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产业地产年终盘点

发布时间:2020-03-02 17:07:3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13产业地产年终盘点

产业地产有几个非常有名的段子。

第1个段子,玩住宅的是小学生,玩商业的是中学生,玩旅游地产的是大学生,玩产业地产的是研究生。

第2个段子,住宅地产吃肥肉,商业地产吃瘦肉,产业地产来啃骨头。

第3个段子,住宅就像王石,看起来耐久可靠;商业地产就像冯仑,灵活多变但根子正确;旅游地产就像潘石屹,看起来很美风险也不小;产业地产就像任志强,实话实说却不受大伙待见。

这三个段子的结论是,产业地产学历高,挣得少,还被嫌弃。贵圈真苦!借段子开胃,笔者和您一起探讨2013年产业地产的喜怒哀乐。

一苦:土地原罪

工业用地一直是笔算不清楚的账,在商业逻辑上,以工业用地为基础的产业地产始终不能与住宅地产、商业地产平起平坐。

长期以来,中国土地市场实行差别化的价格管理,通过消费性的住宅用地获取高溢价,转而对工业用地等非消费领域的土地进行补贴,由此而来的“低地价”奠定了产业地产“成立”或者“盈利”的根基。而随着住宅价格的日渐攀升,这种模式受到了多层面的指摘。知名地产人任志强就多次在公开场合指出,2013年土地价格尤其是宅地价格上涨的背后,是工业用地的占比过大,换言之,住宅用地的升值相当一部分是补贴了工业用地的超量。就工业用地本身来说,成本倒挂现象也十分严重,尽管有些地方工业用地的名义出让价格并不低,但不排除政府会通过税收返还、土地补贴等形式使其过低。另外,工业用地在退出机制上,距离健全还有很远的距离。更为尴尬的是,产业地产一直存在以产业为名、行地产之实的恶名,这当真使一些决心搞产业地产的企业英雄气短。

工业用地规范缺乏,边界暧昧,成本模糊,筑于流沙之上,产业地产如何自建堡垒?2013年,在工业用地层面,一些政策和动向值得关注。这包括,7月,国土资源部推动开展全国工业用地成本费用调查,近期消息指,国土部和地方政府关于供地结构的调整已悄然开启实际操作,其中,工业用地出让最低标准将提升、税收额度将提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则明确提出,

“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对于这一提法,业内较为一致的解读是,高层希望通过市场机制,使工业用地价值回归常态。

2013年,这些土地政策的微妙变化,能否给产业地产一个更加牢固的未来?

二苦:盈利悖论

如果说,土地这笔账不好算清楚,在商业链条的另一头,盈利也是笔算不清楚的账。有业内人士曾对笔者指出,如果没有了土地红利、没有了税收优惠,产业地产根本没有盈利空间,这种靠拐杖走路的行业不会有未来;也有业内人士称,产业地产的盈利可以高达800%,暴利时代已经到来。他们都有各自的道理,问题在于,还没有简单清晰的盈利模式供参考。

由于可以较易获得相关数据,2013年,笔者仍持续关注了园区类的上市公司,从土地批租、二级租售、商住反哺、股权投资、招商佣金,这些公司各有各的玩儿法,但共同缺少的是“可复制性”,这也成为横亘在产业地产持续盈利面前的一大障碍。

三苦:先天不足

既然这么困难,那国外有没有产业地产?他们是怎么发展的?

前两天,中国产业新区研究院发布了《2014中国产业园区转型升级路径前瞻》,报告指出,产业园区的投资规模非常大,而投资回收期则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在美国,几乎所有类型的金融机构都参与到产业地产开发和经营中,包括商业银行、养老基金、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私募股权基金等,这些寻求长期稳定收益的资金成为工业地产有力的资金后盾,保证了如诸如工业地产巨头普洛斯等的稳定扩张。

可惜的是,中国的产业地产并没有开放REITs,这成为中国产业地产的先天不足,这意味着,短时间内,产业地产最好依靠结构化的盈利来支撑规模化。

2013年年底,在不同的产业地产会议上,笔者几乎都听到了对于产业地产与金融结合的呼声,同时,也仅是呼声。北京经开公司的姜昧茗向笔者指出了几个现实的障碍。

大环境上,第一,缺乏相关的证券立法支持。我国目前有证券基金方面的法律,却没有资产证券化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从而制约了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和产业地产运营模式的转变;第二,管理机构不明确,管理制度缺失。目前,央行、证监会、银监会、财政部等机构,都在争

夺资产证券化的管理权限。具体到产业地产上,首先,缺乏相应产权方面的界定,产权转让程序过于复杂,目前,我国产业地产的产权主要限于所有权、使用权、租赁权和抵押权,没有资产证券化中通过分割的证券形式的权属规定。具体到产业地产上,特别缺乏税收优惠或免税方面的认定。在金融运营模式中,会出现比较频繁的产权转让,依现行税收制度规定,会产生高额的税收,如契税、土地增值税等,如果没有税收优惠或免税方面的认定,产业地产金融运营模式在运作中产生的高额税收,将会使其失去吸引力。

不过,她同时指出,“产业地产租出的物业,具有非常稳定的现金流,这一优点非常符合资产证券化的要求。”

四苦:市场与市长

产业地产一直有两大派别分庭抗礼:政府主导投资开发模式和社会化开发模式,前者包括政府直接投资管理、委托国有企业投资管理的模式。孰优孰劣按下不表,不论哪种模式,产业地产的政府烙印都非常明显,从拿地、产业规划、招商引资到后期运营,甚至有观点认为,产业地产在某种程度上是“政治地产”。

这意味着,产业地产要有更高的业务能力。

一方面,充分理解地方政府的意图,应对换届风险,当心进入投资泥沼,2013年,这种案例并不鲜见,同时,完成税收、产值等要求;另一方面,在招商上,必须有所作为,并且能够在激烈的园区同质化竞争中,通过园区运营提高企业黏性。两头客户的日子,笔者感觉,大约是不好过的。

产业地产,既是市长的,也是市场的,任何一边搞不定,都可能满盘皆输。

五苦:人才饥渴

由于上述的困难,产业地产的人才饥渴症就异常的突出。

首先,相对于住宅、商业地产的流程化运作,产业地产走过了不短的历程,但仍处于市场的普及期,相关机构与中介组织发展并不健全,这意味着,产业地产借助外脑、借助外部力量的管道非常有限。寻求产业定位、规划设计、招商支持等的需求非常迫切,举个常见的例子,相对于住宅地产的乏味,2013年,涉及产业地产的相关论坛活动往往爆满,笔者以为,其中不乏抱团取暖,互通有无的意味。

与此同时,企业自有团队的培养还远跟不上行业的迅猛发展。据观察,2013年,产业地产间人员的流动非常频繁,有些相熟的人士,今天还在这个公司,明天就不知道在哪儿了,而某几个耳熟能详的企业,俨然成为产业地产的黄埔军校。

2013年,外部力量的缺乏,人才的断档,意味着产业地产职业经理人应有更强悍的素质以及更加快速的成长。

六苦:搅局者众

当真正的产业地产企业埋头苦干之时,行业美誉度并没有跟上步伐。

回顾2013年,产业地产可谓毁誉参半,非正面的消息与报道俯拾皆是,比如,“圈地盛行文化园区虚建园实盖房”,比如“打政策擦边球工业用地上盖住宅”,比如“造城冲动新城新区泛滥”……这些行为,吹大了产业地产的泡沫,也间接扮演着产业地产这一新兴行业的搅局者。而在这背后,有复杂的原因,包括政府的冲动,企业的逐利,监管的缺乏,以及行业规范和标准的缺失,显然,浑水好摸鱼。笔者以为,唯有监管有力,才能整肃秩序;唯有爱惜羽毛,才能走得更远。

恰值2014跨年之际,笔者绞尽脑汁与您分享产业地产的2013年观察,2014年,我相信,产业地产作为房地产行业的另类分子,将继续以偏执者的角色一路向前。

产业地产定义

产业地产合法性问题

产业地产政策解析

养老产业地产解读

地产猎头盘点:房地产人才流动榜

工业产业地产策划方案

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大盘点

产业地产人才培训市场广阔

养老产业蓄势 养老地产盈利模式求解

产业联动 扩张旅游地产版图

产业地产年终盘点
《产业地产年终盘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地产年终盘点 产业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