常常得到政府高额补贴。相比之下,中国农业生产劳动成本虽然低廉,但生产率低下,化肥、农药和工业饲料等现代投入不仅价格高,而且利用效率低。尤其是我国在农业科技开发和推广方面的投入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些都制约着农产品出口的增长和中国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在农产品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背景下,为迎接WT0的挑战,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能力,提高农业出口创汇能力,需要建立农业科技园区引导示范。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需要引导与示范。随着人口增加和城市化、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若不采取重大措施,农业资源、生态问题还将进一步加剧。可持续发展已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明确把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农业发展必须坚持的十条方针之一,注重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将是今后农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长期的任务。缓解农业生态环境的制约,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农业科技园区的引导示范。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引导与示范。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转化成果的普及率也仅有3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成果转化率达到60-70%,造成这一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民科技素质低。通过建立农业科技园区,可以为农民的培训提供一个基地,在农民素质提高的同时架起一座与农业科技相通的桥梁。 3.3建立许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对引导河南及黄淮海地区农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近几年,为了加快农业科技的示范推广,引导农业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许多地方都兴办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已经成为各地依靠科技进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和突破口,推动了当地农业结构的升级。但是,由于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在我国尚

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时间短、经验不足,出现了缺乏统一的宏观指导,脱离国情、盲目求洋、产品科技含量低、运行机制不完善和建设资金不足等问题,迫切需要引导和规范。 在过去的几年中,许昌进行了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成功探索。许昌的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没有局限于某个农业部门或某个技术环节,而是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了种、养、加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加工、储运等整个技术体系的水平,并且形成了一种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园区运行机制和科技推广机制。

许昌作为传统的农区,在整体性、区域性、经济、科技、体制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无论是其所在区位,还是其农业类型和基础条件,都在河南及黄淮海地区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其发展农业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对整个黄淮海地区的农业发展都具有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在许昌原有的基础上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引导与其农业特点和类型相似地区农业的发展,促进河南乃至黄淮海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四、指导思想、原则和总体目标 4.1指导思想

以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以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充分利用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引入现代农业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完善运行机制,促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速推进农业产品标准化、经营企业化、布局区域化、管理信息化,建立符合21世纪农业发展方向、具有同类型生态条件下领先水平的农业科技园区,促进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以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就是争取实现“五个超过”:一是大力发展优质化农业,力争使优质、专用农产品的比重超过普通农产品的比重;二是大力发展花卉、蔬菜、烟叶、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力争使经济作物产值的比重逐步超过粮食作物产值的比重;三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力争使畜牧业产值的比重超过种植业产值的比重;四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力争使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加值超过农业增加值;五是大力发展以加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推进以加工业为依托的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使城镇人口比重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以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就是进一步总结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经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三个紧密相联”的新机制,加快农业技术的组装集成,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提高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进一步健全农业技术服务网络体系,提高农民科技文化

素质,使全市农业从资源集约增长方式向技术集约的方式转变,使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中心,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就是在科技园区的技术引进、推广和项目建设上,必须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通过政府强有力的引导和服务,鼓励和吸引企业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向农业投资,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鼓励农民以土地、劳动力、资金等多种形式参与园区建设。 4.2基本原则

综合性原则。该园区的建设充分考虑中原地区农业发展的特点、基础和要求,特别是针对中原地区人均土地少、水资源稀缺的特点,探索打破资源约束的技术体系;园区建设要与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对周边地区起较强的引导与示范作用,联系带动尽可能多的农户增加收入;建设内容根据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发展包括农产品的生产、保鲜、加工、储运等多环节在内的技术体系。

方向性原则。园区的建设要符合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符合农村及小城镇发展的方向。园区的主导科技十分明确,发展方向十分明确,要达到技术先进、管理先进、成果先进之水准。

持续性原则。园区建设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合理规划,稳步推进,逐步形成具有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良性机制,使农业科技园区能够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效益性原则。园区建设尽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注重经济、生态、社会的协调发展,带动全市农业结构的调整,达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推广性原则。园区建设的运行机制、管理手段具有可操作性,以点带面,全面发展,以期使园区的先进经验和成果推得动、推得广、用得久,产生较强的辐射带动能力。 4.3目标 4.3.1总体目标

采取综合规划、统一指导、区域布局、分步实施的方式,到2003年示范园基本完成预期建设目标,2005年示范区初见成效,到2010年基本建成符合21世纪农业发展方向的农业科技园区。在园区基本实现农业产品标准化、经营企业化、布局区域化、管理信息化,技术服务网络健全,运行机制基本完善。

4.3.2具体目标

根据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求,继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改善等为目标,建成代表同类型生态条件的综合性农业科技园区,每亩土地产值4000元以上,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10000元/人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使园区具备以下五大功能:

(1)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开发为手段,调整产品结构,规范农产品标准,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优质化。农产品优质率高于70%。

(2)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通过对高新技术的引进、集成、推广,孵化一批现代农业科技企业,以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从而带动中原地区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提高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到50%;加工增值率高于150%;城市化率高于40%。

(3)现代化农业的示范基地:成为展示现代农村、现代农业、现代农民的窗口,让农民和干部切身感受到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文明的乡规民约等文化与社会保障条件。资源利用率逐步提高,农田灌溉率达到80%,农田灌、排标准达到稳产高产田一级标准;化肥有效利用率达到60%;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

(4)新时代人才的培训基地:成为培养现代化农业管理者、现代化农业生产者的基地,加速农民知识化进程。通过培训,示范园每一户、示范区每5户农民有1人获得绿色证书,龙头企业主要技术岗位全部实行持证上岗,80%的农技推广人员达到本科水平,90%以上的乡镇干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80%的村组干部具有中专学历。

(5)农业信息化的传输中心:成为农业信息化的助力器,汇集、加工、传播农业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及其他相关的有益信息,加速农业和农村信息化进程。搭建高效适用和与国际接轨的信息平台,建成农业专家咨询系统平台,开通农业专家热线电话;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试验田上进行以“3S”技术为主的精确农业尝试。

五、园区的布局、功能与发展重点

立足于许昌农业的基础和优势条件,针对中原农业发展的特点、基础和要求,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要求,巩固提高传统特色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主导产业,把技术先进、特色突出、规模较大、效益较高放在首要位置。根据以上布局原则,园区总体规划为“一园九区”:即花卉产业化示范园(1.5

万亩)、花卉产业化示范区(45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20万亩)、中药材生产示范区(25万亩)、优质小麦产业化示范区(50万亩)、优质烟叶生产示范区(10万亩)、农作物种子产业化示范区(1万亩)、畜牧业生产示范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农村城镇化科技示范区。

园区的主要功能和作用是,加强农业技术的组装集成和成果转化,强化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带动全市及周边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的运行质量和效益。“一园九区”是一个整体,“一园”(花卉产业化示范园)是园区的核心和建设重点,通过“一园”的建设,一方面直接带动45万亩花卉示范区的发展;另一方面,为其他几个示范区提供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包括土地、资金、人才等规章管理制度)、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示范,从而带动全市及周边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

5.1花卉产业化示范园 5.1.1建设目标

从2002年开始实施,到2004年结束,用三年时间完成。其目标任务是:(1)探索农业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有效形式,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完善园区运行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2)加强各种设施和栽培模式下的先进技术引进与成果应用推广,采用植物生物技术、设施栽培、自动控制、节水灌溉等现代农业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加快以鄢陵蜡梅为代表的45万亩花卉生产基地建设,特别是推进蜡梅等名优花卉品种的市场化、科技化、集约化、产业化、外向化,促使鄢陵花卉产业的升级增效。(3)项目完成后,建成300亩名优花卉新品种引进驯化基地、2000亩优质花卉种苗繁育基地、9000亩名优花卉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100亩工厂化鲜切花生产基地、50亩蜡梅品种资源圃以及占地300亩的现代化花木交易市场、150亩的花卉栽培基质、花用肥料、花用农药生产开发基地、3000亩的生态旅游观光园(区)等产业化配套建设项目和疫病虫害监测防治中心、信息中心、培训教育实习基地等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使项目区基本形成市场型、科技型、外向型的农业经济发展格局。示范园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农业特产税源增长8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把示范园建成中国北方最大的花卉生产交易基地、花卉人才培训输出基地、花卉科研基地、花卉观光旅游基地、花卉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和花卉信息化的传输中心。 5.1.2建设规模

整个示范园面积为15000亩,分为7大功能区。

1、名优花卉新品种引种驯化示范基地

主要引进全国及世界名贵花卉,通过驯化、筛选、栽培,逐步推向市场,以高档次的产品占领市场,面积300亩,计划由柏梁镇承担。

2、优质花卉种苗繁育基地

随着花卉业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各类优质花卉苗木的需求与日俱增,原有的繁育设施及方法已不能适应花卉生产的需要。因此,急需建设优质花卉种苗繁育基地,以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并形成规模化生产。该区主要是利用现代农业生产设施和组织培养、无土栽培、穴盘育苗、苗木容器育苗和机械化管理、种子繁殖、扦插、压条等繁殖技术手段,规模化生产市场急需的花卉种苗。面积2000亩,计划由北方集团锦花公司承担。

3、花卉规范化生产展示基地

鄢陵花卉虽然具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但生产方式落后,大都处于经验栽培层次,因此,必须加强引导与示范,实现花卉规范化、标准化生产。该基地主要通过示范推广花卉平衡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实现花卉苗木的规范化生产。面积9000亩,计划由柏梁镇、陈化店镇承担。

4、鲜切花生产基地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市场对高档鲜花切花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并逐渐成为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计划依托鄢陵花卉品种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设鲜切花生产基地,通过现代智能化温室技术和高档切花周年生产技术,进行高档鲜花切花的系列化、规范化、机械化生产,实现鲜花切花的周年供应和工厂化生产。计划建设全自动智能化连栋温棚和高档日光温室100亩,计划由北方集团似锦公司承担。

5、蜡梅品种资源圃

蜡梅是我国的传统名花,又是冬季北方唯一开花的观赏植物,其傲霜斗雪的特点深受国内外人们喜爱。鄢陵是我国蜡梅的原产地之一,积累保存了许多名贵品种。建立蜡梅资源圃,目的在于引进收集、整理、挖掘、保存和利用蜡梅资源,培育新品种,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处观光胜地。面积50亩,计划由北方集团锦花公司承担。

6、花卉产业化生产配套建设 (1)花卉交易市场

鄢陵县是国家首批命名的“全国重点花卉市场”。根据该县花卉交易的实际需要,必须尽快建立功能齐全、设施完备、体系健全的花卉苗木交易市场,为花卉销售提供良好的条件。该项目主要建设花卉交易区,花卉生产资料交易区和花卉信息中心,计划安排在陈化店镇伍子村311国道南侧,面积300亩,由鄢陵县示范园管委会组织实施,通过招标引资的办法落实建设内容。

(2)花卉栽培基质、花肥及花用农药生产开发基地

随着花卉业的迅速发展,花卉栽培基质、花肥、花用农药更新换代不断加快,对花卉基质、花肥、花用农药的大规模生产要求日益迫切。鄢陵作为花卉生产大县,建立正规的大型花卉栽培基质、花肥、花用农药生产基地势在必行。该基地计划安排在柏梁镇,面积150亩,由鄢陵县示范园管委会组织实施。 (3)生态旅游观光区

鄢陵县是南花北移、北花南迁的天然驯化场,拥有丰富的花卉资源。依托花卉主产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借助园林造景艺术,建设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疗养、购物于一体的生态旅游项目,条件得天独厚。一是计划对陈化店镇境内引黄干渠两侧,进行绿化美化,形成生态景观,并结合地下水开发,建设一批休闲茶楼,发展旅游经济;二是计划在园艺场建设渡假村,为人们提供田园风光式旅游环境。该区计划占地3000亩,由鄢陵县示范园管委会组织实施,通过招商引资的办法落实建设内容。

7、花卉生产服务体系建设 (1)疫病虫害监测防治中心

该中心与花卉生产展示基地配套,服务于园区周围所有花卉生产区。 (2)信息中心

信息中心与市场建设相配套,计划建在花卉交易市场内。 (3)花卉技术培训中心及试验实习基地

花卉业的发展亟需大量专业技术人才,计划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创办花卉技术培训中心,分期分批培训项目区花卉从业人员。计划在北方集团锦发公司建设培训楼一幢,试验实习基地100亩。 5.1.3建设任务

按照具体建设内容分类,7大功能区的建设任务有:

(1)项目技术引进、示范与培训。引进示范植物组织培养、穴盘育苗等先进适用新技术7项,示范平衡施肥、花木标准化生产、疫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3项,引进优质新品种35种,开展技术培训2.1万人次。

(2)节水灌溉。根据项目设计,需在示范区新打深井25眼,发展滴灌1830亩,固定喷灌2000亩,管灌1000亩以及必要的配套输变电线路。

(3)现代化生产设施建设。扩建600m2组培车间1座(含新增购置组培仪器设备),建移栽驯化温室50座,智能化连栋温室2座,普通连栋温室4座,日光温室320座,钢骨架大棚200座,荫棚74000m2,冷藏库一座,增温设施一处。

(4)配套仪器设备。为搞好服务体系建设,购买疫病虫害监测防治仪器和信息服务中心设备各一套。在配套农机具方面,购买冷藏运输车3辆,修剪机30台,运输车3辆,苗木包装设备28套。另外配备花肥、花用农药及栽培基质的科研、生产等相关科研仪器设备及试剂等。

(5)房屋土建工程。建筑总面积22151100 m2。 5.1.4主要引进、示范技术 (1)植物组织培养新技术

从国内外引进适合于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快繁的名贵花卉,并筛选出优良单株,采用先进的组织培养新技术进行工厂化育苗。从北方花卉集团锦花组培中心已培养成功的41种花卉中,选择有推广价值的蜡梅、樱花、四倍体刺槐等9种,生产低成本优质试管种苗,向示范区及全国各地推广种植,加快我国花卉产业化步伐。 (2)高档切花周年生产技术

主要进行蜡梅切花的栽培技术推广,生产优质高档木本切花,同时通过采用蜡梅的促成及抑制栽培技术,并辅以储藏保鲜,实现周年供花。 (3)优质盆花及盆景无土栽培技术

引入先进的花卉无土栽培技术,在人工控制的温室环境中生产无毒、优质、高档盆花。同时,通过改进常规培养方式并结合化学调控技术,达到中、小型盆景快速成型和商品化的目的。 (4)珍贵苗木容器育苗和机械化生产技术

根据不同种类苗木育苗及栽培特性,采用穴盘育苗和容器栽培等方式,进行苗木的系列化、规范化、机械化生产,确保种苗规格整齐,品质优良,并能运输及时,移植、定植快捷、修剪成型快。

(5)花卉平衡施肥技术

根据不同花卉苗木的需肥特点,通过土壤养分状况和供肥性能分析,结合栽培环境条件,提出合理的肥料种类、使用数量和使用方法,达到节约用肥、改善土壤、提高产量的目的。本项目将在建立包括天气、土壤肥力、种植模式与产量指标的基础上,根据示范区土壤基本性质、供养特点、土壤对化肥的环境承载能力及作物需肥规律,建立施肥档案,指导施肥用量和配比。

(6)节水灌溉配套技术

节水灌溉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趋势,也是提高花卉品质的一项重要措施。示范园节水灌溉工程水源采用机井水源,每眼井作为一个单独供水系统控制一个灌溉系统,每眼井控制130亩左右。在示范园内按照选定的灌溉形式,采用管灌、固定式喷灌及滴灌。根据风速、风向、地块、种植、耕作等方面的因素,充分利用现有机井,尽量使水源位于地块中央,以利缩短管线,减少投资,满足灌溉要求。 5.2花卉产业化示范区 5.2.1现有基础

鄢陵县种植花卉历史悠久,自然条件非常适宜于多种花卉苗木生长,是驯化南北花卉的天然试验场,也是沟通南北花卉的桥梁。目前,该县花卉种植面积已突破10万亩,品种有2100多个,年产值7.8亿元。

5.2.2预期目标

(1)利用组培快繁技术,大面积繁殖国内外名优花卉种苗,建成鲜切花、盆花、盆景、草皮草坪、绿化苗木等五大系列商品化生产基地45万亩,将311国道许昌至鄢陵段两侧建设成花卉长廊,使之成为集试验、示范、培训、生产、观光于一体的花卉产业化示范区。 (2)培育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科技型花卉企业,带动我国花卉产业的发展。 (3)建成北方最大的花卉生产集散中心,并在亚洲花卉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 5.2.2建设内容和规模

(1)花卉苗木生产基地45万亩。

(2)单位面积为1亩的高效日光温室5000座。 (3)喷灌设施5亩。

(4)大田苗圃节水灌溉工程25万亩。 5.2.3主要示范技术 (1)连栋温室花卉栽培技术; (2)花期调控技术; (3)无土栽培技术; (4)化学诱变育种技术; (5)节水灌溉技术。 5.2.4布局与实施地点

建设地点14个乡镇:鄢陵县的柏梁、陈化店、马坊、大马、只乐、马栏、彭店、张桥;许昌县的五女店、邓庄;魏都区的半截河、七里店、高桥营、丁庄。 5.3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 5.3.1现有基础

计划安排在襄城县。该县蔬菜种植面积25万亩,其中设施栽培面积3万亩。蔬菜种植区菜农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蔬菜栽培管理经验。经过多年的发展,襄城县群发蔬菜批发市场已形成了中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之一,年交易各种蔬菜2.5亿公斤,交易额2亿多元,产品运销全国二十四个省、市、自治区,并批量转口到日本、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家。菜区内还有中小蔬菜批发市场5个,蔬菜脱水厂3个,为蔬菜的加工、运销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5.3.2预期目标

(1)通过引进、示范国内外各种名优特新蔬菜新品种,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20万亩,亩均效益3500元以上;

(2)建成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规模化、现代化蔬菜产业科技企业; (3)形成河南最大、黄淮海较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销售中心。 5.3.3建设内容

(1) 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5万亩;

(2) 单位面积为1亩的高标准新型日光温室2000座; (3)大田节水灌溉工程5万亩; (4)温棚配套农机具4000台(件);

(5)以群发蔬菜批发市场为龙头,建设5000吨冷库及配套设施,建立蔬菜冷冻、脱水生产线及配套设施2套,自动化蔬菜分检包装设备2套。 5.3.4主要示范技术

(1)温室蔬菜工厂化育苗栽培技术; (2)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 (3)蔬菜无土栽培技术; (4)微喷节水灌溉技术;

(5)蔬菜加工、储藏、保鲜技术。 5.3.5布局与实施地点

襄城县8个乡镇:十里铺、库庄、王洛、山头店、双庙、汾陈、范湖、颍阳等。 5.4中药材生产示范区 5.4.1现有基础

禹州市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明朝初期已成为全国四大药材集散地之一,禹南星、禹白芷、禹粮石等十多种药材更是以产于禹州享誉海内外。现有中药材加工企业10家,经营企业5家,中药行360家,年销售量10万余吨,年交易额3亿多元。禹州市中药材批发市场为全国17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也是河南唯一的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该市具有独特的地理条件,适宜木本药材种植的荒山面积40万亩,适宜草本种植面积60万亩。目前中药材种植面积已发展到8万亩,其中草本5 万亩,木本3万亩。 5.4.2预期目标和建设内容

通过引进、示范国内外名优中药材品种,推广先进栽培技术和加工泡制技术,计划建成十大药园,六大药用林带,形成优质中药材规模化生产示范基地25万亩,亩效益达到3000元以上;建立健全中药材生产、收购、加工、制药产业一体化经营体系,形成国内中药材交流、交易中心。 5.4.3主要示范技术 (1)中药材种苗繁育技术; (2)绿色中药材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3)野生中药材家养驯化技术; (4)绿色中药材病虫综合防治技术; (5)绿色中药材配方施肥技术; (6)节水灌溉技术; (8)中药材加工、泡制技术。

5.4.4布局与实施地点

禹州市11个乡镇:张得、山货、方山、磨街、古城、小吕、浅井、苌庄、鸠山、郭连、花石等。

5.5优质小麦产业化示范区 5.5.1现有基础

计划安排在许昌县。该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县,也是国家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综合示范县,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好;常年种植小麦80万亩,近三年来单产平均405公斤,单产水平较高,现已发展优质专用小麦15万亩;粮食加工能力具有一定规模,年加工能力20万吨,加之与市区紧密相接,与市区面粉加工企业相互连结,初步形成加工销售体系。 5.5.2预期目标

(1)引进优质小麦新品种,发展优质专用小麦50万亩;

(2)集中展示国内外优质专用小麦新品种,建成小麦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产业模式,形成具有国内知名小麦产品品牌,带动周边地区调整小麦生产结构,实现小麦生产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和效益增长的转变,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率和经济效益,为提高中原地区小麦产业竞争力提供示范样板。 5.5.3建设内容和规模

(1)5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示范基地; (2)优质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建设; (3)农作物品种展示中心建设;

(4)许昌市等级面粉厂、许昌县湖雪面粉厂30万吨优质专用小麦加工成套设备及基础设施扩建工程建设。 5.5.4主要示范技术

(1)优质专用小麦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2)大田节水灌溉技术;

(3)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4)优质专用小麦加工技术。 5.5.5布局与实施地点

许昌县的14个乡镇:长村张乡、榆林乡、蒋李集镇、将官池镇、张潘乡、河街乡、灵井乡、陈曹乡、小召乡、尚集镇、苏桥镇、桂村乡、椹涧乡、艾庄乡。 5.6优质烟生产示范基地 5.6.1现有基础

许昌种植烟叶历史悠久,是我国烤烟的发源地。1958年,毛泽东同志视察许昌时称这里为“烟叶王国”。许昌市烟叶种植最高时达到65万亩,常年种植烟叶50万亩,近两年依据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河南省农科院烟草研究所设在许昌,有全省唯一的烟草中等专业学校。许昌烟叶复烤厂年复烤能力6000万公斤,承担着河南省出口烟的主要任务。许昌卷烟厂是河南省五大烟厂之一,年生产能力50万箱。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完善,许昌形成了种植、科研、复烤、卷烟等完整的体系。 5.6.2预期目标和建设内容

通过引进示范国内外名优烟叶新品种,推广栽培、烘烤新技术,建立现代优质烟叶规模化生产示范基地10万亩,带动辐射全市烟叶生产,亩均效益2000元;建立健全烟叶生产、收购、加工产业化经营新体系,为全国同类型地区烟叶生产树立样板。 5.6.3主要示范技术 (1)烟叶漂浮育苗技术; (2)滴灌、喷灌技术;

(3)10万亩大田地埋管节水灌溉技术; (4)烟叶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5)烟叶烘烤新技术; 5.6.4布局与实施地点

襄城县的王洛、颍阳、颍桥、汾陈4个乡镇。 5.7农作物种子产业化示范区 5.7.1现有基础

许昌市农场(许昌市农科所),是一个农、商并举,融科研生产经营为一体的综合性国有企业,现有土地11000亩,从事种子生产已有20多年的历史,是许昌市十五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之一,是河南省首批命名的商品种子生产基地,全国种子生产先进单位,1996年被国家计委列为世界银行中国种子商业化项目单位。该场每年向社会提供原良种2000多万公斤,辐射黄淮麦区,在国内享有盛誉。 5.7.2预期目标

(1)三年内建成10000亩具有一流水平的新品种展示和推广基地。

(2)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要求,利用最新育种成果,超前引进、示范粮食和经济作物新品种,并研究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模式,将良种的育、繁、推集于一体,同时负责良种示范、培训、推广、技术咨询服务工作,实现全市良种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营销网络化,形成育种、引进、示范、推广一体化经营的种子产业化示范区。

5.7.3建设内容和规模

(1)500亩农作物品种展示中心建设; (2)500亩种子引进、试验、示范中心建设;

(3)1000亩高产高效栽培配套技术试验示范研究中心建设; (4)种质资源、种子化验检测中心建设; (5)标准低温种子库建设; (6)种子标准化加工设施建设;

(7)8000亩优良农作物原种种子繁育基地建设。 5.7.4主要示范技术

(1)种子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技术; (2)种子低温贮藏技术; (3)种子包衣加工技术; (5)节水灌溉技术; 5.7.5布局与实施地点 许昌市农场。 5.8畜牧业生产示范区 5.8.1现有基础

许昌市现有3个瘦肉型猪生产基地,2个秸秆养牛示范县,1个秸秆养羊示范县。龙头企业有一定的辐射能力,规模养殖场1600多家。疫病防治体系、良种繁育体系及技术服务体系较为完善,为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5.8.2预期目标

(1)分别建成一个省内一流的规模化瘦肉猪、肉牛、肉羊产业化龙头企业及鲜奶加工企业,带动全省养猪、养牛技术迅速提升,建成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

(2)生猪出栏率、饲料报酬率、病死率、养殖成本、养殖环境等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肉牛育肥出栏体重450千克以上,屠宰率58%以上,净肉率46%以上。 (4)良种肉羊覆盖率达到60%以上,出栏率达到110%以上。 5.8.3建设内容和规模

(1)拟建肉牛、奶牛繁育中心,引进胚胎移植、冻精生产技术及设备,年产胚胎1000个,冻精100万剂。优质肉牛规模养殖户2000户以上,形成年出栏10万头以上的肉牛生产基地; (2)建成万头奶牛生产基地,形成5万吨鲜奶加工能力;

(3)规模养猪比重达到40%以上,形成瘦肉型商品猪60万头的生产能力;

(4)规模养羊户达到6000户以上,形成年出栏60万头以上的肉羊生产基地。 5.8.4主要示范技术

(1)瘦肉型猪二元、三元、四元经济杂交技术及快速育肥技术; (2)优质肉牛、奶牛、肉羊胚胎移植技术及细管冻精人工授精技术; (3)高档精品猪肉、牛肉精细加工技术; (4)奶牛高产养殖技术。 5.8.5布局与实施地点

以长葛市的古桥、老城、大周、石象、坡湖等乡镇(办事处)为中心,建立瘦肉猪生产基地;在许昌市东郊建立辐射华北的肉牛、奶牛繁育中心;在鄢陵县的马坊、望田、张桥、彭店、陶城、南坞建成6个肉牛养殖专业乡镇;在禹州市的浅井、苌庄、朱阁、文殊、鸠山、方山、磨街、张得、鸿畅等10个乡镇建成良种羊生产基地;在魏都区半截河、七里店、高桥营、丁庄及许昌县的将官池、邓庄、尚集等7个乡镇,建设奶牛养殖基地,在东城区建成5万吨鲜奶加工厂一座。 5.9农产品加工示范区 5.9.1现有基础

全市现有76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在肉制品、腐竹、面粉、花卉、蔬菜、粮油、牛奶等加工方面具有较强能力,初步形成了农产品加工的企业群体。 5.9.2预期目标

(1)培育形成6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

(2)提高肉类、蔬菜、腐竹、粮油、花卉盆景加工及鲜切花等农产品加工工艺和精细程度,创出省内乃至全国著名的品牌;

(3)带动农户 32万户,年经营额60亿元; (4)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200%。

5.9.3主要示范技术 (1)肉制品精细加工技术;

(2)蔬菜保鲜、储藏、加工、包装等技术; (3)优质专用面粉生产技术; (4)盆景和鲜切花加工技术; (6)高品质植物油精炼和包装技术; (7)奶制品精深加工技术。 5.9.4布局与实施地点

以长葛市河南众品食业公司为龙头的食品加工,许昌县湖雪面粉有限公司的专用粉生产,鄢陵县北方花卉集团公司的花木盆景及腊梅鲜切花加工,襄城县群发实业有限公司的低温蔬菜贮藏保鲜及深加工,许昌市山花粮油集团公司的粮油精炼加工,许昌市长寿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奶制品加工

5.10农村城镇化科技示范区 5.10.1现有基础

全市有国家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3个,省级7个,市级12个。 5.10.2预期目标

以现有国家和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为基础,加大投入,重点建设,到2005年使其成为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全面配套、商贸发达、环境优美的新兴小城镇10个,树立代表21世纪北方小城镇建设方向的示范样板,带动北方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 5.10.3建设内容与规模

(1)本着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节约用地、防止污染、提高质量和展示景观的原则,做好全面的科学规划;

(2)重点加强乡镇企业与农村传统产业之间的关联,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农村再生资源深度加工、与大中型企业配套的元器件生产等为主的乡镇企业;

(3)加强对小城镇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生态环境、交通秩序、社会治安、镇容镇貌等方面的综合管理,发挥小城镇高效的社会功能。 5.10.4示范技术

(1)适合于1.5-2万人的小城镇规划设计技术与方案;

(2)以具备环保、节水、节能、实用、舒适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居民住宅设计与施工方案; (3)小城镇建设新型建筑材料与施工方法; (4)小城镇环保与生态建设实用技术; (5)小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 5.10.5布局与实施地点

10个镇:长葛市的大周、后河、石固;禹州市的神垕、顺店;襄城县的王洛;许昌县的蒋李集、尚集;鄢陵县的陈化店、马栏。

六、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 6.1强化组织管理

许昌农业科技园区项目的实施计划按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园区管理和实施工作做到“五有”:

(1)有一个高效强力的领导班子 河南省已成立农业科技园区协调领导小组,由副省长张涛任组长,省科技厅厅长姚聚川任常务副组长,省政府副秘书长曹国营、科技厅副厅长王树山、农业厅副厅长魏振宇任副组长,成员由省科技厅、农业厅、计委、水利厅、林业厅、建设厅、农业银行、农科院、河南农大等有关负责同志组成,办公室设在省科技厅,王树山兼办公室主任,负责园区建设的组织、领导、协调和服务工作。许昌市已成立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由市长毛万春任主任,常务副市长张同立和分管科技副市长王秀峰、分管农业副市长王国华任副主任。科委、农业、计委、财政、金融、体改委、水利、林业、乡镇企业、畜牧、农机等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相关政策、园区规划和

实施方案。下设办公室,负责园区的项目管理、资金投放、硬件建设等具体工作。各县(市、区)按照科技示范园区承担的项目,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实行分级负责制,一级抓一级,确保科技示范区建设顺利实施。

(2)有一则严格管理的规章制度 许昌市农业科技园区严格按照已制定的一系列园区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规范各级政府的职责权限,做到在园区有规可依,有章可循。

(3)有一本科学可行的园区规划 许昌农业科技园区的立项、申报、批准、挂牌纳入国家管理体系,科技园区有一个科学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有配套的政策措施。凡在园区进行投资立项的项目或工程,应具备申请报告、项目总体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有关的配套资料。

(4)有一套客观公正的评估标准 建立许昌科技园区检查评估委员会。对园区的项目制定评估标准,逐年进行评估,对项目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鉴定,向河南省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汇报。

(5)有一批优秀负责的农业专家 建立科技园区专家委员会,由科研、生产推广和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制定发展规划、进行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 6.2完善运行机制

建设许昌农业科技园区,首先要进行运行机制的创新。基本思路是,在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许昌农业发展具体情况的运行机制;实现农户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高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使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与千家万户紧密相联,与市场紧密相联,与科技人员的报酬紧密相联。

近年来,许昌市在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中推行的“运行公司制、投资业主制、科技推广承包制、联结农户合同制”的“四制”运行机制,在实践中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当前,在许昌市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应对其着力进行普及、规范和完善,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运行公司制。在农业科技园区所在县、乡、村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高效农业开发公司,对园区开发实行项目管理和企业化经营。它把以前基层政府承担的按计划经济模式组织生产经营的职能,剥离给公司,由公司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组织农民进行区域化、规模化商品生产。

——投资业主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有偿资金的投放、使用和管理,严格实行“投资业主制”,对具有法人资格的农业龙头企业集团、农业开发公司投放资金,由他们承贷承还,企业化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权或以承包的土地入股,与投资业主共同开发、互惠互利。

——科技推广承包制。农业科技园区的重点项目,引入竞争机制,对符合条件的科技人员实行招标,由专家和龙头企业经营者共同评定。鼓励具有高、中、初级职称的农业科技专业人员到农业科技园区开展技术承包,与农民签订承包合同,明确承包内容、指标、措施、奖惩等,并挂牌立标、建档立卡、实施监督。完成合同任务的,按照承包合同提取承包奖励。 ——连接农户合同制。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经营的要求,与生产基地的农户签订产销合同,提供配套服务,以合同形式明确双方的责权利,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龙头企业通过加工、购销等环节进行利润返还,提高农业收益,增加农民收入。

七、园区投资估算、资金筹措与效益分析 7.1投资估算

园区概算总投资101760.4万元。其中,示范园投资13180.4 万元,9个示范区投资88580万元。

7.1.1示范园投资估算

依据示范园项目设计和建设内容,分别进行扩初设计和详细投资概算,得出示范园建设总投资为13180.4万元。

按照分年实施计划,各年度投资估算为:2002年投资5333.7万元,占总投资的44.26%,2003年投资3998.5万元,占总投资的30.34%,2004年投资3347.5万元,占总投资的25.4%。 按照投资分类,技术引进、示范、培训投资202.5万元,占总投资的1.54%,现代农业生产设施投资3441.5万元,占总投资的26.11%,节水灌溉投资715.3万元,占总投资的5.43%,配套仪器设备投资531.7万元,占总投资的4.03%万元,土建工程和征地费投资7451万元,占总投资的56.53%,其它投资838.5万元,占总投资的6.36%。 7.1.2示范区投资估算

9个示范区概算投资88580万元。按照分区投资,花卉示范区投资17060万元,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投资13540万元,中药材生产示范区投资3800万元,优质小麦产业化示范区投资9520万元,优质烟生产示范区投资8800万元,农作物种子产业化示范区投资1600万元,畜牧业生产示范区投资16600万元,农产品加工示范区投资8160万元,农村城镇化示范区投资8000万元。服务体系建设投资1500万元。 7.2资金筹措

园区总投资101760.4万元,拟申请国家投资3707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24330万元,自筹40360.4万元。 7.2.1示范园资金筹措

示范园总投资13180.4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2139.4万元,递延资产423.9万元,预备费用617.1万元。拟申请国家财政拨款50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4500万元,企业自筹资金3680.4万元; (各项资金来源及运用详见附表) 7.2.2示范区资金筹措

9个示范区总投资88580万元,拟申请国家投资3207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万19830元,群众企业自筹36680万元。 7.3市场预测 7.3.1花卉市场预测

花卉业是朝阳产业之一,世界年消费量稳步上升。据国际权威机构和有关专家对花卉市场供求状况的分析,世界花卉消费近几年增长速度均在8%~10%;若今后的增长速度以8%计算,全世界每年需增加花卉种植面积150万亩。据统计,中国花卉消费额1995年销售额为35亿元,按照几年来的增长趋势分析,预计2002年可达到76亿元,年递增速度为16%。若今后的增长速度按10%计算,到2010年销售额可达到200亿元,市场潜力很大。当前,长江、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工程、绿色通道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城乡一体化工程、北京沙尘暴防护林工程、西北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已全面启动,对花卉苗木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品质要求越来越高。

许昌鄢陵县具有优越的花木资源优势和气候条件,花卉、绿化树种倍受青睐,早已闻名国内外,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鄢陵花卉市场已辐射到整个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和长江以南的

部分地区,全国各地的绿化工程,每年从鄢陵调运1.4亿多株苗木,其中,国槐5000万株、桧柏2000万株、女贞1000万株、栾树1000万株,合欢1000万株,其它各类苗木4000万株以上。目前,鄢陵的花木生产供不应求,大规格名优绿化苗木年缺口在20000万株以上。 该花卉示范园区的观花、观果、观叶盆花、花木盆景及鲜切花等高质量、高品位的产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不仅在国内市场走俏,而且进入国际市场的前景看好。在我国加入WTO之后,鄢陵花卉凭借其在国内外市场上的位置以及自身的品质和价格优势,有能力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份额。 7.3.2蔬菜市场预测

据统计,1999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13347公顷,比上年增长8.6%;蔬菜总产量4.05亿公斤,比上年增加2000万吨。目前,大路菜较多,但无公害蔬菜较少。从国内市场需求看,特种蔬菜市场需求逐年增加,以天津为例,2000年特种蔬菜总产量1万吨,而市场需求量2-3万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缺口较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公害蔬菜的市场需求量将会扩大,为无公害蔬菜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在襄城县建设2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能够紧跟市场的变化,保持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7.3.3中药材市场预测

我国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中药资源,目前,中药材资源总数达12722种,中药材栽培面积近600万亩,中药方剂60多万个,中药材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广阔的前景。中药已销往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300亿元以上。近年来,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交往的增加,中药逐步得到许多国家的认可。今后,随着科技投入、新品种开发以及质量的提高,将会有更多的中药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禹州市具有中药材种植基础和传统的加工优势,素有“药不到禹州不香”之称,产品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能够占领国内外部分市场。

7.4效益分析 7.4.1示范园效益分析

对该项目经济效益进行十年经济效益分析,在采用10%社会贴现利率的情况下,项目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为23.33%,财务净现值为2667.51万元,投资回收期5.51年,年平均投资利润率为17%。项目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为35.73%,财务净现值为5674.49万元,投资回收期4.84年,年平均投资利税率为28%。项目生产部分总投资4740.6万元,年新增总产值

6541万元,新增利税2132.7万元,其中新增税收555.8万元/年。项目区农民年新增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上。

对项目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计算投资和产出转换值即项目可行所能承受的最大变化率。经计算项目投资转换值为82.75%,效益转换值24.57%,即只有在项目总投资增加82.75%时,或项目效益下降24.57%时,项目才不可行。 项目主要财务经济分析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税前 税后 财务 分析

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 % 35.73 23.33

财务净现值FNPV(i=10%) 万元 5674.49 2667.51

投资利润率 % 28 17

投资回收期 年 4.84 5.51 敏感性分析 投资转换值 % 82.75

效益转换值 % 24.57

7.4.2示范区效益测算

据测算,示范区年增效益73400万元,其中,花卉示范区效益18890万元,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效益4560万元,中药材生产示范区效益1000万元,优质小麦产业化示范区效益2500万元,优质烟生产示范区效益16050万元,农作物种子产业化示范区效益500万元,畜牧业生产示范区效益7550万元,农产品加工示范区效益12000万元,农村城镇化示范区效益20000万元。

八、政策与保障

建立许昌农业科技园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现有的基础上,按照建设目标和规划的要求,采取中央、省、地、市共建的方式,制订包括政策、投入、科技创新、服务与培训等在内的保障体系。 8.1政策保障体系

8.1.1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稳定园区发展的基础

——认真总结已有经验,继续在稳定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根据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实际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强化经营权”的原则,通过出租、反包、倒包和拍卖“四荒”等有效形式,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使土地向种田能手、科技能手集中,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前提下,鼓励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可以依法转让、转包、入股、互换、租赁、抵押等,通过流转取得的土地经营权可以再流转,也可以继承。 ——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跨村、跨乡、跨县的对外招标承包,并在资金、物质、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为承包经营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8.1.2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加速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产出效益

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是关系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建立许昌农业科技园区的客观要求。总的思路是:在大力发展和完善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同时,积极培育发展农村各类要素市场,建立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村市场体系。

——逐步建立结构完善、功能互补的市场网络,使农产品和加工品有长期稳定、广阔的销售渠道。要充分利用地理和交通优势,依托生产基地,建立有一定辐射能力的各类农副产品市场。商业、粮食、供销等国有、集体企业要大力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和代表农民利益的专业合

作社,把农民一家一户的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当前,要进一步扩大完善襄城县蔬菜批发市场、许昌县腐竹批发市场和魏都区农贸市场。着手建设鄢陵花卉苗木交易市场、禹州中药材批发交易市场等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在中原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农产品集散地,形成一级批发市场和二级批发市场相结合的市场网络和大流通格局。

——强化政府在农产品市场建设中的规划管理和宏观调控作用,为各地的批发商进场交易提供全方位服务,优化交易环境。鼓励各种经营主体尤其是个体户进场经营设点,3年内减半收取管理费;植保部门免收植物检疫费,只收取成本费;对外省运输车辆免征货源运输费,并由许昌市政府颁发“绿色交通证书”;打击欺行霸市、缺斤少两行为。要解除进场农民经营者的后顾之忧,限期为它们办理暂住证,安排居住场所,为其子女联系有关就读学校;在市场内要设立结算银行、邮电所、装卸队、公安派出所等。

——在大力发展农产品市场的同时,开拓多元化的市场体系,积极发展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要发展新的农业投融资形式,完善农业投融资体制,建立农业信贷担保基金,实行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制度。为许昌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平等竞争的条件。

——抓好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发展购销中介服务组织。对于那些带头闯市场的农民经纪人,市、县两级政府大力扶持,采用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同时,在政治上给予地位。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中介服务组织,以服务为纽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农户小生产和社会化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的竞争能力。在税收、经营场地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优惠支持。

——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利用展销会、交易会、订货会等多种形式,签订购销合同,促进鄢陵花卉、襄城蔬菜、禹州中药材等富有区域特色的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 8.1.3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各行各业全面发展

龙头企业是联结市场和农户的纽带,是关系到许昌农业科技园区成败的关键。以“谁有能力谁牵头,谁牵头就扶持谁”为原则,着力培养一批有市场开拓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资金融通能力、现代企业管理能力和带动农户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的龙头企业,使它们由小变大、由大变强,成为区域性乃至全国性龙头企业。

——打破部门、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组建跨区域、跨所有制的科技型集团化龙头企业;引导鼓励支持工业、商业、粮食、外贸、农业各部门以及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进入农业领域,创办龙头企业。

——积极支持龙头企业的产品出口,外贸部门要积极向上申报和争取。对龙头企业经营所需的进口物资、农用生产资料等,有关部门应予以优先保证。

——对创办龙头企业、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所需的生产经营场地,土地部门要列入土地和用地总体规划和建设用地年度计划,并优先审批。对龙头企业所建立的生产基地,有关部门要积极给予支持。

——对申请创办龙头企业的,在办理登记注册过程中,只要材料手续齐全,工商管理部门必须尽快优先办理,并采取现场办公的方法,主动深入龙头企业帮助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工商管理职能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各级计划、财政、金融部门对重点龙头企业的发展项目、生产基地、产品加工、市场建设等,都要重点给予扶持。农业综合开发、粮棉大县建设以及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等方面的资金,要集中向省市确定的重点龙头企业倾斜,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规模效益。

——对各级确定的重点龙头企业,计划、经贸、科研管理、农业等有关部门在考核的基础上优先立项和进行技改扶持,并组织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交通、运输、能源等部门要将重点龙头企业所需的运力、电力及其他物资、设施等优先列入扶持对象,做好配套服务。

8.1.4加强以产业为基础的农村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的发展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战略问题,必经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速小城镇发展进程,充分发挥小城镇在建立许昌农业科技园区、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加强农村小城镇的战略发展规划,提高小城镇的建设效果。打破原有的乡镇行政区划,按区位优势、资源特点和人口规模,科学地规划小城镇区域布局,使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同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以县城、科技园区和中心城镇为中心,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群体。

——把小城镇建设与科技园区的发展结合起来。农业科技化与农村城镇化是农村经济发展不可分割的两个过程,因此,必须把小城镇建设与科技园区的发展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规模效应、聚集和扩散效应,鼓励乡镇工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建设一批乡镇工业小区,促进农村小城镇发展。利用交通兴市场,以市场带动小城镇的发展,从而推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

——尽快建立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新的住房、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民进城并割断与土地的联系创造条件。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消除任何通过行政手段继续控制农民进入小城镇的做法。凡是在小城镇内有固定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或者有固定住所,又有进入小城镇的要求的,允许将户口迁入小城镇,而且不受行政区划限制。户口迁入后,他们在住房、子女入学、入托、就业、参军等方面均享受与小城镇居民同等的权力,并履行小城镇居民应尽的义务。坚决禁止对进入小城镇落户的农民收取或变相收取城镇增容费和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

——正确处理进城农民与承包地和宅基地的关系。稳定农民的土地承包权,保留进城落户的农民对承包地的承包权利不变,鼓励其有偿转让承包地的使用权;集中使用农民住宅用地指标,允许进城农民利用原有的宅基用地按一定的折算标准置换城镇住宅用地;结合自然村的合并和新村建设及小城镇商品房的开发,逐步对分散的农村居民点进行搬迁改造退宅还田。

——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化的投资机制,解决小城镇发展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或参与投资建设小城镇的公用设施。小城镇政府集中财力投资于公共物品项目。搞活小城镇房地产市场,以土地聚财,把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和小城镇房地产的利润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尤其要吸引农民参与小城镇建设,鼓励农民到城镇兴业安家,对于无力投资的农民,尝试用以工代赈等方式,使其有机会成为小城镇的建设者和受益者。 8.2投入保障体系

建立许昌农业科技园区,需要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在启动资金的筹措上,建议按照“中央政府拿一点、地方政府配一点、吸引企业出一点、引导农民拿一点”的原则筹集。同时,许昌农业科技园区将努力创造条件,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局)的项目支持和河南省政府的扶持。

8.2.1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计划的支持

——争取把许昌农业科技园区列入科技部第一批试点园区。形成农产品持续高产优质规范化配套技术体系,高效益农牧结合产业化技术体系以及现代化农村发展样板;创建以节水综合配套技术、农作物秸杆资源化利用、农业水资源污染防治为主体的生态安全型现代农业模式。园区内要形成高效有序的农民科技培训服务体系以及信息网络服务体系。

——争取把许昌农业科技园区列入国家计委的“十五”投资计划。按照布局区域化、产品特色化、生产基地化、经营集约化的要求,建立各具特色的优质高效商品粮基地,积极培育一批质量高、牌子硬、有市场的名特稀优产品。

——争取把许昌农业科技园区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示范的项目,承担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优质小麦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把农业综合开发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国内外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建成小麦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具有国际或国家规定标准的小麦产品品牌,显著提高小麦生产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争取把许昌农业科技园区纳入农业部的种子工程、种畜工程、菜蓝子工程、植保工程、旱作农业、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科技培训工程及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等项目。提高园区的整体水平,实现农业的两个根本性转变。

——争取把许昌农业科技园区纳入国家计委和水利部的大型溉区改造和节水灌溉等项目之中。围绕园区建设,努力扩大补源灌溉面积,推广普及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和喷灌、滴灌、渗灌等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技术,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建设一批节水灌溉示范县、乡、镇。 ——争取把许昌农业科技园区列入国家林业局的田、路护林网建设和生态保护建设项目。改善园区的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可持续性发展水平。

——争取把许昌农业科技园区纳入国家烟草总公司的大型烟区节水灌溉、优质烟生产基地、新技术推广示范等项目,实现示范区烟叶生产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

——争取把许昌农业科技园区的小城镇建设列入建设部小城镇建设规划之中,加速示范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8.2.2许昌市各级政府增加投入

——许昌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广开筹资渠道,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并且要切实注重投资效益,提高投入资金的回报率。各级财政每年要从支农资金和农发基金中划出一块用作园区建设的周转金;从今年起,市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作为农业科技创新基金,通过基金引导,发挥酵母作用,使对农业科技投入资金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每年从“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中划出30%用于园区建设;每年从农林特产税中划出5—10%作为园区建设发展基金; ——各级金融部门要积极支持园区建设,加大对农业科技园区的支持力度,每年新增贷款中划出一定比例专项用于园区建设,及时为园区内农民提供“小额贷款”。许昌市政府将建立

龙头企业贷款担保风险基金,由市工商联牵头组建担保有限公司,市财政将注入一定比例的资金,龙头企业作为会员也要拿出一定数量资金用于担保有限公司的原始资本投入。注册资本暂定为2000万元,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8.2.3积极引导农民参与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农民既是园区经营的主体,也是投入的主体。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劳动力、资金等各种生产要素及以承包、入股等形式参与园区建设。

——发挥科技园区龙头企业的作用,积极吸纳农民手中的闲散资金,引导其更多的投向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劳动积累制度,实行农民投工投劳与其利益挂钩。 8.2.4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利用外来资金和技术

积极引进利用外资,鼓励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和商户到园区独资、合资、合作开发项目,努力争取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许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对外实行全方位开放,国内外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个人符合园区产业政策,经批准并履行一定手续后均可进入园区投资建设。

——许昌市农业科技园区重点鼓励投资者从事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应用和优良品种生产、试验、示范、推广工作,鼓励投资者创办科技型加工企业。

——凡进入许昌科技园区从事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科研试验,属国家、省级星火项目的,园区无偿提供土地,试验成功后,双方技术成果利益共享。

——进入园区项目单位需征用土地的,根据项目内容和投资额度,给予园区土地基本地价10—30%的优惠,并由园区管理办公室负责协助办理有关土地使用手续;实行租地经营的,租金实行实物本位制,每年每亩按800斤小麦折款交付,承租年限为30年以上。 ——在园区内,企事业单位进行技术转让,以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的所得,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暂免征收所得税;超过30万元部分,先向税务部门依法缴纳所得税后,再由地方财政进行税后返还。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服务于各业的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

——凡进入园区从事农副产品深加工的外资企业,投资在100万元以上,示范经营在十年以上的,享受企业所得税免五减五的优惠。

——经批准入园区的项目,投资方在备齐所有项目资料的情况下,从立项到领取营业执照,农业科技园区负责全方位服务,限期负责办齐本市范围内所有审批手续,需上级审批的,及时完成上报。

——凡为园区引进资金、项目的个人,经市审计事务所出据法律依据后,由园区按资金到位额的1%奖励中介人;引进农产品加工型企业的,由园区管理办公室按项目注册资金总额的2%奖励中介人。

——投资企业法人及应聘到园区项目单位工作的专家、技术人员,业绩突出、贡献较大的,根据本人要求,园区管理办公室负责帮助解决本人和家属的非农业户口及子女入托、入学等问题。

8.2.5拓展融资思路,扩大融资渠道

建立许昌农业科技园区需要大量资金,无疑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但是,政府的财力毕竟是非常有限的,靠企业自身的积累也是非常缓慢的。因此,需要拓展融资思路,扩大融资渠道。

——许昌市政府将积极向财政部、中国证监会等有关部门争取,努力使1—2个龙头企业上市,利用股票市场筹集社会资金。充分利用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为龙头企业创造条件,使其发行企业债券。

——许昌市政府利用自己的良好信誉,发行支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政府债券,专项投入支持农业科技园区内龙头企业的发展。

——建立政府风险投资基金,为中小型农业高科技企业提供必要的融资支持,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8.3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8.3.1建立高效、协调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

针对农业科技多头管理、重复和分散的现状,建立由科技、农业、计委、财政、金融、林业、水利、农机、畜牧、气象、粮食、商贸、供销等部门组成的农业科技园区领导小组,对农业

科技重大问题和重大活动进行组织、协调。建立农业重大科技活动登记制度,减少科技活动的重复与遗漏。

8.3.2探索农技推广新机制,建立队伍多元化、机制市场化、形式多样化的推广体系 ——改革运行机制,实行科技承包制,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许昌市各级农业推广机构要全面开展科技承包,除从事农业执法、病虫测报、公益性技术推广等基础性工作的科技人员外,实行全员科技承包。各级政府加强承包合同的管理,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奖励。

——推广队伍多元化。在稳定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基础上,下大力气把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发展企业推广机构和农民科技协会。逐步建立一支以政府为主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企业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对各级农技推广机构要稳定,但人员要先分流再稳定,不能把推广站变成养闲人的地方。

——推广形式多样化。鼓励推广机构、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以技术承包、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参与推广农业技术。积极发展农村各类专业技术协会和民营科技企业。

——推广机制市场化。推广机制可采取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新机制。经济效益明显的技术推广工作要引导企业去做,其相应的推广机构可转化为企业或进入企业。公益性技术推广工作由政府支持,明确任务与目标,按任务定经费,调动推广机构及企业以承包任务的形式推广技术。

8.3.3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步伐,构造科研推广开发一体化的新型农业研究开发体系。 ——加强农业科学研究,提高许昌农业科研的水平。在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科研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同时,制定优惠政策,提高许昌市农业研究开发的水平。许昌市政府允许农业科研机构享有研究开发产品的自营销售权,支持农业科研单位采取育种成果入股等形式,组建新品种产业集团,依照有关程序,赋予集团农作物新品种自主经营权和自营进出口权。 许昌市各级政府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创办、领办农业科技企业或到科技型企业兼职、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并保留其在原单位的干部身份。科技人员以技术转让方式将职务成果转让他人实施的,单位应从净收入中提取不低于25%的比例用于一次性奖励;自行转化或者与他人合作实施转化的,单位应连续3-5年从该项目新增留利中提取不低于8%的比例用于奖励。在股份制企业实施转化的,也可以用不低于科技成果入股时作价金额的25%的股份给予奖励,持股人依据其所持股份分享收益。在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其所得奖励

份额不低于奖励总额50%。凡属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重点项目,对科技人员奖励的股份或出资比例的利益,再用于高新技术项目投资的,在计征个人所得税时给予税前扣除。 ——推进农业科研体制创新,建立科研、推广、开发一体化的新型农业科研体制。许昌市农科所等科研机构要以服务许昌、面向社会为原则,自选课题,自负盈亏,按照市场经济体制下科研生产经营一体化的模式,走根据市场上课题,搞好课题出成果,依托成果搞开发,搞好开发出效益,依靠效益促科研的科研、推广、开发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建立开放、流动、协作的运行机制。改革科技立项与委托制度,全面实行投标制。根据许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需要,以“公开、公平”为原则,实行课题“公开招标,择优委托”。科技人员管理全面实行聘用制,竞争上岗,优胜劣汰。改革分配办法,实行业务浮动工资制,按照课题、成果、品种、论文、开发五部分计发工资,上不封顶,下不保底。 8.3.4逐步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提高农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参与农业科技工作,鼓励、支持企业建立或合作建立农业科技机构;鼓励企业建立研究与开发机构。支持企业承担各级政府下达的科技计划任务;对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试验示范基础性建设,优先引导和支持企业承担。 8.4服务与培训体系

建立健全各种服务与培训体系,及时掌握农业生产、科技和信息动态,积极引进和培育人才,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8.4.1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为农业企业、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民提供服务

信息化是当前和未来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目前一系列的信息技术正在向农业领域渗透,将在未来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许昌农业科技园区的作用,必须建立健全农业科技信息网络。

——由许昌市农业局牵头,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信息服务机构。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经营预测,真正构建起政策制定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有效联结机制,让政府与生产者都了解市场和研究市场,避免产销的盲目性。

——加强市、县(区)、乡(镇)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广泛收集、制作和发布有关农业、农村、农民的动态信息,建立农业智能化专家电脑信息咨询系统,建立上连省和国家,下连县(区)、

乡(镇)、龙头企业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积极为农民和龙头企业提供政策、科技、生产和市场信息。

——建立精准农业指挥系统。条件成熟时,尝试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LS)、卫星遥感系统(RS)等尖端信息系统对农业进行管理;对园区的土壤状况、气候条件、作物生长、病虫害发生、发展趋势等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建立相关数据库和分析模式,对农业生产进行精确管理和调控,提高资源的产量和潜力,实行合理生产、科学管理。 ——加快农产品信息上网工程。建立花卉苗木、无公害蔬菜、中药材、腐竹等名优产品及区域性大市场自己的网址,及时发布产销信息。 8.4.2制订优惠政策,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训

许昌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离不开大批科研、推广、开发、管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许昌市将建立灵活的机制,把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结合起来,同步进行。

——在人才的引进方面,建立许昌市农业高新技术中试基地,大力引进省内外专家、学者到许昌进行新技术、新产品的试验、示范工作,无偿向专家、学者提供试验用地及必要的住房、工作用车和通讯工具。大幅度提高来许昌工作的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真正从物质和生活待遇上形成重视农业、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为他们施展才华创造更好的条件。

对于来许昌工作的专业人才,在户籍管理上,实行来去自由,不论是长期居留还是短期工作,许昌市一律欢迎;在工作中,可以采取技术资金入股、创办租赁企业、开展学术交流,承担科研、推广项目等多种方式;来许创办企业,从事技术转让和与技术转让相关的收入,经有关部门认定,可以申请免征营业税;在激励机制方面,许昌市政府专门设立“许昌市农业科技园区创业奖”,对在农业科技发展中做出重大贡献者给予重奖,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在现有人才的培训方面,许昌市各级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改善农村生产第一线的科技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积极与省内外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联系,重视现有科技人员的脱产进修和短期培训,使其知识不断得到更新。

——在机制建设方面,创造一个大胆使用人才、积极引进人才、加速培养人才的环境与机制。要大胆选拔和放手启用那些勇于开拓、善于经营、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各种农村能人,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示范作用和骨干作用。鼓励他们以个体、私营、联营、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各种形式创办龙头企业,带动科技园区的发展。要结合党政机关减员增效,鼓励有才能、有志向的国家干部投身于园区建设第一线,可以停薪留职也可以带薪留职。

8.4.3提高农民素质,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农民素质的提高是促进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因此,为了推动许昌农业科技园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继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抓好农民特别是科技骨干的农业技术培训,促进农民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拓宽“绿色证书”制度的专业范围,从单项技术向多项和综合技术扩展,从产前、产中向产后延伸,培养更多许昌农业科技园区急需的综合型人才;加强政策引导,在承包项目、发放贷款等方面对持有“绿色证书”者给予优惠;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民考核制度,对持证者进行定期考核,保证农民教育的质量。

——通过农业广播学校、电视大学、技术讲座、专业培训、职业高中、函授和夜校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支有理想、高水平,能带领广大农民致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技术队伍,培养大批农民技术员,营造农村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九、结论与建议 9.1结论

许昌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符合科技部制定的《农业科技园区指南》和《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的要求,也符合《河南省“十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的要求。通过园区建设,将加快农业技术的组装集成,带动周边地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园区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功能设计合理,发展重点和布局符合许昌农业的特点、基础和要求,运行机制新颖,技术路线正确,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园区组织管理机构健全,政策与保障体系健全,人才培养、技术培训、技术服务与推广体系完善。河南省委、省政府和许昌市委、市政府对贯彻温家宝副总理关于建立许昌农业科技示范区的批示,态度积极,工作扎实,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综上所述,许昌已具备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条件,总体规划设计科学,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实施上可行。 9.2建议

加快人才和技术引进,进一步做好项目准备工作,搞好技术项目的申报和组织实施工作,力争园区早见成效。

农业科技园区指南

河南省许昌市地铁规划

农业园区的总体规划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

农业科技园区指南、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

云南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

青海省农业科技园区指南

徐州佳美农业科技园区

**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简介

河南省许昌市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河南省许昌市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
《河南省许昌市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