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丧葬礼俗

发布时间:2020-03-02 16:55:0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丧葬礼俗

■ 丧 葬

平遥自古以来一直用“土葬”形式。其丧葬之礼仪繁简,则随丧主贫富而异。早年贫者老丧,不少人是以生前仅有的箱柜改制,权作棺木使用,草草入土为安便是了。更有甚者,丧主被子女以破被或破苇席卷包,横系三道烂麻绳,择郊野荒滩处掘穴而埋,撮土为坟。穷亲属们无可奈何地痛哭一场作罢,无所谓什么丧葬礼制。当然也偶有子女跪街乞讨,甚至卖身葬父母者,汉民族文化以孝为本,这些愚孝者自然也就成为世人称颂之事了。

富者居丧,其礼仪就十分繁杂了。花费巨资,场面壮观,竭尽铺张之能事,以父母平生艰苦奋斗所积攒的财富,大办特办丧事,向社会夸耀子女孝悌之心,钓取名誉。民国24年(1935年)冬,祥泰隆、隆泰裕、广发店三联号总管(董事长)、平遥富商董枢的母亲、富商乔怀瑾、乔怀玠的亲二姐乔氏,享年86岁老丧。家业富庶,四世同堂,丧葬礼仪自是十分隆重。

平遥多数人家办丧事,场面及花销量力而行,但丧葬礼制却是丝毫不能马虎的。平遥的丧葬礼制,清代以来一直是遵循顺治初年制定的“士庶人丧礼”。清康熙四十六年《重修平遥县志》中,对明代及至清初平遥丧礼程序等,也作了简要记载:“丧礼。初丧时即成服,吊客尊者送孝带,等辈给以孝巾。每七日作佛事。葬日始设铭旌。奠用鼓吹演戏,陈刍灵幢纸。男丧祭方相氏,女丧祭引路菩萨。来奠宾客,旁亲朋友代宴,名曰歇主。奠礼或丰或俭不一,至亲带客来奠,礼银十数两,作祭幛。及发引以僧道鼓吹导丧,多不祀土,亦多不题主。葬毕三日则祭于墓,小祥、大祥、除服亦祭于墓。”

丧葬之制到清代后期,可能由于大量捐官、捐功名、捐封荫,难以分辨品官和士庶了,加之清廷腐败、外夷入侵、西方文化冲击等,民间“四礼”之制已无人顾及。有钱有势者“越制”操办丧事已无所谓了。丧主之后人为显风光,互相攀比,侈风越来越烈,更有独出心裁者不断发明新项目,加之“十里不同俗”,平遥境内的丧葬礼制都不一致了,但基本程序及突出“礼”和“孝”的主导思想还是一致的。

□ 病 笃

人的生死本是自然规律,谁也无法回避,但人们心理上都很忌讳死亡一事。死亡是人生的最大灾难。尤其作为家庭基石的主要成员之死,更是整个家庭的惨祸。因而在病人即将死亡前,家庭其他成员必然要竭尽全力,设法延长病人生存时间,以便安排后事。

旧时平遥人称病入膏肓、无力挽救之病情为“病沉”,一旦发现病人病沉,就要想方设法使病人的死期避开不吉利的日子。平遥人讲究“男怕初一,女怕十五”,还忌讳二十四个节气的第一天,认为这一天是“四离”、“四绝”的日子,这一天内连嫁娶都忌。认为这一天婚丧“主破散、绝灭”,因而家人必须努力避之。

病人病沉后,更是子女尽孝的最后时刻。首先是不惜一切代价问医求药,子女日夜轮流守护;其次是恳请病人留言、吩咐家务、训诫子孙,一一记录,成为遗嘱;还应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商定料理后事。

后事中首当其冲者为寿衣和棺木。清末的寿衣是品官穿朝服,但不让花翎入棺。普通人则男穿宁绸棉袍,红青宁绸马褂,内衣用白布,足穿布袜、圆口鞋或云头福字履。女子上身红青或棕色大褂,下穿长及足面的夹裙,豆绿、深蓝色最为常用。

民国以后,穿寿衣也随时入俗,但至今平遥对寿衣仍有几忌:一忌禽兽皮、毛、革制品,免致亡人死去在“六道轮回”中转为畜生;二忌寿衣用扣子,要用带子结系,大约有后继有人之意;三忌衣料用缎子,因缎子和“断子”谐音;四忌寿衣件数用双数,避免“重丧”。

棺木是平遥古城沿袭2000多年土葬民俗中的主要葬具。人死后,先殓入棺,再埋入土。平遥人称棺木为“棺材”,是人们死后的房子,较为重视。平遥有句口头语:“活着有副好铺盖,死了有口好棺材。”说明了人们的心理。所以不少老年人活着时就提前置办了“寿材”,里面放一个不倒翁,平遥土语叫“扳不倒儿”,喻意寿材的主人倒不了。棺木尺寸厚度不同,但大小一致。平遥旧时的棺木是“够不够,六尺六”(指长度),宽则一尺八寸,也有说“天下棺,七尺三”的。厚度则各有不同,由于棺木大致是头大脚小斜方的,所以使用材板也是前厚后薄。有“

三、

四、五材”,即底三寸、帮四寸、盖五寸;有“

四、

五、六材”,即底四寸、帮五寸、盖六寸(平遥人称“足五寸”);有三寸材,即前三寸、后二寸五分;还有

二、五材,即前二寸五分、后二寸。木材的质量也有讲究,早年豪绅富商有从南方购回楠木做棺材的,上乘者为金丝楠“独幅板”,即棺盖、两帮、下底都是整板,也有在当地采用柏木制作的,代价十分昂贵,有的贵达上千银元。多数百姓用柳木、松木,但无论何种木材做棺,四板之间头、脚部的挡板(平遥人叫“挡头”)必须用柏木,俗传用柏木可防止穿山甲吃亡人的脑子。

平遥人用棺木时,要进行漆画,漆用红、棕红、黑色皆可,棺帮画“五蝠(福)捧寿”、“二十四孝”等,棺头刻云饰木主牌位,上书“清故显考(*)X翁讳X X之灵柩”,脚头挡头上有画,男用蛇盘兔,女用莲花。

平遥人讲究农历闰月时,给老年人提前做寿衣、棺木,寓意哪年哪月也轮不上我使用这些。

□ 衣 殓

衣殓即给即将死去的人穿寿衣,平遥人叫“装裹”,也称“小殓”。平遥之俗,病人重危、必死无疑时,一定要抢在咽气前换上寿衣,即使换寿衣后,“死人”又活过来了,也没有关系,因为平遥人认为这是穿寿衣“冲喜”的结果。然而咽气后再穿寿衣,民俗认为等于让病人赤身赴阴曹地府,为大不孝,终身悔恨。其实,咽气前或刚咽气,未出现“尸冷”、“尸僵”,穿衣容易些,旧时不过是把这种务实做法托信于鬼神罢了。

病危病人衣殓前,要给病人沐浴、剃头,此程序在平遥民俗中也是必须的,意味着让死者干干净净离开这个世界。宗教习俗认为不让亡人把今世的尘垢带入来世,或带入“天国”。给亡人洗浴,男用子孙,女用子媳、孙媳。先洗脸、洗发,依次洗上身、下身、下肢。上下身各用新毛巾一块拭之。剃去前额及两鬓头发,后面不剃,谓之“留后”。剪去指甲,装入小布袋,大殓时置入棺内。洗浴水要刨坑埋掉。

衣殓时讲究给亡人戴首饰,但首饰过多常引来盗墓者,此俗近年来已不流行。

殓物还有铺盖,但被子要称“衾单”,因为“被”和“背”同音,皆乃背兴,大不吉利。可见平遥民俗中时时、事事都有讲究。

衣殓后即进行倒床,平遥旧时多用一自家门板,平置炕上,移亡人平躺其上,头枕新土坯。旁点一麻油灯,谓之长明灯,勿使亲人之魂行茫茫幽冥夜路。口中放一“玉蝉”,平民百姓放一铜钱而已。此礼古代即有。《后汉书·礼仪志》云:“登遐,饭含珠玉如礼。”并下注引《汉旧仪》云:“帝崩,含以珠。”

衣殓后,病人一般已死,孝子及全家老小吊哭于亡人前,以示送别亡灵。然后由老伴或年长妇人,将亡人枕头撕一小口,待棺殓后置于棺下,盼其早超生。出殡之日,烧于大门外。

□ 报 丧

平遥人所谓之报丧,即亲属初亡衣殓后,立即由孝子未成服而先报丧,首先以“三五麻纸”张贴于大门上,男左女右,如夫妇一方早已亡故,则需左右皆贴,称报丧纸。告知乡亲邻里,本宅有人亡故。特别重要的是立即向“人主”报丧,“人主”即亡人之“主”,男亡报娘舅,女亡报娘家。孝子头系三角白布,鞋要偃后而趿拉着,亡父偃左,母亡偃右,双亡皆偃。进到人主家,双膝跪地,泣报丧情,呈上按礼制规格扯下的孝布,孝子叩请人主即去探视验看,以便入殓。人主未验看尸情并表示无疑义前,是绝对不许入殓的,否则为废礼违法,必受追究。平遥早年书香门第有丧还要在门外张贴讣闻,并发给死者生前主要亲友、世交、邻里等。平遥人也叫“讣闻”为“引状”,类似今之讣告,讣闻除介绍死者生卒时间外,还要将出殡日期、路径及出殡前的行魂、超度等活动标清,以资死者的亲戚、朋友、同僚、同年、世交、邻里等届时参加。对必告之亲友,要将印制的讣闻派人送达。当然,讣闻都是在“阴阳先生”的推算指导下,确定各种丧礼日期后,才能草写印刷。旧时拟写讣闻,对直系亲属的“五服”关系书写排列,要求很严格,绝不能有半点差错,因此许多人需到“印局”或刻字铺花钱印制,印局中有各种服制关系的式样,而且拟稿人也有多年实践经验,所以专门赚此钱。

传统丧葬礼俗

河洛地区丧葬礼俗

潍坊市临朐县丧葬礼俗

苏北一带传统的丧葬礼俗(

10 传统丧葬中吊唁的礼俗

婚嫁礼俗

祝寿礼俗

闽南礼俗

寿庆礼俗

福州结婚礼俗

丧葬礼俗
《丧葬礼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传统丧葬礼俗 礼俗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