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社戏》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12:38:0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社戏》教学设计

埔坪学校 梅萍萍 教学目标:

1.体会农家少年的优良品德和“我”与农家小朋友之间的诚挚情谊。 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3.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文化习俗。

教学重点

1.通过对景物描写的分析,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2.学习文中情景交融的描写手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你们知道家乡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生答)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著名文学大师鲁迅的作品里感受主人公家乡的独特节日。

二、题解社戏

询问学生对“社戏”的有关了解。

解题:“社”,“礻”旁加“土”,是个会意字。“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不会读及不理解意思的字词,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2、再读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课文哪一部分正面描写看社戏?演的什么戏?戏真的特别好吗?(先从题目所说的“社戏”入手,分析得出“社戏”本身并不好看。再导出下一个问题。)

3、引导学生重读课文,理清结构,提示学生注意时间和地点的转移。

看戏本身也写得不多、不详,那么作者写了些什么?是什么使“我”难以忘怀呢? (由此导出戏前**、看戏途中及戏后“偷豆”事件。)

并由此总结出“我”对这片故土的留恋之情。这片土地是“我”的——乐土(板书) 。

四、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提问:平桥村本是一个“极偏僻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可课文中说“但在我是乐土”,为什么?

(朋友、乐事)

2、讨论这部分在全篇中的作用。

(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及看戏的伙伴,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作铺垫。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

五、朗读全文,体会课文所传达的感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知识。

二、分析人物形象

1、双喜及小伙伴:

找出有关双喜及小伙伴的语段,分析他们的形象。(可重点指导学生阅读“偷豆”这一情节)

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2、六一公公的形象:

学生自读第31至40自然段,讨论六一公公的形象。

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对孩子们偷吃他的豆并不怎么介意,还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迅哥地夸奖他的豆好吃,他又感激又得意。因为细心播种、耕作的成果受到肯定,他就这么高兴,还主动送豆给“我”与母亲吃,这正是劳动者淳朴本质的表现。

三、分析详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讨论全文写了哪几个故事情节,详略各是怎样安排的。

全文写了以下七个故事情节:(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2)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3)看社戏前的波折;(4)夜航去看社戏途中;(5)赵庄看社戏;(6)看社戏后归航偷豆;(7)六一公公送豆。

详写的情节是(3)(4)(5)(6);略写的是(1)(2)(7)。

另设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故事情节?

四、景物描写品析 朗读课文中的景物描写部分,学生自己领悟、归纳其特色。并分析这样描写的作用。 学生自由朗读,并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描写,说说喜欢的原因。

(例如:对比两次月夜行船时看到的景物,可以发现两次景物描写基本相同,但描写景物的次序却是互相颠倒的。描写上也有所不同。去时,最后描写的是“仙境”一般的戏台,而回来时却将戏台放到最前面来写。去时,尚可看到“淡黑”连山的曲线,回来时,“周围的黑暗只是浓”看不到什么轮廓了。去时,看到的远远近近的渔火,为返回时几个夜渔的老渔夫看见在浪花里蹿的大白船而停下艇子喝采的描写埋下优笔。

或者从感官上对景物进行描写,视觉:“起伏的群山”,“一丛松柏林”,豆麦的“碧绿”、月色的“朦胧”;听觉:笑声、嚷声、水声、笛声;味觉:豆麦的清香„„)

五、小结

戏并不好看,豆也普通,作者为什么在结尾说“好戏、好豆”呢?

引导学生了解到是在于这片乐土上的人好,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从而突出中心。

六、课外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家乡的特色节日?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