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湖心亭看雪》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20-03-02 00:58:4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问世上,痴人几多?

——《湖心亭看雪》教学案例

[教学设想] 世上多的是追求眼前利益的人,多的是圆滑之辈,多的是戴着面具而活的人。于是那些活得真率的、性情的,到是成了人们眼中的“痴人傻子”。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痴人的心中吧,感受他充满个性品质高洁的一生。作为“绝代散文家”的张岱,其散文言简意赅,意境悠远,嚼劲十足,需细细品位。 回家预习:疏通文句,提出疑难。课前教师按难易程度整理问题。

[教学设计] 四大板块

1.解决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字词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复习巩固字词

3 知人论世,合作探究本文主题

4 你我畅谈痴人

[教学实录] 一:1由学生提出疏通文句中碰到的疑难,一起讨论解决。(该文简短,语言易懂,学生主要就“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有翻译难度,5分钟完成)

2 介绍作者生平

张岱是晚明小品文的集大成者,其作品取材广泛,笔力高致,有“文中乌获”、“后来斗杓”之称。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hào):精舍,好娈(lúan) 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d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幻梦。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披发入山,马戒马戒为野人“。所存者,破麻碎几(jī),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食,常至断炊。回忆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国破家亡,避迹山居后写《陶庵梦忆》,追忆往昔生活。 请一学生翻译这段文字(略)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他追忆去湖心亭看雪一事。

二理解文章内容(出示学生就内容理解提出的问题)

1我为何要独自去看雪?(学生答性爱山水、生性高雅,或个性与众不同,或心情烦闷,言之成理即可)(以上回答必须以文本为回答根据)

2金陵人为何拉我喝酒?(引导学生体会彼此志同道合,复习“焉得更、大、余”)

3“强饮三大白”中“强“字解释为“痛快”还是“勉强”好,说出理由?(从字里行间分析作者遇知音的喜悦心情)

师:刚刚我们对金陵人的语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神态(“大

喜”),动作(“拉余同饮”)中分析可以体会他心中的喜悦之情。那么“我”的心情呢?从何处看出来?

生1:也很高兴。从“强饮三大杯”可以看出。

生2:有见到知音般的喜悦。从“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中可以看出。因为作者是个性格较孤僻的人,一般不会随便跟陌生人说话。

生3:“拉余同饮”的“拉”字看出金陵人对我的态度很随意,侧面反映我是愉悦的。

师:那么“强”字作何解释?

生(异口同声):痛快

4从中你感受到作者哪些东西?(与众不同的个性,生性高雅,内心孤独,知音难求)

三合作探究:进一步体会作者与众不同的个性与内心的孤寂。(小组合作) 1“独往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矛盾吗?

2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生1:不矛盾,作者认为舟子不是与自己一类人。同样去看雪,舟子不能体会其中乐趣。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看出。 师:请大家翻译一下。 生(齐答):不要说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 师(含笑点头):还有不同看法吗?

生2:我认为作者是个大才子,看不起舟子这样的凡夫俗子。所以写成“独往看雪”表明他的孤傲。

作者究竟是因为舟子无法理解自己而等同于独自看雪呢,还是因心中看不起舟子而等同他不存在呢?我们看一段材料:

张岱是第一个自觉致力于用散文表现普通人生活的人.,他对普通人,对妇女,或者地位低下者人格的尊重,敢于并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热爱生活的优点,智慧上的闪光点或人格中的夺目处。其史书《石匮传》中有多章为普通人立传。

生3:我觉得这个独字可以理解为:一是作者在奇寒的天气去看雪标明自己与众不同,二是反映自己内心一种不被人理解的孤独。

师:在不同的情境中,“独”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点击幻灯片) “独”丰富的语境义

晏殊的“独立高楼,望尽天涯路”

超脱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闲适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

隐逸 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

惆怅 杜甫的“百年多病独登台”

悲凉 本文中“独”字有什么含义? 生4:孤独、与世独立 生5:独来独往

2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师:谁来解释这句话?

生:不要说您痴,还有比您更痴 的人 师:舟子说我“痴”是什么意思?

生1::舟子认为“我”很傻 ,这么冷的天不睡觉,而大清早去看雪。 师:那么作者认为自己是傻子吗?? 生(笑) :不会

师:作者国破家亡,避迹山居写《陶庵梦忆》离游湖看雪已隔14年,作者把舟子的话放在结尾有何用意?

生:(沉默)

师:我们一起来看作者的生平事迹:

少为纨绔子弟,但他对普通人,对妇女,或者和地位低下者人格的尊重,敢于并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热爱生活的优点,智慧上的闪光点。这种思想在等级分明的封建社会有着鲜明的个性。

人无可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庇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在张岱的朋友圈中有着各种奇庇异癖,皆因他们真情专性,率性而行被别人目为怪人。

是第一个自觉致力于用散文事表现普通人生活的人.

早年便才出名,二十余岁中秀才,但乡试屡屡失败,原因是他读《四书》,是坚决不读“朱注”的。认为“朱注”严重限制了人思想的自由。而朱熹的《四书集注》正是官方钦定的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宁不在仕,亦坚持自己的主张。

他虽然忠于大明,但作为一个理性主义者,对皇帝并非一味崇拜,有时批评还较激烈。如在《陶》词中“风阳朱,小家子气”的嘲弄。

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披发入山,马戒马戒为野人“ 师:你怎么看待作者的一生? 生2:太傻了,是个怪人。 师:傻在哪里?

生2:我觉得他可以考上了再不看《四书集注》。毕竟落榜会影响他的前途。比如说我觉得老是做练习也未必能真提高我的学习能力,但为了中考,我还是会去做很多习题。

师:如果少年张岱在今天学习的化,你认为他会参加中考吗?

生3:不会的。如果张岱这样做就不是张岱了,对他来说坚持原则、坚持自我比前途更重要。

生:我认为他会去参加中考的,像我们这个年纪总是听父母的,张岱的祖父辈都是科举出仕的,肯定要让他参加科举。

师:你刚刚说到我们这个年纪,你认为什么时候可以决定自己的大事? 生:成年了。

师:当一个人成熟了,可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时候,我们便可以决定自己选择怎样的人生。

生5:张岱选择独立思考、坚持自我。 师:具体谈谈。

生:不读《四书集注》,是因为他认为“朱注”严重限制了人思想的自由,多有独立思想啊?他对普通人,对妇女,地位低下者人格非常尊重,是第一个自觉致力于用散文事表现普通人生活的人,显示了他民主平等的思想

师:民主、自由、平等,这是我们追求的东西。张岱在思想束缚严重的封建社会能有自己的独立追求,非常难得。

生3:“风阳朱,小家子气”,连皇帝都敢批评,没有半点奴才气,真是独立。 师:他其实傻不傻?

生:不傻,他只不过把自由品质看得高于功名利禄,而我们凡夫俗子把利益看得更重,自然难以理解他的行为。 教师(带头鼓掌)

生4:他的一生在普通人眼里是傻子的一生,其实是活的最有品格最有思想的一生。

师:我用一组词::与世独立,特立独行,你还想到什么词? 生5:坚持个性。 生6:与众不同。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的一生,哪个字好? 生4:独 生7:痴

师:哪个字好?

生7:不仅包含了作者因为特立独行的一生而不被人理解的一生,而且还道出了作者痴情于自己的行为。,

师:这个“痴”字是作者对自己一生的高度概括。 生(表示认可) 四:你我畅谈痴人

教师:这正是他比我们可贵的地方,比我们清醒的地方。“真是世人皆醉独他醒”啊。清醒者总是痛苦的。比如说屈原。(曾向学生单独讲过屈原,这里不再展开)

生似有悟。

生1:我觉得周敦颐也是痴人,虽然他做官,却不同流合污,保持个人品质的高洁。

生2:诗豪刘禹锡也是痴人,身居陋室还苦中作乐。

生3:苏东坡一生官场沉浮,是因为他不盲从于任何一派。(向学生介绍过苏东坡一生)

在生活中,你见过“痴人”吗?

生:我爷爷很爱读书,他今年快80岁了,早晨起来第一件事便是读书做笔记。我妈妈 笑他是不是还要去考大学。

师:爷爷是书痴。

生:我看过一个报道,说有个富人把自己所有的钱都捐了出去,过很贫困的生活,妻子儿女都不理解他。

师;确实是个痴人。他痴心追求的是什么? 生:帮助不幸的人 ……

师:在我小时候就见过一个怪人。他是我的邻居,手残废,脾气古怪,终生未婚,不与人来往。有一年夏天,已是深夜了,我因睡不着惊讶地听到如怨如诉的胡声。我寻琴声而去,居然是他,拉得很投入,没有发现我。后来听奶奶说他痴情于音乐。

生:原是个琴痴。

小结:为“痴”下定义。痴是--------,不是-----------。

生1:痴是坚持自我,但不是自私自利,而是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与人格。

生2:痴是痴情于艺术真理,不追逐功名利禄。

生3:痴是真情率性,不是不懂所谓的为人处世之道。 五回家作业

1谈谈文章中你喜爱的地方,并说出理由。(可以是写法,某个句子)学生 作业反馈:

①描写雪景中的白描手法,体会“痕、点、芥、粒“量词精确用法。 ②奇遇这一节中 互文用法的妙处。

③情景交融处(雪与内心淡淡的忧伤之情,酒沸与知音相遇时内心的热气)

[教学反思]本节课围绕作者痴为,逐步深入理解作者让普通人难以理解的至情率性的行为。理解张岱,理解所有的痴人,并抱以深深的敬意。

[专家点评]该教学课例,紧扣新概念,课堂注重了“生本”、“生成”,教学设计新颖独到,拓开一笔,抓住对“痴人”的理解加以深化,通过相关资料,结合学生体验,深刻解读了作者的“痴 ”,显得丰厚大气。(翟海燕)

《湖心亭看雪》教学案例实录

《湖心亭看雪》优秀教学案例

《湖心亭看雪》案例分析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教学案例
《《湖心亭看雪》教学案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