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谁在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发布时间:2020-03-02 19:39:0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位置与运动

《谁在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正确分析运动与静止的实例。

海林市山市镇第一小学 唐风奎

2.能够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乐于用科学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当中一些运动与静止的实例。

2.活动中乐于与同学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

知道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是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而言的。

教学重难点:

用参照物,运动,相对等物理概念去描述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方法:

观察法、对比法、实验研究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绚丽多彩的运动世界

充分运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展示这个运动的世界。 (“从人在林荫道上行走,汽车在公路上奔驰,飞机在天空翱翔,小鸟在树林中飞翔至月球绕地球转动,地球绕太阳转动,直至整个宇宙的成千上万个星系都在运动”)

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问题,在你的生活中经常可能遇到这样的场景:我们坐在行驶的汽车内,看待两旁的景物都在向后移动,再转头看看旁边的人,他却是一动不动,同样是从汽车上面观察的,为什么有的看上去在动?有的却看上去没有动呢?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到底是为什么?

二、教学过程:

活动一:谁动过?

请4位同学上讲台完成书P29的活动? 请同学们先把眼睛闭上,然后老师会让讲台上的其中两位同学互换位置,然后请同学们来判断到底哪一位同学移动过?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可能回答:某某同学、老师画在黑板上的这颗树或者教师里面的其他一些东西。

通过同学们刚才自己的回答,我们可以总结出:我们在判断哪一位同学动过的时候我们总是选定了一个参照物,如

果物体得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改变我们就说物体在运动;(物理学中所说的机械运动)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是静止。(引导学生说出静止的)

播放汽车行驶在公路上(坐在车里的人看窗外景物和站在路旁的人看景物),为什么相同的景物在不同的人看来,有不同的结果,从而让他们自己找到原因——原来是选择的参照物不同。

活动二:运动还是静止判断

课件展示P30的图:创设一个运动的场景,站在地面上的着了女同学看见刘明同学坐在游乐车缓缓向远处开去。

1.问:刘明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为什么?

引导学生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概念去描述:

以地面上的女同学为参照物,刘明和她之间的位置在不断改变,所以说他在运动。

顺着提出:如果刘明回头来观察地面上女同学,就是以刘明为参照物,女孩和他之间的位置在变化吗?可不可以说在男孩看来女孩是运动的。那么,这时可不可以认为在男孩看来,树木也是运动的呢?

2.如果地面山的女孩看旁边的树木,会发现树木此时是静止的,因为相对于女孩来说,树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

3.总结引导学生说出:我们在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

静止的时,都是对于一个参照物来说,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反之,就是静止的。

活动三:完成P30的表格

完成后还要说一说

三、拓展:

1.在此基础上,用媒体展示一段动画(潘冬子站在竹排上向下游运动,配上相应的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激起疑问:以什么为参照物时,说“竹排”是运动的?又是以什么为参照物时,说“青山”是运动的?

学生活动:充分讨论交流,能说出“竹排相对于两岸或岸上的树的位置改变了,所以说竹排是运动的;青山相对于竹排或潘冬子的位置改变了,所以青山是运动的。”

教师追问:如果以潘冬子为参照物,竹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小结: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

1、选择参照物

2、确定被研究的物体

3、判断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是否改变。

布置作业:回家后认真观察一下电风扇在工作时各个部件的运动情况。

板书设计

2.谁在运动

运动 静止 参照物

小学四年级科学《谁在运动》教学反思

山市镇第一小学 唐风奎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运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到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一、创设情境,激趣入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课开始时,我就提出一个学生们都非常熟悉的问题,“我们坐在行驶的车上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呢?”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课堂上,于是回忆起坐车时的体验,“坐在车里看见地面上原来不动的房屋和树木都往后走”,“实际上是车在地面上行驶”等。这时我又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引起学生探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兴趣。因为科学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所以在这里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为什么,而是通过下面的一步一步讲解,让学生自己从中找到答案。

二、自主合作,讨论交流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我请4位同学上讲台完成书P29的活动。请同学们先把眼睛闭

上,然后老师让讲台上的其中两位同学互换位置,然后请同学们来判断到底哪一位同学移动过?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通过同学们自己的回答,我们可以总结出:我们在判断哪一位同学动过的时候我们总是选定了一个参照物,如果物体得位置相对于参照物发生改变我们就说物体在运动;(物理学中所说的机械运动)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是静止。(引导学生说出静止的)

接着我又播放汽车行驶在公路上(坐在车里的人看窗外景物和站在路旁的人看景物),为什么相同的景物在不同的人看来,有不同的结果,从而让他们自己找到原因——原来是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呼应了课的开头。

三、实践应用,巩固知识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各个方面得到发展这才算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在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之后,我课件展示P30的图:创设一个运动的场景,站在地面上的着了女同学看见刘明同学坐在游乐车缓缓向远处开去。问:刘明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为什么? 引导学生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概念去描述: 以地面上的女同学为参照物,刘明和她之间的位置在不断改变,所以说他在运动。

如果地面山的女孩看旁边的树木,会发现树木此时是静止的,因为相对于女孩来说,树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

最后总结引导学生说出:我们在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时,都是对于一个参照物来说,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反之,就是静止的。

四、动静结合,松紧有度

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学习一段时间会感到累,为了释放一下他们紧张的学习心理,我在这里做了临时的补充调整,用多媒体展示一段动画(潘冬子站在竹排上向下游运动,配上相应的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激起疑问:以什么为参照物时,说“竹排”是运动的?又是以什么为参照物时,说“青山”是运动的?

学生充分讨论交流,能说出“竹排相对于两岸或岸上的树的位置改变了,所以说竹排是运动的;青山相对于竹排或潘冬子的位置改变了,所以青山是运动的。”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一节好课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开端,还要有一个完美的结尾,所以对于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我在课尾作一个概括总结——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

1、选择参照物

2、确定被研究的物体

3、判断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是否改变。

最后我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回家后认真观察一下电风扇在工作时各个部件的运动情况。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把课上所学,延伸到课后。

湘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

《谁在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山市镇第一小学 唐风奎

2018年4月8日

《运动与设计》教学反思

动物怎样运动 教学设计与反思

运动与设计,教学设计

《运动与静止》教学反思

《静止与运动》教学反思

静止与运动教学反思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及反思(定稿)

科学运动与设计教学设计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7、《运动与设计》教学设计

《谁在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
《《谁在运动》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