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湖心亭看雪》优秀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20-03-02 09:50:3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语文课堂教学优秀案例: 《湖心亭看雪》

——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

山东省诸城市林家村初中赵延勤 [指导思想] 《湖心亭看雪》教学案例,以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关于目标教学理论和“三步四环节”教学法为指导,从课文内容入手,围绕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循序渐进,进行阅读指导,它与主题语文学习密切联系,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阅读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它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它意在“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也体现了“温故而知新”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 [教师寄语]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创新目标:练习写白描片段和游记。 [教学内容]

1、理解“毳衣”“雾凇”“沆砀”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意思,学习通假字、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4、学习白描的手法及写景与叙事、抒情于一体的写作特色;

5、处理课后研讨和练习题。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与反思]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冬季中最浪漫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滋润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洁白、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已经过去好几天了,我们在对大雪的期盼中迎来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多媒体演示“西湖雪景”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演示教学目标并指名朗读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创新目标:练习写白描片段和游记。

[反思]:通过展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和创新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课要学会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激发怎样的情感?培养哪些方面的创新能力?使本课学习做到“有的放矢”,克服“盲目学习”和“随意学习”;做到“胸有成竹”“推陈出新”,克服“无的放矢”“学无所用”。

二、[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课件演示)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反思]:通过资料连接使学生对文学常识,包括作者、作品、时代背景,有所了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对学习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会大有裨益。常言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嘛!

三、[温故知新] 演示课件“西湖荷花图”“湖上杨柳图”“雨后西湖图”“江上垂钓图”分别引导学生联想主题语文中学到的写荷花,咏西湖,咏杨柳,咏雪的诗句。然后放映让学生朗读。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反思]: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通过温习主题语文中学到的上述诗句,使学生对湖上四季美景有所了解,让学生感受西湖的美。使学生产生“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感觉。为学习新课文奠定了基础。做到“胸有成竹”,克服“无米之炊”,正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四、【课文朗读】

演示课件:配乐朗读课文

1听读;2跟读;3指名读;4齐读。

【反思】通过范读、跟读、感情朗读、齐读等,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语义,读出情感。正所谓“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五、[自主学习]

1、学生对照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并把有疑惑的地方做上标记。

2、把自己的自学成果在小组内展示交流,并讨论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自测自学合作的成果。 演示课件交流: A给括号的字正音 (更)定 (毳)衣 雾(凇) (沆砀) (喃喃)

gēng cuì

sōng

hàngdàng nán

B解释划线的词语: 是日更定 人鸟声俱绝 拥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 上下一白 焉得更有此人 强饮三大白 客此 舟子

这初更以后晚八点 消失,没有 鸟兽的细毛 冰花一片弥漫 全 哪能还 痛饮酒杯 在此地客居 船夫

【反思】通过自主学习与交流,使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有效的学习与交流,既培养了自学能力,又对进一步学习课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体现了“我的课堂我参与,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新理念。

六、[合作探究] 第一步:品读冰雪(演示课件) 图A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图B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位而已。

师:同学们,A图中的两段文字有什么区别? 生:第一段多出了三个“与”字。 师:这三个“与”字可以省略吗? 生:不可以省略。 师:为什么不能省略?

生:因为大雪过后,天空是白的,云层是白的,水也是白的。上下全是白的。 师:既然全是白的,那么,能分辨出来哪是天空,哪是云层,哪是湖面吗? 生:不好分辨。 师:也就是说,天空、云层、湖面形成一个整体,天地合一了?所以不能省略三个“与”字。 能从这句景物描写的美句中,读出作者的心情吗?用“因为„„所以„„”的格式回答。 生1:因为寒冷,所以悲凉; 生2:因为大雪,所以孤独;

生3:因为天地之大,所以显得人格外渺小。

师:雪后的湖上景色如此美丽,难怪作者要在大雪三日后,独自一人到湖上来看雪。说明作者喜爱什么?

生1:喜爱雪后的西湖美景; 生2:热爱大自然;

生3:作者孤芳自赏,自我清高;

生4:作者不随流俗,不与人同流合污。

图B中运用了作者运用了4个数量词,能不能替换一下,为什么?每人说一个词。 生1:不能替换。因为“一痕”,说明雪后的长堤依稀可见,隐隐约约,恍恍惚惚,似有若无;而一道没有这种效果。

生2:不能替换。因为“一点”说明远处看湖心亭很小,尤其是和皑皑的白雪世界相比,显得十分渺小。

生3:不能替换。因为“一芥”说明舟小。

生4:不能替换。因为“两三粒”说明了数量和人的渺小。 师:啊!“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既说明了明暗,又说明了长短、形态、大小、数量、动静。能对比一下这几个词所指景物的大小吗? 生:所指景物“一痕”大于“一点,”“一点”大于“一芥”,“一芥”大于“两三粒”。 师:人与大自然相比那简直是“太仓米”。这使我想起一句诗“寄蜉蝣于天地,沧海之一粟。” 生:人与昆虫一样,实在太渺小了,简直是大海中的一滴水。

师:理解的很好。可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呢?有什么言外之意吗? 生1:作者为人的渺小而伤感。 生2:作者为此而孤独忧愁。

生3:作者有远离他人,远离世俗的感觉。 生4:作者清高孤傲,以为大自然中为我独尊。

师:这段文字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呢?这种写作手法有什么特征呢? 演示图片C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 (抽象、概括)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思》马致远

B、“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祥林嫂

师:从表达方式来看,图A、B中的两段文字是什么? 生:描写。也就是写景。 师:作者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生1:衬托作者的心情。 生2:借景抒情。 师:对!作者在文中把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或借景抒情,或借事抒情,或借物抒情,或直抒胸臆。 第二步:品读情怀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下列诗句的感悟: 演示图片D 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 一个人,登台长吟: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一个人,登高作啸: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个人,寒江钓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第三步:品读情感

联系课文说说你对诗句的感悟: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3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4高山流水有知音,人生能有几回同。 5相识满天下,知音有几人?

[反思]:俗话说“划船要靠浆,打鱼要靠网”品读要掌握其方法和要领。要“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品读训练合作探究,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品读的要领和技巧。“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知识积累得多了,方法掌握在手,分析和写作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像北宋著名梅尧臣一样落笔成诗,出口成章。

七、比较阅读: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赏析二文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2、二文表达感情上的不同?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反思]:《孟子》说过“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通过对学生进行对比和思维训练,使学生学会思考。正如日本创造学家角比嘉佑典说的“我们应学会从各个角度看问题,一样的东西,从坐着、站着、蹲着、站在凳子上等各个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不同的样子。”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克服思维定势,打破常规思考问题。

八、盘点收获

九、【训练提升】 演示图片

运用白描手法写一段话:可以写人,也可以写景。 收集有关“西湖”“冬雪”的诗歌。 背诵和默写课文。

[反思]人们常说:“学而不化非学也。”通过练笔和搜集资料,使学生发现了自己的成功之处,找出了存在的问题,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因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同时,也体现了榜样的示范作用,从而,使学生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认识,语言表达能力,习作水平和创新能力都得到进一步提升。

十、演示课件

请听歌曲“我和草原有个约定”,布置作业:我也去旅游,回来写一篇游记。 附件: 姓名

赵延勤

所在单位

山东省诸城市林家村初中

职务

教师

执教年级 八年级

联系电话

15864317535

课例内容

《湖心亭看雪》

电子邮箱

wdczzyq@163.com

教材版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通讯地址

山东省诸城市林家村初中

《湖心亭看雪》教学案例

《湖心亭看雪》教学案例实录

《湖心亭看雪》案例分析

湖心亭看雪优秀教学设计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优秀教学案例
《《湖心亭看雪》优秀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