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探究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双重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20-03-02 15:34:0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高中文言文教学双重可持续发展探究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担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任务,更承担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可现在,大部分学生认识不到学习文言文的价值,只把考试作为唯一目标。本文就目前高中的文言文教学现状及出现原因作了认真探索,并提出了如何改变现状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现状 兴趣 教学形式

文言文是学生接触、了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育传播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学习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就是要认识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这份宝贵遗产。这笔丰厚的财产,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难道是不可以把它抛弃的。因此文言文教学不仅仅承担了传授知识技能的任务,更承担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改革中,文言文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有所加大。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排的古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就内容而言,这些作品都是积淀着传统文化精华的名篇。在这些名篇中我们看到了傲岸的李白,沉郁的杜甫,也看到了豪放的苏东坡,凄婉的李清照,更体会到了唐诗宋词的辉煌和古代散文的简约凝练。

但目前许多中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兴趣不浓,当今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也不尽如人意。为了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情况,我在所执教的班级,采取了写“语文札记”的形式,让学生及时并真实的反应学习中的心得体会。从“札记”中发现,对文言文的学习许多学生有相当程度的疲惫感和畏难情绪,传统文化的名篇佳作却成了许多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东西。 例如高一(11)班的钟晓群同学在语文札记中这样写到:

近段时间都在学习古文,好枯燥啊„„自学习语文来,我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学鲁迅。

高一(11)班的何中航同学说:

好枯燥啊,看着语文书上的古文味同嚼蜡,晚读时直发困„„ 再如高一(12)班的王磊同学说: 哎„„又是上古文,都学了一个多星期了,很多字词的意思当时是记住了,可过了几天又忘了,可怎么办啊?真闷。 高一(12)班的王可同学说; 我也想听写一百分啊,可是总不能把字词记不下来,这个“一百分” 可望而不可即啊!

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无奈、畏惧可见一斑。如果让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学习文言文的感受,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怕”和“厌恶”。 他们在上课时不愿积极地思考,更不愿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课后也不会及时去复习巩固。针对这些情况,可以从主客观方面去分析原因:

一、客观方面

随着时代的变化,语言的发展,文言与现在的白话文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因此,人们对文言的词汇意义、语法特点感到陌生。而且,古籍中记载的历史文化、典章制度,人们或者不熟悉,或者从来没有接触,这些都是学习文言文的困难所在。所以,时空的隔阂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陌生感,文字障碍成为大多数学生接触文言文的第一道关卡,而鉴赏能力的提高就成了可望却难及的目标。因此尽力消除学生与文言文的隔阂,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他们才能真正走进文言文的文本里,和作者的思想进行亲密的接触。否则,所谓培养对古代经典文学的评价鉴赏能力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主观方面

(一) 学生兴趣不浓厚,目标单一

有些学生认为文言文是“老古董”,现在都是现代社会了,没有必要走回头路,文言文该淘汰了,或认为“反正以后工作了也用不上或很少用”,没有实用价值,没有必要学;有些学生认为文言文“加重了我的课业负担,但又不能不学,很讨厌”;有些学生认为文言文高一教材内容太难,篇幅太长,数量太多,初高中教材衔接不上,学习“跟不上”或“不适应”;不少学生虽然客观上觉得有必要学习文言文,但主观上还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由这些现象看来,学生对学习文言文兴趣不高,且对学习目标认识单一,只把考试作为学习的唯一目的,这种认识很功利,也很被动。正是由于认识不到学习文言文的价值,才会影响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二)教师教学形式呆板

高中比初中文言文学习多了许多知识点,加上高考要考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翻译等这些文言知识,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常常采用的是“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串讲式教学。在四十五分钟内教师总是带领学生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点上猛下工夫,苦口婆心地一字一句地讲解,一字一句地翻译,而学生在课本上把要点写得密密麻麻,生怕露掉了一个字词的意思,结果一篇经典美文被肢解得七零八落,支离破碎。这种枯燥僵硬的教学,让学生胃口大损。学生不仅没有从中品味到古文的美妙,反而见识到了味同嚼蜡的平淡与沉闷。

其次,教师总是按部就班千篇一律地串讲,也使得课堂教学缺乏创新,死气沉沉,抑制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得学生产生一种错觉,以为文言文真是“古”文,是僵死的文章,使得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厌烦、畏惧、排斥的心理。

再次,强调知识接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权威意识”特别突出,教师比较习惯于以教代学,越俎代庖,有的只是教师的“灌输”,却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再加上教材中选编的文言文篇幅数量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常常只就课文讲课文,对于古文的思想性、审美性学生窥一斑未必知全豹,这势必会导致学生思想文化上的封闭和狭隘。所以文言文教学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还得让学生理解其思想内容,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从而提高文化素养。

作为教师,我们感到了肩上的压力,如何引导学生在对众多新事物感兴趣的同时,仍喜爱文言文,如何改革传统的文言文授课模式,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从而实现文言文教学知识技能及优秀文化传承的双重可持续发展,应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此,就实现文言文教学的双重可持续发展,提出几点实施建议。

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可见,兴趣对学习文言文有着重要的意义。文言文,是我们民族语言的根基,是民族文化的精粹。了解民族文化,须从阅读民族经典入手。且文言文素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部分,是高中生应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高中生通过学习文言文,了解汉语言表达的言简意丰、谴词造句的考究、思想内容的深刻、论辩艺术的出色、结构的严谨等特点,从而培养鉴赏民族文化的能力。要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我认为要做到: 第一,让学生知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精英文化的结晶。被选入教材的文言篇目都是千百年来被世人传诵的名篇佳作,形式上能唤起读者的浓郁美感,内容上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学生应多和杰出人物、一流人才“对话”,直接感受他们非同一般的“情感、智慧、思考”,直接体味他们不同凡响的忧患意识、生命意识、家国意识,然后逐步涵养其高层次的生死观、荣辱观、忧乐观,在精神上得到充实。

第二,鼓励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为了更好的理解被选入教材的文言文经典作品,可以鼓励学生去自主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言文,以求对作品理解的完整性。例如,在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可以补充《后赤壁赋》让学生自主阅读,从而对苏轼随遇而安的心态,旷达开朗的胸怀形成整体感悟。再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说到“和氏璧”的由来,可以提供《韩非子·和氏》给学生阅读,使学生对“和氏璧”有清晰的了解。此外,还可鼓励学生在课外可以自主阅读故事性强,趣味性强的又相对简单易懂的文言文作品,如《世说新语》、《聊斋志异》等,学生的阅读兴致很高,就连很厌恶文言课文的学生读起来也是津津有味、兴味盎然、爱不释手。叶老说过:“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经过不断学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课外文言作品的熏陶,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作品的兴趣,促进学生养成阅读文言文的习惯。

二、提高教师自身涵养。

《礼记·学记》中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而可以为人师也”。意思是君子只有掌握了客观的教学规律,才能成为“人师”。因此,要实现文言文教学的双重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老师有较深的文言文功底与素养。

首先,教师在上课前对课文相当精熟,对相关的名人逸事、名篇名句能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得心应手。教师这样的表现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学好文言文的好处,顿生仰慕之情,这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鼓舞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其次,教师要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于漪老师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们“要使学生真正在思想品德、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师自己要进入角色,披文以入情”1。教师对文言教学内容体验的广度与深度一定程度上决定学生体验的广度和深度。教师作为先行体验者,应该从课文中发掘出最能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美感体验、生活 1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p32.体验等因素,让学生获得对知识、智慧的感悟,对生活、生命的感悟,对大千世界、人间万象的感悟。

三、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文言文教学,如果不分文体,不分篇目,一律采取“句句翻译,字字落实”的教学形式,很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学生就会产生厌烦,枯燥的情绪。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灵活的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文言学习有兴趣。

第一,对文言文的整体感知很重要。现在,学生课业负担繁重,几乎没有时间去提前预习文本,而教师在课上重视字词的落实,所以学生在接触文言文作品时,很容易会陷入“字词——字词”的模式。在接触陌生的课文字词前不了解其中的整体内涵,只是部分地落实字词的意思,课后又匆匆地把字词死记硬背下来,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课前把通读熟读课文作为预习作业很重要。学生虽未能全面细致地领会文本全部内涵,却能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在模糊的状态下感知文本不可言传的精髓和情感基调。那么,课堂上的任务就可以视文言文作品而区别对待,难词难句较多的课文例如《五人墓碑记》,可以先通过朗读带动学生体验五人舍生取义的品质,然后针对难词、难句或部分段落进行重点讲解。而文意简单的文言文作品,例如《秋水》的字词就可口头疏通,而把重点放在理解文本的寓意上。

第二,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情境,或利用课件、录像、电影、幻灯等手段进行图画再现,音乐渲染,把学生引进文本。如用赤壁之战的电影片段来导入《赤壁赋》。或提出与课文有关的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如在教授《鸿门宴》之前提出“西楚霸王项羽为何最后会乌江自刎,与他的性格有何关系?”。

第三,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竞赛活动。把全班分成若干组,开展朗读竞赛,背诵竞赛,对课文知识检测的竞赛等,竞赛后计算团体总分,优胜组给予加分鼓励。通过竞赛活动,既可激发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和求成的动机,从而将被动的死记硬背变为主动的细读课文,掌握知识。

四、补充教学资料,拓展知识视野。补充文言文教学的相关教学资料,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探究文言作品的热情。例如在学习《六国论》时,可以补充它的姊妹篇——贾谊的《过秦论》虽然出自不同时代,不同作家之手,但却有同曲异工之妙。两文均意在借古讽今,劝诫后人要吸取前人教训,勿重蹈覆辙,悲剧重演,但它们同中有异,异中见妙,学生可以探求同中有异之处。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把老师教给的东西忘了以后剩下的东西。通过文言文教学,我们希望在“剩下的东西”里有文言文的印迹,既有丰富的文言知识,又有深厚的人文涵养。

[参考文献]:

[1].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王珏: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再认识[J]语文教学之友,2001,6.[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高超:文言文教学目的及误区浅探.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J],2005(12).[5].钱理群,孙绍振著:对话语文[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可持续发展探究案

高中文言文教学之我见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

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浅谈文言文教学现状及探究

高中文言文

高中文言文

高中文言文

高中可持续发展地理教学论文

高中文言文教学三忌

探究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双重可持续发展
《探究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双重可持续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