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社戏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09:48:2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社戏》教学设计

曹坪中学陈昌水

第一课时(45分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 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等相关文学常识,复习小说的三要素。* 掌握文中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 理清小说的情节,整体上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2.能力目标

* 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清文章的思路,掌握小说的主要情节。

3.情感目标

*初步感受作者对淳朴健康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纯真无私、诚挚善良的优秀品质的歌颂。

二.教学重难点

* 理清小说的情节,整体上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初步感受作者对淳朴健康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纯真无私、诚挚善良的优秀品质的歌颂。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课(4分钟)

同学们,我们刚刚进入中学不久,童年的日子恍若昨天,哪位同学能用一个词语准确地概括一下自己的童年?

(找三四个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往事,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难忘的体验。那么这节课我们将走进鲁迅的小说《社戏》,去体会主人公的那份童年的快乐。 板书课题:社戏

(二)文学常识(8分钟)

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一下,关于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学过那些呢?关于鲁迅先生,你又了解那些呢?(5分钟)

(学生举手回答,相互补充)

教师明确:《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南腔北调集》等,1918年义“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本文选自《呐喊》。

补充说明: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还学过鲁迅先生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一篇作品,大家还记得吗?对,这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但是,请同学注意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的文章,内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我”=作者)而《社戏》(选自《呐喊》),虽然也是写童年生活,不过这是一篇小说,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的艺术创作。因此,文中的“我”(迅哥儿)以及其他一些人物都是作者塑造出来的。(“我”—— 迅哥儿 ≠作者)好,下面请同学注意:“社”原指土地庙。从前,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时代背景(结合本文)

教师讲解:(3分钟)

①文章写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在封建军阀的统治下,封建

教育的思想仍紧紧地禁锢着大家的头脑,封建的礼教制度牢牢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一切都没有进步,一切都没有朝气。②在这种气氛之下,儿童教育就更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了。枯燥无味的教育内容,僵化呆板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身心都得不到健康发展,而且备受摧残。少年儿童们渴望自由,追求发展,向

往大自然的美好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融洽友爱互助的关系。鲁迅先生的《社戏》,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以一个少年儿童观察社会,观察人情的角度,生动真切而又寓意深邃地发出了时代的呐喊:封建教育制度是非推翻不可的了!

(三)读准字音(5分钟)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 xùda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o 凫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à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四)整体把握全文(25分钟)

1.略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5分钟)

同学们,我们知道,小说有三要素:分别是人物、环境和小说的情节,那么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

明确:小说描写了“我”幼时在乡间的一段快乐美好的生活。

2.请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相互讨论,理清小说的情节,按照“盼看戏前---看戏—念看戏”的线索略读小说,并讨论下面问题:

文章一共写了哪几件事?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社戏好看吗?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为什么作者在文章结尾却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20分钟)

(1)写了人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C.看社戏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E.去赵庄看社戏;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G.六一公公送豆。

(2)详写的是:C D E F

(3)略写的是:A B G

原因: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去赵庄看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其实那夜的戏,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骂”,那夜的豆,第二天吃起来也实在平常。所谓“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戏”,代表了作者对天真烂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的回忆,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

(五)课堂小结:(2分钟)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鲁迅的小说《社戏》,了解了关于鲁迅的许多知识,总体上了解了小说的故事情节,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研讨课文,去体会和领略农村生活的淳朴,人民的纯真无私,特别是青少年的活泼可爱,去聆听鲁迅先生在当时封建礼教笼罩的灰暗大地上为儿童发出的“呐喊”!

四.作业设计:(1分钟)

文中所写的社戏并不好看,但作者在文章结尾却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 你怎样理解这段话?

五.板书设计:

社戏鲁迅

线索:盼看戏----看戏----怀念看戏

小说主要情节:

第一部分:平桥村乐事

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平桥村乐土的乐事:钓虾、放牛。为最大乐事――看社戏作铺垫。 第二部分 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戏前波折

月夜航船

赵庄看戏

归航偷豆

第三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六一公公送豆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