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提高课堂讨论有效性的策略

发布时间:2020-03-02 00:50: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提高课堂讨论有效性的策略

陡子峪明德小学:王金山

小组讨论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形式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多向信息交流活动,是探究式科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在课堂内进行有效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引导和推动科学探究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科学概念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等起着积极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提高讨论的实效,是实现讨论学习的优势的关键。

一、精心设置不同层面的问题或情景,是保证有效讨论的前提。 自主学习的课堂就是一个充满问题的课堂,课堂里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新的问题走出教室”,在解决问题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小组讨论是围绕各种各样的问题展开的,巧妙地设置各种层面的问题是保证讨论有效性的前提,也是评价讨论有效性的重要标准。

下面按不同的教学需要及教学目的,谈谈本人在教学中如何设置讨论问题或问题情景的一些做法及效果,从而反观讨论的有效性:

(1)在学生自学之前,可设置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或情景,让学生略做讨论,各抒己见,带着多层次的问题和疑惑,投入到下一步的探究中。

(2)对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关键问题,可适时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培养他们细密严谨的科学精神。

(3)设置一些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举一反三,集思广益,触类旁通,有利于学生在不断的互相其启迪中加进自己的思考,使学生对科学的规律及概念理解更全面、更深刻。

(4) 在进行小结归纳时,设置一些对比性或归纳性的问题,有助学生更好地区分相似或相关的概念、总结实验规律和本质,培养学生尊重证据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的能力。

(5)对一些比较抽象、难度大或学生日常了解甚少的知识,巧妙地设置一些有趣味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学习的热情、活跃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摆脱枯燥的记忆活动,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二、良好的讨论习惯是实现有效讨论的有力保障。

良好的讨论习惯要从低年级就开始抓,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低年级的学生尤其喜欢一起讨论学习,却往往不能合作学习,更难以有效地开展讨论学习,他们在小组讨论中容易忘记了对自我的约束、放 - 1 -

任自流;又或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喜欢做“主角”;又或讨论中观点缺乏科学的根据;又或讨论过程中容易“跑题”;另外,部分同学怀着 “听众”的心态参与活动等,所有的这些都会影响讨论学习的优势的发挥。针对这些情况,我在教学中实施了一些小策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小组讨论活动的意义,尽快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小组讨论习惯,为提高讨论质量建筑一个有力保障。

(1)首先要树立学生的时间意识,使教学过程保持一定的紧凑性。

刚开始接触小组讨论的同学(如三年级的同学)容易进入到一种放松的学习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进程会出现滞后,影响教学的质量。这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调整好对待小组学习的心态,帮助学生理解讨论学习的意义,要做到这一点,可先让他们明确讨论活动的时间约束,让他们意识到这一活动的紧凑性,意识到这是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而非自由和放松。

我是这样处理这一问题的:在小组活动前明确提出讨论的时限是多少,可在讨论前口头说明或者在讨论的记录表上注明,根据情况,讨论活动一般以3-8分钟为宜。另外,本人还通过比赛的形式增加学生对讨论时间的认识和重视。如让小组间的同学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掘出最多的宝藏”,给学生一种要抓紧时间讨论的心理暗示,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带着任务进入到讨论的,摆脱了刚开始较易形成的那种随心所欲、不受约束的学习状态,这是首先让要学生明确的、也是最基本的讨论习惯。

(2)帮助学生不断形成的良好讨论习惯。

良好的讨论习惯需在活动中不断形成和巩固。如我在学生刚接触信息课的时候,就请几位小演员分成两组,表演关于讨论礼仪的情景剧,然后学生评评哪个是“明星小组”?他们在讨论中有哪些礼仪值得我们学习?在小组讨论中哪些行为不可取?为什么?你们想成为“明星小组”吗?说一说你们小组要怎么做?这个活动能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良好的讨论习惯及其重要性。另外,我要求学生把小组讨论的礼仪记录在书本的第一页,时时提醒自己在活动中遵守这些共同制定的礼仪,并让这些礼仪最终成为一种习惯。我还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些讨论礼仪,要是哪个小组提出的讨论礼仪通过了班级的

“审核”,这个小组将会得到适当的加分、表扬或者奖励,而这条礼仪也将被增加到讨论礼仪的条例里。

(3)引用生动活泼的讨论礼仪,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 中低年级的同学对说教式的条例都不感冒,常常对它们“视而不见”,要让学生易于、乐于接受这些条例,就得让这些条例接近他们的思想,用他们的语言跟他们沟通,用活泼生动、具有童趣的礼仪条例代替说教式的规定,让学生在实施、培养这些礼仪时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为他们营造一种快乐轻松的氛围。

为了培养不同的讨论习惯,我是这样跟学生沟通的。例如:①为了发挥小组成员积极性,保证小组成员的参与度,我们制定了这样一个礼仪:每一个小组都有一棵“智慧之树”,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要发挥自己的智慧给“树木”浇水,这样才能让自己小组的“智慧之树”长得更高;②为了控制学生讨论时的音量,避免讨论声音越卷越大的现象,我们又制定了这样一个礼仪:为了避免“交流信号的互相干扰”,小组成员讨论时的音量在小组范围内听到就可以了;③为了避免小组发言时的“交通阻塞”,我们规定小组内一次只能有一位成员发言;④我们要做一位文明的“小律师”,遇到不同的意见,要以“科学之理”服人等等。这些礼仪让学生感到非常有趣,都努力争当明星小组。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我还用简笔画的形式来表达这些礼仪,以便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提醒,提高效率。如用“喇叭”符号来表示控制讨论音量的问题;用“嘴巴”来表示每个同学都要积极参与发言的问题;用“博士帽”来表示讨论时要运用科学的道理,不能强词夺理等。在课堂上,我认真观察和倾听学生的讨论,发现有需要提醒的地方,我灵活地把符号画在黑板上以示全班或用卡片出示给某小组,及时打击一些不良习惯的苗头,操作简单方便,节省了课堂的时间,还不会打断其他同学正常的讨论活动,另外,这些礼仪和做法还可以延伸到讨论活动以外的教学、实验当中,非常实用,效果也很不错。

三、创建二次交流的平台,强化和提升讨论的质量。

在小组讨论后进行组间的二次交流对促进小组讨论的质量有明

显的帮助。组间的二次交流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的,可作为讨论后的总结或二次讨论,也是展现小组成果的舞台,它能提高小组成员的凝聚力,促进组间的竞争和学习;它还能展现不同小组的学习风貌,利

于组间的取长补短,利于发挥模范小组的示范作用,利于提高学生讨论的热情、思维能力的提高,而这些最终使得讨论的质量得到强化和提升。

(1)如小组讨论结束后,不同小组讨论的结果会有较大区别,甚至会出现相反的结论。这时,可组织一场小型“辩论”会,正反方各选出代表的小组,以组间辩论的形式再次展开讨论。根据情况,正反方可请1-2个小组作为代表,其他同学可做评委,老师作为总裁判,看哪个代表组的理由更充分的理由,能够讲服对方及其他小组,最后再请所有小组举手投票,也便于老师做最后的总结。一般来说,证据、论点充足又科学的小组常常在“辩论”中获胜,而这些优秀的小组便成为了小组学习的好榜样,老师的好帮手。通过组间交流会这样的环节,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会更完全面,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会更全面和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也渐渐提高,而这些素养无疑能使讨论更富成效。

(2)一般情况下,小组讨论的问题是中等难度的,小组间讨论结果不会相去太远,只存在一定的区别,完全错误的观点不多,不同的小组都有各自的可取之处。有时候,一些小组的理由更全面或者更详细些、一些小组的表述更科学些、一些小组的解决方法更灵活或更可行一些等,老师此时只要请个别小组作为代表总结,或者有针对性地请两、三个小组做总结,引导学生对比和思考,达到小组间互相学习、促进和完善的目的,提高了小组讨论的质量,促进小组讨论的发展。

实践证明,精心设置的问题、良好的讨论习惯及组间的交流和

讨论对实现有效讨论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有效讨论学习对实现学生思维的转变和优化,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等科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提高化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有效性的积极策略

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提高初中生物课堂讨论的有效性研究》研究报告

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

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高

《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性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浅探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高中化学课堂讨论有效性研究

提高课堂讨论有效性的策略
《提高课堂讨论有效性的策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