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两次听课感想 朱璐璐

发布时间:2020-03-03 07:10:4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两次听课感想记

语文四组 朱璐璐

人文性与工具性如何同构共生

——我看何慧老师的《花钟》

11月2日去蒲州育英学校听课。学校的工作周到令人倍感温暖,我设想自己以后若开课,也要为听课的老师印制我的教案,更要像何老师一样在教案后附上“文本解读”!这是令人欣喜的做法。因为文本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它将展示这位老师上课的整体思路、局部两点、思想深度以及情感高度。

我先看何慧老师的文本解读。说实在,看了有些许遗憾。用王崧舟的话来说,文本解读是“倾听文本的灵魂之响”;用美学大师朱光潜的话说,就是“慢慢走,欣赏啊!”;用王尧先生的话说,就是“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用南帆先生的话说,就是“沉入词语”;用谭学纯先生的话说,就是“穿行在多重语言之间”;用吕叔湘先生的话说,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用下面尊先生的话说,就是“引发一众对语言的敏感”;用王尚文先生的话说,就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用新批评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施特劳斯的话说,就是“在字里行间阅读”;用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的话说,就是“徜徉在语言之途”。所以我认为文本解读第一要紧抓“语言文字”,既然抓了语言文字,那么肯定要细细地读,细细地品,品出自己的感悟。

在何慧老师的《花钟》文本解读中,她写到:“《花钟》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文章,当我第一次读就被文章中那精妙的文字所吸引。作者的观察那么细致,他的笔触又是如此地细腻,真是让人叹服”。这段话很笼统,没有说出文字何以精妙?笔触何以细腻到让人叹服?文本解读中关注到语言文字,何老师写了这样一段话“课文第一段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中运用了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用不同的说法描写花朵的开放,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很好范例。例如: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绽开了笑脸、欣然怒放、苏醒、含笑一现等,用词十分优美”。我觉得这样的解读太雷同,我是遗憾没有看见老师自己的感触。

何慧老师的文本解读注重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她紧紧围绕课标的“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初步了解一些表达方法”“学习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要求展开,

从文本解读中,我感受到何慧老师的课堂应该是“写作本位”的,何老师自己也写到“阅读对于学语言的意义在于从阅读中学习别人的修辞造句,学习别人的表达方法和表达技巧”。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感受不到何老师的写作取向。课堂的教学过程很流畅,学生的回答和老师的预设惊人地一样,好像太完美也是一种遗憾。我个人认为一堂公开展示课,应该有自己的亮点。如果何慧老师以写作取向作为课堂亮点,那么宏观上的设计,微观上的语言都要有所体现。

在“识花名”的环节,教师问“这么多花竞相开放,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呢?”学生说了很多:五彩缤纷、五颜六色、万紫千红、鲜花多多、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这里何老师应该再点一下,比如说——你看形容花竞相开放,有这么多不同的表达方法,语言文字多么美妙,只要平时多积累多归类,我们在作文中就能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让我们的文章更生动。我觉得这样说既为后面的“赏花开”环节的表达方式做了铺垫,也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方法“平时多积累,多归类”,还渗透给学生作文的语言来自生活的积累。在“赏花开”的环节中,教师问课文中的句子好在哪里,学生都能说出相应的修辞手法,说作者抓住了花的特点来写。我觉得老师在这里应该板书“修辞、抓住特点、不同表达”等几个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可以为后面的练笔环节做好铺垫,似乎是给孩子一个写作的温馨小贴士一样。这些关键词何止使用这堂课的写作,哪篇文章里没有这样的特点,就是要和学生一起提炼这些特点,带着写作的眼光去看文章,去吸收文章的不同表达,来丰富自己的语言和构思。同样在“品花时”的环节,教师也可以板书“语言准确”这样的关键词,突出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特色,突出作文语言的真实准确性。在“拓展写话”环节,教师的要求是“仔细观察花的形态,选一两种花,也来写一写,什么时间,什么花时怎么开的”。我觉得这里的“选一两种花”要改成“选两三种花”。因为只写一种不能达到我们练笔的目的,这节课练笔的目的就是感受不同的表达,所以起码要写两种花以上。

这堂课是否成功,我觉得还要看学生的练笔情况,这才是最真实有效的反馈,我觉得就是前面的提炼关键词没有做好,学生的练笔效果并不理想。

何慧老师的课让我想起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永恒话题“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共生”。如果我们把阅读教学定位为“读懂文字背后的内涵即可”,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和一般的生活阅读放到一个缸里搅和了。阅读教学寻求“因文悟道”,读

懂了文章的内涵,更要弄明白这些“道”是用怎样的“文”表达出来的。我们的教学应该遵循“形式——内容——形式”的流程,应该走两个来回。

刘发建老师说“该凸出‘人文’的时候,就要凸现‘人文’,该凸现‘工具’的时候,就要突出‘工具,不在于你凸现的是工具还是人文,而是在于你所倡导的‘人文’是否是孩子能接受的‘人文’,你所训练的‘工具’是否是儿童所需要的工具’”,这话很好的说明了人文和工具的共生点在于我们以儿童为支点。所以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年代背景,有着完全不同的定位。

11月3日晚

体验·规律

——我看曾老师的《从现在开始》

11月9日去鹿城区第二实验小学听课。曾老师很温柔,我最喜欢曾老师对词语的体验设计。

在教学“轮流”一词时,曾老师让一组孩子开火车,她说“像这样一个个读就叫做——轮流读词语”,大家再想想还可以轮流干什么?正因为孩子们有了这样直接、间接的体验,很多答案都冒出来了:轮流当值日班长,轮流做值日„„在教学“议论纷纷”的时候,曾老师首先问孩子“如果你是动物,你会和猫头鹰说什么”,孩子们都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老师点出“像这样你一言我一语来说话,就是‘议论纷纷’。”多巧妙,孩子们不知不觉就已经体验了词语,像这样的体验还有“叫苦连天”这个词的教学。孩子们选择一个动物说话,几个学生说完后,老师都定评“你的心里多苦啊”“你真是苦不堪言啊”,最后很自然就点出“大家都这样说的就是一个词的意思——叫苦连天”。

我很喜欢这样的教学设计,语言文字正是需要这样的体验过程,那样留给孩子的东西才深刻而实用。

我觉得曾老师的不足之处是生字的书写教学,缺少规律总结。正如点评老师说得,识字、写字教学要“寻找规律,举一反三”。我们可以把“轮、现”两个字同时出现,请孩子观察共同的特点,预设孩子们会说:这两个字是左右结构,要写得左窄右宽。教师再点出:两个字的偏旁里哪一笔写的时候需要注意?这样孩子们就会关注到偏旁里的提。这个提写漂亮了,整个字的结构就有了。教学“令、

之”两个字也可以同时出现,请孩子们观察。孩子们可能会说,他们是独体字要写在中间,结构匀称。那么教师有针对性地问:它们都有点,点的位置需要注意什么?那么孩子自然就关注到点都写在竖中线上,先轻后重。关注到了点的位置,这两个字就写得端正了。用这样归类的方法教写字,也能减少一些教学实践,正确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练写。

11月10日早

思想汇报(朱晓璐)

思想汇报(朱晓璐同学)

思想汇报(朱晓璐同学)

课堂教学管理案例 朱璐璐

张璐璐

张璐璐

素描感想11261029 刘璐

83中 刘晓璐——听课收获

青岛二模作文朱璐(材料)

朱莹璐绝招教学设计反思

两次听课感想 朱璐璐
《两次听课感想 朱璐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